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007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docx

河南省郸城一高度高三月考语文

河南省郸城一高2013—2014学年度高三月考(12月)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元代社会的激烈变化,使整个文坛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王国维认为,元剧作为叙事的文学,其审美特征就是“自然”。

他指出元杂剧的文字,必然不事藻绘,是生动活泼的语言。

至于元剧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王国维认为是出自“自娱”与“娱人”的需要,相当准确地揭示出形成元代文坛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

不过,王国维所说的“自然”,只是元代文坛审美情趣的一个方面。

从当时属于文坛主体的戏曲、散曲创作倾向看,许多作家不仅自然地抒写人情世态,而且表现出淋漓尽致、饱满酣畅的风格。

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迭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以刻画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俚语,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

剧作者往往毫无遮拦地让人物尽情宣泄爱与恨。

关汉卿写窦娥呼天抢地,骂官骂吏,把悲愤怨恨的氛围推到极限,实际上是作者在发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

对于元杂剧所表现的审美情趣,明代学者早有深切的理解。

陈与郊说:

“夫元之曲以摹绘神理,殚极才情,足抉宇壤之秘。

”孟称舜说:

“迨夫曲之为妙,极古今好丑、贵贱、离合、死生,因事以选形,随物而赋象。

”他们都看到了元杂剧具有曲尽人情、透彻无遗地表现事物的特点,而且都用“极”这一强烈字眼给予形容。

吴伟业指出:

“今之传奇,即古者歌舞之变也,然其感动人心,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矣。

而元人传奇,又其最善者也。

”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而总体的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让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在元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自然酣畅之美,同样是最为鲜明而且备受推崇的。

以散曲而言,其审美要求明显与诗词不同。

诗词讲究含蓄蕴藉,曲则为“街市小令,唱尖新倩意”。

散曲作者多以赋的手法,白描直陈,把所写的情与物展露无余,淋漓尽致。

而曲的特殊体制,例如可以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诗人奔放地抒发情感,形成自然酣畅的风格,起了推毂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影响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至于诗词制作,审美情趣也有所变化。

刘敏中说“诗不求奇”“率意讴吟信手书”,主张自然随意地抒发感情。

元代一些最有成就的诗人,像萨都剌、杨维桢、耶律楚材,其诗词创作均近奔放酣畅一路。

这些重要诗人的审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坛风尚。

如上所述,元代文坛,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的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

在元以前,传统的文学观念注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每以简古含蓄为美。

在宋代,即使被视为豪放的辛派词人,也多有芳草美人寄旨遥深之作。

元代文坛的许多作家“显而畅”的做法,恰恰为传统所忌,许多作品让人痛快酣畅,魂荡神摇。

有些曲作甚至使人如饮烈酒,或者如闻蒜酪味,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对“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认为元剧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相当准确地揭示了形成元代文学审美情趣变化

的原因是元代社会激烈的变化。

B.无论是元剧还是散曲,很多作家都注重抒写人情世态,让作品中的人物尽情宣泄情

感,表现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C.明代学者对元剧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有着深刻的认识,如孟称舜用“极”这个词语

表现元剧表情达意的痛快淋漓。

D.元代文学无论在抒情性文学还是叙事性文学都有着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比如语言、

情感等都自然酣畅、感染力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3分)[]

A.在元杂剧审美情趣形成的重要原因方面,王国维用“自娱”和“娱人”两个词语把

作者的写作心态和作品的具体作用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十分准确、生动。

B.从元剧的角度分析,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表现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语

言自然质朴等,特别是情感的宣泄实际上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一种表达。

C.吴伟业认为“今之传奇”是来自于古者的歌舞,并且说元杂剧更能体现“显而畅”

的特点,这里“显”的意思指元杂剧的主题明显、能够让观众看得明白等。

D.元代诗词的审美情趣与前朝有所不同,主张自然随意的抒发情感,像一些很有成就

的诗人诗词创作接近于豪迈奔放,这些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元代诗坛风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元剧还是散曲,语言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比如都可以在曲子里增加衬字,

使用俗语、叠字等,十分有利于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奔放的情感。

B.明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元杂剧在表现事物特点方面有着曲尽人情、透彻无遗的特点,

比如陈与郊认为元曲作家用自己的才情绘声绘色地描写事物的特征。

C.元代抒情文学十分推崇自然酣畅风格,与以往的诗词讲究含蓄不同,散曲注重情感

的直接表述等,如诗人多用赋、白描的手法等描写事物、抒发情感。

D.元代文学创作有其独特性,比如元代文学的审美倾向问题,像有些元曲给人的感觉

如饮烈酒,意思是这些曲子情感十分浓烈,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君行状

归有光

君姓许氏,讳志学,字逊卿。

其先苏州之嘉定人;讳庆赐者,为昆山魏氏馆甥①,遂为昆山人。

自庆赐始迁,再世而有兄弟数人,勤于治生,多蓄藏。

延礼耆儒沈同庵先生于家塾,以教诸子。

当是时,一时名贤,皆往来其家。

故许氏富而子孙多在衣冠之列。

君少勤学强记,善为文词。

累举不第,以上舍②选为同州判官。

六年,凡署州县事五:

同州、夏阳、临晋、征、重泉。

同州以守缺,其余诸县,即令去,必以君摄。

士大大皆为文纪之曰:

“承上使下,悉有成度;奸轨壹迹,境内肃清;不于分外征索以阿上官意。

修黉舍,励学者。

”此朝邑之所纪者也。

今世州县官,悉简自天朝。

唯权摄则监司得自用,类前世之辟举者。

故或其人不称,必不以摄;或少试之,旋即牒去。

君之署篆,至于四五,可以知其选矣。

其子给事君言,今重泉、临晋间,民有肖像而拜祀者。

又言,溪田马公、苑洛韩公,皆关中名士,每见君,未尝不加敬也。

既解官,则治亭圃于先茔之侧而居之。

岁时食新,先以奉亲,然后敢尝。

与人交,不设城府;然不能容人过恶,然亦往往寡合。

令有科徭及君家,君自以尝任州县为七品官,与争论无所诎。

令欲重因之,会给事发解报至,以故得免。

君始为太学生游间,及官同州沙苑,登览华山之胜,甚自乐也。

至为乡社会③,饮酒笑谑无虚日。

吴中田土沃饶,然赋税重而俗淫侈,故罕有百年富室。

虽为大官,家不一二世辄败。

许氏自国初至今,居邑之柴巷无改也。

有屋庐之荚,田园市肆之人。

又以诗、书绍续,及给事君而贵显。

初,给事令分宜④,已敕封如其官。

及是人方贺君将更有加封之命,而不幸已矣。

君卒于嘉靖己未年六月初六日,得年六十有三。

(选自《归震川全集》,有删改)

[注]①馆甥:

女婿。

②上舍:

读书人。

③乡社会:

同乡士子会文的结社。

④分宜:

地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上使下,悉有成度度:

考虑

B.故或其人不称,必不以摄称:

称赞

C.与人交,不设城府交:

交往

D.及是人方贺君将更有加封之命贺:

祝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许志学“刚直”的一组是(3分)[]

①一时名贤,皆往来其家②其余诸县,即令去,必以君摄

③不于分外征索以阿上官意④民有肖像而拜祀者

⑤然不能容人过恶⑥君自以尝任州县为七品官,与争论无所诎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④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志学的祖先是苏州嘉定人,名字叫许庆赐,因为做了昆山魏家的女婿,他们家最

终成为昆山人,后来,许庆赐请老师教家里的孩子,他们家的人有很多都成为了士

大夫。

B.许志学年少时就十分用功学习,擅长写文赋诗,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

最终因为读书人的缘故,被选为同州的判官,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五个州县的长官。

C.许志学特别重视学校教育,做官期间修建学校、鼓励学习的人等,过了很长时间,

也有人能够记得他做过的事情,也有士大夫写文章记录他做过的一些事情来赞美

他。

D.许志学家十分富有,但他家以诗书传家,到了许志学儿子许给事时就比较显贵了,

做了分宜县的县令,可惜的是许志学还没有等到朝廷进一步的加封就去世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自庆赐始迁,再世而有兄弟数人,勤于治生,多蓄藏。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中田土沃饶,然赋税重而俗淫侈,故罕有百年富室。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商山麻涧

杜牧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搏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8.诗歌的首、颔两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的最后一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至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________________,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

(韩愈《师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给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棉外褂

[日]三浦哲郎

昨天,乡下的母亲给我来电话说东京这里怕是用不着棉外褂,让送回乡下去。

正赶上管电话的妻子出门了,是大女儿接完电话转告给我的。

“什么棉外褂?

”女儿问。

大女儿和几个妹妹不同,她是在乡下而不是在东京的医院出生的。

或许是母亲抱着带大的缘故,母亲的一口家乡话她大体都能听懂。

但有时也会遇上不懂的词,就给难住了。

母亲说的“棉外褂”就是厚厚地絮了很多棉花、不带翻领的棉袄。

每年到了秋季,母亲都亲手做好,寄到东京来。

即使在外,我工作的时候,光穿贴身汗衫,外面不加和服就感到不踏实。

母亲做的就是套在工作时穿的和服外面的棉外褂。

母亲到6月1日就满80岁了,但仍然自己做针线活儿。

虽然不能像从前一样做夹衣跟和服短褂了,但像家常外褂和小孩的夏衣之类的衣物,不要别人帮助还是能做的,甚至连穿针引线也都是自己来。

一次纫不上,便把老花镜架在鼻梁上纫它几回,即使我回乡去看她,坐在她身边,也从来不叫我帮她纫。

我看不过去,说:

“来,我给您纫!

”母亲就显出难为情的样子,呵呵地笑着说:

“真的,这阵子,眼睛不中用啦。

由于母亲的眼力不好,做成一件棉外褂需要很长时间。

入夏一个月后的盂兰盆节,我们全家回乡,差不多该返回东京的时候,母亲就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某个地方找出我的棉外褂,开始拆洗重做。

“不絮那么多棉花也行啊,东京没有这儿冷。

我每次都这么说过之后才回去,可是到了11月打开母亲寄来的快件邮包一看,同往年一样,棉花絮得鼓鼓囊囊的。

记得小时候,母亲坐在居室草席上铺开棉被或棉袍絮棉花。

我望着轻柔的棉絮飘落在母亲的双肩上,我想,多像棉花雨啊!

而此时,想必母亲如同往日一样正在为我絮棉外褂。

眼下乡下已是下霜季节,母亲感到后背凉飕飕的,所以才不知不觉把外褂的两肩絮厚的吧。

不管怎么说,母亲做好这件外褂不容易,我就穿着它过上一冬。

其实即便不穿棉外褂,这四五年来我已胖得发蠢,再套上它,自然就更显得圆滚滚了。

这副打扮实在见不得人,不过在家里还倒没有什么妨碍。

也许在被炉①旁长大的缘故,我对暖气或火炉之类总觉得难以适应。

整个房间暖起来就头晕发困。

因此,至今入冬后也还是只生被炉。

可是即便是东京,深冬的黎明时分,外面的寒气也会侵袭双肩和后背。

在这种时候,有这件棉外褂可就管用了。

穿上母亲做的棉外褂,无论多么冻(我的家乡这么形容刺骨的冷风)的夜晚,两肩和后背都不会觉得冷。

在被炉上打个盹儿也好,和衣睡一觉也好,都不会感冒;夜里穿它出来,还能顶件短大衣呢。

棉外褂的布料大部分是母亲穿旧的和服。

母亲已年近80,那些和服大体上花色都浅了一些,不过想穿还是可以穿的。

母亲把这些和服拆开给我做棉外褂。

做好后,就用包裹寄来,包裹里肯定会有封信,上面像记录似的写着这是用什么时候穿过的和服翻改的,曾穿着它到什么地方去过之类的话,末尾还注上一笔:

“还是挺不坏的东西呢。

看上去料子确实是上等货。

无奈已经很旧了,加上我毫不吝惜地当工作服穿,每到开春,袖口和下摆就都磨破了,腋窝的里子也绽了线,衣襟磨得油光,棉花打成了细小的球儿从后背和肩头冒了出来。

每到春天,我都想:

这棉外褂的寿命该结束了,便送回乡下去。

可到了秋天,母亲又翻改好寄来,干净利落,焕然一新。

同以往一样,棉花絮得满满当当。

[注]①被炉:

旧时适用于床褥间的一种取暖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写自家电话由妻子管理,接着写接奶奶电话的是大女儿,说明“我”比

较忙,而女儿也比较懂事。

B.文章交代到6月1日母亲就满80岁了,并从做衣服的角度与以前做对比,表现了母

亲无论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了。

C.“母亲就像忽然想起似的”一句表现出母亲的繁忙,并想通过做“棉外褂”希望孩子

在家多待上几天的急切心情。

D.母亲用自己还可以穿的和服给“我”做棉外褂,并每次都在邮寄棉外褂的包裹中写

一封信,说明母亲对“我”的关爱。

E.文章质朴、纯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十分委婉地表达了目前自己

不能回家看望母亲的歉意。

(2)文章第五段画横线的语句在描写母亲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棉外褂”?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母亲的消息”更好,你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棉外褂”好还是“母亲的消息”好?

说说你的理由。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周汝昌:

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风

1939年,已过了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

但当年天津发大水,他只得要求燕京保留学籍一年,谁料到了1941年,日本占领军关闭了燕京大学。

一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重回燕园。

1947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

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

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

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但不同意文中“推测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的观点。

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

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在家中约见了周汝昌,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

1948年底,胡适离开北平,从此周汝昌与之再无联系。

几年后,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出版之时,政权早已鼎革,胡适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编辑为让此书顺利出版,就将对胡适的原有敬称一律删去,改称“妄人”“风头主义者”云云。

很多人时常以此责难周汝昌,其实书中的这些改动,他事前是毫不知情的。

当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深表理解,在其给小说家高阳的信中说:

“他在形式上不能不写几句骂我的话,但他的“新证”里有许多向我道谢的话,别人看不出,我看了当然明白的。

虽然有了批胡的表态,但周汝昌依旧因为同其兄周祜昌合作校勘了真本《红楼梦》,被人告密说是“写作反动的书”,告密者还说周汝昌与胡适有政治联系,让他三次遭抄家之苦,最后更是被“扫地出门”。

在这种情势下,20世纪七十年代时周汝昌不得不再次批胡适。

周汝昌对胡适的人格至为钦佩,说“他是有仁者之心的厚道人,不计较那些历史造成的琐末细故”,而且在其交往的所有鸿儒、名士中,如果“称量其为人的气度气象、胸襟视野,我感到唯有胡适之能够得上一个‘大’字。

”但如果言及学术观点,毫不掩饰自己对胡适大力推崇“程乙本”(被大量篡改,但胡适认为这种改写“更白话化”了的《红楼梦》版本)言论的不屑。

1950年,周汝昌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当起了编辑。

1954年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已然在酝酿之中,它的导火索正是《红楼梦》。

胡适和俞平伯是被批判的主要对象,与胡适有关系的周汝昌自然没法置身事外。

但毛泽东在读过《红楼梦新证》一书后,对其中一些章节十分欣赏,所以指示要周汝昌写文章,与胡适划清界限。

后来据率先批判俞平伯的李希凡说,当初他只奉命写过两篇文章,其中一篇《评红楼梦新证》就是为了将周汝昌与胡适、俞平伯做一个区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在胡适指引下,走进红学研究大门的周汝昌,后来以两大创见,奠定了自己红学泰斗的学术地位。

周汝昌提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否则红楼梦的作者何必费尽心机地“以讥为赞”,来写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乖张的怪物?

其次,周汝昌开创性地指出,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是他“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

周汝昌的这些学术观点,在当今主流红学界是饱受争议,乃至于被批判的。

事实上,很多红学研究者都得益于周汝昌对《红楼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

为写《红楼梦新证》一书,他查阅了上千种文集、笔记、地方志等各种史料。

作家刘心武说,因为周老“一不懂政治,二不善人际经营,因此申请退出红学所……学刊这些年基本成了‘批周园地’。

周汝昌自三十岁起听力就大为衰退,只能依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后来一目视网膜脱落,另一目也仅存0.01的视力,读书要在阳光下,以两面放大镜叠放,才能勉强看清书上的字。

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连微光也看不到了,遗著《寿芹心稿》是通过口述写成的。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12期)

相关链接

周汝昌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考证派的新红学家,有红学著作多种,其中《红楼梦新证》影响很大。

是被称为自传派大将胡适的得意门生,但其观点与胡适有些不同甚至对立。

(“维基百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题目内涵丰富、概括性强:

“做着红楼的梦”点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对象是《红

楼梦》,“一生”写出了他致力于《红楼梦》研究的追求和毅力。

B.周汝昌读《懋斋诗钞》并能发表文章的细节可以证明周汝昌读书的认真态度和对《红

楼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开篇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C.周汝昌对胡适的批判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造成的,为了能够继续研究《红楼梦》,周汝

昌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不过因为与胡适的关系他也被抄了家。

D.文章引用了刘心武的话,主要是交代周汝昌作为红学家退出红学所的具体原因,并

为周汝昌在为人上受争议做辩解,比如他对恩师胡适批判的辩解等。

E.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周汝昌的听力、视力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赞美周汝昌的

精神品质,同时也暗示人们不要再责怪周汝昌年轻时的一些做法。

(2)文章主要叙述了周汝昌哪些方面的内容?

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适对周汝昌的态度是怎样的?

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汝昌成为中国著名红学家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