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装置规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900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硝酸装置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硝酸装置规程.docx

《硝酸装置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硝酸装置规程.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硝酸装置规程.docx

硝酸装置规程

稀硝中控岗位工艺操作规程

目录

 

1.1装置简介

1.2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

 

1.3工艺正常生产指标及联锁、生产控制指标一览表

 

1.4开车

 

1.5正常生产操作

 

1.6停车

 

1.7事故原因及处理

 

1.8

1.1装置简介

1.1.1装置简介

本装置为双加压法生产稀硝酸的装置,由液氨和空气反应生成氧化氮,然后在吸收塔内生成56—60%的稀硝酸,供后续装置使用,稀硝酸生产能力在10.5万吨/年。

1.1.2管辖范围:

凡中控室表盘上的仪表及室内的全部设施均由中控操作工使用、维护和保管。

1.2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

1.2.1生产原理:

本装置生产硝酸是采用氨接触氧化法进行的,生产硝酸的过程可用下列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a.氨和空气中的氧气,在铂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NO,此反应是在氧化炉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NH3+5O2=4NO+6H2O+Q

b.NO继续氧化成NO2,此反应是在一系列换热设备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NO+O2=2NO2+Q

c.用脱盐水吸收NO2生成硝酸,此反应是在吸收塔内进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NO2+H2O=2HNO3+NO+Q

通过上述三步反应,可制得56%~60%的硝酸。

1.2.2工艺流程:

原料液氨进入有液位控制的1#、2#两台氨蒸发器中,1#蒸发器的蒸发量为80%,蒸发温度为11.5℃;2#蒸发器的蒸发量为20%,蒸发温度为14℃,两台氨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均维持在0.4-0.5MPa,蒸发出的气氨进入氨过热器,气氨温度由TV-122控制,温度为100-130℃,然后再经氨过滤器进入氨─空气混合器。

空气从大气中吸入,经过三级过滤进入空气压缩机入口(冬季在经过空气过滤器前由空气预热器预热至10-20℃),经过空气压缩机后排气压力为0.23-0.45MPa,温度为175-226℃,然后分为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两股气流,一次空气进入氨─空混合器。

氨和空气在氨─空混合器中混合以后,混合温度为150-210℃进入氧化炉,经过铂网催化剂氧化生成NO,铂网氧化温度为855-875℃,然后经过蒸汽过热器、废热锅炉,再经高温气─气换热器、省煤器、低压反应水冷器,再进入氧化氮分离器,在此将稀酸分离下来,气体则与漂白塔来的二次空气混合后进入氧化氮压缩机,进气温度为60℃,压力为0.4MPa;出口温度为189℃,压力为1.0MPa。

再经尾气预热器、高压反应水冷却器进入吸收塔,进入吸收塔时的氮氧化物气体温度为40℃,氮氧化物气体从吸收塔底部进入,工艺水从吸收塔顶部喷淋而下,二者逆流接触,生成56%—60%的硝酸,塔底酸温度为50℃,从吸收塔出来的硝酸进入漂白塔,用来自二次空气冷却器的约120℃的二次空气在漂白塔中逆流接触,以提出溶解在稀酸中的低价氮氧化物气体,完成漂白过程,漂白后的成品酸经酸冷却器冷却到50℃,进入成品酸贮罐,再用成品酸泵送往硝铵和浓硝装置。

从吸收塔顶部出来的尾气先后经过尾气分离器、二次空气冷却器、尾气预热器、高温气─气换热器,温度升至360℃,进入氨还原装置反应后温度为400℃进尾气透平,回收约60%的总压缩功,出尾气透平的气体温度为160℃,NOX含量≤200ppm,经排气筒排入大气。

锅炉系统采用强制循环,用锅炉水循环泵使锅炉水在汽包和废热锅炉之间循环。

1.3工艺正常生产指标及联锁、生产控制指标一览表

1.3.1工艺正常生产指标一览表:

1.3.1.1流量

序号

位号

指标名称

正常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FT—10101

FT—10102

FT—10103

FT—10116

FT—10105

FT—10106

FT—10107

FT—10108

FT—10109

FT—10114

FT—10115

FT—10117

FT—10127

FT—10121

FT—10123

由外管来的液氨流量

入氨过滤器的气氨流量

入氨──空混合器的空气流量(湿)

进废热锅炉的循环水量

入低压反应水冷却器和NOX分离器脱盐水流量

冷凝酸泵出口入吸收塔的稀酸流量(34%)

入成品酸槽的成品酸流量

(60%HNO3)

入吸收塔工艺水流量

入二次空气冷却器的空气流量

闭路循环水流量

氧化炉仪表及吹净空气流量

汽包出口至减温器的蒸汽流量

硝酸外供蒸汽流量

入工段低压蒸汽总流量

入脱盐水总管流量

4.1t/h

5393Nm3/h

50694Nm3/h

223.5m3/h

1.9m3/h

10.1t/h

21.5t/h

4.2t/h

5505m3/h

370t/h

400Nm3/h

17.14t/h

2.52t/h

2.3t/h

8.0t/h

1.3.1.2液位

序号

位号

指标名称

正常值

1

2

3

4

5

6

7

LT—10101

LT—10103

LT—10105

LT—10108

LT—10109

LT—10117

LT—10113

1#氨蒸发器液位

2#氨蒸发器液位

氧化氮分离器液位

吸收塔液位

漂白塔液位

除氧器液位

汽包液位

50%

50%

25%

30%

30%

70%

50%

1.3.1.3压力

序号

位号

指标名称

正常值

(MP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PT—10101

PT—10102

PT—10104

PT—10123

PT—10105

PT—10106

PT—10108

PT—10110

PT—10107

PT—10109

PT—10112

PT—10113

PT—10114

PT—10115

PT—10116

PT—10122

PT—10126

1#氨蒸发器气氨压力调节

氨过热器出口气氨压力调节

氨过滤器入口气氨压力

氨过滤器压差

空气过滤器压差

氨─空混合器入口空气压力

NOX压缩机入口压力

NOX压缩机出口压力

吸收塔冷却回水至补充循环水槽压力调节

尾气透平入口压力

吸收塔压差

除氧器低压蒸汽压力调节

汽包压力测量

输出蒸汽压力调节

输入蒸汽压力调节

冷却上水压力

低压蒸汽总管压力

0.52

0.47

0.41

0.002~0.008

0.003

0.35

0.3

1.0

0.5

0.85

70%负荷0.051

100%负荷0.060

0.08

3.8

3.7

3.4

0.4

0.55

1.3.1.4温度

序号

位号

指标名称

正常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TE—10101

TE—10102

TE—10103

TE—10104

TE—10109

TE—10110

TE—10105

TE—10106

TE—10111

TE—10112

TE—10113~10116

TE—10118

TE—10119

TE—10120

TE—10122

TE—10105

TE—10125

TE—10117

TE—10121

TE—10129

TE—10130

TE—10131

TE—10136

TE—10134

1#氨蒸发器液氨温度

2#氨蒸发器液氨温度

高压反应水冷凝器出口NOX气体温度

二次空气冷却器出口空气温度

空压机入口空气温度

空压机出口空气温度

NOX压缩机入口温度

NOX压缩机出口温度

冷却上水管冷却水温度

冷却回水总管冷却水温度

废热锅炉炉壁温度

废热锅炉出口NOX气体

尾气透平入口NOX气体温度

低压蒸汽总管蒸汽温度

氨过热器出口气氨温度调节

氨─空混合器出口至氧化炉入口气体温度

氧化炉铂网下NOX温度记录

废热锅炉下部壁温

中压蒸汽总管蒸汽温度

氧化氮分离器内稀硝酸温度

酸冷却器出口成品酸温度

除氧器内除氧水温度

过热段出口过热蒸汽温度调节

蒸汽透平入口过热蒸汽温度

11.5

14

50

150

30

207

60

189

32

42

255~300

450

360

160

110

210

855-875

400~500

440

45

50

105

440

430

1.3.2联锁

序号

位号

联锁名称及故障状态

联锁整定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TE—10135L

PSA—10103

FIC—10102HH

FIC—10102LL

TE10126—10128H

TISA126—10128L

FT—10117

TE—10134

LSH—10102

LSH—10104

TE—10129H

LSL—10114

FT—10116L

P10102A/B

P10104A/B

LSA—10106

PSA—10120

UV—102

FT—10103L

YI—001

HS100DLS

PB-10101

PB-10102

J31011S—HLD开

FCV1001S-HLD开

FCV1002S-HLD关

FCV1003S-HLD

380V失电

氨过热器出口温度超低

氨过热器压力超高

氨/空比超高

氨/空比超低

氧化炉铂网温度超高

氧化炉铂网温度超低

汽包出口过热蒸汽流量低

透平入口蒸汽温度低

氨蒸发器A液位超高

氨蒸发器B液位超高

氧化氮分离器酸温度超高

汽包液位超低

循环水泵循环水流量超低

两台锅炉循环水泵同停

两台稀酸泵同停

NOX分离器液位超高

仪表空气压力超低

氢气调节阀关

空压机出口一次空气量低

氧化炉旋转点火器停

中控室操作台上紧急停车按纽动作

氧化炉就地盘紧急停车按纽动作

吸收塔旁紧急停车按纽动作

蒸汽透平停

氧化氮压缩机事故回流阀开

空压机放空阀开

尾气透平入口阀关

60℃

0.6MPa

11%

7%

900℃

750℃

13t/h

300℃

90%

90%

60℃

34%

168t/h

80%

0.4MPa

32000Nm3/h

1.4开车

1.4.1开车前的准备:

1.4.1.1配合仪表工针对各调节阀、调节器逐个进行试验,确认合格为止,并认真记录。

1.4.1.2配合仪表工对各报警、联锁整定值检查试验,确认合格,并认真记录。

1.4.1.3配合仪表工对联锁系统进行空投试验,并做好记录:

a.机组停车、空喘阀开、氧化氮压缩机防喘阀开、尾透进气阀关,立即引起工艺停车,联锁阀门动作,跳闸灯、按纽灯、阀位灯全部亮。

b.按工艺停车按纽:

控制室一个,就地2个,或达到以下任何一个工艺指标,都能使工艺停车,并在3分钟以后发出信号使四合一机组停车:

氨氧化炉温度TE10126-10128H1~3三取二900℃

氨过热器出口温度TE-10135L60℃

NOX分离器稀酸温度TE-10129H60℃

氨/空比值超高FIC-10102H11%

汽包液位LSL-10114L34%延时2秒

锅炉水流量FT-10116L168t/h延时4秒

1#氨蒸发器液位LSH-1010290%延时2秒

2#氨蒸发器液位LSH-1010490%延时2秒

两台锅炉循环水泵P102A/B均停延时4秒

两台稀酸泵P104A/B均停延时4秒

氧化炉炉温超低TE10126—10128L三取二750℃

氨/空比超低FIC—10102L7.0%

氨过热器出口压力PSA-101030.6MPa

c.“四合一”机组立即停车:

(a)氧化氮分离器LSA-1010680%延时5s;

(b)仪表空气压力PSA-101200.40MPa延时2s;

(c)380V失电;

1.4.1.4检查各调节阀前后截止阀及副线阀是否处于应开关的位置,气源阀是否已开

氨过热器气氨温度调节阀、吸收塔液位调节阀、漂白塔液位调节阀、氧化氮分离器液位调节阀、工艺水流量调节阀、汽包液位调节阀、过热段温度调节阀、管道蒸汽分离器液位调节阀、除氧器液位调节阀、除氧器压力调节阀,以上调节阀前后截止阀开,副线阀关闭。

1.4.2开车程序:

1.4.2.1公用工程系统的投运:

a.送电:

首先将泵、电机、点火器等送电,如已长期未开,联系电工量绝缘。

b.仪表空气检查:

中控要保证指示PT-10119大于0.40MPa,仪表空气低,及时与巡检及值班长联系。

c.建立循环冷却水系统。

配合巡检岗位将冷却水分别送至蒸汽冷凝器、油冷却器、低压反应水冷凝器、吸收塔下部冷却盘管(1~8层)、高压反应水冷凝器、酸冷却器、机组喷射冷凝器等。

d.脱盐水系统投运:

配合巡检岗位将脱盐水分别送至:

补充循环水泵(P108A/B)、补充脱盐水槽、脱盐水储槽、工艺水泵(P103A/B)、向联铵和磷酸溶液槽中注水。

闭路充水合格后,启动循环水升压泵、补充循环水泵,建立闭路循环,压力0.47-0.49MPa。

e.蒸汽系统建立

联系调度缓慢送中、低压蒸汽,通知巡检岗位检查导淋排水。

低压蒸汽分别引至除氧器、氨过热器、辅助氨蒸发器、汽轮机密封气、蒸汽伴温管系统;中压蒸汽分别送至1#、2#氨蒸发器、汽包、蒸汽过热器、输入蒸汽压力调节阀(PT-101116)前。

1.4.2.2锅炉系统升温升压:

a.配合巡检岗位对锅炉系统进行升温升压,每次开车前24小时引中压蒸汽,使锅炉系统缓慢升温升压。

b.汽包液位控制在40%,高时排放。

c.升温速率:

开始时升温阀稍开,以刚刚听到蒸汽流动声音为宜,并注意有无液击现象0-4小时汽包压力升至0.05Mpa,4-8小时速率为0.05Mpa,汽包压力升至0.1Mpa时,打开汽包放空阀排放不凝性气体。

8-20小时速率为0.1Mpa,20-24小时速率为0.15-0.2Mpa严格按升温、升压曲线进行,将汽包压力稳定在2.0Mpa,等待开车。

中控认真观察汽包液位和汽包压力。

e.当汽包压力至0.5Mpa,开始过热段暖管,开始时升温阀稍开,以刚刚听到蒸汽流动声音为宜,并注意有无液击现象,控制升温速率20℃/小时,稳定在200℃以上,等待开车。

1.4.2.3检查安全保护装置和主要阀门位置

a.切除必要的联锁:

氧化炉超低联锁TE10126~10128L、氧化炉点火联锁FT10103L(一次空气量低于32000Nm3/h)。

b.主要阀门位置:

氨快关阀UV10101关

气氨压力调节阀PIC-10102关

氨快速放空阀HV10105开

气氨流量调节阀FIC-10102关

空压机放空阀ASV6101开

1.4.2.4“四合一”机组启动:

启动油泵,给机组送油,油压0.8-0.85Mpa,对机组进行联锁试验,当汽包压力已达2.0MPa、机组暖管温度TE-10134≥330℃时,四合一机组方可启动:

a.启动蒸汽透平并加速至1000转/分,中控记下机组启动时间并对机组的轴温、轴振动、轴位移等进行全面检查,,运行30-45分钟后升速至2300转/分,并在此速度下保持10-15分钟,继续进行暖机操作。

b.机组转速每隔10-15分钟,分别升至4700、6600、7800转/分,此过程中要注意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中控要经常与调度联系保证中压蒸汽压力,使机组操作能顺利越过临界转速。

确认空压机和氧化氮压缩机防喘阀处于关闭位置,将防喘振调节和保护系统投入运行,并将静叶可调整定在操作位置

c.机组自7800转/分升速至8600转/分(在8000转时,手按升速键,让机组快速升至8600转),将轴流压缩机静叶释放至30-32,在这个阶段机组开始加负荷,每隔5分钟升转速30转、轴流压缩机静叶开1°、尾透静叶关闭1%、氧化氮压缩机回流阀关闭3-4%、空压机放空阀关闭3-4%,先关氧化氮压缩机回流阀ZIS6201,再关空压机放空阀ASV6101,氧化氮压缩机回流阀开度大于空压机放空阀3-5%,在这个阶段机组操作缓慢,中控要认真观察一次空气量FT—10103,同调度联系保持中压蒸汽,直至空气压缩机放空阀和氧化氮压缩机旁路阀关闭,一次空气量达到氧化炉点火所需的数值,即一次空气量≥33000Nm3/h,二次空气量3000Nm3/h。

d.将机组保持在点火转速,以使机壳的壁温稳定,让气体充满工艺系统的吸收塔。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机组升速、加负荷过程完毕。

1.4.2.5吸收塔充液,吸收系统建立循环。

a.当机组加负荷一次空气量大于25000Nm3/h,NOX压缩机出口压力大于0.3MPa,吸收塔充液。

b.通知巡检启动工艺水泵(P10103),中控打开FIC-10108调节阀,向酸塔加工艺水4m3/h,启动开工酸泵(P10105),向6、14、24层塔板加水,其中14、24层加水10m3/h,6层加水5m3/h。

c.中控检查酸吸收塔所示压差(PDT-10112),当压差为0.054MPa时通知巡检停运开工酸泵,工艺水减量至2m3/h。

d.通知巡检打开往开工酸槽阀门,关闭往稀酸储槽阀门。

e.当酸吸收塔出现液位时,中控调节LIC-10108使酸塔液位稳定在30%。

开始充液时,开HIC-10103向漂白塔送二次空气,调整二次空气量约为一次空气量的1/10。

f.调节LIC-10109,控制漂白塔液位稳定在20-30%。

1.4.2.6氨系统投运

a.当“四合一”机组已加完负荷,吸收系统建立循环,与调度联系送液氨,通知巡检打开液氨总阀,1#、2#氨蒸发器液位调节阀前后截止阀。

b.1#、2#氨蒸发器液位调节阀带电,慢开调节阀,氨蒸发器建液位,控制气氨压力0.52Mpa。

c.将氨过热器后气氨压力调节阀(PV-10102)、气氨放空阀(HV-10105)带电,打开流量控制阀FV-10102,开度为15-20%左右,打开PV-10102。

FT-10102上显示一个低流量,调节PV-10102,在PT-10102上使氨压达到0.38MPa,PT-10102投自动,给定值为0.38Mpa。

d.通知巡检检查氨过热器蒸汽阀门是否打开,渐开气氨温度调节阀调整气氨温度,将气氨温度控制在100-130℃。

e.调整FV-10102,使氨空比达到4-5%,把FT-10102投自动,使设定值和实际值重合。

f.将氨空比值投自动,逐渐调整至8.5%。

g.中控岗位调节HV-10105,控制入氨过滤器前气氨压力(PT-10104)比一次空气压力低0.015-0.02Mpa。

1.4.2.7氧化炉通氨点火

a.当蒸汽透平转速达到点火转速后,一次空气量FT-10103大于33000Nm3/h,二次空气量FT-10143大于3000Nm3/h,酸系统建立循环,氨蒸发系统运行正常,PT-10102控制为0.38MPa,TE-10122控制为100~120℃,氨空比调整至8.5%,氧化炉具备点火条件。

b.准备好氢气,通知机组岗位、巡检岗位,向低压反应水冷器、NOX分离器进行喷水,NOX压缩机喷蒸汽。

c.点火前10分钟,通知巡检岗位打开锅炉给水泵回流阀,启动启动锅炉给水泵(P101)。

打开稀酸泵回流阀(1/2圈),启动稀酸泵,中控调整氧化氮分离器液位(LT-10105),设定值为30%投自动。

通知巡检小碱塔补好碱液,打循环。

通知巡检打开氨还原用蒸氨器加氨阀,打开循环水阀,开始加液氨,巡检稍开气氨出口阀,中控注意蒸氨器蒸发温度。

d.点火前2~4分钟,配合巡检慢慢打开TV-10133,向过热段喷水1.2t/h,同时控制气包液位在40%~50%。

e.巡检组织氧化炉氢气点火,氢气压力0.6-0.7Mpa,启动点火电机,按动现场按钮PB103,打开UV10102,启动电点火器,打开小氢管阀门点燃点火器,打开大氢管阀门点燃大氢管,关闭电点火器和小氢管阀门。

当大氢管点火烤网合格后,使用对讲机通知中控操作工通氨。

f.中控打开快速切断阀UV10101,快速关闭HV10105,迅速把氨送至氧化炉中。

g.数秒钟后,氨开始氧化反应,铂网呈红色,巡检根据铂网颜色和温度,可选择继续烤网或切断氢气,若一分钟后铂网未变红,可在就地或控制室内用快速切断阀按纽关闭UV101,用空气置换15分钟,并联系实验室分析氧化氮分离器中NH4+浓度≤30mg/l,重新点火。

h.反应开始,通知分析工对NOX气体分离器中冷凝酸进行分析控制,30分钟后,NH4+含量高于30mg/l,说明铂网工作状态不好、或铂网损坏,停车后检查或清洗铂网。

i.当铂网温度达到800℃(反应后),NH4+含量小于30mg/l,停NOX压缩机冲洗,当NH4+含量小于20mg/l时,停氧化氮分离器和低压反应水冷器喷水。

1.4.2.8反应后的操作:

a.注意氧化炉温度TE10126-10128,当其稳定后,使用氨空比值调节器慢慢提高氨空比,每次增加0.2%,直至增到9.5%,使铂网温度达到855-875℃,并投运TE10126-10128L(1~3)联锁。

b.注意汽包液位LT-10113的调节,同时注意过热蒸汽温度TE-10133的调节,汽包液位稳定后,将LT-10113投自动,设定值为50-60%。

c.导自产蒸汽:

点火半小时后,控制过热蒸汽的温度,当过热蒸汽温度达到440℃时,准备导自产蒸汽,导自产蒸汽时要注意转换后系统蒸汽的允许温差变化为50℃,逐渐关闭过热段防空阀HV-10103,每次关闭5%,待温度稳定后,再进行下一部操作。

d.当化验分析成品酸浓度达到58%时,通知巡检岗位先打开去成品酸槽的阀门,后关闭去开工酸槽的阀门,导成品酸,中控注意漂白塔液位变化。

1.4.2.9调整负荷:

a.加量:

(a)缓慢逐步每次增加空压机静叶可调角度和机组转速,一般每隔10-30分钟升转速30转,开静叶0.5°,以增加机组的生产能力,加量时比值调节器必须处于“自动状态”,当空气量慢慢增加,氨量也自动跟踪随之增加,当比值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次加量调节。

(b)调整二次空气量及吸收塔加水量,保持全系统平衡。

b.减量:

(a)适当调节空压机静叶角度,防止空压机喘振,当调节比例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调节。

(b)调整二次空气量,吸收塔加水量,保持全系统平衡。

(c)注意控制、调整系统压力,保持吸收效果,注意调节氨还原加氨量,使尾气中NOX含量保持在200ppm以下。

1.5正常生产操作:

1.5.1检查和调节中控控制的工艺参数在指标范围内,正确使用中控仪表。

1.5.2协助班长对内外联系及指挥各岗位的操作。

1.5.3经常与巡检岗位联系,对照中控仪表指示与现场指示偏差。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