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690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俗节庆春节春节是节庆中最重要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新春Word下载.docx

父母殺雞宰鴨款待女兒女婿,現在則到餐廳叫一桌,大家聊天要緊。

南部岡山地區有「探墓厝」的習俗,讓外嫁的女兒有表示孝心的機會。

初三老鼠娶親

 台灣俗語有「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意謂正月初一和初二開放賭博,民眾可以下賭場試試運氣,初三晚上老鼠娶親,因此要提早就寢不能再賭博。

或謂初一開正拜年、初二回娘家請女婿都要擺出場面,初三老鼠娶親可以及早休息無須勞師動眾。

 「老鼠娶親」是華人社會普遍流傳的故事,但娶親的日期則有不同說法。

台灣的老鼠是選在正月初三舉行婚禮,揆其原意應在疏解年節的忙碌,因為除夕要祭祖、圍爐、守歲,而初一有走春拜年等年俗活動,初二則必須宴請女兒、女婿,連續三天的勞累,為了調節作息使民眾得到休息,因此設定初三可以晚起。

 台灣俗語謂: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

」民間認為正月初三為「赤狗日」諸事不宜,因此不必勞動做事。

無論「赤狗日」或「老鼠娶親」,真正用意都是要民眾充分休息。

初三晚上,民眾不但要提早熄燈就寢,而且要在廚房、倉庫等處放置穀類粿餅為老鼠「添妝」,民間稱為「老鼠分錢」。

老鼠雖然為害人類,但在其娶親之日民眾會暫泯恩仇,以早睡來成全好事,以食物表達祝福之意,可見台灣人之善良。

初四接神日

 正月初四,傳說返回天庭述職的神明,將再回民間監察善惡,所以百姓都會準備牲禮、四果、酒、菜碗、甜品接神。

「送神風,接神雨」是說送神時會颳風,接神時會下雨。

「送神晚,接神早」,接神在上午,希望早日迎回神明繼續保佑之意。

 在北港初四還有一個特殊的習俗,就是行之有年的媽祖廟及部分廟宇抽公籤。

朝天宮在初四子時,分別依港運、生意、水路、人口、五穀、六畜等各抽一籤,供各界信徒在新的一年行事之參考。

初五隔開

 初五,各行各業準備開工接財神。

在當日吉時,公司行號貼上寫著「開工大吉」、「生意興隆」的大紅紙,獻上三牲、果品,虔誠祭拜,祈求生意通四海、財源廣進。

祭拜完畢,燃放長串鞭炮,在劈哩啪啦響中驅除邪魔,開工大吉利。

 現在開工日期有別於過往,廠商店家往往在年前已擇好吉日,在吉日當天象徵性開個大門,或啟動機器就算數,到初五,再放鞭炮以示「開工大吉」。

天公生

 正月初九天公生,從「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這句話,可見天公生被重視的程度。

民間認為天公是玉皇大帝,神格最高,因此祭拜天公就有許多禁忌和禮節要遵守,連供品擺放都有一定的講究。

 供桌要有頂桌和下桌,頂桌獻給天公,以齋品為主;

下桌以葷食五牲供神明部屬享用。

家中有天公爐,供桌設於爐下向門外;

未設天公爐的家庭,在門口或中庭均可。

坐月子、女性遇生理週期、家有喪事未滿週年,都不得拜天公。

祭拜天公約從子時,即午夜十一點開始,到隔天天亮都可以。

但一般都認為愈早敬拜愈有誠意,幾乎都在子時就開始。

元宵節

4-3電動花燈

4-4電動花燈

4-6二OO一年燈會

 元宵節也是上元節,是三官大帝中天官大帝的生日。

元宵節據傳漢朝宮廷於正月十五日解除宵禁,官家、百姓得以在燈火輝煌中通宵達旦歡樂,所以又稱「燈節」。

 古時候花燈只限於宮中,後來才流傳至民間。

台灣的花燈盛行於日據時代,當時元宵節小孩常提燈夜遊,一方面希望小孩不忘祖國文化藝術,一方面又不引起日本人猜疑。

 本地元宵節非常盛行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

華視約從民國六十三、四年起,每年元宵節前夕請來大批演藝人員表演,並配合朝天宮大小型花燈展錄影,元宵節當晚轉播。

這時朝天宮前廣場和中山路總是擠得水洩不通,一邊看偶像表演,一邊搶著猜燈謎。

 過去的小型花燈大多隨作者喜愛自行創作,以竹編製,銜接處綁紙釘,等骨架做好,再以棉紙或玻璃紙糊成彩繪,現今花燈已由小型走馬燈、鼓仔燈、關刀燈、飛機燈…漸漸演變成大型花燈,由室外而室內、由陸地而水上、冰上花燈、由點燭而點燈泡、由電動而鐳射…,形形色色、爭奇鬥艷,兒童常趁此提燈夜遊,與親朋好友共度歡樂佳節。

 雲林縣元宵花燈展規模最大、最早者當推北港朝天宮燈展。

小型花燈展有國小組、國中組及社會組,在「輸人不輸陣,輸陣就歹看面」的好勝心驅使下,常聘請紮燈高手來製作,這些花燈大多取材自古典文學,極富有忠孝節義、倫理道德之教化意義。

 舉辦大型花燈聞名的北港朝天宮,燈展從農曆正月十五至二月十五日止為期一個月,由各地知名電動花燈藝師巧製,結合燈光、科技、機械,人物維妙維肖,各種複雜動作,吸引海內外遊客,成為北港進香盛期中,遊客最喜歡遊覽的地點。

為了慶祝建國七十年,朝天宮於民國七十年辦理全國性花燈比賽,盛況空前。

近幾年,花燈展從元宵節至媽祖生才結束,民國九十二年則從農曆春節就開始。

 乞麵龜,在北港並不多見。

但已婚婦女到廟寺「鑽燈腳」希望生出男丁還頗普遍。

較早期的「聽香、偷蔥」的習俗,現在已經極少見。

「偷拔蔥嫁好尪;

偷拔菜嫁好婿」指未婚女子趁元宵節之夜,悄悄溜到菜園裡拔蔥菜,希望嫁得如意郎君的心願,將待嫁女兒心顯露無遺。

「聽香」則是在家中或廟宇中上香擲筊祈求神明指引出門方向,再以沿途所聽到的言語當作行事的指示。

過了元宵,春節的氣氛才真正淡下來。

正月安太歲

 從習俗說來,歲是指歲星,屬年神之一。

中國古老術數家,以木星(歲星)十二年為一周天。

因此周天分為十二等分,以歲星所在的位置為歲名,每個歲星都有歲神,也就是太歲,十二年輪迴一次。

太歲被視為凶神,動土、建築、遷移…等,都要留意,否則就有「太歲頭上動土」的說法。

 太歲是歲神,主管當年流年,就是當年人世間禍福以及天候、氣象、作物豐穡…,和漢人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由於人們敬畏太歲,希望一年都順利如意,安奉太歲,晨昏祭祀自然也成了重要課題。

 太歲星君是司賞人間善惡,記錄每人所做所為的神明。

又因太歲是凶神,所以民間流傳有「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之語。

太歲依地支和十二生肖運行,衍生子午陰陽相剋犯沖之理。

民間以為生肖當年與值年太歲相同者為「正沖」,往下加六個生肖則稱「對沖」。

犯太歲者,可以在正月十五前到寺廟安奉太歲,祈求逢凶化吉。

十二月二十四日,則要到寺廟送太歲。

此時要準備鮮花、四果、金銀財寶、紅圓發粿,感謝太歲星君的保佑。

 北港民間習俗有「明九與暗九」,就是十九、二十九、三十九…..有「九」的年齡叫做「九關」。

尤其四十九歲為「生死」大關,是黑白無常捉拿的對象。

長輩要加一歲,躲開陰司追捕。

而十八、二七、三六、四十五、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都是九的倍數年齡,叫做「暗九」,據說是事故多、疾病叢生的年齡,在這些年齡中,要處處小心,以保平安。

故許多人在這些年歲常會特別到廟裡安太歲,或到南港水月庵補運。

 要安太歲,就必需要書寫太歲星君神號的紅布或紅紙,就是太歲星君符。

首先到寺廟或在黃曆中取得太歲星君符,供奉前,先置於神案三天,再取下於左下角寫下犯沖者姓名、地址,同禱祝太歲星君降臨,才能化金、鳴炮,並將太歲星君請於客廳神位左下方(俗稱龍邊),貼在牆壁上。

民眾為求簡便,大都在正月初九天公生安奉太歲星君。

 如果特別擇定時間安奉太歲星君,則要準備鮮花、水果、發糕或湯圓、紅圓粿等祭品。

有些人把紅圓湯或紅圓粿靠香爐放置,發糕置於後面,祈前圓後發。

如拜天公時安請太歲,只要和祭拜天公的供品共用就可以。

所用金紙與祭拜天公相同,就是頂極金(天公金)、大壽金及報恩錢。

 朝天宮文化大樓三樓有間太歲星君館,供信眾安太歲保平安,到聖安宮安太歲的習俗,也是開春盛事。

茲臚列六十位太歲神君供參考:

 甲子(金辨)、乙丑(陳材)、丙寅(耿章)、丁卯(沈興)、戊辰(趙達)、己巳(郭燦)、庚午(王濟)、辛未(李素)、壬申(劉旺)、癸酉(康志)、甲戌(施廣,一名誓廣)、乙亥(任保,一名伍保)、丙子(郭嘉)、丁丑(汪文)、戊寅(魯先)、己卯(龍仲)、庚辰(董德)、辛巳(鄭但,一名鄭祖)、壬午(陸明)、癸未(魏仁)、甲申(方查)、乙酉(蔣崇)、丙戌(白敏)、丁亥(封濟)、戊子(鄒鐺)、己丑(傅佑)、庚寅(鄔桓)、辛卯(范寧)、壬辰(彭泰)、癸巳(徐單)、甲午(章詞)、乙未(楊仙)、丙申(管仲)、丁酉(唐查)、戊戌(姜武)、己亥(謝太)、庚子(盧秘)、辛丑(楊信)、壬寅(賀諤)、癸卯(皮時)、甲辰(李誠)、乙巳(吳遂)、丙午(文哲)、丁未(繆丙)、戊申(徐浩)、己酉(程寶)、庚戌(倪秘)、辛亥(葉堅)、壬子(丘德)、癸丑(朱得)、甲寅(張朝)、乙卯(萬清)、丙辰(辛亞)、丁巳(楊彥)、戊午(黎卿)、己未(傅賞)、庚申(毛梓)、辛酉(石政)、壬戌(洪充)、癸亥(虞程)

4-7元辰府

閏月添福壽

 在台灣的習俗中,每逢農曆閏月,嫁出門的女兒,要在正月底前送豬腳麵線給娘家父母,表示盡孝及添福壽之意。

 「正月給父母,二月給兄嫂,三月給後母」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知道:

凡是父母健在,正月底以前就要送豬腳麵線;

父母亡故,由兄長照顧的,要在二月份送給兄嫂;

至於繼母,三月份贈送就可以。

現在由於社會轉型,僅保留父母的部份,兄嫂、繼母都已省略。

 另可能考慮豬腳麵線烹調費事,或油脂太多有礙長輩健康,贈送實惠的紅包變成最實際。

至於南部的岡山、燕巢地區,則重視「提花」,即購贈金飾,讓母親可插戴於頭上,此是否有炫耀女兒嫁得不錯之意,則不得而知。

頭牙和犒將

 牙,原指市集交易的經紀人。

古代期約易牧稱為「互市」,唐代因書「互」似「牙」,故轉書為牙。

自唐末稱交易仲介者為牙人、牙儈、牙郎或牙保;

以經營貿易為業之商行稱為牙行;

營業執照是為「牙帖」;

營利所得稅稱為「牙稅」;

佣金則謂「牙錢」;

每月初二、十六日供員工肉食即為「牙祭」。

 台灣工商業者每逢初二、十六日則以牲醴、金紙祭祀土地公,俗稱「做牙」。

其中農曆二月初二首度做牙謂之「頭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則稱「尾牙」。

這種「做牙」習俗顯然是由古代朔望互市、牙祭之俗演化而來。

 為什麼「作牙」會變成為祭拜土地公的日子?

這要追溯到古代社稷神祭祀。

由於人們將作物豐收與生意興隆都歸於土地公的保佑,即將土地公當作財神爺。

 另為感謝神將天兵協助巡狩保衛庄頭,所以商家在初二、十六;

一般家庭則於初一、十五兩次拜祭,就是作牙和犒將、兵。

有些茹素者,早齋以外,特別選在初一、十五食齋,是否覺得會特別得到賜福就不清楚了。

 頭牙二月二,是祭拜土地公的重要日子。

「頭牙早,尾牙晚」是說做頭牙要在早上,尾牙則於下午。

但現在本地早已習慣下午三、四點祭拜,有許多家庭,僅在頭牙與尾牙祭祀,其他牙祭都簡化不做了,特別是年輕一輩。

清明節

4-7-1掃墓

 春雨霏霏的季節,北港地區一般在農曆三月初三日或清明節前後掃墓。

掃墓分「掛紙」和「培墓」兩種儀式:

 

(一)掛紙

  在北港稱作「壓墓紙」,一般用小石頭或小磚塊將紅色墓紙壓在墓碑上,黃色墓紙壓在土地公位置上,另將白色或紅、黃、藍、黑、白的五色紙塞在墳上,表示子孫祭拜祖先之意。

如此可看出這家人今年未生「後生」、子女未娶,只是探望祖墳而已。

壓石頭之意,希望頭殼硬,會讀書會健康。

 

(二)培墓

  就是「掃墓」,意謂修墓與祭拜。

祖先墳墓相當於活人住屋,若任其破壞衰廢,雜草叢生,則會影響子孫興衰。

每年清明節,將墳上雜草清除,若墓碑字體模糊不清,則重新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培墓」要在墓前供奉牲醴紙錢給祖靈(三牲或五牲)或十二菜蔬(韭菜、魷魚、筍乾、甜菜、甜芋、肉醢、苜頭、萵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和粿類做為祭品。

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后土則用「千查」(碗中只放茶葉)。

祭祀時,先拜后土再拜祖先,「刈金」先燒給后土,再燒紙錢給祖先,燒完鳴砲。

  在收供品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以示新陳代謝,同時將麵龜粿和紅龜粿分給別人吃,稱為「揖墓粿」,意謂「祖德流芳」。

  過去大家環境困苦,許多小孩聽到鞭炮聲,均跑來分麵龜或紅龜粿,為了圓滿,如果麵龜紅龜粿不夠,有的會分錢給孩子,大家來個皆大歡喜。

由於現代人分秒必爭,沒有時間維護整理祖先墓園,應景產生整理墓園的臨時行業,許多大學生在清明前,也加入賺外快的行列。

一座墳墓五百元到千元不等,一天下來收入相當可觀。

  台灣民間習俗有長子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要培墓感謝祖先庇蔭。

培墓時均點「姓氏燈」,祭拜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將燭火放進燈罩內,沿途不可熄滅。

回到家裡,立刻把燈放在祖先靈桌前,相傳姓氏燈,具有「添丁發財」之意。

如果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子孫孫繁茂吉兆。

現火化風氣漸盛,祖先骨灰奉祀於佛塔或納骨塔增多,掃墓也簡化許多。

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聊表孝思。

  清明節家家戶戶吃春捲。

北港春捲皮最脆最薄,春捲食材主要有韭菜、豆芽、鮮蝦、瘦肉、雞絲、油麵,灑上花生粉、海苔、糖粉,皮兒塗些豆腐乳或蒜泥,口味特佳。

有的家庭將春捲炸來吃,也別有一番風味。

端午節

 端午節,俗稱「五日節」,是三大民俗節慶之一。

 端午節起源甚早,但目前都以為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

其實,端午節可能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

台灣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多與驅瘟除疫有關。

五月又是夏季之首,俗諺「未吃五月節粽,破裘不敢放」,意味端午之前氣溫多變,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才能收起來存放。

夏季天氣炎熱、蚊蚋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

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雄黃酒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袪瘟辟疾的目的。

 其次,就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而言,龍在中國象徵雨露水源。

所謂:

「龍從雲,虎從風」。

在農業社會中,雨水無疑是主導農事生產的重要因素,為祈求風調雨順,於是產生祭龍王、賽龍舟的習俗。

其目的應在期待糧食生產而非尋找屈原遺體。

台灣賽龍舟之前所舉行的「祭江」儀式,旨在祭祀水中的「好兄弟」(水鬼),並祈求江河不再氾濫,更與屈原無關。

 台灣端午節習俗與大陸南方相似,其中包粽子是最重要的一環。

粽子源自古代的「角黍」,是以蘆葉包黍米煮熟而成。

台灣地區,大體以糯米與各種豐富餡料包製。

習俗中,家有喪事者不可包粽子,需由親友饋贈,謂之「送節」,具有守望相助彼此關懷的意義。

 端午當天家家戶戶在門楣兩側插掛菖蒲、艾草和榕樹葉。

菖蒲形如利劍,象徵斬除妖魔;

艾草可驅除蚊蟲;

榕葉則有避邪功能。

 端午節亦盛行配戴香包驅邪,香包多縫成香囊,其中以老虎造形最普遍,俗稱「虎仔香」。

此地習俗,新娘在第一個端午節要準備香包贈人,街坊都爭相索取,讓孩童佩帶以求「好搖飼」。

 端午節尚有飲雄黃酒驅邪除瘟的習俗,因「白蛇傳」中,白素貞誤飲雄黃酒現出原形,加深雄黃酒可驅邪印象。

目前多半以紹興酒、黃酒、花雕代替,但其目的仍在驅邪袪瘟。

 端午節正午的水稱為「午時水」,據說也具有袪除疾疫之功。

台灣民間在端午節正午通常會取水飲用並擦拭身體,期能袪除百病。

 朝天宮左右兩側,已有百年歷史的「龍井」,因水質甘甜,端午當天常出現大排長龍的民眾汲取午時水(右側虎井因道路拓寬已無法取水)。

據傳唯有端午節正午豎立雞蛋、硬幣可使屹立不倒,許多人在端午節午時嘗試豎雞蛋、硬幣。

依個人經驗,只要抓住平衡點,並非端午節午時才能豎立,平時也能使雞蛋直立不倒。

 端午節除了包粽子、掛香包、賽龍舟、喝雄黃酒等,北港部份地區則盛行吃「補天餅」。

據民眾說法:

早年農曆五、六月梅雨季節,陰雨潮濕常超過一兩個月,嚴重影響百姓作息和耕種。

因當年民智未開,百姓認為是天空有了破洞,雨才會下個不停。

如果能在端午當天吃「補天餅」,天氣有望早日放晴,農家便能順利耕作收成,這種「吃餅補天」的習俗,隱含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民眾需要靠天吃飯的單純與無奈,現在卻變成端午佳節的另類特色。

 「補天餅」分成鹹、甜兩種。

鹹的以麵粉糊拌豆芽菜、韭菜下鍋油煎,講究一點的則加蚵仔或蛋;

甜的在麵糊內加糖拌勻煎成微黃即可。

由於豆芽菜是補天餅的主角,當天菜攤上的豆芽菜常供不應求,可樂壞豆芽供應商了,特別是有「豆菜庄」美稱的北港鎮口庄社區,五六家生產豆芽菜的商家,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哪!

半年節

 六月是炎熱的三伏天,梅雨季節也過了,在六月六日「曝衣節」當天曝曬衣物、棉被、書籍、壽衣,既可袪除霉濕之氣,又為收藏準備。

六月六日也是上天將厚賜福氣給人們的日子,所以又稱「天貺節」,有的民眾這天會到廟裡「補運」。

另外漳州、同安籍者,習慣過「半年節」吃「半年圓」。

「歇夏」是新婚第一年的新娘選六月的某些日子回娘家小住、敘舊。

婆家要準備禮物讓媳婦帶回家,娘家則要視是否已生育子女準備禮物。

七娘媽生

4-8七娘媽亭

 七夕,中國情人節,也是舉行十六歲成年禮的日子。

因為民間習俗認為兒童在十六歲前都受到註生娘娘和七娘媽的照護,「成年禮」儀式完成,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將要負起更多的責任。

 七夕(農曆七月七日)為七娘媽生,未婚男女青年可以準備七巧碗、胭脂、粉餅鏡子、扇子、祭拜七娘媽,可求得如花容貌及美好的姻緣。

 七星媽是未成年男女的守護神,如果家中有滿十六歲子女,父母要製作「七娘媽亭」,準備麵線、肉粽、胭脂、絨花、粉餅等祭祀七娘媽,替孩子做十六歲。

一面感謝七娘媽庇祐孩子長大,一面告訴子女要開始自己負責任。

祭拜結束,將七娘媽亭焚化,感謝七娘媽的守護。

一般民家也會在當天黃昏,準備七碗菜飯、七副筷子、有些人還會另備油飯、麻油雞、湯圓以及胭脂、水粉等祭拜七星娘娘,祈求平安喜樂。

 傳說織女是七仙女中的小妹,牽牛郎名叫董永,織女與牛郎結婚後生下兩子,織女回天庭,牛郎卻留在人間。

織女的六個姊姊,看董永一人難以撫養兩位孩兒,就暗中幫助這兩個孩子,使他們平安長大成人。

因為有這個傳說,所以民眾都相信七仙女是保佑孩子的神祇,尊稱他們為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媽,祈求孩子在七娘媽的庇佑之下,順利成長茁壯。

 七娘媽在民間特別受到婦女崇拜與敬仰。

孩子周歲時,可以向七娘媽許願,求賜「絭牌」掛在胸前保佑。

到十六歲時,還有隆重的成年禮,答謝七娘媽的照顧。

這種習俗,還流行在少數家庭。

中元普度

4-9中元普渡法會

 依習俗農曆七月一日鬼門開,農曆八月一日子時(晚上十一點至一點)才關鬼門,孤魂野鬼在人間得享一個月的祭祀。

 七月十五日是三界公中元(舜帝、地官)赦罪日。

佛教的『盂蘭盆會』是根據「盂蘭盆經」目蓮救母故事而來。

據傳目蓮因母親生前罪孽深重,死後被打入地獄,目蓮盛飯供養,不料食物入口化為火焰,後來釋迦牟尼佛教其羅列百味,供養十方僧眾貧民,目蓮依指示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會終於救母脫離餓鬼界。

4-11普渡一角

4-10普渡場景

 目蓮救母故事演化成普度餓鬼習俗,加上中元地官赦罪信仰就形成中元普度,對象也變成孤魂野鬼。

中元普度融合儒家慎終追遠的孝思和佛家慈悲的精神,這種愛屋及烏,普度眾生的情懷,賦予祭典更深刻的文化意義。

 台灣普度分公普、私普兩種。

公普是寺廟舉行法會普度孤魂野鬼,私普是在門口擺設祭品進行家普。

家普包括拜祖先、犒兵(拜天兵天將)、拜好兄弟(孤魂野鬼)、地基主(以前的地主)。

 朝天宮從七月十三至十五日,連續三日舉辦法會,請來師父於十三日申時(下午三至五時),由朝天宮同時出發,分別至南壇、慈德禪寺、北港溪、彌陀寺、北港戲院後(以前228事件皆在此地槍殺)請回所有孤魂野鬼。

此時土地公和城隍爺要分別到方圓十里、五里找孤魂野鬼來普度。

朝天宮外設置寒林牌位,分別安置在東(青龍門)、西(虎門)門外,讓所有孤魂野鬼各就各位。

 普度儀式包括對三界公的中元(頂桌)及好兄弟(下桌)作早課(誦經)、午敬(獻菜)、晚課(誦經),希望好兄弟好過一些。

普度用品含:

提供好兄弟更衣沐浴梳妝打扮所用臉盆、毛巾、粉餅、口紅;

食品包括雞、鴨、魚、肉、水果、素菜;

經衣(由長方形的銀紙上印有衣服、褲子、髮梳、鏡子、剪刀等物)、銀紙(鬼魂專用的貨幣,由黃紙上貼銀色箔紙)。

 北港地區傳統的普度儀式,祭品五列,中央由草湖公館排設三牲、山海祭品,旁邊另陳列八種點心、粿粽,最旁邊的兩列由商號以竹簍裝盛經營貨品供奉之,此一場面盛大,供奉豐盛的普度儀式,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後來國民政府為端正民風,遏止浪費奢靡,統一規定於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

4-12普渡用品

4-13斗燈

 傳統普度祭品,都有代表性含義。

據笨港合和會考證,要有代表五行的金(金針)、木(木耳)、水(水粉)、火(金菇)、土(筍乾)、六大吉祥的筍(節節高升)、魚(年年有餘)、松(松鶴延年)、蟳(三元及第)、牡丹(富貴吉祥)、蓮花(高風亮節),及各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糖果餅乾等。

合和會曾於八十九年在北港大橋溪畔恢復放水燈,超渡水難亡魂的儀式。

 普度用的斗燈是圓型米斗內置油燈、白米、七星劍(或桃木劍)、鏡、秤、涼傘、尺及剪刀等物,目的在祈福辟邪。

安置斗燈成為建醮、普度活動主要經費來源。

斗燈之安置分公私兩種,總斗燈是為境內全體民眾所設,也有以姓氏,族群、家庭為單位安置斗燈,基隆地區迎斗燈是以姓氏為單位。

 斗內所放置白米、七星劍(或桃木劍)、剪刀皆為辟邪之物;

尺、秤代表「衡知輕重」、「度量善惡」;

鏡可照妖;

油燈則有光明、添丁、興旺之意。

民間認為斗燈象徵長明光亮、生生不息之生命,因此斗內油燈須長明不熄,油燈熄滅則表示斗燈所屬族群將有厄運。

關鬼門

 一般而言,關鬼門的日期是在農曆八月初一子時。

而基隆地區則在初一下午才關鬼門。

孤魂野鬼在人間享受一個月奉祀,在八月初一以前必須回到陰曹地府,接受地藏王管制。

八月初一奉祀孤魂野鬼、無主骨骸的陰廟便會象徵性地將柵門關閉,表示封閉鬼門關。

至此整個七月祭鬼的活動完全結束。

 在關鬼門之後,為了防止孤魂野鬼「逾假不歸」,因此要舉行「跳鍾馗送孤」,所謂「送孤」亦即送走孤魂野鬼之意。

跳鍾馗通常用在祭煞儀式,這是台灣民間最普遍的驅鬼儀式。

民間俗信鍾馗是鬼王,具有鎮壓鬼魂的法力。

中秋節

4-14中秋夜

 北港中秋節節目很多,有團圓拜月、有祭祖拜神、廟邊中秋猜謎燈,還有到舊大橋看彩色燄火,溪岸賞月,吃月餅、文旦等,節目繁多。

 據耆老說:

以前小朋友最喜歡圍在一起點香,關「四腳神」(青蛙神)或關「椅仔姑」。

「關四腳神」要唸「四腳神,四腳鬼,到咱兜吃雞腿,配土豆仁。

」「關椅仔姑」會念「椅仔姑,椅仔姑,到咱兜吃雞肉絲菇」他們又唱又跳,不久這些扮「四腳仔」和「椅仔姑」的孩子、椅子都會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

 又有一耆老說:

「古早人,對月亮很尊重,小孩子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則會被月亮割耳朵,不能在月光下放尿,否則會尿床」信不信由你。

 以前北港用來祭拜「月娘」的月餅都用紅筆標上「元」字。

吃月餅曾盛行一種遊戲,即擲有紅點面和黑點面的骰子,這實在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