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62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25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docx

业务员授课肥料知识

业务员授课内容

肥料的含义:

肥料,英文名称:

fertilizer

定义1:

施入土壤或池塘中,或喷洒在植株上,能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或改善土壤、水质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饲料与肥料(二级学科)

定义2:

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所属学科:

土壤学(一级学科);农业化学(二级学科)

基本概述

  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

中国早在西周时就已知道田间杂草在腐烂以后,有促进黍稷生长的作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种植绿肥的方法以及豆科作物同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方法等;还提到了用作物茎秆与牛粪尿混合,经过践踏和堆制而成肥料的方法。

在施肥技术方面,《氾胜之书》中有详细叙述,强调施足基肥和补施追肥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唐、宋以后随着水稻在长江流域的推广,施肥经验日益积累,从而总结出“时宜、土宜和物宜”的施肥原则,即施肥应随气候、土壤、作物因素的变化而定。

随着近代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各种化学肥料相继问世。

18世纪中叶,磷肥首先在英国出现。

1870年德国生产出钾肥。

20世纪初合成氨研制成功。

随后,复合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长效肥也先后出售。

由于化肥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及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肥料总投入量日益增大,作物产量也相应提高。

  肥料品种繁多,根据肥料提供植物养分的特性和营养成分,分为无机肥料、有机肥料、有机无机肥料三大类。

无机肥料分大量元素肥料(N、P、K),中量元素肥料(Ca、Mg、S、)和微量元素肥料(Fe、Mn、Zn、Cu、Mo、B、Cl)。

大量元素肥料又按其养分元素的多寡,分为单元肥料(仅含一种养分元素)和复合肥料(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养分元素),前者如氮肥、磷肥和钾肥;后者如氮磷、氮钾和磷钾的二元复合肥以及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有机肥料包括有机氮肥、合成有机氮肥等。

中国习惯使用的有人畜禽粪尿、绿肥、厩肥、堆肥、沤肥和沼气肥等。

有机无机肥料即半有机肥料,是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通过机械混合或化学反应而成的肥料。

由于一种肥料常有多种属性,除上述分类外,还有常见的其他分类方法:

①按肥料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和流体肥料。

固体肥料又分为粉状和粒状肥料。

流体肥料是常温常压下呈液体状态的肥料。

②按肥料的化学性质,可分为化学酸性、化学碱性和化学中性肥料。

③按肥料被植物选择吸收后对土壤反应的影响,可分为生理中性、生理碱性和生理酸性肥料。

④按肥料中养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可分为速效、迟效和长效肥料。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化学肥料生产除继续增加产量外,正朝着高效复合化,并结合施肥机械化、运肥管道化、水肥喷灌仪表化方向发展。

液氨、聚磷酸铵、聚磷酸钾等因具有养分浓度高或副成分少等优点,成为大力发展的主要化肥品种。

很多化学肥料还趋向于制成流体肥料,并在其中掺入微量元素肥料和农药,成为多功能的复合肥料,便于管道运输和施肥灌溉(喷灌、滴灌)的结合,有省工、省水和省肥的优点。

随着设施农业(如塑料大棚等)的发展,蔬菜、瓜果对二氧化碳肥料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多。

但是,长期大量地施用化学肥料,常导致环境污染。

为了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应提倡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以便在满足作物对养分需要的同时避免土壤性质恶化和环境污染。

  阿康化肥产品规格有:

通用型:

15-15-1545%复合肥:

16-16-1648%复合肥:

17-17-1751%复合肥:

18-18-1854%复合肥:

15-10-1540%高氮型:

25-0-025%复合肥:

30-0-030%复合肥:

30-5-035%复合肥:

30-0-535%复合肥:

28-5-740%高磷型:

18-22-545%复合肥:

16-26-648%高钾型:

18-9-1845%高钾型:

18-10-2048%复合肥:

15-5-2141%多彩控释:

24-14-1048%多彩控释:

22-8-1242%硫磷酸铵:

20-20-24(S)64%硫磷酸铵:

26-10-24(S)60%硫磷酸铵:

16-20-24(S)60%硝基磷酸铵:

26-13-039%太阳能高效复合肥:

26-0-026%太阳能高效复合肥:

26-0-632%太阳能高效复合肥:

25-5-636%太阳能高效复合肥:

18-6-1842%硫酸钾镁肥:

22%白加黑:

15-15-1516-16-1617-17-1718-18-18

肥料科学的发展

  农业生产中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肥料。

我国的农业已经有了1万年的悠久历史,古代称肥料为粪,施肥则成为粪田。

我国的农田施肥大约开始于殷商朝代,主要根据出土文物中当时已有罱河泥的木制工具以及殷商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屎、壅等字形记载,并有施肥可以增产的卜词。

到战国时期已经重视并强调农田施肥了。

我国古代最多是利用动物粪便作为肥料,到战国和秦汉又利用腐熟人、畜粪尿、蚕粪、杂草、草木灰、豆萁、河泥、骨汁等。

在汉朝已很重视养猪积肥。

《汜胜之书》已记述作物施基肥、种肥河特殊的溲种法。

宋、元朝已开始使用石灰、石膏、硫磺、食盐、卤水等无机肥料。

此时的农业书籍中已有粪壤篇各论,把肥料分为六大类。

到18世纪杨灿又把肥料增为十类,施肥技术上提出了”时宜、土宜和物宜”的观点。

在欧洲国家,整个中世纪经济发展很慢,农业技术停滞不前,如在《马耕农业》一书中提到,耕作碎土的作用是使土壤成为极细颗粒便于进入作物根系的小口。

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土壤供给作物的营养物质是”精”和”油”。

燃素学说在中世纪后期也盛行一时。

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国家中有人开始探素植物营养理论,在燃素学说之后出现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土壤腐殖质是农作物营养的唯一来源。

  近代农业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无机植物营养学说,认为保持土壤肥沃,必须把植物摄取并移出农田的无机养分和氮素以肥料的形式还给土壤的归还学说等。

1843年世界上第一个化学肥料一过磷酸钙研制成功。

随着智利硝石和钾盐矿的发现,到合成氨的发明,在世界上建立起巨大的化肥工业。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进口化肥始于1905年,20世纪30年代开始组织全国性肥效试验,称为地力测定。

测定结果表明,氮素极为缺乏,磷素养分仅在长江流域或长江以南各省缺乏,钾素在土壤中很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组织了全国性的土壤普查,对我国的土壤类型、特性、肥力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测定,促进了化肥的施用和农业化学研究工作。

建国以前我国只有两座规模不大的氮肥厂和两个回收氨的车间,1949年氮肥年产量只有0.6万吨,1990年国产化肥产量已达1879.7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1998年化肥产量已达295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9%,居世界第一位。

化肥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农用物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化肥种类

  磷酸铵类肥料

  磷酸(包括多磷酸)与氨经中和反应并加工制成的氮、磷复合肥料。

这是一类产量最大和最受欢迎的化肥,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土壤和作物,有效成分浓度高,不易吸湿结块。

磷酸铵还可用作织物和纤维的阻燃剂、发酵工业中的培养液、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印染业的酸化剂和消防用的干粉灭火剂配料等。

磷酸铵类肥料的生产过程,是磷肥生产过程和氮肥生产中氨加工过程的结合,经济上合理。

  20世纪20年代磷酸铵开始工业生产,但是规模很小。

60年代初期,湿法磷酸的生产技术趋于完善,磷酸铵有了比较便宜的原料,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以美国981年增加到74.1%。

 发展得最快。

1968年,美国磷酸铵类肥料的产量(以P2O5计)约为磷肥总产量的一半,1 品种磷酸铵类肥料品种可以分为三类(见表)。

①正磷酸铵类,是产量最大的一类,主要品种是磷酸二铵、磷酸一铵和两者的混合物。

②多磷酸铵,是正磷酸铵和不同聚合度磷酸铵盐的混合物,它们多数用于制造流体复合肥料。

③磷酸铵与其他氮肥配制成的复合肥料。

  中量元素肥料

  又称次要常量元素肥料,含有作物营养元素钙、镁和硫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化合物,并需标明含量的一类化肥。

次要常量是与主要常量氮、磷、钾的生产和施用的规模相比较而言。

中国习称中量元素肥料。

这类肥料除提供作物养分之外,还可以调整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农业增产。

中量元素肥料的生产在很长时间里,都不为人们所重视。

原因是在一些常用的肥料品种中,特别是低浓度肥料品种中同时含有钙、镁或硫元素,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雨水进入土壤,也是硫元素的来源之一。

近30多年来,化肥品种结构中高浓度肥料逐步代替了低浓度肥料,使带入土壤中的钙、镁和硫元素减少,一些土壤出现了短缺中量营养元素,特别是短缺硫元素的现象,从而使中量元素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得到重视。

  含钙、镁肥料石灰石粉、白云石粉、熟石灰、贝壳粉和其他含钙、镁的工业废料,广泛用作土壤调理剂和提供钙、镁营养元素。

其土壤调理作用是:

①改善土壤中磷肥的有效性。

在含铁、铝氧化物高的土壤中,由于磷酸盐与铁、铝化合物的反应,磷肥的有效性降低。

施用钙、镁调理剂使土壤pH保持在6~7,可以阻缓上述反应进行。

②有利于土壤中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反应,多数硝化细菌需要钙素。

③促进生物固氮的过程。

④调整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量,土壤pH保持在6~7时,微量营养元素对作物保持一定的有效性。

⑤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是改善土壤的粒度分布。

常见的钙镁磷肥(见磷肥)也有上述作用。

含硫肥料

主要用于调整土壤的碱性和盐性(土壤含过多的氯化钠和碳酸盐)。

大量的硫酸钙(石膏)用于改良盐碱地或被海水淹没过的土壤,有良好的效果。

印度成功地用硫铁矿改良碱性土壤或石灰质土壤。

对于一些pH较高的缺镁土壤,不宜施用白云石粉,可施用硫酸镁或无水钾镁矾,也可以使用蛇纹石类硅酸镁粉。

近年来,发展了一种新的技术,把熔融的元素硫涂包在尿素颗粒表面,一方面向土壤提供硫元素,另一方面使尿素成为缓效氮肥以提高氮素的利用率。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种植作物要求施肥必须使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质返回土壤,以保持或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

所有有机或无机(矿质)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以对环境和作物(营养、味道、品质和植物抗性)不产生不良后果为原则。

  一、AA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AA级绿色食品:

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用绿色食品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禁止使用其他化肥,禁止使用有害的城市垃圾和污泥。

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害特质(如毒气、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的工业垃圾,一律不得收集作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

  2.秆还田可因地制宜地进行。

绿肥利用形式有覆盖、翻入土中与混合堆沤。

绿肥最好在盛花期翻压,翻埋深度为15厘米左右。

盖土要严,翻后耙匀。

压青后15?

?

20天才能进行播种或移苗。

  3.腐熟达到无害要求的沼气肥水及腐熟的人畜粪尿可用作追肥,严禁在蔬菜等作上浇不腐熟的人粪尿。

  4.饼肥对水果蔬菜等作物品种有较好的作用。

  5.叶面肥料,喷施于作物叶片,可施互次或多次,最后一次必须在收获前20天喷施。

  6.微生物肥料可用于拌种,也可作基肥和追肥施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微生物肥料对减少蔬菜硝酸盐含量、改善品质有显效果。

可在蔬菜上有计划地扩大使用。

  二、A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A级绿色食品:

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选用绿色食品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如生产上实属必须,允许生产基地有限度地使用部分化肥,但禁止使用硝态氮肥。

  2、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以1比1为宜,厩肥大约1000千克加尿素20千克(厩肥作基肥,尿素可作基肥和追肥用)。

最后一次追肥必须在收获前30天进行。

  3、化肥也可以和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使用。

城市垃圾要经过无害化处理,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后才能使用,每年每亩农田限制用量,粘性土壤不超过300千克,砂性土壤不超过2000千克。

4、秸秆还田及其他使用准则,同AA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国内外农化专家普遍认为,在其他生产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作物施用化肥可增加产量40%~60%。

由于中国农民施用化肥多停留在经验施肥的水平上,化肥利用率仅30%~40%,因此浪费和损失惊人。

本文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介绍科学施肥的基本知识和易操作的实用技术。

应用此知识指导施肥可减少投人、增加产出、改善地力,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人多,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的1/3;大部分耕地长期是投入少、产出多,土壤潜在肥力低;耕地中有机物循环和再利用率不高。

所以,要多产出就需要有更多的化肥投入,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提供大量优质农产品

  中国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化肥施用得当,每千克养分能增产粮食8.5~9.5kg,经济效益较好。

1992年我国化肥按养分计施用量为2930万t,N:

P2O5:

K2O=1:

0.39:

0.14,如果80%的化肥用在粮食作物上,仅粮食的增产量就占当年总量的45%~50%。

  从能量观点来看:

1g化肥N(氮)约增产生物产量24g,每克生物能为4.2kcal,即lg化肥N能转换生物能量100.8kcal。

但合成1g化肥N的耗能仅24kcal,增加了3倍多。

当然,也有的农民增施化肥后增产不显著,原因很多,但不是化肥的本身而是施肥不科学造成的。

2、让更多有机肥返田

  有机肥和化肥的作用是一致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增施化肥提高了产量,不仅增加了粮食也增加了秸秆。

粮食和秸秆的增多;使饲料、燃料、肥料的紧张状况得到缓和,也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副食品需求,也增加了有机肥返田的肥源。

  一些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确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种田不施肥、少施肥,或过量单施氮肥而忽视有机肥的返田等。

3、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据不同地区30个连续施肥5一10年的定位试验,在不施或少施有机肥的情况下,其结果:

1每季亩施磷肥(P2O5)3一5公斤,土壤有效磷含量比试验前增加40%一90%;而不施磷肥则下降23%一54%。

2每季亩施钾肥(K2O)5一10公斤,土壤有效钾比试验前平均增加20%左右。

3增施NP(氮磷)或NPK(氮磷钾)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降幅度很小,影响不大。

我国缺磷钾土壤面积日益增加,单靠有机肥返田远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以上表明增施NP或NPK化肥不会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还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对土壤磷钾含量的提高尤其明显。

  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不合理用肥确实会给土壤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在同一地块上长期单施氮肥,尤其硫酸铵往往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在酸性土壤上连续施用生理酸性肥料,会使土壤酸性加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施用较多的含氯化肥不仅会影响忌氯作物的产品质量;还会加深盐碱地土壤的盐碱化;过量施用氮肥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通过合理用肥可以减轻或完全避免。

  综上所述,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很大作用,不仅给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农副产品,而且有利于更多的有机肥返田,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同时,化肥施用合理也可以避免土壤结构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单质肥料:

单质肥料不是都能混配施用

  东北地区的一些种植大户近年来喜欢施用自己混配的肥料,但在混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

为了帮助农户克服有关肥料混施的技术障碍,这里将常见单质肥料混施的原则简述如下。

  单质化肥在混合施用上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来自其物理性状的缺陷,产生储存、运输和田间施用上的诸多不便。

例如,结块、粉尘、颗粒的二次分离和吸水性太大等。

所以,种植者要了解常见氮、磷、钾单质化肥的物理性状,尤其是吸湿性、结块性和粒度、抗压等常识。

  肥料混后吸湿性和结块性越小越好

  吸湿性是指化肥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能力。

结块与单质肥料颗粒表面的吸湿有关,吸湿性大的肥料易结块。

这两种性质对于化肥的储存运输和施用很不利,肥料混施的原则要求混后吸湿性与结块性越小越好。

  可是,大凡水溶性的化肥,或多或少都会吸收空气的水分,不过不同品种之间差异很大。

以常温下的吸湿点表示,吸湿点低表示吸湿性大、肥料就易潮解。

在常见化肥中,以硝酸钙、硝酸铵为最低(分别为42.7%、66.5%);氯化铵、尿素、氯化钾为中等(79%、82%、84%);硫铵、过磷酸钙、硫酸钾较高(86%、91%、95%)。

以上数据为单质肥料的吸湿点,肥料相混后比单质存在时的吸湿性明显增大,更加容易吸水潮解。

  应选择化学性相容的单质肥料混施

  两种以上单质肥料混合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这些反应有的是良性,可有的会导致吸湿性增加而产生结块或使有效养分被固定而降低肥效。

所以,要选择化学性相容的单质肥料进行混合施用。

  如果将化学不可混用性的两种单质肥掺混在一起,会产生热量、增加湿度、放出气体或者结块。

例如,普钙和碳酸钙相混可导致氨的损失;硝酸铵与尿素是完全不相容的两种单质肥料,如果将它们混合堆放,其混后的吸湿性大大增强,甚至出现溶化现象而无法施用。

尿素与过磷酸钙是有限性混合的两种肥料,可以现混现用,不能储存。

尤其在夏天高温高湿季节,混后立马施入土壤不能等过夜。

如果这二者混存过夜,混合物料会慢慢潮解而变成糊状。

在复混肥加工厂是预先将过磷酸钙中的游离酸用铵中和后生成氨化过磷酸钙,那就能够与尿素混配。

  常见单质肥料之间可否混配列于下表,从表上可查出相关信息。

在常见的单质氮肥和磷肥中,过磷酸钙与硫酸铵混合时物料性质良好,可以直接用作种肥或基肥;而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为有限相合型,二者必须按一定比例混合,且要随混随用作基肥,不要储存。

二者的最佳比例为,过磷酸钙∶碳酸氢铵大约等于7∶3;如果碳铵过多容易降低过磷酸钙中水溶性磷的比例。

磷肥多一些可一次作基肥施入土壤中,而碳铵少一些正好可留出部分作后期追肥用。

  混用肥料粒度要相配

  几种粒状肥料混合施用时,在储存、运输和施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分层现象而导致施肥的不均匀和肥效不佳。

分层问题是由于不同肥料粒子的大小不匀有关。

所以,对于待混肥料的粒度要加以控制,只有粒度相匹配的肥料混用才能达到均匀施肥,肥效才有保证。

(作者系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氮肥的种类及性质:

 氮肥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三大类,包括氨水、碳铵、硫铵、氯化铵(铵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硝态氮肥)和尿素、石灰氮(酰胺态氮肥)

  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氮肥的种类不同,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不同。

  硫铵、碳铵和氯化铵中NH4+的转化相同,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NO3-;硫铵和氯化铵中阴离子的转化相似,只是生成物不同,酸性土壤中两都分别生成硫酸和盐酸,增加土壤酸度;石灰性土壤中则分别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钙,使土壤孔隙堵塞或造成钙的流失,使土壤板结,结构破坏;二者在水田中的转化亦有所不同,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明显低于硫铵,且不会像硫铵一样产生水稻黑根,因此在水田中往往氯化铵的肥效高于硫铵;碳铵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则除了作为植物的碳素营养之外,大部可分解为CO2和H2O,因此,碳铵在土壤中无任何残留,对土壤无不良影响。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

   氮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关系极大,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缺氮,地球上的大部分氮素存在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中,在大气中惰性气体占78%,占地球总氮量的1.96%,地球表面每平方米上空有7550kg的N,但这些氮不能被植物利用,许多因素与氮的循环转化有关,其中有生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而且是许多过程伴随进行。

氮的营养作用

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

   一般植物含氮量约占植物干重的0.3-5%,而含量的多少与植物种类、器官、发育阶段有关。

   豆科作物含氮量比禾本科作物高。

(丰富的蛋白质)

种子和叶片含氮量比茎杆和根部高(氮素主要存在于蛋白质和叶绿素中)。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含氮量也不相同,一般作物吸收高峰在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化期,以后迅速下降,直到收获,到成熟期作物体内氮从茎叶转向种子或果实。

氮的营养功能

1、蛋白质的重要组分:

蛋白态氮通常可占植株全氮的80-85%。

蛋白质中平均含氮16-18%,体内细胞的增长和新细胞的形成都必须有蛋白质,否则受到抑制,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

氮是一切有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它被称为“生命元素”。

2、核酸和核蛋白质的成分

核酸也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RNA,DNA,核酸中含氮15-16%,核酸态氮占植株全氮的10%左右。

3、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绿色植物赖于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据测定,叶绿体约占叶片干重的20-30%,而叶绿体中约含蛋白质45-60%。

4、许多酶的组分

   酶本身就是蛋白质,是植物体内生化作用和代谢过程中的生物催化剂。

此外,氮素还是一些维生素(B1 B2 B6 PP等)的组分,生物碱和激素也都含有氮。

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利用

   植物吸收的氮主要是无机态氮,即NH4+和NO3-,此外也可吸收某些可溶性的某些有机氮化物,尿素、氨基酸、酰胺等。

但数量有限,低浓度的亚硝酸盐也能被植物吸收。

硝酸盐的吸收与利用

   旱地作物以吸收NO3-为主,即使施用铵态氮,氮易被硝化,NO3-吸收速率很快,是主动吸收。

植物体内吸收的NO3-须还原为铵才能合成氨基酸,这需有硝酸还原酶。

NO3-+NADPH    硝酸还原酶    NO2-+NADP

                      Mo

NO2-+NADPH    亚硝酸还原酶   NH2OH+NADP

                    Fe、Cu

NH2OH+NADPH     羟胺还原酶    NH4++NADP

                    Mn、Mg

   从上述反应看出,在硝酸还原过程中,需要钼、锰、铁等元素,在缺少这些元素地区,植物体内硝酸盐大量积累,对植物本身无毒害,但饲料、蔬菜等作物中硝酸盐含量过多,则对家禽和人类有害。

氨的吸收与利用

   铵态氮是以NH4+还是NH3形态被吸收目前还不清楚,Epstein(1972)认为NH4+-N吸收的机理与K+相似,两者有相同的吸收载体,因而NH4+与K+出现竞争效应,Dejaere和Neirenckx(1978)认为,NH4+-N是与H+进行交换而被吸收,所以介质会变酸,Heber(1974)认为是以NH3形式被吸收的,NH3进入植物体内比电中性分子(水分子除外)要快1000倍。

植物根部吸收铵态氮后,在体内就被同化,产生各种酮酸,首先形成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谷氨酸通过转氨基作用可形成17中不同氨基酸,谷氨酸与天门冬氨酸可与NH3形成谷氨酰胺和天门冬酰胺,它们是植物体内氨的一种贮存形式,它可解除游离氨的毒害,

高等植物中氮的输送:

 CO2+H2O-----------------------------糖

 NO3----NH4+----叶子------氨基酸-----蛋白质

 

 NO3-    NH4+                     氨基酸    糖类 氨基酸

               木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