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42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4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

 

始业教育《科学的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上册科学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上学期学习情况。

2.复习用感官观察的方法,并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

3.尝试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4.欣赏校园的美丽春色,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复习用感官观察的方法,并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

2.教学难点:

尝试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教学过程】

一、科学家这样做(预设8分钟)

1.出示一年级上册“科学家这样做”内容,提问:

你知道怎么观察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常见的观察方法。

2.出示一年级下册“科学家这样做”内容,提问:

你知道怎么分类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要找出相同和不同。

3.出示①一上科学书、②一上学生活动手册、③一下科学书、④一下学生活动手册,让学生对四本书进行观察和分类。

提问:

(1)观察——发现什么?

(2)分类——怎么分类?

鼓励认真观察的同学,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比如根据册数可以将①②和③④分成两类,根据类别可以将①③和②④分成两类。

板书:

观察分类

二、温故知新(预设12分钟)

1.出示一年级上册科学和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提问:

你特别难忘哪一课?

你特别喜欢哪一课?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观察活动:

科学的春天在哪里(预设17分钟)

1.过渡:

春天来了,大家想不想到校园里去找春天?

科学的春天在哪里呢?

2.出示“春天的花,春天的树,春天的草,春天的人,春天……”告诉学生活动要求和纪律。

3.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春天的美丽景色,并运用各种观察方法。

四、总结评价(预设3分钟)

1.学生回到教室,畅谈活动感受,教师给予评价。

2.整理书本。

【板书设计】

科学的春天

观察分类

花、树、草、人……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

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

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

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

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

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

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

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

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

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

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

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

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

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

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

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

在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

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

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来。

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

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

《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

“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

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

你会怎样描述它?

(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

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

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

(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

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

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

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

(引导:

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

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

(板书揭题:

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

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

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

气味

摸一摸:

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

轻重

[说明:

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

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

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

你有什么收获?

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

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

有气味、无味

摸:

粗糙、光滑

掂:

较重、较轻

……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二课。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整套教科书中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

教科书共3页(5,6,7三页),分为4个部分。

l.聚焦

教科书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轻重。

通过“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

”来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探究主题,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的方法的原有认识,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教科书出示了5个物体: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形状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且比木块大的球体。

探究前,学生要先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教师要强调预测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要对学生的预测结果事先做出判断。

教师需要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同质地但大小不同的橡皮的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实际上,这也是对“密度”概念的前概念调查。

接着,教科书用1幅图提示了可以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

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之后,教科书又用1幅图提示可用标准物称量的方法排序,比如回形针。

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物比较合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说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研讨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三次排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三种方法的优劣。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经验预测。

我们希望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要两两比较。

我们希望学生发现,这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因此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如果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下回形针的个数;通过比较回形针的个数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4.拓展

教科书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组物体,问题指向核心概念“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隐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体密度不一样”。

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根据之前的探究结果,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就可以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筷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学情分析】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第1课的观察活动中,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

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种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

针对一年级学生,教科书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完成对5种物体的轻重排序。

教科书用图片的方式提示了用回形针(标准物)称量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5种物体。

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其他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不同的物体轻重不同,物体的轻重是可以测量的。

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2.科学探究目标

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会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不同物体的轻重。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强探究物体轻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各一份,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上节课制作的表格,对于这些物体,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板书:

轻重

2.学生说一说如何知道轻重,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

3.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的轻重,揭示课题——谁轻谁重。

二、探索1:

预测物体的轻重

1.观察ppt上的五个物体,说说它们的大小如何。

木块和塑料一样大,橡皮有大有小。

2.预测五个物体谁轻谁重,用数字1-5表示,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3.展示学生的预测,说说这样预测的理由。

4.对比不同小组的不同答案,引出排序的结果不一样。

三、探索2:

掂量物体的轻重

1.过渡语:

大家对五个物体的轻重预测不同,那么我们来掂一掂的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

2.下发物体,学生掂量物体的轻重

3.用数字1-5记录,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4.交流:

①介绍自己组掂量的方法

②说一说五个物体掂量时遇到的问题

③发现木块和塑料很难用掂量的方法得出结果。

5.展示几个组不同的结果,引出掂量得出的结果还是不能统一。

四、探索3:

称量物体的轻重

1.过渡语:

我们掂量了五个物体的轻重,结果还是不一样,古时候人们用一种简单的工具——古代衡器,看看这个仪器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介绍古代衡器的制作原理。

两边一样重,平衡。

哪边重,哪边就下垂。

3.古代衡器已经很难找到了,看看这个简易天平能不能代替古代衡器,称出谁轻谁重?

4.演示:

利用简易天平来比较木块和塑料的轻重。

5.思考:

利用回形针,怎样的称量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的知道五个物体的轻重。

6.利用简易天平称量五个物体

7.交流汇报,五种物体的轻重达成共识。

五、研讨

1.展示一位学生的记录表,看看我们的三次排序都一样吗?

2.哪种方法更准确,说说你的看法。

六、拓展

1.出示两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一样重吗?

2.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不同,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2谁轻谁重

预测结果掂量结果称量—简易天平

大橡皮

小橡皮

乒乓球

木块

塑料块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

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

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

“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

”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1.聚焦。

教科书先是点出了本课的研究主题,“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

”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研究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它占据的空间的。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主要做法是把4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分两个探究活动:

(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

(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

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平铺的数量不同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一定会观察到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比如“躺着”或“立着”),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

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3.研讨。

主要围绕“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

”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的特殊性会对装入盒子中的数量产生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学情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过于抽象,他们可以通过关注更为具体的特征,如轻重、大小、形状等建立起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

整个一年级阶段,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都是为了达到课标所制定的这个教学目标。

学生对形状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幼儿园的学习中和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物体的许多形状,如正方体、长方体、球形等,所以本节课对这些形状的认识不再展开。

很多教师会认为“学生对形状都很熟悉,没有什么可讲的”。

然而,认识物体的形状有什么意义,形状的差异对物体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回答,甚至很多教师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了解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不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2.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

1.小组:

方盒子每组4个;乒乓球、木块、橡皮和螺母每组若干;收纳盒每组1个。

2.全班:

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1课的活动,出示图片后提问:

“我们在第一节课比较不同的物体时,发现物体的形状都一样吗?

”学生看图回忆后将会说出:

“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有些物体是球形的、有些是方形的……”

2.教师依次出示四种材料并提问:

“它是什么形状的?

3.教师引出课题:

“形状、轻重,都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板书课题)

4.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盒子,提问: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

”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肯定学生说出的多种装入的方法,最后统一规定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二、探索1:

把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子里——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预设15分钟)

1.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平铺方法的指导。

(课件出示:

乒乓球、螺母平铺一层后的效果图)

2.组织分组活动:

把四种物体分别放入盒子里。

教师提醒学生记录在《活动手册》第3页。

3.小组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将装有物体的四个盒子有序摆放在桌上,统计各小组的数据,填好班级记录表。

(将会出现的结果:

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数据会相同;而螺帽和橡皮,由于各组可能会用不同的侧面去平铺,数据可能会不同。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

提问:

“现在,每个盒子里都分别平铺这四种物体,大家平铺的结果一样吗?

”“还能继续平铺进去吗?

为什么不能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

“现在,大家盒子里都不能继续平铺进去物体了,因为盒子就这么大,这些物体的形状又都是固定的,所以就挤不进去了。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单中的乒乓球和木块,提问:

“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其实差不多,我们来比一比:

放的数量一样多吗?

”“为什么木块的数量要多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

“乒乓球与木块的形状不同,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三、探索2:

换一种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方法平铺,数量可能会不同。

(预设15分钟)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班级记录表。

提问:

“为什么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各个小组会不一样呢?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

“可能是螺母和橡皮的摆放方式不同造成的(有的是“躺着”的,有的是“立着”的)。

2.组织分组活动。

教师提问:

“同一种物体,怎样平铺会装得更多呢?

让我们再来试试!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再次摆放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用不同的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

螺母的两种平铺方法。

3.各组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好班级记录表。

(将会出现的结果:

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第1、2次数据都会相同,螺母和橡皮的第1、2次数据会不同)

四、研讨、拓展(预设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说说每种物体前后2次摆放的结果,提问:

“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

乒乓球和正方体的两次平铺数量相同,螺母和橡皮的两次平铺数量不相同。

2.教师提问:

“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怎么摆平铺一层的数量不会有变化;螺母和橡皮的侧面形状不同,“躺”着摆或“立”着摆的时候,用来平铺的那个“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3.教师提问:

“如果再给你一个别的物体(如:

泡沫块),怎样平铺能装得更多?

”引导学生回答:

“观察一下这个物体各个面的形状是否相同,如果不同,用‘立着’的方法来平铺能装得更多。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螺母

木块

橡皮

乒乓球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