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生成理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65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意识生成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意识生成理论.docx

《意识生成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识生成理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意识生成理论.docx

意识生成理论

意识生成理论

意识心理学

第一节意识生成理论

我们不用定义来解决“什么是意识”这个问题。

对于这种人们常用的概念,往往是人们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但确切地描述,又会众说纷纭。

一门学科引入它作为概念后,上来先为它下定义,就会引起理解不同的人之间无谓的争论。

如果先进行各种研究讨论,到取得一定结果以后,到人们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取得共识的时侯,再用确切文字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一、对意识的初步分析。

1、意识、意识活动和意识功能。

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属性,它是大脑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大脑的能够进行这种活动的属性。

意识是大脑中进行的一种以信息流动、信息处理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有时也有肢体运动参与。

我们使用“意识活动”这个概念描述意识的活动特征。

从含义看,“意识活动”强调的是意识的活动性,“意识”强调的是意识活动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意识比意识活动含义更广泛。

意识不是大脑所有的活动,它只是大脑活动中的一类。

我们把这类活动的作用用“意识功能”这个概念表示。

“意识功能”是意识活动的产物。

意识有这样一些功能:

意识能监视、控制全身的活动(严格说,意识不能监视、控制人体的所有活动);意识能使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包括人类自身;意识能发泄、表现、抑制自己的感情;意识能使人有独立的思想、人格、个性、个人意志等。

意识、意识活动、意识功能三个概念是指的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这三个概念不是包含关系,意识不包含意识活动,它就是意识活动,意识也不包含意识功能,它的作用就是意识功能。

三个概念的区别是强调的侧面不同,在需要强调不同侧面时,分别使用不同的提法。

2、讨论意识的途径。

由于除哲学以外没有其它科学认真地讨论过意识,人们对意识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

在迷信说法中,意识是灵魂,是生命特有的可以脱离肉体存在的东西。

它强调了意识与生命的特殊关系,但是否定了意识的客观物质性;它强调了意识对肉体的独立性,但是否定了意识与肉体的不可分离性。

意识的确是生命的特有现象,但不是所有生命都有意识,只有人才有意识;意识有产生个人思想、个人意志、个性等的功能,在这些功能中表现出意识对肉体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意识并不能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意识会随肉体的死亡而消失。

因此意识不是迷信说法中的灵魂。

迷信说法之所以有人相信,就是因为它也有正确的东西(意识的生命性和意识对肉体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它把正确的东西荒谬地夸大,对不利于自己的东西加以歪曲,迷惑了糊涂的人。

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讨论意识。

作为大脑的一类活动,意识显然是心理活动,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可是由于它与心理学的其它对象纠缠在一起,很难单独作为心理课题研究。

例如思维、情感都是心理学专门的课题,意识就和它们纠缠在一起,使思维、情感具有意识的特征。

以至于很多人把具有意识特征的思维和具有意识特征的情感当做意识。

人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一个人独立的思想是意识的重要组成,但它们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如果思维是意识特有的一种活动,可以把意识作为一个大课题,把思维作为它之下的一个小课题来研究。

但是,实验表明没有意识的动物也有简单的思维能力,最著名的是荷勒的大猩猩实验。

在他的实验观察中,大猩猩可以在够不到食物时想出把短棍接长的办法拿到食物。

这里的大猩猩显然表现出简单的思维能力。

计算机也可以模拟一些思维,目前模拟思维的计算机是绝对没有意识的。

这些都证明思维是可以独立于意识以外的活动,思维并不是意识的特有活动。

但讨论意识离开个人思想,离开人的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就不是完整的讨论。

在这里,意识显然与思维纠缠在一起。

再例如,人类特有的感情也是意识的重要表现,感情显然是情感活动的结果。

如果情感活动是意识特有的活动,可以把意识作为一个大课题,把感情作为它之下的一个小课题来研究。

但是,动物也能表达感情,它们也有情感活动。

动物的这些情感活动也是没有意识的感情活动,这表明情感活动并不是意识特有的活动。

但讨论意识离开对个人感情的讨论,离开对感情的表现、发泄、压抑的讨论,就不是完整的讨论。

在这里,意识显然与情感纠缠在一起。

于是问题出现了:

如何把意识最本质的东西突出出来,使意识能够既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课题,又不至于与其它课题纠缠不清。

我们从意识的许多功能中找到一条核心的功能,把它叫做意核。

在继续的研究中又发现,意核对其它活动的控制和相互促进,使其它活动发展进步,可以解释出意识所有的功能的产生:

意核控制和促进思维发展,从而产生了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功能;意核控制和促进情感活动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个人感情和人对感情的表现、发泄、抑制;意核控制和促进意志活动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个人意志、个性、性格。

这些发现使我们确定了讨论意识的途径:

先讨论意核的功能,再讨论意核的生成,进一步讨论意核对其它活动的控制,讨论意核促进其它活动的发展,讨论意识全部功能的生成,就这样形成一套完整的意识心理学理论。

3、意识的核心功能──意核。

人类的意识表现得很复杂,有很多现象表明意识的存在和它的独特性,但是什么是它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功能呢?

我们在研究用计算机模拟意识时,对比这个被称为电脑的设备,发现目前的计算机再先进,它也只能靠人编的程序工作,而没有以“我”的面目监视、控制自身活动的能力。

电脑控制的机器人也是这样,是靠程序控制自动操作的,但是由于没有自我,它并不知道自己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而人与它们的区别不就是这一点么?

意识的本质不就应该是这种功能么?

这就是意识的核心功能──简称为意核。

意核指的就是大脑的这种以“我”的面目监视、控制全身活动的功能。

意核的功能不包括在记忆、思维、情感、需要、感觉、意志、肢体活动等任何一种活动之中,也不是它们的综合活动或组合活动。

意核是独立于记忆、思维、情感、需要、感觉、意志、肢体活动之外的一种大脑的活动能力,意核又是意识的各种功能中的一项功能。

对它可以独立研究、讨论。

意核与记忆、思维、情感、需要、感觉、意志等心理活动和肢体活动结合在一起,由意核监视、控制这些活动,就会使这些活动具有意识特征,构成完整的意识活动。

例如,由意核监视、控制思维,促进思维发展,发展后的思维加强对世界的认识,由实践到经验,再由经验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系统理论,形成具有意识特征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另一方面,发展后的思维使人从实践得到认识,由认识得到的经验、理论提出发现、发明、创造等改造世界的设想,再经过实验、实践实现设想,形成具有意识特征的改造世界能力。

再例如,由意核监视、控制情感活动,促进情感活动的发展,感情在发展中产生高尚的、伟大的、美好的感情,这些感情还具有了个人色彩,形成具有意识特征的个人感情;意核对感情的进一步控制才形成了具有意识特征的对感情的表现、发泄、压抑能力。

以此类推,就会解释出意识的全部功能的产生过程。

这样就构成一套合乎逻辑的、系统的意识理论。

需要指出,在这些讨论中我们应用了动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各种活动在相互作用中互相促进、不断发展的思想。

在讨论中,我们使用动态心理学专用的词汇:

生成。

一个新的心理活动、新的功能从原来功能中产生出来,叫做生成。

意核是一种人出生时不具有、后天生成的大脑功能。

意核有一个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

最初,意核是由记忆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区域产生的,这个区域是在存储由感觉获得的丰富资料、由肢体活动积累的经验、由思维形成的认识时形成的。

然后在这个区域中生成了监视、控制全身其它活动的功能。

第三步,意核生成后,它又促进了记忆、思维、情感、需要、感觉、意志等心理活动和肢体活动的发展,使这些活动具有了意识的特征。

最后,意核和被意核改造的其它心理活动共同形成人们心目中的意识。

4、意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大脑功能。

有些人主张动物也有意识,这就使意识更加令人难以研究、讨论。

我们反对这种主张。

因此我们要明确指出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功能,除去人类之外,地球上任何其它的生命都没有意识。

人类曾经与猴子、猩猩有共同的祖先。

与曾经雄居地球的恐龙相比,人类这个物种在体形、力量上并没有什么优势。

人类祖先是在体形和力量上比较弱小的一个物种。

为什么人类能够在强手如林的动物世界中一支独起,独霸世界,并逼迫得很多比它在体形和力量上强大得多物种灭绝呢?

人类凭的是有认识并改造世界的能力。

那么,是什么使人类有高于其它动物的认识能力和无比强大的改造世界能力呢?

不是别的,就是人类大脑具有的意识。

我们知道,大脑完成认识与改造世界工作的不是意识,而是思维。

是人类的思维产生了各种认识,是思维想出了改造世界的方法,是思维产生了发明创造。

另一方面,有很多实验都证明一些动物也能够进行简单的思维。

但是为什么这些动物的思维没有发展到人类的水平呢?

为什么这些动物没有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举动呢?

就是因为它们没有意识。

人类的意识促进人类的思维高度发展,这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人曾经说,是制造工具,促使人类从动物中分离出来。

从考古的意义上讲,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从进化的意义上讲,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在动物实验中(最权威的是荷勒的大猩猩实验),猩猩可以折断树枝去取食物,猩猩也可以连接小棍去取食物,这可以算做是制造工具的行为。

在另外一些实验中甚至可以教会大猩猩使用由词汇、语法构成的手势语言。

表明大猩猩也有使用交流工具的能力。

但大猩猩并没有因此进化成类似人类的物种,是因为猩猩的遗传基因决定了它们的大脑不够发达(这一点与大猩猩不能使用声音语言一样),大脑的不发达使它们不能生成意识,没有意识又使它们不能从简单的使用和制造工具行为进化到进一步认识并改造世界的行为。

也就是说,它们的大脑不具备产生意识的条件,它们因此不能进化为类似人的物种。

值得庆幸的是,在遗传基因的变化中人类的祖先幸运地获得了使大脑发育得很发达的遗传信息,使得人类的大脑发达到能够生成意识的程度,人类的祖先才发展为今天的人类。

这段讨论说明了意识生成一定要有必要的先天条件。

在白鼠的大脑发育实验中人们看到:

大量运动的白鼠大脑皱折要多于不运动的的。

这表明:

动物的大脑在出生后还要继续发育,在大脑的后天发育期内,后天的活动会使同种动物的大脑发育有很大差异。

对这个结果,本文称之为大脑的多用则发育原理。

意识是在大脑发育后生成的。

狼孩具有人类大脑,却由于生活在狼群中而没有发展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

这个事例表明了人的大脑只提供了意识生成的条件,意识的生成还与后天环境有关。

只是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能够生成意识的人类社会条件下,后天环境对产生意识的影响被掩盖起来。

狼孩的事例向我们表明:

后天环境是意识生成必不可少的条件。

意识是先天条件与后天环境的共同产物,先天条件不足的动物和后天环境不足的人都不能生成意识。

为了突出意识产生于后天,我们用动态心理学的词汇“生成”描述意识的产生。

上面,我们表明四个观点:

第一、意识是人类大脑具有的功能;第二、意识使人类具有了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第三、意识的生成要以大脑的相当发达为先天条件;第四、意识是大脑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

二、意核。

1、意核是意识各种功能中的核心功能。

意核是意识的核心功能,它体现出意识的本质。

只要对自身进行试验,你就会知道:

你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受到意识的监视和控制。

例如做动作:

你抬一抬手,视觉和动觉、触觉都会把得到的手的动作情况汇报给意识;在抬手的过程中,意识还要控制着手抬的高度,控制着胳膊弯曲的程度;意识还为你决定了抬手的目的,监视着该动作能否达到目的,根据感觉报告的动作情况,修改动作方式或结束动作。

另外,意识也监视和控制你的心理活动:

你思考一个问题,意识知道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从哪儿想起,意识为你安排如何思考。

意识更要监视你思考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问题,意识为你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修改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束思考等。

我们把这种意识对人体活动的监视和控制功能叫做意核,意核虽然是意识各种功能中的一种功能,但它是意识的核心功能。

不仅如此,意核是以“我”的面目完成监视和控制的。

当你动作时,你会意识到“是我在动作”。

当你摸到其它东西的时侯,你会意识到“是我在摸我以外的东西”。

意核的“以我的面目出现”的功能叫做自我意识,它能使一个人作为清醒的活动主体而存在、而活动。

综上所述,意核的功能表现为两点:

第一是对全身活动的监视、控制,第二是以“我”为主体实现监视和控制。

综合起来说,意核是大脑的一种以我为主体控制监视人体活动的能力。

2、初等认识和高等认识。

我们把由感觉器官获得的资料和由肢体活动、心理活动产生的经验再经过大脑思维活动处理产生新资料的过程叫认识。

认识是大脑的一种活动,是大脑获得资料的活动,但它不是简单地把信息传递给大脑,而是由思维对信息进行处理后送到大脑的。

认识有时作为动词使用,指的是活动过程;有时作为名词使用,指活动获得的新资料。

思维是处理信息的主要操作。

先简单说一下思维,思维有初等思维和高等思维。

试验证明了一些动物能够进行简单的思维,那是一些没有意识的思维,这种思维叫初等思维。

儿童在生成意识前也会生成这种初等思维。

语言活动和意识生成后,人类的思维在它们的促进下发展为高等思维。

所以,动物的思维都是初等思维。

人类个体在语言和意识生成前的思维是初等思维,在语言和意识生成后,有语言和意识参与的思维是高等思维。

动物也能够认识,例如野兽对食物的情况、对周围环境都有认识,家畜对主人、对主人指示也有认识。

再例如很多动物对要发生的事情有简单的预见,这是通过认识实现的;家畜家禽对主人的习惯很熟悉,是通过对主人的认识实现的。

这些都是动物的认识。

动物的认识过程比较简单,它们把感觉到的东西记忆下来,在头脑中由初等思维做处理,就能够得到认识。

这些认识会保存在它们的记忆中,成为它们行事的依据。

儿童在生成意识前的认识能力与动物类似,比动物略高级一些。

为了与意识生成后的认识加以区别,我们把动物、儿童的认识叫“初等认识”。

意识获得信息的过程我们叫做高等认识。

注意,我们本来应该说,在意识生成后进行的认识叫高等认识。

但是高等认识是意识获得的全部信息,意识不获得高等认识以外的信息。

所以我们换一种说法,两种说法的含义一样。

为什么这样?

在了解意核生成过程以后,就会有答案。

意识得到的高等认识信息已经不是感觉器官、活动部位、心理状态原来的信息,它们经过很多道手续进行处理,才报告给意识。

这些处理大体包括形式简化、特征提取、符号化、思维简化等。

意识得到的认识信息已经非常简单、抽象、概括。

这使得经高等认识后的信息与感觉信息、肢体活动信息、记忆信息、心理活动信息有了很大不同。

高等认识资料的表示方式与初等认识完全不同,高等认识获得的资料是用交流语言、内化语言(一种由交流语言简化成的大脑内部语言)、形象语言(用图形、声音形象、其它感觉形象表示的语言)表示的,也是用这种形式保存在记忆中的。

而初等认识是用形象语言表示和保存的。

大脑中的其它信息(例如触觉接受的疼的信息)是用大脑神经信息编码表示和保存的。

这是因为高等认识是由高等思维完成的,高等思维又生成于言语活动之后,高等思维使用的语言中就增加了交流语言和内化语言。

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事实:

我们的意识只能读懂大脑中用交流语言、内化语言、符号语言表示的东西,而对大脑中用神经信息编码记录的东西毫无所知。

由于传递给意识的全部信息都是高等认识,上述就事实表明,高等认识也是有语言限制的。

我们把交流语言、内化语言、形象语言叫做意识可读语言。

认识还在不断发展。

初等认识发展为高等认识后还要继续发展。

在意识控制思维活动后,意识用对思维的认识进一步改造思维,由此生成了科学思维。

科学的思维参与认识过程的信号处理,生成科学的认识。

经过人与人的交流,集中人们思维的成果,科学的认识就成为人类共有的知识和理论,它们也是人类共同的认识。

本段提出初等认识与高等认识的区分,提出高等认识是意识获得的唯一信息,提出高等认识资料是由意识可读语言记录的,都是独创性见解。

3、意核的生成。

一个人刚刚出生时,并没有意核,就是说他大脑中没有一个以我的面目监视、控制全身活动的机制存在。

随着发育,随着这个人接收外界信息的增加,随着他的肢体活动能力和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他言语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发展,意核才在大脑生成。

那么大脑是如何生成意核的呢?

基本过程是这样:

在意核生成前,大脑的某一记忆区域存储对客观世界(包括外界和自身)初等认识的资料,当这个区域发展出独立处理这些资料的能力,又在处理过程中获得了对“我”的认识,并取得监视、控制全身活动的权利以后,这个区域就生成了意核。

详细讨论如下。

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表明,大脑细胞是存储和处理功能兼备的,本文称之为大脑存储和处理功能兼备原理。

这一点与被叫做电脑的电子计算机不同。

电脑的CPU具有处理功能,但只有很少的存储空间,资料保存主要靠存储器;而存储器只有存储功能,处理要靠CPU。

这种特征使电脑的硬件必须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人脑细胞的存储和处理兼备特征使人脑的一部分可以具有独立的功能。

在大脑研究中已经证实:

人类大脑有很多功能定位区,它们分别完成相对独立的任务,甚至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由大脑的不同部位完成。

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大脑功能定位。

我们把这叫做大脑功能定位原理。

对大脑的研究还表明,大脑的分工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些功能定位区受到损伤时,其它部位可以代替它的部分功能。

我们把这叫做大脑功能替代原理。

这样的大脑结构就为意识的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顺便指出,这种把实验结果总结为原理并作为规律的做法,在动态心理学中经常使用。

意核是意识的核心功能,意识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功能。

意核生成过程就要由正在发育的儿童说起。

正在发育的儿童渐渐生成初等认识的能力。

由于他们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使得他们有较好的初等思维能力,有较为发达的记忆能力,并因此获得了丰富的“初等认识”。

这些初等认识主要是思维对感觉得到的资料和肢体活动获得的经验进行处理的结果。

根据大脑功能定位原理,这些“初等认识”要保存在大脑的一个固定的区域中,我们把它叫做“认识存储区”。

意核的功能将从这个区域生成。

最初,这个区域的任务就是保存对全身活动的“初等认识”资料,也不过就是一个具有记忆功能的区域。

根据大脑的存储和处理功能兼备原理,这个区域还要对这些“初等认识”的资料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是向人体各处索取经初等思维操作处理过的情报。

这相当于收集全身活动的情报,具有监视全身活动的性质。

根据大脑的多用则发育原理,这个区域的细胞由于大量的记忆活动和收集情报活动会特别发育起来,该区脑细胞的发达为该区生成新功能创造条件。

渐渐地,收集全身情报到“认识存储区”的处理工作就转变为对全身活动的监视功能。

“认识存储区”神经细胞的特别发育也使它有可能扩大存储容量和生成新处理功能。

新的处理功能来自该区域获得的认识资料。

当意核获得某种认识后,会试图把认识转化为活动,这种活动如果是以前没有的,就生成了新的处理功能。

具体而言,这里指的获得的认识资料就是对控制全身活动的认识,试图进行的就是“认识存储区”向全身发出活动指示。

在意核的监视功能生成以前,没有意识的动物和生成意识前的儿童也有指挥、控制全身活动的能力,它是由一个叫做自动控制系统(后面还要详细讨论它)完成的。

在“认识存储区”获得的“初等认识”中,也有对协调全身活动的认识,“认识存储区”凭借这种认识产生一种“试图”,试图向自动控制系统发出一些活动指示,其中有些指示竟然被自动控制系统执行了,“认识存储区”由此获得这种试图成功的新认识,依据这个新认识“认识存储区”加强发出活动指示的活动,渐渐地“认识存储区”便这样有了对全身活动的控制能力,于是一种新的处理功能便在“认识存储区”生成了。

大脑的一个普通的记忆区──认识存储存储区,就这样生成了监视、控制全身活动的功能,使它具有了意核功能的两项特征。

这个认识存储区也就转变为意识功能区了。

4、意核生成过程的三项说明。

第一、试图是动物和人的一种本能。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说:

当意核获得某种认识后,会试图把认识转化为活动,这种活动如果是以前没有的,就生成了新的处理功能。

这种说法,有些人可能感到离奇。

早在桑代克进行迷笼实验(饥饿的猫被放在有插销的笼中,它用大量胡乱动作,最后打开笼子吃到笼外食物)后,他就提出尝试错误理论。

尽管他的理论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但实验揭示一个事实:

动物(和人)在无法实现自己欲望时会胡乱使用一些活动试图实现自己的欲望,在大量失败后,就可能从胡乱尝试的方法中找出偶然出现的正确方法。

产生这种“试图”时并不必须有思维参与。

小孩、不聪明的人在猜测时无根据、不动脑子地胡猜,就是人类无思维参与产生“试图”的例子。

根据这些现象,我们提出我们的“试图理论”:

在某些需要无法实现时,动物和人会本能地采用一些胡乱的活动(包括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试图实现需要,这个举动叫做“试图”。

一些能够满足需要的活动被确定下来,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活动能力。

我们认为“试图”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维持生存的一种本能。

在他们没有经验或办法实现欲望(或需要)时,一定会产生一些胡乱的试图以求欲望(或需要)的实现。

而很多正确的活动方式、新的能力、新的功能,甚至新的思想就产生于对这些试图的选择(主观选择和客观选择)之中。

“试图理论”是我们的动态心理学中讨论功能生成的一个重要依据。

“试图理论”与桑氏的“尝试错误理论”的区别在于:

本理论只根据实验和观察,指出动物与人有这种本能,把它作为一种产生新活动能力的规律,没有对细节进一步猜测,进一步讨论。

而桑氏的问题恰恰在于他忽视了实验本身指出的普遍规律,自己根据实验细节猜测出几条规律,他讨论的有些细节没有普遍性,结论就不免有片面和不符合事实的东西,只好由人指责了。

“尝试错误理论”有问题并不表明桑氏迷笼实验没有意义,也不意味着根据这个实验得不出普遍性规律。

第二、认识对意核生成的两项作用。

在意核生成的前一部分我们指出,认识要求大脑为它分配一个“认识存储区”,这个区域又生成了意核功能。

这是认识对意核生成的第一项作用,认识为意核生成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意核生成过程的后一部分,我们又提出:

在获得对全身活动控制的认识后,意核又依据这种认识试图发起对全身活动的控制。

这是认识对意核生成的第二项作用,认识又可以作为意核生成新功能的依据。

第三、意核的生成与人类的言语有密切关系。

动物虽然也能相互交流信息,但动物不能创造和使用人类的由词汇、语句和严格语法组成的交流语言,也因此动物不能生成意核和意识。

儿童只有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才能生成意核,起关键作用的是语言交流。

那么,语言对意核生成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语言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为思维提供了一个抽象操作的工具──词语;同时意核也提供了抽象思维的操作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把一批具体事物用一个词汇表示,再把一批词汇作为一批事物用一个新词汇表示,多次这样做,就可以使信息大大简化。

这种简化,大大加快思维对信息的处理,提高了认识的水平。

其次是,语言使意识获得“我”的概念,获得了“我”是主体的重要认识。

这里用什么符号表示“我”并不重要,不同民族就使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我”,有些部族人还只能用自己的名字表示“我”。

关键在于从大量的有关“我”的资料中抽象出“我”的概念,并且用一个词汇表示它。

有了“我”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意核便有了“我”这样一个简单的看问题的立场,意核才能以“我”的面目监视和控制全身活动。

5、自我意识的生成。

最初生成的意核只是产生了对全身活动的监视、控制功能。

意核还要以我的面目从事这种控制和监视工作,才算具有完整的功能。

这就是说,还要生成自我意识。

那么,自我意识是怎样生成的呢?

自我意识是在意核的控制下对“我”进行认识的结果。

意核是怎样认识“我”的呢?

它需要完成三项认识工作:

第一、对自身与外界区别的认识。

第二、对自身机体统一性的认识。

第三、对自身历史统一性的认识。

很明显,在我们的理论中,自我意识生成于意核生成之后。

观察儿童成长的过程,他先学习控制自身的活动,后产生“我”的认识。

这与我们的理论是相符合的。

意核是怎样认识到自身与外界的区别的呢?

这主要得益于人体生有丰富的感觉器官。

在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外界情况的。

除去视觉、听觉以外,触觉在确定自身与外界的界限上贡献非常大,痛觉则在确定自身范围上起着决定的作用。

而人体的内部感觉又不断向意识报告内脏、各器官的情况。

高等认识生成后,认识到内部与外部是严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