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557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docx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

一个“京漂”老外从学汉语中感悟的英语学习方法

MD语言学习系统:

前言——什么是“MD”?

    什么是MD所提倡的“外语能力”?

 

 

    MD所提倡的外语能力:

是跨文化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基础。

即:

跨文化沟通表现的载体就是语言。

 

    语言本身有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书写语言之分。

当一个人进行跨文化沟通时,主要表现为口头语言,即我们所说的“口语能力”。

而这种“口语能力”是能够在跨文化状态下,与外来者能够“有效”沟通。

这里的“有效”沟通,不仅仅是传达最基本的信息,如果交流仅仅是为了传达最基本的信息,那么就没有学习语言的必要,当然更没有学习外语的必要。

因为人类之间的肢体语言完全能够表达最基本的信息,就连人和动物之间都可以用肢体语言进行简单沟通。

因此这里的“有效”沟通是需要通过信息的传达,传递意思的同时还要表现出你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情感因素等,让接受信息的人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以“跨文化沟通”为最终目的的语言学习,才能真正代表语言学习的本质。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语言学习者却是背道而驰的,所谓“茶壶煮饺子”——心理有数,嘴里说不出,就是对目前大多数国人语言学习现状最贴切的比喻。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外语学习并非是以“跨文化沟通”为目的,而是以“应试”为目的。

这种目的下的外语学习,所忽略的正是“跨文化和沟通”。

在这一点上,就逐步的使掌握“外语能力”被简化理解为通过中文解释帮助下所背单词量的多少。

而在背单词的行为过程中,失去了跨文化沟通,实际是脱离文化进行学习。

无论背了多少单词,无论考试成绩有多好,当你使用这种语言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还是中文,然后通过脑海中反应出的中文再去翻译或理解这门外来语。

这之间就会出现“翻译不出”或者“反应时间长”的现象,若是在实际交流中,就会出现“心里想着但嘴上就是说不出”或“反应总是跟不上拍,听着前一句,下一句就不知道说什么了”这种现象。

 

    因此,MD所提倡的“外语能力”是以“跨文化沟通”为目的,在“跨文化”的前提或者学习背景下,所锻炼出的“外语能力”。

即:

不只是“语言”相通,“文化”也相通。

 

   什么是MD?

 

    MD:

MULTI-DIMENSIONAL——多维语言学习系统。

在MD系统中,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是语音、语素、词法、句法等全方面交叉学习的过程,而并非像传统语言学习那样单一的,按听、说、读、写、背单词、记语法等分开学习。

    MD学习的特点:

1、基本中心:

冲破“学习者陷阱”(见文章《学习者陷阱》)

                  2、以“语音”为第一媒介

                  3、目标具体(见文章《行为决定结果》)

                     行为一致,即学习工具与材料的选择(见文章《模型、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线》)

                     左右脑协调

 

    MD系统训练的是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而并非教授具体的哪句话怎么说,哪道题怎么答,语法是怎么样的这些具体内容。

也就是说,MD系统是针对语言学习方法的传授,学习行为的训练,因此MD系统是一套针对所有语言学习者学习行为习惯的训练方法。

 

    即,MD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MD语言学习系统:

一、目标具体化

目标具体化

 

    一个人进入语言学习的时候,往往学习目标就不明确。

比如,你到一个英语学习班问一个人为什么来这里学习英语,他们通常回答“improvemyEnglish”或者“speakfluentEnglish ”,这种回答就表示学习者自己的目标就不明确,只是一种泛泛回答。

 

    为何目标的具体如此重要?

    中国英语学习者并没有自然的英语环境,我们应该说成什么样子,我们自己看到的模板大多是中国英语老师,而中国英语老师和我们的生长环境是一样的,这就从我们的心理上降低了信任感。

因此很多学生愿意花大把大把的钱上“英语外教”的课。

这是因为“英语外教”的形象与语言习惯本就是在英语环境中出来的,让我信任,也让我们能够看到最真实的“英语”;而英语经过中国英语老师的“折射”之后似乎变了味道,似乎我们在中国老师那里学的再好,面对“英语母语人”时仍然不敢肯定自己说的对不对,自然不自然。

    其实这种心理就是对“目标”的基本设定,也是对“目标”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需求渴望。

在“目标”选择上,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寻找“花钱的外教”,他们不会和我们24小时再一起。

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免费外教”——具体的“英语母语者”,比如美国明星、名人等。

我们可以寻找我们喜欢的明星、名人,人都有“模仿偶像”的行为和心理趋势,所以建立在“喜欢他”的感情色彩上,我们可以尽情的模仿“他或她”的发音、表情、手势、神态。

    这种对于“具体目标”的设定,可以给我们的语言学习带来趣味感与真实感,并且廉价。

我们只需要通过网络、光盘等媒介渠道,大量搜集我们喜欢的偶像的影像,听“他或她”说话,听口音、听习惯语气、听口头禅,这些我们都是可以模仿甚至是带着乐趣模仿的。

就像我们都会学刘德华的“颤颤的尾音”,张宇“哑哑的嗓子”,周杰伦“含混不清的念词”一样,很多人能够成为麦霸,唱的好得像他们喜欢的歌星一样,甚至能够参加模仿秀出名,都是来自长时间对喜欢的偶像的模仿。

唱歌如此,说话亦然。

有多少人模仿小沈阳的语气语态?

模仿赵本山的东北腔调?

    所以,目标具体化容易实现,却鲜有人想到。

人们只是以“花钱听外教的课”这种行为反应出了对“一个目标”的渴望,却没有想到给自己定下一个具体的、常常可听可见的、甚至是廉价易得的“目标”。

    这种定目标的行为在MD系统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切右脑学习行为的开始,一切努力的源泉,也是我们对自己提升自信最好的方法。

因为这个“目标”,它是具体的,是形象的,是我们喜欢的,是时时刻刻能够看到听到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

    所以,当我们再想到“要好好学英文了”、“需要提高一下听力”、“练练实用口语吧”这些想法时,请先快乐的,给自己找个喜爱的具体的“他或她”作为我们“就要成为他们说话的样子”的目标!

 

MD语言学习系统:

二、语言学习工具的选择

 

语言学习工具的选择

   

     说起语言学习工具,大家恐怕都会想到字典。

字典是必备的,但在此之前,我想先说一个在MD系统中比字典还要重要的工具——语音复读机。

     MD系统是以语音为第一媒介来训练的,因此语音复读机时比不可少的。

语音的训练使我们的基础更加扎实,同时没有脱离语言本身的属性——说话交流。

因此让我们的训练自始就紧紧围绕着“实用”这一原则。

      复读机。

中国已经生产很多年,但是大多数购买者没有真正利用它最重要的功能——分解复读、录音、对比功能。

很多购买者只是当做简单的录音机或放磁带听的机器,甚至没使用几次就束之高阁了

      举个例子,我有个学生很喜欢TomHanks,在学习MD的开始,他把TomHanks作为自己的具体目标,模仿TomHanks的语言习惯。

以他为例,复读机是他学习模仿时非常好的工具。

第一步就是把搜集到的TomHanks的原声材料挑选一段截取下来(复读机有个“复读”功能);第二步就是找此段话的对白原文(可上网搜索);第三步,就是按照对白原文,自己读一遍,然后用“录音”功能录下来;第四步,就是用“对比”功能把自己录制的对白与原声进行对比。

这里要说明的是对比时需要对比哪些要素呢?

第一:

就是语速。

如果原文整体用5秒,那么我们自己录制的也要达到和原文一样的速度,也是5秒才可以;第二:

连读、连音。

每个细节的连读、连音都不能放过,比如pepoleofAmerican,其中有两个连读(pepole-of-America),这种连读是一定要密切注意的。

在语音上来讲,连读是英文和汉语最本质的区别,因为汉语一般不以元音开头,也不以辅音,特别是爆破音和破擦音结尾,这样几乎不能产生连读。

第三:

语音语调。

整体语音语调的起伏要与原文一致。

 

      如此利用复读机,才能使我们拉近与“真正英语母语”者的距离。

也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进行反复训练,这样提高很快,当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和“偶像”的声音如此接近,不论用时还是语气、发音都如此相似时,哪怕只是10秒钟的一句话,也会让我们兴奋很久,带来巨大的鼓舞。

这种迅速暴露问题,立竿见影的解决问题并产生进步的方法,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激励,使我们的语言学习不再“漫漫长路修远兮”,而是不断看到进步,不但受到鼓舞,有利于我们自信的建立,同时也真正在细节上能够暴露并解决我们语言学习中的缺陷所在。

     第二重要的工具就是:

字典。

字典的使用我认为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最大的误区。

     大家现在多用“平面字典”,即查询时只查词义,不查词源,不关注词性。

其中最致命的就是直接用“英汉字典”,或者是英汉“电子词典”。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使用以母语注解的字典来学习外语,是饮鸩止渴的行为,其危害是毁灭性的。

在这方面,也就是关于“英汉字典”,或者是英汉“电子词典”带来的危害,为何如此之大,就需要我们先了解“学习者陷阱”这个概念(见文章《学习者陷阱》)。

MD所提倡的是“多维”性,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多维的,比如语言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字或一个词,以英文为例,每一个词都会比我们的年龄大好多,在每一个单词从产生到我们今天的使用,它都会有很多的文化背景沉淀在里面,这是纵向的“多维”;同时一个词还具有很多“同源”词,“同义”词,“反义”词等,这是横向的“多维”。

合起来说就是一个立体的“多维”。

所以在MD学习系统中,字典的选取要求是“立体性”,也就是需要很多种字典的组合,而不是简单一本字典就可以完成。

例如:

从学习者的程度上讲可分为初、中、高阶学习字典;从词汇本身的多维性来讲,需要分类字典(同义词字典、反义词字典)、词源字典(用来了解词的过去来源,以便了解词的现在含义,所谓“万变不离其踪”)、发音字典;从文化性来讲可有成语字典、俚语字典等。

     因此,对于字典的使用,首先就是要抛弃“互译字典”;其次改正使用单一字典的习惯,要学会使用多种字典,如遇到一个词,查查意思,查查词源,查查同义反义词。

不能怕麻烦,语言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不下功夫不行。

     这里基本讲了两个工具:

复读机和字典。

同时也指出了以往我们使用这些工具的误区。

当我们手里再拿到它们时,请记住MD系统对于工具的使用指导,为我们的语言学习添砖加瓦,而不是饮鸩止渴,起反作用。

  

 

MD语言学习系统:

 三、语言学习者陷阱

 

 语言学习者陷阱

 

    不论制造什么都会有个核心技术,而这个核心技术都往往有个技术难点,攻克这个技术难点,就会往前迈进一大步。

语言的学习也是一样,也有技术难点,如果我们能够攻克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那么这个难点是什么呢?

我们需要找出它。

    首先,难点会有个表象的表现形式。

还是拿英语学习来说。

在多年的教学当中,就中国学生而言,大多数外在表现形式为“老外正常说话听不懂,跟不上”“一句话不懂什么意思,可是里面又没有生词”“对方说的流利我能听懂,可是我自己要说什么,心理明白,嘴上说不出来”……这些原因严重影响了基本的实际交流,更谈不上跨文化交流了。

     在这里,对于语言存在本身,要引入一个概念——可翻译性(translatablity)。

这个概念对语言学习来讲,是一个核心概念。

这个概念的缺失,就会直接导致你的学习行为紊乱。

正是语言自身带有的“可翻译性”的特点,使外语学习者很容易进入一种状态——我们称为“学习者陷阱”。

 

 

    该图中的矩形部分代表任何一种语言。

以汉语为例,其中底部的“母语领域(底端)”部分,代表通俗的语言形式,如相声、小品。

这部分材料,即使是没有教育背景的人也可以听懂,也可以欣赏。

另一端顶部“母语领域(顶端)”,代表高雅的语言形式,如诗歌、辞曲、散文。

该部分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教育的人才可以欣赏看懂。

这样一来,在同种语言中,这两端有着天地之别,但是当它们试图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它们却有个相似的特点——无法翻译。

很难想象把相声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后还能让人捧腹大笑么?

或者把唐诗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后还能保留像“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对仗、气势或者韵味与优美么?

这并不是翻译家翻译水平的问题,而是语言与生俱来的可翻译性的差别。

    在上图中看到,随着箭头像两端不断延伸,可翻译性不断降低。

反之亦然。

因此我们可以在中间找到一点,它是翻译性最高的区域,即图中的绿色部分,这一区域就是我们所谓的“学习者陷阱”。

    当学习一种外语时,由于我们并非在这种语言中自然生长起来,因此我们是以“切入”的形式来进入这种这种语言的。

上图中的绿色箭头代表切入途径。

切入的工具是以母语翻译外语来进行的,这就需要从翻译性最高的区域进入。

但进入这种语言后,随着深入学习,逐渐会遇到翻译性越来越低的材料,而我们是翻译性最高部分切入后,受其局限,就会不断使用“翻译”的方法去学习,因此当我们碰到真正触及生活或文化层面的外语材料时或情境时,无法翻译,也就无法继续学习,最终造成了学习者被“卡在中间”的尴尬局面。

这就是我们称为“陷入了”学习者陷阱。

    由于大多学习者不知道“可翻译性”的差异以及“学习者陷阱”的存在,因此当在实际交流碰钉子的时候,则一并归咎于单词背的不够等问题,而背单词背语法等再学习依然是以中文翻译解释为工具,因此是又一次返回“学习者陷阱”,以此循环,周而复始。

    在“学习者陷阱”里呆的时间,即借助翻译来学习的时间应该不超过1年。

但中国外语学习者大多在其中已经呆了10年以上。

所以对于大多外语学习者来讲,外语学习的核心应该是沿着图中黄色箭头向两方延伸,冲破“学习者陷阱”。

这也是MD系统要为学习者做的。

 

 

   

MD语言学习系统:

四、冲破学习者陷阱

 

MD语言学习系统:

四、冲破学习者陷阱

(一)——学习工具的选择

 

    冲破学习者陷阱是MD系统的核心。

从学习外语的本质来讲,学习者最大的敌人和羁绊就是母语。

比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汉语对我们思维的掌控,在运用英语时的外在表现就是Qinglish。

现在大多的学习英语的人没有几个是真正的绝对零基础,大多数人都有着多年学习英语的经验,他们面临的实际是“学习者陷阱”对他们的困扰。

而造成“学习者陷阱”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依赖母语。

每学一个词,都是通过汉语的解释来背诵。

甚至即便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还是要在习惯上回到汉语,参照一下汉语解释,由此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和心理依赖。

这种不断参照母语的行为,本身就决定了你的外语永远无法腾飞,永远要被母语所捆绑。

 

如何突破“学习者陷阱”?

 

一、破釜沉舟(学习工具的选择——抛弃互译工具)。

先讲我个人学习汉语的例子。

我的母语是英语,所以我在学习汉语时,第一年是用汉英字典。

每学一个词都要到我的母语——英语中找到对应的翻译和解释。

以这种方式作为切入汉语的手段。

一年之后,这种帮助我切入汉语的手段已经渐渐成为我进一步学习的枷锁,我毅然将手中所有的汉英字典束之高阁,开始尝试着应用汉语词典。

最初的感觉是很痛苦的,就好像直接被抛入外太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每学一个词,心理没有踏实感。

总是想到英语中找到对应的翻译和解释,这样才放心。

我知道这在语言学习中,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依赖。

越是感到自己学习前途昏暗不明的时候,越应该坚持下来。

慢慢的,随着我对英语的“隔离”,自己对汉语的感觉和领悟在不断加深。

现在想想,大概就几个月的时间,心理上便对英语的依赖渐渐淡去,同时对汉语的陌生感也渐渐淡去。

这个阶段时,对汉语的书写、发音不知不觉有了心理认同,虽然在技术上没有完全掌握汉语的书写、发音,但是至少在心理上已经没有陌生感了。

当读到汉语解释的时候,遇到几个汉语生词,自己开始不由自主的联系上下文对它们进行猜测。

这时,那种想回到英语解释一探究竟心理习惯已经没有了。

这就好像初学游泳的人,他们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动作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对水的恐惧。

把他引到深水区中,让他脱离陆地,首先消除对水的陌生和恐惧感,全面感受被水包围,然后下一步才能提到如何在水中动作前进。

由此反观英语学习。

大多数学习者都是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抛弃互译工具,例如字典,要选择英英字典。

用英语解释英语,用英语描述英语,在自我脑海中学会“制造英语环境”。

这时一项很重要的本领。

只有人为的主观的敢于抛弃汉语这个“拐杖”,我们才有可能用英语“行走”。

 

MD语言学习系统:

四、冲破学习者陷阱

(二)——学习材料的选择 

 

     

冲破学习者陷阱是MD系统的核心。

从学习外语的本质来讲,学习者最大的敌人和羁绊就是母语。

比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汉语对我们思维的掌控,在运用英语时的外在表现就是Qinglish。

现在大多的学习英语的人没有几个是真正的绝对零基础,大多数人都有着多年学习英语的经验,他们面临的实际是“学习者陷阱”对他们的困扰。

而造成“学习者陷阱”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依赖母语。

每学一个词,都是通过汉语的解释来背诵。

甚至即便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还是要在习惯上回到汉语,参照一下汉语解释,由此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和心理依赖。

这种不断参照母语的行为,本身就决定了你的外语永远无法腾飞,永远要被母语所捆绑。

 

如何突破“学习者陷阱”?

 

一、破釜沉舟(学习工具的选择——抛弃互译工具)

(见文章《MD语言学习系统:

四、冲破学习者陷阱

(一)》)

 

 

 

    二、釜底抽薪(学习材料的选择——选择可翻译性低的学习材料)

在MD系统中整个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母语对你的影响,冲破“学习者陷阱”。

在行为上脱离英汉或汉英字典后,也不要忘记在你的肩膀上无处不在的英汉或汉英字典——你的大脑。

你的大脑在能翻译的时候,就必然会翻译。

你的材料如果是翻译性很高文化性很低的材料,比如现在通行的外语教学课本,特别是国内的很多课本,竟然把母语解释放在外语旁边,为了学习者看起来记起来“方便”。

这种学习材料,会给学习者提供一种虚假的心理安全感。

结果是:

学习一篇课文,什么意思?

懂不懂?

懂了!

——在你的母语解释下懂了。

你的思维范围还是你的母语。

用你的母语来解释外语,当运用外语时必然受你的母语限制,你能运用的外语就局限于你的母语允许解释或能够有解释的部分,超出部分就变成了“天书”。

当与 nativespeaker交流的时候,只要对方说的内容,稍带一些文化性或超出你课本的解释,你便绝对不知所云。

这就是母语思维对你的限制。

没有了英汉对译的工具书并不等于从此彻底抛弃了对译习惯。

上面说到你的大脑就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英汉或汉英字典。

当你应用可翻译性强的材料进行学习时,你会不由自主的在试图翻译,在你的母语中寻找对应的解释。

这时,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

在学习材料上切断一切翻译的可能。

至少在材料的选择上就降低可翻译性。

关于可翻译性学习材料的对比请见下图:

 上图为“学习者陷阱”图示的一部分,它表示了从母语领域最低端,也就是最通俗的语言材料到学习者陷阱之间的语言材料,它们的可翻译性逐渐升高。

 处于可翻译性最低端的材料是“StandupComic”(相当于汉语里的“相声类”),这类语言形式是最通俗的,但文化性却非常高,几乎无法翻译,即可翻译性最低;

 其次是“LateNightShows”(相当于汉语里的“综艺语言类节目”),这类语言形式结合了喜剧、讽刺、政治文化等内容,具有了一定的可翻译性;

 再其次是“Sitcoms”(相当于情景喜剧),这类语言形式也具有较高的文化性,比如其中的“双关语”“比喻”“暗喻”等表达方式也降低了可翻译性;

 再下来是“RealityTVShows”(“真人秀”类),该类语言表达形式由于是来自于真实生活,没有导演事先编好的台词,因此是最接近于生活的,其可翻译性与前几种语言形式相比有所提高;

 下来是“TalkShows”(“脱口秀”类),该类语言形式偏向于较严肃类的内容,其所包含的幽默、讽刺等会较正式一些,因此其翻译性增强;

 接下来是“TVShows”(电视剧类),该类形式文化性较弱,故事情节性较强,因此翻译性进一步增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美剧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播出,却看不到翻译过来的“StandupComic”;

 下一个翻译性偏高的材料是“NewsReports”(新闻报道类),该类材料由于只是对事情的描述报道,不加入个人情感色彩和文化性渲染,因此翻译性偏高;

 再往下就是翻译性最高的“ESLMaterials”(英文学习课本),我们的英文学习课本,不论是国内出版还是国外出版,一旦被定义为“学习课本”,通常可翻译性是100%的,也就是所有语言学习材料中可翻译性最高的。

这类材料由于设计时即设定好读者对象为“非英语母语者”,因此即使你把这种材料学习学到家,你最高境界也不过是“非英语母语者”,你不可能超越这个界限,因为这种学习材料的设计就是针对于“非英语母语者”,这是设计的局限。

在现在市面上的学习材料中,更有甚者,在英文文章后,把汉语对译或词语解释印在另一页,以便读者对应查询,这种做法看似为了读者方便,实则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学习者的行为变成了“英文输入,汉语输出”,又一次进入了“学习者陷阱”。

因此在MD学习系统中,ESLMaterials是绝对不会用的,我们通常使用“TVShows”做为学习切入点。

对于已经完全掌握了从“母语者底端”到“学习者陷阱”之间的学习材料的学习者,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修养,可参照下图:

 该图也是“学习者陷阱”中的一部分,它表现出从母语领域的最高端,也就是最正规的语言材料到学习者陷阱之间语言学习材料,它们的可翻译性逐渐升高。

这些材料最高端为“ClassicPoetry”(古典诗歌),此类语言材料文化性相当高,可翻译性却相当低,就好比我国的唐诗很难翻译成英文一样,其中的对仗、比喻、语言技巧几乎无法完整的翻译过来,最典型的是莎士比亚,对于莎士比亚,中国英语老师常有种误解,认为那是“深奥的”“高级的”“难懂的”,并且不鼓励学生去看,也认为永远都不可能看懂,实际上莎士比亚的语言是现代语言的开始,在拼写发音上几乎没有区别,这也是它的戏剧能够不断被搬上舞台的一个原因,培根说过:

“愚蠢的人羡慕知识”,我每每听到对莎士比亚戏剧“神圣化”的评价,就觉得很遗憾,实际上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并不难懂,而是接近平民的,通俗的,就好比我们的“西厢记”等这些杂剧,在现代英语中,我们每天常用的表达方式或词语中,有1000个左右是莎士比亚直接带入英语的;

往下是“ModernPoetry”(现代诗歌),相对于古典诗歌,现代诗歌由于语言更接近于现代,因此可翻译性有所升高,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几乎不学习诗歌类材料,比如罗伯特.弗洛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学校学生的学习课本都会学到他的诗,就像我们上学时都会学李白的诗一样,但是问及中国很多翻译学者,却对罗伯特.弗洛斯特闻所未闻,可见国内很多语言翻译工作者也许工作经验丰富,但是跨文化底蕴却很浅。

在往下是“StagePlay”(舞台剧),此类材料带有表演成分,已塑造人物或讲述故事为基础,有一定的诗歌效果,但相对于诗歌,可翻译性高很多;

再下来就是“ModernFiction”(现代小说),在这类材料里一定要读作者还健在的或者去世不到80年的,因为英语进化速度很快,特别是在近200年之内,它的句式逐渐变短,逐渐口语化,这是英语的发展趋势,从语言和社会文化来讲,现代小说更接近现实,语言表达也更接近口语化,因此其翻译性有所提高。

在母语顶端领域到学习者陷阱之间这部分,MD系统推荐从“现代小说”作为学习切入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接下来是“BestsellingPublications”和“Period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