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663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律启蒙十五删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shuǐ

驴困客方经灞水

jī 

yǐ 

chū 

ɡuān

鸡鸣人已出函关

jǐ 

fēi

几夜霜飞

yǒu 

cānɡ 

běi 

i

已有苍鸿辞北塞

shù

zhāo 

à

数朝雾暗

qǐ 

xuá

yǐn 

岂无玄豹隐南山

【解析】

兴对废,附对攀,露草对霜菅

兴废,兴盛和衰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云:

”表微盛衰,殷鉴兴废。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云:

”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

攀,向上爬;

附,靠近,依从。

有成语“攀龙附凤”比喻依附权贵以成就功业。

亦比喻依附有声望的人以立名。

[汉]扬雄《法言·

渊骞》:

“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

”唐·

杜甫《洗兵马》: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露草:

沾露的草。

[唐]李华《木兰赋》:

“露草白兮山凄凄,鹤既唳兮猿復啼。

”[清]谭嗣同《武昌夜泊》诗之二:

“露草逼蛩语,霜花凋雁翎。

霜菅:

霜后枯萎的菅草。

用以比喻白发。

[宋]苏轼《再用前韵(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乐天双鬢如霜菅,始知谢遣素与蛮。

”[宋]陆游《怀昔》诗:

“岂知堕老境,槁木蒙霜菅。

歌廉对借寇,习孔对希颜

歌廉歌颂廉范。

《后汉书》记载,东汉名臣廉范,字叔度,任蜀郡太守时为官清廉,更改禁民夜作旧令,让百姓储水以防火,百姓掌灯夜作,日渐丰裕。

百姓歌曰:

“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衿”。

借寇挽留寇恂。

汉名臣寇恂,字子翼,历任河内、颍川、汝南太守。

治理颍川期间颇有政绩,升迁离任后,次年随光武帝再至颍川平寇,所到之处群寇望风而降,百姓们纷纷于帝驾之前拦道,请求再借寇恂在颍川任职一年。

后就用“借寇”表示挽留地方官,含有对政绩的称美之意。

习孔希颜:

学习孔子,效仿颜回。

习、希:

都是学习和效仿的意思。

山垒垒 垒垒:

重叠的样子。

《文选·

曹丕·

善哉行》:

“还望故乡,鬱何垒垒。

”[明]何景明《雁门太守行》诗云:

“垒垒高山,莽莽代谷。

水潺潺 溪水徐徐流动。

[三国]曹丕《丹霞蔽日行》云: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唐]杜牧《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诗云:

“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

[唐]李涉《竹枝词》诗云: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

奉壁对探镮

奉璧 即蔺相如“完璧归赵”典故。

(参见本系列第十六讲:

《作赋观书双雄事,回文锦字几华章?

》中“奉璧蔺相如”一句之详解。

探镮 亦作“探环”。

《晋书·

羊祜传》载,西晋大臣羊祜(此前“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以及“叔子带”都曾讲到他)五岁时,叫乳母把他玩过的金环取来,乳母说:

“你没有这种玩具呀!

”羊祜就自己爬到邻居李家的树上,从树洞中取出一个金环。

邻居李氏惊叫道:

“这不是我死去的儿子常耍的玩具吗!

”原来李氏之子就是羊祜的前身。

后人以“探环”借指人的转世。

礼由公旦作,诗本仲尼删

礼由公旦作:

《史记·

鲁周公世家》所载,西周政治家周公旦,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并制礼作乐,建立“明德慎罚”的典章制度。

诗本仲尼删: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周朝王室保存有大量诗歌,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传至孔子之时,尚有三千余首,孔子删为三百零五篇,称“诗三百”。

驴子都困乏了,骑驴的人才到灞水。

据《韵府》载:

孟浩然曾骑驴踏雪到灞水寻梅。

[元]周德清《塞鸿秋·

浔阳即景》曲云:

“灞桥雪拥驴难跨,剡溪冰冻船难驾”(参见本系列第十六讲:

》中“浩然驴”之注解)。

这里讲的是战国时期,孟尝君凭借门人学鸡叫,骗开函关,从秦国逃回齐国的故事。

延伸阅读:

鸡鸣狗盗各有其妙

战国时候,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门客,号称门下有宾客三千。

他对宾客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秦昭王仰慕孟尝君之名,请他在秦国担任相国。

但不久,秦国大臣们劝秦王说:

“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

”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就派人去求她救助。

妃子答应了,但要求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白狐裘做报酬。

可孟尝君刚到秦国时便把这件白狐裘献给了秦昭王。

幸而孟尝君有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轻易地钻进了秦昭王的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白狐裘高兴极了,于是想法让孟尝君一行人重获了自由。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到了函谷关(现河南省灵宝县)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

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同类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

守关的士兵懵懵懂懂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了关。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

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呜狗盗”原本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本事,如今已经渐渐转移为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几夜霜飞,已有苍鸿辞北塞

苍鸿即白雁。

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杂志》所记:

北方有一种白雁,像雁而形体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时就飞来。

白雁飞来就是霜降的季节,所以人们把这种鸟叫做“霜信鸟”。

杜甫诗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鸟。

数朝雾暗,岂无元豹隐南山

元豹即玄豹,黑豹(《声律启蒙》作者车万育是清朝人,避讳康熙帝玄烨之名,故以元代玄)。

《列女传·

陶答子妻》所载,春秋时期,陶答子治理陶地,“贪富务大,不顾后害”,三年,家产猛增三倍,名声很坏。

其妻说,传说“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不出洞觅食,以光泽其毛,藏身避害”,你也应学玄豹自爱,收敛一些。

陶答子不听劝告,其妻与子女均离他而去。

不久,陶答子家财被盗,人身遭害。

十五删之二

shà

nɡ,chǐ 

qiān

犹对尚,侈对悭

yān 

雾髻对烟鬟

yīnɡ 

què

o

莺啼对鹊噪

xiá

独鹤对双鹇

niú

,jīn 

mǎ 

黄牛峡,金马山

jié

结草对衔环

kūn 

昆山惟玉集

pǔ 

zhū 

合浦有珠还

ruǎn 

jiù

yǎn 

阮籍旧能为眼白

lǎo 

xīn 

zhuó

yī 

bān

老莱新爱着衣斑

qī 

chí

shì

栖迟避世人

shí

草衣木食

yǎo 

tiǎo 

qīng 

ché

窈窕倾城女

huā 

云鬓花颜

犹对尚,侈对悭,雾髻对烟鬟

犹和尚,都有“仍然、还是”的意思。

如[唐]骆宾王《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杜甫《腊日》诗云: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雾髻烟鬟 亦作“云髻雾鬟”。

形容妇女发髻蓬松,状如云雾。

[宋]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诗云: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莺啼对鹊噪,独鹤对双鹇

莺啼婉转,为春之声。

[唐]杜牧《江南春》诗云: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鹊叫鼓噪。

《禽经》云:

“灵鹊兆喜”。

所以俗话说“喜鹊叫,好事到”。

独鹤:

洁身自好,卓然不群,离群索居,不与世俗合污的意象。

[唐]韦庄《独鹤》诗:

“夕阳滩上立裴回,红蓼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唐]戴叔伦《松鹤》诗云:

“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

双鹇:

鹇,一种长尾的鸟,雄的背为白色,有黑纹,腹部黑蓝色,雌的全身棕绿色,是世界有名的观赏鸟。

《西京杂记》:

越王献高帝白鹇、黑鹇各一双。

此处,以双鹇对独鹤,是取其异于独鹤,黑白混淆,邀宠人前之意。

黄牛峡 三峡一景,位于湖北宜昌西陵峡中。

山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

黄牛峡位于湖北宜昌西陵峡中,海拔1047米,是三峡坝区的制高点,有三峡'

第一岩'

的美誉,是俯瞰'

高峡平湖'

和'

世纪大坝三峡大坝'

的最佳地点。

相传,巫山神女瑶姬用金钗杀死了十二条妖龙,妖龙的骨头变成龙骨石,把西陵峡口堵死了,江水流不出去,猛往上涨。

大禹前来治水,但龙骨石比一般的石头硬多了,锄头挖下去火星直冒,只能留下一点白印子。

大禹的手上脚上尽是伤,一连九年没有回家。

这事感动了天上的星宿,于是下凡帮助大禹治水。

星宿变成了几十丈长的一头黄牛,用牛角触开了夔门,推开了三峡,一直把龙骨推出了西陵峡口,推成了荆门十二碚。

功成之后,黄牛就消失不见了,大禹追上悬崖口,只见板壁岩上留下了一道黄牛的身影。

从此,人们把那山叫做黄牛山,那岩叫做黄牛岩。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它的描述是: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过去这里水流湍急,暗礁密布,船行十分艰难,故民谣曰:

“三朝黄牛,三暮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唐代大诗人李白乘舟过黄牛峡时,也曾发出: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的叹息。

葛洲坝水电站工程建成后,黄牛峡早已是水波不兴,行船十分平稳了。

金马山 以前云南昆明东面有一山名为金马山,西面有一山名为碧鸡山,史称“东骧神骏,西翥灵仪”(此句亦见于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相距五十余里,中间是滇池,为云南的象征。

早在明代,“金马朝辉”与“碧鸡秋色”就已视为昆明胜景。

但如今,很多年轻一点的昆明当地人都已不太清楚金马山到底在哪里(据称其地已改为地产楼盘之名),只在昆明金碧路还立有金马坊与碧鸡坊。

流传于昆明的金马碧鸡传说称,古时昆明为荒凉贫瘠之地,山上无树木花草。

一日太阳东升,在“隆隆”巨响声中,大阳里飞出一匹金马;

当天月亮出来,在“哗啦啦”的响声中飞出一只碧玉雕成的雄鸡。

于是,昆明处处金花开,满山结金果,坝子成碧海,鸟飞鱼虾跃。

结草:

把草结成绳子,相助恩人;

衔环:

嘴里衔着玉环,回报恩情。

旧时比喻感恩报德的说法。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一宠妾。

魏武子初病时,对其子魏颗说:

“我死后,一定要把爱妾嫁出去。

”到魏武子病危时,又对魏颗说:

“我真死了,一定要爱妾为我殉葬。

”魏武子死后,魏颗将其爱妾嫁了出去。

有人指责魏颗违父遗言,不孝。

魏颗说:

“父临死神志不清,我是照他先前清醒时的话办。

”后来,魏颗领兵与秦朝大将杜回交战,一个老者用草绳绊倒杜回,杜回被俘。

当晚,魏颗梦见老者说:

“我是你改嫁出去的女子的亡父,为报你的恩德,结草俘杜回。

据《后汉书·

杨震传》所载,东汉太尉杨震之父杨宝,救活了一只黄雀,并将它放飞。

当晚,杨宝梦见一个口衔四枚白环的黄衣童子对他说:

“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感谢您的救命之恩,特赠四枚白环,愿您的子孙‘洁白如环,荣登高科’。

”后来,杨宝之子杨震位居太尉,其孙杨秉位居尚书,其曾孙杨赐等皆扬名当世。

昆山惟玉集,合浦有珠还

昆山:

即新疆“昆仑山”,盛产软玉和岫玉。

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千字文》便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之说,意即“最好的金子生于金沙江,最美的玉石出自昆仑山岗”。

合浦(两广交界地,今属广西北海)盛产珍珠。

“合浦珠名曰南珠,出欧洲西洋者为西珠,出东洋者为东珠”,国际上一向认为“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

我国古时称南珠为“走盘珠”,即放在盘中稍动,就能滚动自如。

“合浦还珠”这一典故说的是东汉合浦太守孟尝的故事。

东汉合浦郡盛产珍珠,当地百姓因土地不产谷实,多以采珠为生,通过贸易换取粮食及日用品。

但是这里的“宰守”多贪贿之辈,为了榨取钱财,责令采珠人无限度地采捞,竟使合浦的珠蚌迁徙至相邻的交趾(今越南)郡去了。

百姓失去了生计,“贫者饿死于道”。

孟尝奉命到合浦当太守,采取措施,“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返,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而孟尝,直至病谢离任,身在珠乡,位居显位,不染贪珠积财之污秽。

孟尝的名字,就一直与合浦珠光炳耀史册。

后来人们用“合浦还珠”这个典故来比喻物之失而复得,或人之去而复返,也常用来颂扬官吏的勤政爱民与清正廉洁。

阮籍旧能为眼白,老莱新爱着衣斑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阮籍,不畏权贵,藐视礼俗,总是以“白眼”斜视自己厌恶的“俗士”,以青眼善待喜交之友(参见本系列第十二讲:

青眼对白眉,雨打对风吹)。

《高士传》记载:

春秋末期,楚国老莱子隐居于蒙山之阳。

楚王召其出仕,不就,偕妻迁居江南。

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

孝养二老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

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

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

“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宋苏舜钦《老莱子》诗:

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

栖迟避世人,草衣木食

栖迟:

隐遁。

山中隐士以茅草为衣,采野果为食。

《后汉纪·

灵帝纪下》:

“楷(李楷)字公超,河南人,以至孝称,栖迟山泽,学无不贯,徵聘皆不就。

”[宋]僧文珦《草衣木食》诗云:

“草衣而木食,老子乐在内;

身似玄空云,踪迹了无碍。

窈窕倾城女,云鬓花颜

倾国倾城语出自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之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位诗人大力宣扬的佳人,其实就是他的妹妹,武帝闻此曲后,遂纳其妹为妃,并对其恩宠无双,即史上所称的“李夫人”。

古代学者在剖析我国历史时,曾列举“商惑妲己”、“周爱褒姒”、“汉嬖飞燕”、“唐溺杨妃”四大美女倾国案例。

他们用商纣王、周幽王、汉成帝、唐玄宗四位君主分别被苏妲己、褒姒、赵飞燕、杨玉环美色迷惑,不爱江山爱美人,骄奢淫逸,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事件,来说明“女人是祸水”,她们足以“倾国倾城”。

但如今这句成语已作为绝色美女的赞词,并无贬意。

这里的倾,已不是倾覆之意,而应作为倾慕理解。

倾城倾国是说全城、全国的人都倾慕其美貌。

十五删之三

nɡ,liǔ 

姚对宋,柳对颜

shǎnɡ 

赏善对惩奸

chó

zhōnɡ 

愁中对梦里

qiǎo 

huì

chī 

巧慧对痴顽

hǎi,xiè

dōnɡ 

孔北海,谢东山

shǐ 

yuè

zhēnɡ 

使越对征蛮

shēnɡ 

淫声闻濮上

qǔ 

tīnɡ 

离曲听阳关

xiāo 

jià

pī 

ɡuì

骁将袍披仁贵白

xiǎo 

é

小儿衣着老莱斑

shè

茅舍无人

āi 

难却尘埃生榻上

zhú

竹亭有客

liú

fēnɡ 

chuānɡ 

尚留风月在窗间

姚对宋,柳对颜,赏善对惩奸

姚宋:

唐朝贤相姚崇与宋璟齐名,史称“姚宋”。

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后举荐宋璟代己任相,开启了盛世“开元之治”。

柳颜:

指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和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颜柳齐名,都在中国书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筋健雄壮。

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劲著称,世称“颜筋柳骨”。

赏善惩奸:

奖赏良善,惩罚奸邪。

[唐]周昙《咏史诗·

虞舜》:

“进善惩奸立帝功,功成揖让益温恭。

愁中对梦里巧慧对痴顽

整天陷于忧愁之中。

这种状态有“杞人忧天,伯虑愁眠”两个典故。

《列子·

天瑞》记载:

周朝时,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己会无处容身,为此,担忧得吃不好饭,睡不着觉。

《山海经》说,海外有个“伯虑国”,那里的人害怕睡觉就醒不来了,结果真的有很多人是这样死的。

其实是他们长期不睡觉,身体已经极度虚弱造成的。

不知身在梦里,也有“南柯一梦、黄粱一梦”两个著名的典故。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说,唐朝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一天做梦到了槐安国,娶了该国公主,任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

后带兵出征战败,公主也死了,遂被国王罢官迁归,美梦醒来,他发现自己是醉后睡在庭院的槐树下,蚁穴旁。

[唐]沈既济《枕中记》讲述:

唐代卢生在邯郸旅店遇一道士,道士借了卢生一个枕头,卢生枕之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荣华富贵,经历屈辱恩宠的好梦,醒来的时候黄粱小米饭还没有蒸熟,因而大彻大悟。

巧慧:

灵巧聪明。

痴顽:

痴愚顽固。

孔北海:

汉朝末年的文学家孔融为孔子后裔,能诗善文,幼时即以“融四岁,能让梨”名动天下。

曾任北海郡太守,时称“孔北海”。

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谢东山:

晋朝宰相谢安,字安石,号东山。

曾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

曾居今南京城东钟山半山,今存有“谢公墩”故址。

【陆贾使越】

秦亡后赵陀兼并桂林、象郡、南海,建立南越国,自立为王。

刘邦平定天下后顾虑到连年战争,人民劳苦,于是决定放弃对赵佗的征讨。

汉高祖十一年,刘邦派善于口辩的陆贾出使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要他集中百越的民心,和睦相处,不要成为中国南边的祸害。

后来吕后当权时,赵佗又开始不安分地骚扰汉边,并以天子车驾出行。

于是在汉文帝刘恒登位后,又命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并带去汉文帝的《赐南粤王赵佗书》。

汉文帝的诏令使赵佗大为感动,认为当今皇帝是一位圣明的天子,表示愿意取消帝号,除去僭称的帝制,长为藩臣。

【诸葛征蛮】

三国蜀汉时期,刘备死后,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中南方少数民族豪强孟获参与其中。

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之术,七擒七纵,彻底降服孟获,平定南中。

从此南中蛮族归心,不再叛乱。

史称南中平定战。

淫声闻濮上,离曲听阳关

春秋时期,濮水一带(今晋冀鲁豫交界处)流行一种与帝王祭祀、朝贺、宴饮所用之“雅乐”不同的“新声”(俗乐)。

有人就骂它是“淫荡之声”、“亡国之音”。

《列国传》所载:

卫灵公与乐师师旷过濮上,夜闻新声。

回到晋国,晋文公命奏,师旷曰:

“昔纣亡,沉乐器于濮水,今日之乐,是必为濮上之音。

”意为纣亡国之音。

“离曲阳关”即琴曲“阳关曲”。

写送客至灞桥折柳伤别,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发离别情绪。

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又称“阳关三叠”。

骁将袍披仁贵白,小儿衣着老莱斑

骁将袍披仁贵白:

唐代名将薛仁贵常穿白袍征战,号称“白袍将军”。

《新唐书·

薛仁贵传》所载:

显庆年间,薛仁贵领兵去天山平定突厥作乱,突厥骁将数十人来挑战,仁贵发三箭,射杀三人,余将皆下马请降,边患遂平。

世人用“将军三箭定天山”赞誉他的武功。

小儿衣着老莱斑:

周朝孝子老莱子穿五彩斑灿之衣服学顽童状以娱父母欢心的故事(参见本系列第44讲:

“老莱新爱着衣斑”)。

茅舍无人,难却尘埃生榻上

茅舍长久无人居住,难免会有尘埃污垢积于床榻之上。

[宋]陆游《村居即事》诗云:

“炊甑生尘榻长苔,柴门日晏未曾开”。

竹亭有客,尚留风月在窗间

竹亭有客到访,就像带来了怡人的清风明月洒满窗前。

[唐]钱起《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诗云: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