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58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古诗三首部编版

9 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七言古诗组合而成,展现了三位诗人的爱国之情。

《从军行》描绘了边塞战事场景,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崇高精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天黎明前出篱门后的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描写诗人听闻洛阳等地收复后全家人欣喜若狂的具体表现,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所处的边塞环境。

诗的后两句写戍边将士激烈的战斗场面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表现了爱国将士的豪迈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诗的前两句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手法,分别写出了代表祖国河山的黄河、华山的壮丽雄伟。

诗的后两句转而写到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

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故乡,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篇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

“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

接下来,诗人回头看到身边的妻儿也一扫愁容,自己不禁随意卷起书本,陷入这巨大的喜悦中。

“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

然后,诗人对“喜欲狂”作了进一步的描写:

大白天便开始纵情饮酒高歌,想着正好能携这大好春光一同返乡。

“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

不仅如此,诗人甚至已经想象到了返乡的路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

全诗感情汹涌澎湃,为后人所推崇。

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出诗中描绘的部分场景或意境。

如第一幅图描绘的是连绵的雪山一部分被云雾笼罩着的情景;第二幅图描绘了头发、胡须都斑白的诗人拄着拐杖,在屋外昂首远望,若有所思;第三幅图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归乡路线上的崇山峻岭。

这些插图,有助于学生了解这几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致,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意。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正确划分朗读节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正确划分朗读节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试着讲一讲句子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仞、涕”可以通过形声字的规律记住读音;“蓟、襄”可以结合地名进行识记。

要注意“裳”是多音字,课文中的“裳”读cháng,“蓟”读jì,“涕”读tì,不要读错。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仞”的右边是“刃”不是“刀”;“巫”中的“人”捺要变成点。

“摩、遗”是半包围结构,但偏旁的位置不同,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2.阅读教学

在古诗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古诗的教学中,注意突显朗读的作用。

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感情。

具体来说,学生在练读《从军行》时,可以指导学生把读前两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读后两句时,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的豪迈之情。

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前两句可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河山的壮丽景象;后两句可用一种沉重的语气来读,“尽”和“又”可稍微加重语气,读出诗中深沉的感情。

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首先可以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要读出轻快、迅疾之感,读出诗人的迫切归乡之情。

另外注意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涵。

还可以用情景教学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伟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伟人品质。

3.表达运用

教学之初,可以让学生自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并加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

是谁和谁“作伴”?

诗人写诗时已经还乡了吗?

进而让学生明白上面给出的两句诗说的是正好可以趁着春天返回故乡。

三首古诗的背诵,可以和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

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诗人信息和创作背景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

(板书:

从军行)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提问:

谁知道题目中的“从军”是什么意思?

(明确:

参加军队)

3.结合注释介绍“从军行”的含义。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加上“歌”“引”“歌行”等大多属于乐府诗。

4.过渡: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王昌龄呢?

5.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唐代诗人。

擅长写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人称道。

其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离家出塞、戍守边关、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

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芙蓉楼送辛渐》等。

板块二 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读两遍古诗,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3.指名读,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教师指导“长”“还”的读音。

“长”读cháng,“还”读huán。

4.学生自由朗读,读好节奏。

5.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6.学生齐读。

板块三 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过渡:

同学们,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细细品读,看看这首诗讲了什么吧。

2.学习诗歌前两句。

(1)课件出示诗歌插图,学生观察,指名说说有哪些景物。

(2)教师引导:

我们看到插图上有雪山,有白云,我们再来看看诗歌是怎样描写的吧。

请大家齐读第一句。

①学生齐读第一句。

②指名说说第一句有哪些景物。

青海、长云、雪山。

③教师提问:

这句诗中的“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

④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观察云层压在雪山上的情景,体会这句诗的意思是“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

⑤结合第一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明白是“青海长云”让雪山变得暗淡,从而理解“暗”的意思是“使……暗”。

(3)课件出示玉门关的图片,指名学生分享看了之后的感受,教师从环境等角度,引导学生感受边塞荒凉的特点。

(4)过渡:

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玉门关,大家齐读诗歌第二句,看看诗中是怎样描写的吧。

(5)学生自由朗读前面两句诗,结合图片,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6)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暗”“孤”体会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并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学习诗歌后两句。

(1)过渡:

诗歌前两句为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环境,现在我们看看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的战斗场面吧。

(2)课件出示“黄沙”“金甲”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黄沙:

指沙漠。

金甲:

铁衣,战袍。

(3)引导学生结合“百花齐放、百发百中”这些词语中“百”的意思,明白“百战”中的“百”是虚指,从而明确“百战”指的是战事频繁。

(4)课件出示“穿”的多个意思,引导学生将这些意思带入诗句中进行理解;再结合句意,明确“穿”的意思是“磨穿”。

(5)过渡:

在环境恶劣、战事频发的地方,战士们将金甲都磨穿了,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坚持呢?

请大家来读一读最后一句。

(6)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7)指名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思,教师适时指导。

①出示楼兰的相关图片和相关资料。

②指名学生分享积累的关于“破”的词义,结合这句诗的语境明白“破”是“打败”的意思。

③结合语境理解“誓不还”,明确“还”是“返回”的意思,通过意思识记“还”的读音。

④引导学生将词义结合起来,归纳最后一句诗的意思。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8)教师提问:

战士们是不想回家吗?

(9)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10)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调动学生离家很久就会很想家的经历进行引导。

不是的。

将士们也思念家乡,很想回家,可是他们忠心报国,认为消灭敌人比回家更重要。

(11)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环境恶劣、随时会发生战争的紧张的情境中,感受战士们虽然想家,但是为了戍边而放下对家乡的思念奋勇杀敌的情景,感受将士们的精神。

(12)指名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种精神,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引导和总结。

本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保卫家乡的热情和乐观精神。

4.结合本课体现的情感和精神,指导朗读本诗时要读出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

5.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6.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师生共同评价。

7.小组竞赛朗读,其他小组评价,教师指导。

8.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节课所学古诗的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从军行

2.学生默写古诗,教师巡视。

3.教师根据巡视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强化识记。

4.课文总结:

《从军行》一诗通过描写边塞景象和戍边将士誓死杀敌的情景反映了戍边将士昂扬的战斗精神,表现了诗人渴望杀敌立功、保卫家乡的豪情壮志。

5.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

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从军行》一诗进行背诵或默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在唐代诗歌里感受了边塞战事的激烈。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

(板书: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块二 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如何正确朗读题目,划分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晓”“迎凉”,理解词义,从而理解题目的意思。

晓:

天亮。

迎凉:

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天亮之前,诗人走出篱门感到一阵凉风,(突然)有所感慨(感想)。

2.过渡:

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陆游呢?

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具有很高成就。

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板块三 初读诗歌,感受韵律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画出本课的生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前两遍声音略低,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3.指名读,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教师指导“仞”的读音。

“仞”读rèn,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4.指导识记生字。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仞”。

(2)用同音字歌识记“岳”。

五岳最高峰,越过真轻松。

阅遍群山后,明月正当空。

(3)用形近字歌识记“摩”。

摩擦会生热,并不是魔术。

磨刀须用力,临摹放轻松。

(4)用归类法识记“遗”。

“辶”:

遗(遗憾)—速(速度)—遣(派遣)—逸(安逸)—遇(遇见)—逼(逼迫)

5.指导学生书写,对易错的字进行警示。

“仞”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不要漏写一点;最后一笔是右部一撇。

“摩”“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偏旁的位置不同,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6.学生自由朗读,读好节奏。

7.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8.学生齐读。

板块四 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过渡:

同学们,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细细品读,看看这首诗讲了什么吧。

2.学习诗歌前两句。

(1)课件出示诗歌插图,学生观察,指名说说看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

我们看到插图上是一位老人在篱门外仰望天空,若有所思,让我们一起来看他在想什么吧。

请大家齐读前两句。

①学生齐读前两句。

②指名学生说说前两句写了什么景物。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③教师提问:

“三万里”和“五千仞”是确指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

④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联系上节课学过的“百战”,让学生明白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形容黄河很长和华山很高。

(3)课件出示黄河和华山的图片与介绍资料,指名学生分享看了之后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恢宏气势和华山的雄伟。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

华山在陕西省东部。

属秦岭东段。

为花岗岩断块山。

因远望像花,故名华山。

主峰太华山,古称“西岳”,在华阴市南,海拔2154.9米。

西、南、东、中、北五峰耸列,俊秀奇险。

山路崎岖,诸峰间仅南北一径,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

 

(4)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入”和“摩”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入”字表现了河的活力与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由于用了“入”“摩”二字,人们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6)学生自由朗读前面两句诗,结合图片,想象祖国山河的壮丽。

(7)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三万、五千、入、摩”学习怎样把事物写得有气势、有生气,并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学习诗歌后两句。

(1)过渡:

诗歌前两句为我们展示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现在我们看看诗人由此联想到了什么吧。

(2)课件出示“遗民、胡尘、王师”的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词在诗中的意思。

遗民:

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胡尘:

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词的含义。

教师指导。

(4)指名学生说说诗歌后两句的大意。

教师明确。

金人占领的土地上的宋朝百姓,在金兵战马扬起的尘沙里流尽了眼泪,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来收复河山。

(5)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歌后两句的大意,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吧。

(6)教师提问:

“泪尽”二字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请同学们交流。

(7)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8)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泪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遗民”的眼泪都流干了,表达了中原广大人民所受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收复中原之心的坚定不移。

(9)引导学生抓住“又一年”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0)学生分组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

教师巡视。

(11)指名学生分享。

教师明确:

“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王朝不思收复失地的强烈不满和悲愤之情。

(1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回到了南宋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感受遗民们的痛苦和诗人的悲愤以及南宋统治者的昏聩。

4.结合本课表达的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本诗时要读出悲愤的情感。

5.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6.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师生共同评价。

7.小组竞赛朗读,其他小组评价,教师指导。

8.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板块五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节课所学古诗的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2.学生默写古诗,教师巡视。

3.教师根据巡视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强化识记。

4.课文总结:

本诗通过对祖国河山和百姓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景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之情。

5.拓展积累:

本诗体现了诗人陆游忧国忧民之情,课外搜集诗人其他表现这类情感的诗来读一读吧!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诵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3.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达。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或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

2.过渡:

上节课,我们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读到了诗人盼望朝廷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得知朝廷收复失地后所写的,让我一起看看诗中写了什么吧。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块二 走近诗人,解读题目

1.教师提问: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杜甫呢?

2.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登高》《春望》《北征》等。

3.学生在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齐读古诗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诗题。

(1)出示“闻”的多个意思,引导学生将这些意思带入到题目中进行理解;再结合题意,明确“闻”的意思是“听说”。

(2)引导学生说出诗人“闻”的内容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

(3)教师提问:

“河南”“河北”和今天说的“河南”“河北”意思一样吗?

请大家交流。

(4)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河”在古代专指黄河。

“河南”指黄河以南的地区,“河北”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不同于今天的“河南”“河北”。

(5)指名学生说说诗题的意思。

教师指导口语表达,明确诗题意思:

杜甫听到官军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和黄河以北地区的消息。

板块三 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画出本课的生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前两遍声音略低,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3.指名读,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教师指导“襄”“裳”“涕”的读音。

“襄”为后鼻音。

课文中的“裳”读cháng。

“涕”读tì,不要读成dì。

4.指导用形近字歌识记“涕、巫”。

涕:

竹字头,表次第。

走之底,可传递。

木字旁,上阶梯。

三点水,流鼻涕。

巫:

王家小妞妞,东亚去旅游。

乘船游巫峡,忙把学业求。

5.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对易错的字进行警示。

“仞”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不要漏写一点。

“巫”注意两个“人”的位置,同时注意两个“人”不要写得太大,而且捺要变成点。

6.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教师明确。

忽然从剑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喜讯的杜甫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杜甫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里高声放歌畅饮美酒,趁着春光的作伴正好可以回到故乡。

于是就乘船从巴峡顺流东下穿过巫峡,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板块四 细读古诗,品悟诗意

1.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细细品读这首诗吧。

2.学习诗歌首联。

(1)课件出示“剑外、蓟北”的方位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明白“剑外”指的是作者所在的蜀地,“蓟北”指的是当时叛军盘踞的地方。

(2)教师提问:

诗句中的“衣裳”和我们平时说的“衣裳”意思一样吗?

请大家交流。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4)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古人一般上衣下裳,有时“衣”和“裳”也可以泛指衣服。

而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指的就是衣服,和古代汉语有别。

(5)教师引导:

诗人听到了收复失地的喜讯,为什么会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