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430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中高三历史学科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学者认为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打破了原来按血缘关系组成的人群,姬姓以外的人群在姬姓周王家族及周王的同盟者分封的土地中被分割、包围了,在此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周朝思想文化的影响,因而有利于文明与文化的共同创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积极影响,B项与此相矛盾,排除;C项“彻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排除。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

()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答案】C

3.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

不难判断出,第一阶段封建转向帝制,即是由商周时期的分封制转向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阶段,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所以,正确答案选B;A项发生在我国夏代,王位世袭取代了禅让,排除;CD两项表述的时间分别是隋朝、晚清时期,不符合“第一阶段”时间,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名师点睛】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4.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理在尘土之中。

”下列表述不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雅典民主易造成多数人暴政B.雅典民主易导致权力的误用

C.雅典民主是奴隶主内部民主D.雅典民主易使政客裹挟民意

【答案】C

【解析】雅典民主的确是奴隶主内部民主,但材料未强调这一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说明了雅典民主的确易造成多数人暴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说明了也易导致权力的误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民主的确易使政客裹挟民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大众”。

其意在强调()

A.民主是法律的保障B.法律就是社会契约

C.法要体现公共意志D.平等是自然法核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体现罗马法已在强调法要体现公共意志,C项正确;当时罗马没有实行民主制,排除A;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到“平等”的相关信息,排除D。

所以选C

6.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

材料表明该法案()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可知,《权利法案》具有保守的一面,答案选C项;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排除A项;B、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

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出于支配地位。

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

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

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反映了将立法权再进行分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符合材料,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

排除。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权分立

【名师点睛】分权制衡的体现:

国会掌握财权、最高决策权、立法权等权力。

国会通过预算给各个部门提供资金,可以否决总统的行政决定,负责宣战、媾和等。

国会可以弹劾总统等官员。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美军最高统帅,对外代表美国。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决定,国会可以“反否决”,但是总统不可以再“反反否决”。

总统可以提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经过国会批准后任职。

但是总统不可以撤换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联邦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处理各类重大案件、审查法律法规等是否违宪。

实践证明,三权分立不可能是绝对分立的。

美国是分权最彻底的国家,但是也没有绝对分立。

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D.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答案】D

【解析】各种各样的思潮均出现在中国说明了中国是亟需改造社会药方的,说明民族危机、民族问题到了该解决问题的时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仅仅强调马克思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强调先进知识分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均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干涉及甲午中日战争,4月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增多,对日本的关注也在增加,说明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反思,故A正确;C项错在“开始”两字上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

10.“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B.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中“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等,材料主旨,即体现作者主张有限制的君权,这是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的“君主立宪”主张。

据此,判断选项:

B项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C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项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主张

【名师点睛】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及派别“学习西方”。

这属于高考重要考向,从属于“救亡图存”主题。

关于“学习西方”,要从宏观上把握,经历了从“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阶段。

涉及到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等。

还要从微观上把握,重点要注意把握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学习西方的特征。

另外,关于“救亡图存”,还要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纳入进去。

1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故选B。

A,C错在“为现代民主奠基”,D错在第一次跃迁起点指的是辛亥革命。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不同时期

12.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指的是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五四运动的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前期的宣传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此观点中“岔路”主要是指思想的转变。

A虽然表述正确,但它属于政治领域,与思想文化无关。

B与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义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C.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答案】C

.....................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的作用。

1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

“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

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指国民大革命即国共第一次合作,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国共十年对峙即“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排除B。

根据“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

”和所学知识,当时党内仍有些人坚持“城市中心论”,不认同毛泽东所说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C,故选A。

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应是指遵义会议,排除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5.抗日战争时期,贵州贵阳人口从12万猛增至35万,商号8年间增加2.82倍,资本扩大115.9倍。

1941年7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贵阳由县升格为市。

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A.贵阳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

B.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

C.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

D.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和发展经济的态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贵州贵阳的发展、进步,这也说明了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发展最快”,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僚企业才是受益最大的产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积极抗战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这一讲话()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亚非会议的“求同存异”方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是日内瓦会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亚非会议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一边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17.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但在两极格局下,为了能够生存和很好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些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苏联解体了,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18.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

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代,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总结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其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A项正确。

盐铁官营的目的不是基本解除百姓赋税负担,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其目的不仅仅限于要解决军费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

【名师点睛】评价盐铁官营专卖制度,如同评价重农抑商一样,应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评判。

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无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就将失去应有的历史意义。

依此而论j虽然专卖制度在中国古代曾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但同时它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

首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专卖制度还是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过一定的贡献。

其次,专卖制度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再其次,专卖制度的推行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当然,我们对专卖制度的作用给予一定的肯定,并不是说它就没有与商品经济矛盾的一面。

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之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19.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据此得出结论:

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

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B.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D.该学者的著作属于第二手材料,无史料学价值

【答案】A

【解析】仅仅以宋代这一个特例为例得出“重商抑农”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材料是材料不充分的,得出的结论也是难以成立的,故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0.明朝曾有官员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题干可知,海禁政策松时,寇就会变成商人;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变成寇。

可见海禁加剧了寇患取决于政策,道出了海禁政策的消极作用,应当解除海禁,所以C正确,B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题意排除。

A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C。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

21.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

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

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该法案在1896年被废除。

“红旗法案”的实施(  )。

A.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

C.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

D.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

题干时间是1865年,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AB都不对;材料主要说明由于“公共安全”以法案来限制机动车的时速,它阻碍了新兴工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故C项错误。

本题选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机动车法案》的通过

【名师点睛】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本——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③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⑤原料----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2.某学者认为:

“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

”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

A.主要靠对外掠夺B.主要靠其内在的发展

C.主要靠文艺复兴D.主要靠古罗马的法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说明西方的崛起主要依赖民主政治的建立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也就是受欧洲内在因素的推动,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对外掠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

故选B。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及其影响;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影响

【名师点睛】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把握到以下历程:

经济萌芽,思想解放再到政治革命和重新回到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的道路。

高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重大事件: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三大思想解放运动;③三大资产阶级革命;④两次工业革命。

23.19世纪世界强国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分析下表,美国超过英国的原因是(  )。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英国

1.9%

4.2%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表(1750~1900年)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美国超过英国的时间是在1880年,当时正在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美国超过英国的原因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尚未超过英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才开始,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才开始,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4.“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

”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

B.东方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C.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全球建立的需要

【答案】C

【解析】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是因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掠夺自然资源而非经济文化交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