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4928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docx

建工系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教材

 

建筑工程技术示范专业建设方案

1示范建设的必要性

1.1我国的国情

1.1.1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发展迅速。

从2001-2005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86万亿元,年均增长16.2%,2006年建筑业增加值超过一万亿,占GDP7%左右。

1.1.2建筑业是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主要行业

全行业就业人口超过五千万,作为专业行业而言,建筑行业的就业人员是国内所有行业中的最大的。

实际就业人员口超过全国就业人口的6%,占城镇就业人口的13%。

建筑业人员中80%是农民工,建筑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对于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1.3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和人才紧缺行业

建筑行业的技术人才304万左右,不足行业人员的10%。

2006年全国高校土建类的人才培养规模计算,还需要10年才能达到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

在行业中80%以上为农民工,农民工的学历大多数是初中及初中一下;建筑业就业人员中研究生0.4%、本科生1.2%、专科生3.4%、中专生3.5%在所有行业中是最低的。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经营管理人员的市场开拓能力、生产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

1.1.4目前高职院校是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2006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建设类高等职业院校26所,举办建设类高等教育院校945所,专业点数3000个。

2006年建设类高职招生18万人,毕业10万,分别占当年建设类人才招生61%和毕业生的51%。

1.1.5示范专业建设是建设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建设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技术变化。

表现在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市政事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处于难得的发展期。

建筑行业人员中庞大一线操作人员都是农民工,把庞大的就业人员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于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1.6示范专业建设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现实要求

技术创新已经渗透到建筑行业的各个环节,只有先进的技术,没有高素质的操作人员,很难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充实。

建筑行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行业内自主创性的机制没有建立,迫切需要一线操作技术人员作为创新的主体。

1.2浙江省的省情

浙江是建筑大省,建筑业是浙江的支柱产业。

浙江和江苏两个地区建筑业的总产值超过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浙江省建筑行业在“十五”期间总产值已连续四年、利税连续五年全国领先,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产值利税达到7%左右,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15%以上。

作为浙江省惟一的一所建筑类院校,必须站在不仅为浙江、更要为长三角和全国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高度,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中国高水平的示范专业。

以示范建设为契机,不断满足新的历史阶段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为提升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做出我们更大、更直接的贡献。

2示范建设的可行性

2.1构建了适合建设类人才培养的“411”模式

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辨析,将建设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归纳提炼为:

4项专项能力、1项综合实务能力和1项就业顶岗能力,简称“411”。

形成了以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程实践为手段,以实现就业即顶岗为目标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按照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规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紧紧围绕工程项目对应的岗位能力和岗位素养的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创造性的实现了高职人才培养时间和内涵的高度统一。

“41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是“追求工程的真实情境,提升学生的顶岗能力”。

将“唯知识”的教学质量观转变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上;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专家对“411”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是“历史积淀,相对稳定,学校特有,社会公认”。

该模式以其先进的理念和深刻的内涵形成了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2.2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成效显著

按职业标准校企联合开发的3本综合实务模拟教材属国内首创,深受学生和企业欢迎。

除此之外,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十一五”规划教材3本,土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和国家紧缺性人才规划教材5本。

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变为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注重实践、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体系上打破学科体系界限,按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3课内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三位一体

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形成的规律,实践教学沿着课内实践—模拟仿真—真实情境训练的思路,“4”个学期课内单向实践获得“4”项专项能力;“1”个学期以一个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获得综合实务能力;“1”个学期在“真实”“企业情境”中全程式训练获得企业顶岗能力。

三种能力、三个阶段、三个层次,循序渐进,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学生获得各种所需的职业技能。

2.4拥有一支国家注册执业资格的“双师”教师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59名,其中国家一级注册执业资格49名,占91.1%;高级职称教师25名,占专业教师的42.4%。

2.5校内实训条件良好、校外实践基地初具规模

校内专业实验室8个,综合实务模拟室4个,图文资料室1个,图书资源共80823册,实际工程全套资料200余套。

实训大楼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

国家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15个,其中紧密型实践教学基地10个,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同时进行实践训练。

2.6毕业生“出口畅”,新生“进口旺”

近5年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均在99%以上。

实现了“行业受益、企业受益、学生受益”(施炯)。

教学状态呈现出了一种良性发展的趋势,录取新生和毕业生人数连年呈增长趋势(图1)。

图1近5年毕业学生

2.7问题与思考

尽管取得了以上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距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示范专业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努力,主要表现在:

①专业硬件建设整体实力虽然较强,但一些亮点项目还在建设的过程当中;②师资队伍“双师”比例较高,但缺乏在国内同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③人才培养模式虽形成鲜明的特色,但还没有系统化、理论化;④课程和教材建设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还没有在同类专业院校推广应用;⑤毕业生“进出口”持续走高,受到社会的好评,但是在重要的技术岗位或关键岗位就业的人数还不多;此外,在职教研究、精细管理、社会服务以及辐射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

3建设什么样的示范专业?

3.1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建筑产品的固定性

一般的工业产品都在固定的工厂、车间内进行生产,建筑产品的建造和使用在空间上是固定的。

固定性是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最大的区别,一般的工业产品在规定的时间里,用统一的工艺流程进行批量生产,而建筑产品只能在选定的点单独设计和施工。

3.1.2生产人员的流动性

产品的固定性决定了生产的流动性,流动性不仅体现在施工人员同一工程不同部位的流动,而且还体现在随建筑物所在地的不同而流动。

3.1.3施工过程的长期性

产品的固定性决定的生产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局限性和建筑产品体积庞大,导致产品生产周期长,从动工起到投产或交付使用少则1~2年、3~4年,甚至十几年。

高职教育是特色教育,特色就是水平。

建筑产品和其他产品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决定了在条件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施工过程的长期性决定了要实行全过程跟踪的实践教学体系。

3.2专业建设的目标

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内涵和外延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专业建设思路;把专业建设成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可供示范的国内知名专业,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建筑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并通过对口支援、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途径有效带动同类专业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

(1)进一步深化“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高职建设类人才培养理论,出版专著《“41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使其在水工、铁路、公路、桥梁等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示范和应用。

(2)构建“跟踪过程、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3)建设一支校企互动、专兼结合、善于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和教学骨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带头人。

(4)以国家建造师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完善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5)建立50家以上紧密型实训基地,紧密型实训基地遍布浙江省内所有城市,使其成为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平台。

(6)建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7)建成国内一流的建筑仿真模拟实训中心。

4如何建设建筑工程技术示范专业

4.1深化“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以“应用”为主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主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全方位”为主旨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体现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的素质教育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在目标追求上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支撑,在人才规格上张扬人的全面发展。

(2)构建“跟踪过程、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图2)。

通过第一阶段学习,使学生具备工程图纸识读、工程计算分析、施工技术应用、工程项目管理4方面专项能力;通过第二阶段在校内实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综合实务能力;通过第三阶段在企业真实情境中进行实习,使学生具备就业顶岗能力。

认识和实践两条线相互交叉,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同时循环,螺旋上升。

图2实践教学体系图

课内实践按照工程项目施工的流程,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完成一个个单独的分项工程,形成单项职业能力。

模拟仿真以环境模拟、仿真项目工程的形式在校内安排若干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实训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由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企业真实情境训练是学生实际参与完整的工程项目实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3)进行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的跟踪实践(图3)。

施工过程的长期性决定了即使1年的企业真实情境实践也不可能全面了解建筑施工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一进校便构建综合的学习任务,跟踪一个工程的施工过程获取完整的过程知识。

建立基于整体的、过程的、实践意义的“境”。

使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通过从“隐性—隐性”,“隐性—隐性—显性—隐性”的如此反复,学生的个人知识系统就在不断地拓展、重构,学生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图4)。

图3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的跟踪实践

图4工学交替促进能力的形成

4.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以国家建造师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完善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图5为职业能力结构,表1为职业能力与对应课程。

图5职业能力结构

表1职业能力与对应课程

职业能力

对应教学课程

(1)就业顶岗能力

企业真实情境训练

(1)综合实务能力

施工图识读与翻样能力

施工图识读与翻样模拟训练

工程预算能力

工程预算模拟训练

高层建筑专项方案编制能力

高层建筑专项方案模拟训练

施工管理实务能力

施工管理实务模拟训练

(4)专项能力

工程图纸识读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建筑物的表达绘制能力

工程图识读能力

建筑识图与构造

建筑CAD

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

工程计算分析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力学计算能力

方案分析能力

报告撰写能力

计算机基础、PKPM软件、建筑工程预算

应用高等数学、建筑力学

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

英语、应用文写作

施工技术应用能力

施工技术能力

质量检查能力

测量放线能力

资料整理能力

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

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

建筑工程测量及实习、土建实训

安全生产技术资料、土建工程技术资料

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质量投资安全控制能力

合同信息管理能力

协调能力

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法规与相关知识、管理心理学、两课、现代礼仪、公共关系与实务、人际交往训练、

表2课程建设进度表

课程名

建设目标

建设时间

建筑力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

建筑施工技术

浙江省级精品课程

2008

施工图识读

浙江省级精品课程

2009

建筑结构

院级精品课程

2007

建筑材料

院级精品课程

2007

建筑工程测量

院级精品课程

2007

建筑工程计价

院级精品课程

2007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

院级精品课程

2007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院级精品课程

2007

高层施工专项方案实务

院级精品课程

2007

施工管理实务

院级精品课程

2007

(2)以高层建筑施工与管理为主线构建综合实务课程体系。

表2为课程建设进度表。

教材的最大特色就是“精和管用”。

专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被分解落实到项目的每个环节中去,所学知识技能与当前各企业正在应用的知识和技术相同,做到所学即所用,重在实际应用,学了有用,学了实用。

(3)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引进企业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写和开发配套教材。

表3为校本教材编写任务表。

表3校本教材编写任务表

教材名

学院人员

参与企业

时间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彭根堂

浙江省建工集团

2007

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理

潘丽君、杨先忠

浙江省质检站

浙江省标准站

2007

钢结构施工

王伟、向芳

浙江杭萧钢构集团

2007

毕业实践手册

丁天庭

各实践基地合作单位

2007

建筑施工技术

陈杭旭、虞焕新

浙江省建工集团

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

2007

工程识图综合训练

夏玲涛、李启华

浙江省建科院

杭州天汇建筑设计院

2007

工程检测综合训练

林滨滨、张敏

浙江新世纪检测中心

浙江大合检测中心

2007

施工专项综合训练

陈杭旭、虞焕新

浙江省建工集团

杭州二建建设集团

2007

施工管理软件综合训练

杨先忠

杭州品茗软件公司

2007

4.3实训基地建设

(1)建筑工程技术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结构。

(图6)

图6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

其中建筑构造实务模拟室包括:

混凝土结构室、砌体结构室、钢结构室、地基与基础工程室。

混凝土结构室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搭建平台。

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场地,10米高的实践楼主体可采用钢结构。

混凝土结构模拟室的结构模型为二层二跨四开间全现浇框架结构,设置采用透明有机玻璃(或木模)的模板、支撑、钢筋,不浇注混凝土,模型四周设置空中回廊可供学生参观。

混凝土结构模型的内容包括:

柱下独立基础;板、梁、柱、板式楼梯、檐沟的模板;板、梁、柱、板式楼梯、檐沟的支撑;板、梁、柱、板式楼梯、檐沟的钢筋。

反映主要构造做法:

钢筋的绑扎、焊接、钢筋的保护层;框架的边节点、中节点、顶角节点;框架梁、柱箍筋的加密区;框架柱钢筋的连接;悬挑檐沟的钢筋布置;施工缝的留设位置示意。

可设计的实训模块为:

钢筋与模板的翻样、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案、施工档案资料的填写与整理(包括原材料、半成品的检验与检测)等。

砌体结构室:

砌体结构模型为二层的砖混结构,包括构造柱的施工、圈梁的构造、雨蓬及墙下条基。

实训模块可设计为砌体结构施工方案、施工档案资料的填写与整理等。

钢结构室:

实践楼主体钢结构可作为模型,同时设置梁柱节点、柱头、柱脚、钢牛腿、钢结构的连接。

实训模块可设计为钢结构施工方案、施工档案的填写与整理等。

地基与基础工程室:

除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模型的基础外,可同时设置柱下条基、板式基础及各种桩基的基础模型。

实训模块可设计为基础(天然地基、桩基础)施工方案、地下室施工方案、施工档案的填写与整理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室还应配置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陈列常见的建筑材料、小型施工机械、机具。

(2)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可开展顶岗实践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保证“411”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将校外实训基地由目前的15家扩大到50家以上。

(3)建设建造师职业资格培训基地。

预计每年培训建造师1000人次。

(4)建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成构架科学、功能齐全、性能优越、利用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全方位支持各种网络教学与学习模式;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建筑标准大全库、多媒体课件库(PowerPoint、Flash等)、职业资格鉴定理论和实操试题库、案例库、施工机具展示库、10门以上的高质量网络课程、反映专业实训设备和专业建设的图片库等。

融自主学习、在线考核、技术咨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4.4师资队伍建设

图8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1)师资校企岗位互换。

聘请30位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

建立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顶岗实践机制。

每年派出5名骨干教师到企业做技术负责,以把握行业和市场的最新动态,更新专业知识。

做到教学和产业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顶岗劳动和学习结合。

争取到2008年底具有“双师”标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0%,最终使教师达到既熟悉行业动向,又能在企业胜任施工管理,也能在教学中将行业最新技术贯彻到实践教学。

(2)搭建科研平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使岩土工程研究所和防灾减灾研究所成为促进师资队伍培养的平台。

以科研项目、技术服务为纽带,使教师逐步做到工作与学习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老带新”。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

(4)在专业现有教师中选拔1名表现突出、才能出众、发展潜力大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访问等措施,使培养对象在科研上达到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科研项目的水平;在教学上达到优秀;具有把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及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敏锐洞察力的、国际视野的领航人。

4.5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

改变对学生及教师由学校单一管理、评价、考核的制度,建立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

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企业专业人员与学校教师评价相结合。

实训考核相对独立,评价方式百分制考核改为等级制考核。

建设以工作业绩综合评定为核心的校外顶岗实践成绩考核与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一套校企双方共同对实习学生的工作业绩、项目成果及工作表现进行综合考核的校外顶岗实践评价体系与标准。

(2)建立“工学交替、过程跟踪”的组织管理与教学形式。

(3)建立双向(企业与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

(4)建立“三全”质量管理模式。

严格按照全过程监控、全方位管理、全人员参与的原则,制定一整套教学管理和质量反馈预警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完善由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毕业实践远程指导监控系统。

5示范专业建设的预期效果

(1)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和拉动作用。

①成为浙江省建造师培训中心,为一线提供技术应用型人才。

年培训达到1000名以上。

②成为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之一。

对浙江省农村、特别是广浙江偏远和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获得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

计划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1000人。

(2)广泛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把专业建设成中小企业技术支持中心。

(3)共享型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将带动高职相关专业教学质量提高。

(4)为全国建筑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示范。

专业建成之后,通过开展国内外交流研讨、举办师资培训班、推行远程教育等方式将本专业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实训室建设方案等输送出去,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共同促进建筑类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