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6929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萧县圣泉寺作文文档格式.docx

这样,就为一些统治者和文人提供了从事境。

另一方面,这些人在获得政治地位和物质享受之余,需要排遣时日,娱乐心情,装点宫室,也就诱发了他的兴趣。

刘裕,虽然天资聪颖,可是经年戎马生涯,使他无暇潜心攻读,乃至名声显赫,仍是只能粗通文字,对于书位后,察纳雅言,从善如流,接受了僚属谏劝,深感自己的不足,认识到武功仅可称雄一时,而文采却可光耀喜爱写大字,每张纸仅可容六、七字。

年深日久,勤练不辍,艺业锐进,作书雄健遒丽,气势轩昂,竟摘当时其三子文帝刘义隆,自幼受其熏陶,酷爱书法,善于隶书、行草,师承“二王”(羲之、献之)。

然其所书,间寸人称其书艺成就和高超造诣为“若大鹏之击空,九天之鹤唳”。

其孙明帝刘或,字休景,雄才大略,词采烨烨,善于行书,汪洋恣肆,气魄恢宏。

他既能上溯师承先贤,博采独创自家风格,惜乎未能贯彻始终,以致成就受到限制。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

由于宋武帝刘裕如此爱好书法,且卓有成就,影响所及,一班文臣武将,也都竞相效尤,极一时之盛。

“书画同源”。

刘宋之时,除了书法艺术繁荣昌盛之外,绘画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这一地区土戴颐等人。

他们一反晋代士大夫那种生活放荡,漠视现实,脱离群众,自鸣清高的风习,力主创作态度严肃认

其时,有谚语曰:

“宋绘闻天下”。

这是对于“宋绘”的崇高评价。

“宋绘”,不仅丰富了我国书画艺术的动,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明末,萧县出现了两位著名书画家。

其一,是王之麟。

他自幼颖悟过人,精通经史,风骨佼佼,善鼓琴,工用的绢素敷张于住所内外壁上,兴致来时,濡笔挥毫,每有佳作。

有子三人,皆与翰墨缘深。

其次子所贵豪放功力直攀“二王”。

其二,是许辉祖。

他善楷书,深得颜鲁公笔意,深厚凝重,端庄大方。

方圆左近的学子,到了清代,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当地出现了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乡土书画家。

了以龙城为活动中心的书画研讨体系,人们誉之为“龙城画派”,从而问鼎徐淮,声闻遐迩。

王为翰:

字西园,清代诸生。

性格旷达,崇尚淡泊,工于画竹。

每当酒酣兴浓,信手挥写,浓淡疏密、灵气刘本铭:

字奉盘、号云巢,道光时人,城北玄帝庙道士。

他早年学画刻苦,工于山水,得吴仲圭法,清丽似若雾,空灵无匹,脱尽画家习俗,传世有《雪景山水》、《出海图》等,气魄宏大,功力深厚,笔墨苍劲。

积巨幅《龙城烟雨图》,画出了龙城在风雨凄迷中的景象,为人称道。

袁汝霖:

字天泉,清乾隆年间人。

原为萧城张大院理发仆人,性格豪爽,工作余暇,尤爱绘画。

一日东家张为其笔墨意境所动,结为至交。

后尽出家藏书画让其临摹。

袁又结识本城另一书画家张太平,朝夕切磋,画技之风韵。

[ft=,+0,]张太平:

字拱辰,号乐园,别名银岭山樵,清乾隆时期人。

虽家世显达,然舆中,修筑亭园,藜杖芒鞋,徜徉山水,吟哦唱和,勤于丹青。

书法师承颜鲁公,气魄花鸟绘画,所作鸡、鸭、鸳鸯等栩栩如生,甚得天然的机趣。

他与本地另一书法家吴作亲作中堂、楹联。

一时有“吴作樟坐中堂,张太平列两旁(指楹联)之颂浯。

[ft=,+0,]吴作樟:

字文洁,号云邻,萧县城西古尚村人。

自幼攻习书画,陶冶百家,富有开拓精神。

他曾经扬州书画巨擘郑板桥。

郑为试其书画才干,故作高傲,激其书兴。

作樟于醉后作擘窠大字,气派非凡,郑深为书下“大雄宝殿”和“金陵佛寺”两副匾额,字径蕴尺,庄严肃穆,观者无不叫绝。

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路经樟所书一笔“虎”和一笔“寿”字,极为赏识,评之为“苍、壮、劲、圆”。

其子风书、凤昭、风祥(柳庵)三善画。

柳庵,书法学“二王”。

所画风竹,笔法劲利、洒脱,有“徐淮郑板桥”之誉

另外,还有孙桐、刘彧、张佩芳等人,或工书,或善画,其艺术造诣,各有千秋。

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萧县书画创作步入一个新的转折。

这时,不仅出现了优秀的更加壮大,而且书画作为精神财富,逐渐地由富家豪绅的厅堂和士大夫文人的书斋,过渡到与平民百姓所共享有:

路荫南:

号少庵,清末萧城东魏楼村人。

幼习颜体,曾有幸得到“扬州八怪”之一的瘿瓢子(黄慎)《听琴图乃废寝忘食,刻苦琢磨,摹写经年,葚得其妙。

古稀之年,所作甚佳,称雄—方。

所作平远山水,以书法笔力其山水真迹后,赞其功力曰:

“难矣哉”!

薛铎:

清光绪时龙城西关人,以开茶馆为生,擅画人物和风雨柳。

人物画学“扬州八怪”之一的瘿瓢子黄慎观赏、品评,从众多茶客的议论中择善而从,画技日臻佳境。

谢来占:

清末龙诚人。

性格落拓,生活简约,除了精于岐黄医术外,更善于写字。

有人索求,常铺纸于地,水墨淋漓,洋洋洒洒,深得前人书法大家张旭之神韵。

侯子安:

清同治八年(1870)年生,龙城人。

初学“四王”山水,后出游名山大川,师法造化,多写淮北风他诲人不倦,为培养书画新秀,花费巨量心血。

欧阳小南:

清末民初龙城西马道人。

擅长小写意花卉。

笔墨清丽秀雅,艳而不俗,秀中藏拙,得雅俗共赏之宝池和尚:

清末龙城东南竹林寺僧人。

善画水墨牡丹、枇杷、兰草等。

用笔筒古,质朴典雅。

其他一些人笔下的功夫,也是各有其妙。

如袁塘的蝴蝶,孙云江的黄牛,段庆成(又名段吴燃)的山水,徐菊都各以自己的风骨、成就而称誉徐淮。

民国初年,王子云在第一高等小学任美术教师,先后发现、培养了诸如刘开渠、王肇民、欧阳南荪、刘梦笔秀。

三十年代,萧县习画、练字之风日盛。

县内小学竞相开设了美术、书法课,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及时地播下了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任教,又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先后去外地艺专学画。

其间,萧县去杭州、学习书画的就有数十人。

当时,国立西湖艺术院(杭州美专)共有江北学生六人,除李可染为徐州籍外,王肇民致远五人均为萧县人。

之后,进入该校学习的还有朱德群、蒋瑞云(女)、朱广明(女)、郑忠方等人;

许克书(女萧县三位女画家之一;

罗丹,系我县在上海艺专最早毕业的学生。

1928年,萧县民众教育馆在欧阳南荪和侯子安的倡导、主持下成立了“美术研究会”。

会员有毛羽毛、段庆冯雨邨、吴忠和等十余多人。

1930年,又成立了“东方画会”。

他们定期开展活动,进行作品观摩,并举办古外,其间由侯子安讲授山水画的构思技法;

那时,欧阳南荪任实验小学美术教师,利用课余去讲授人物素描和基本要素和品评的技巧。

一时间,一个不足万人的萧县城,学书习画,争先恐后,沸沸扬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早在二十年代初期,王子云、刘开渠师生二人,在乡亲们的激励、支持下,杭州等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他们利用较为优越的学习条件,广征博览,尽情地汲取古今中外前人创造的艺术巴黎深造。

先是学习人体素描和西洋油画。

未久,因为主观上奋斗目标的转移和客观条件的许可,都改攻雕塑巴黎出版的《现代美术家辞典》介绍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这不仅是他们二人和萧县人的殊荣,而且是中华民族祖国搞美术创作或教育工作。

[ft=,+0,]在中共萧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怀下,萧县书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而使书画创作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在当今萧县精于书画和热爱书画的群体中:

一有判王子云、刘开渠、萧龙士、王肇民、朱德群、刘惠民、欧阳南荪、刘梦笔、冯雨邨、许克书等;

二有年过花甲,卓然、郑正、阎梓昭、吴梅生、杜方千、李秀夫、张协和、孙钟琳等;

三有笔墨义理俱精的中年骨干,如郭公耘、蒋连湛、许西桓、姜秀真、纵横、朱宝善、王庆彬、曾广才、刘继武、傅强、田东辉、高书林、马新华、薛李庆贤、刘德超和萧承霈、萧承霭、萧承震三兄弟等;

四有风华正茂,崭露头角的青年劲旅,如:

李定华、李

志新、欧阳举、王军、魏玉新、纵封利、董宜峰、祖爱民、纵兰凌、陈海峰、丁峰、陈朝辉、郭绍善、刘金荣、柳毅成、侍永刚、孙天桥、刘前方、刘法敏、张学英、梁爱冰、欧阳卉影、薛峰、杜圣玉、孙永、王瑞莲、金晓林等;

五有稚气十足、艺技初展的小书画家欧阳小影、陈飞、闫卯卯等,可谓俊彦济济,人才辈出。

萧县书画,通过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展出与交流,逐步提高了画乡在国内外的声誉。

早在1926年,刘开件,即在北京艺专礼堂展出。

当时的北京《晨报》为画展发表了消息;

1931年,欧阳南荪的油画40余幅曾在萧上第一次展出西画;

1930年,王子云的油画曾在日本东京展出,其作品《杭州之雨》东京美术画刊选登;

1931期间,他的油画《巴黎协和广场》、《杭州之雨》和雕塑《少女》等作品,先后参加了法国“春季沙龙”、“览会展出,获得当地多家报刊的好评。

1935年,巴黎出版的《现代美术家辞典》一书,介绍了他的艺术成就;

子安、欧阳南荪、冯雨邨、白菊如、纵衍纯、刘先知等人的书画作品展;

1944年,王子云的早期创作,包括水安展出,曾轰动西安画坛;

1947年和1950年萧龙士的早期创作,分别在南京、徐州展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多,层次也不断扩大,据能查到的资料:

从1950年至1990年,先后在本县本省,以及在南京、上海、北京、成都、徐州等大中城市举办的个人书画展达42次,联合展出达45次之多。

诸如:

1984年11月15日至30日,化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国画之乡”南京画展》,展出书画作品100余幅。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冰石亚明、武中奇、陈大羽、徐天敏、萧娴、魏紫煦、杨建侯、李剑臣、喻继高、赵绪成等知名人士参加了开幕式报刊、江苏电台、南京电视台均作了专题报道,《新华日报》还发表了杨建侯教授撰写的财根泥土,《根深叶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格质朴无华,坚劲秀雅而率真。

”展出期间,接待各界观众达四万多人次,不少国际为画展题了“书画共怡”四字留念;

中纪委委员杜千,著名书画家陈大羽、尉天池为画展题了词。

1985年6月27日至7月3日,萧县政协联谊会、萧县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国画之乡”上海画展》余幅。

上海书画院程十发、方增先出席开幕式。

《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和上海电视台作1985年7月10日至25日,萧县政协联谊会、萧县文化局和广东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国画之乡”广书画作品120余幅。

广东省美协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参加了开幕式;

《羊城晚报》《南方日报》、香《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和广东电视台都作了报道与评价。

香港《文汇报》刊登了该报记者李静荷采写的起国内外人士的注目。

在展出期间,广州美术学院黄笃维评价说:

萧县的书画重传统、重笔墨、重师承,与江盛;

华侨殷治忠也挥笔写下:

“看了国画之乡萧县书画,使我身居海外的人,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亲人”。

有外,盛世之年,人更思美”等赞语。

1986年5月4日至18日,由萧县政协联谊会、萧县文化局、萧县书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国画之乡”书画作品120余幅。

中顾委委员谭启龙、天宝和四川省顾委常委刘星、成都军区纪委书记张立勋以及各界知名星、天宝为开幕式剪了彩;

谭启龙率先濡墨挥毫写下:

“向萧县人民致敬”七个大字;

四川省书协主席李半黎花香,万户千家挥笔,堪称国画之乡”;

四川画报社社长阎风、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郝超、全国书协理事刘云泉《成都晚报》分别报道了画展揭幕消息和发表评论文章,还刊登了刘惠民、薛志耘、刘德超三人的书画;

四川发了画展揭幕快讯和专题节目;

家乡的新闻单位《安徽日报》、《拂晓报》、安徽省电台和萧县广播站也分别次书画展的消息。

1988年12月,举办了《萧县、太和县政协委员书画联展》;

同年9至12月,苏鲁皖10市县(区)政协举办了扬州市广陵区、宝应县、丹徒县、高邮县、铜山县,山东省昌乐县、安丘县,安徽省天长县、萧县10市县(区海美术馆举办了《刘惠民、冯雨邨、郑正、薛志耘书画联展》。

1988年1月至1989年12月,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艺术家画廊、北京国阎梓昭、刘德超、李振宇个人书、画展;

1989年至1990年,先后在天津、徐州举办了《吴燃画展》;

1988年至华、韩有钊画展;

在萧城举办了《王庆连、王冬生父子画展》、《王钟琴、王忠劭兄弟画展》、《纵兰凌书画上述各个时期展出的书画作品,可以说是多层次的。

既有老一辈艺术家,又有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

既有专既有教师、学生,又有工人、农民和商业、卫生工作者,它体现了“国画之乡”群众性艺术活动的特色。

此外的作品,先后交流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新加坡、泰国、西班牙、瑞士、卢希腊等十多个国家。

萧县书画,她的创造者特别注重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基础。

重生活,是萧县书画的主要特色。

许多作品虽然等传统题材,但是更多的是再现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予人们以美的享受。

用画面反映农村见闻,比如勃勃生机的大白菜、金针菜;

千姿百态的花鸟、雏鸡、鹅、鸭、鱼、鹰?

?

其它如家中苗圃、庭院风光等也都被画成画能,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人们受到启迪、教育和鼓舞。

萧县书画,不仅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提高,并且获得了“国画之乡”的美誉,蜚声于海内外。

目前,全县具有可书可画之技者1800多人,达到创作水平者500多人,作品参加县以上展出者300多人杂志上发表作品者150多人(作品近300幅、件)。

1980年,全国第六次文代会召开时,萧县籍的老一辈艺术家王子云、刘开渠、王肇民、萧龙士同时出席了会苦禅对萧县老一辈艺术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十分钦佩,对萧县普及书画活动的局面倍加赞赏,欣然命笔题写了“1981年《中国青年报》以“之乡”集锦为题,把“国画之乡——萧县”列为全国“十大之乡”之一。

篇二:

萧县师范学校回忆校友词典

入萧师读书

原萧县实小校长李长钦

萧师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我睡在床上病已好转,真是范进中举一样的高兴。

孙大庙小学考取四人,谢诚、王俭荣、纵封山和我,录取通知上写得明白,逾期不到校报到,就取消入学资格。

三叔最疼我,他用土车子(一个车轮的木车子)推着我,到了萧县师范学校。

学校的教导主任兼团支部书记袁永太(他是我小学时的校长),看到我病没好,就说:

“长钦你写个请假条,病好了,恢复健康再来上学,你把课本领来,明天回去吧!

”第二天,三叔推着咯吱咯吱响的车子,我坐上面,听了特别悦耳,心里十分愉快,我看看三叔,累的满头大汗,我要下来走走,三叔说什么也不愿意。

回到家,由于心情愉快,身体恢复较快,头发又慢慢长出来,吃饭也香了。

我又到王衍庄外祖母家过了七、八天,她老人家,顿顿做着我爱吃的菜,从萧师回家一个月的样子,就觉痊愈了。

准备了铺盖和棉衣,三叔步行替我带着行李送我回萧师入学了。

萧县师范创办于1951年9月。

(解放前的萧师地址在梅村)第一届学生100人,分成甲乙两个班。

一年级时全校教师8人。

校长由县长单劲之兼任,副校长朱世杰也不在学校,当时是宣传部长。

教导主任任予锡主持工作,教导副主任袁永太分管党团工作,实际上是掌权的领导。

甲班语文老师殷绍祖,数学老师朱梓勤,乙班语文老师孟朴生,数学老师朱明良,常识科老师郑正,兼教音乐,体育老师袁永太主任兼任,工人有杨文学等六人。

凤凰山脚下,国名党计划在1948年建成“忠烈祠”将大殿的墙已经用方块石砌成,据说一块石头价值一袋白面。

初建萧师时大殿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刚落成两口教室,也很简陋,石墙瓦顶,窗户也小。

大殿的后边是横盖的工字型办公室,仅够现有教师用。

学生没有寝室,下过晚自习后,我们要步行到三华里的城隍庙休息。

袁永太主任提出“自力更生,勤俭建校。

”学校没有操场,我们以“抗大”精神,用百人的双手,开山坡,运石块,平垫出6000多平方的大操场。

没有寝室,铲除石缝里长出的荆棘,再开山运石,仅雇泥水匠砌墙建房。

我们一天三餐,在大殿屋框前的平地上,用石块垒成的饭桌上吃,六人围着石板当饭桌,以脚跟为座椅。

我当时膝盖患关节炎未痊愈,上操场跑步跟不上,吃饭蹲不下,坐在地上。

当时由于物价便宜,(小麦九分,猪肉、羊肉2角)伙食办得很好,一天三餐,顿顿有饭、有菜、有馍,中午有荤菜,全吃细粮,超过行政干部的生活标准。

生活困难的学生,学校还发给补助费,同学在师范里学习,个个感到党的温暖,生活幸福。

每逢开饭,两班同学排好队,由文体干部领着唱歌,高兴时,还拉歌子、赛歌子。

我病愈回萧县上学时,正直离期中考试还有一个学期,我十分担心,怕考差了,就利用一切时间复习语文、数学、动物、植物、政治、地理、历史。

等到七门功课考完,老师宣布成绩时,我平均98.5分,在两班总评分和最高。

这一下子在同学中传开了,变成新闻人物了。

班里选干部我是学习委员,语文课代表,团支部选举我任支部宣传委员。

我们第一届师范生,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期中、期末考试,全班总评分常常在90分左右,从来未听说谁有那科不及格。

因为这100个师范生是从3000多人中经过考试筛选出来的。

为了保持我原有成绩的名次,每周星期天也不出校门,夏天在山上的石榴树下,冬天在寝室里,将学过的功课复习熟,一到学校举行考试,当然就会拿好成绩了。

我的功课底子厚的是语文,科外书我看得多,每次写作文,尹老师都是给打“甲”,眉批、总批都是鼓励性的,这样更鞭策我爱好语文,爱好写作了。

由于我上小学是从四年级才学算术,到了师范学数学,感到吃力,但我每天学过的课,不耻下问,题题弄懂,所有习题全做完,周周回头再复习本周学过的数学,这样,成绩就优异了。

美术老师郑正,那是才三十岁,齐白石评他的竹子小鸡,说:

“再加努力,赶上板桥易也。

”他受舅父萧龙士的直接教诲,已在淮海大地小有名气了,他每周有两节美术,课堂上边做示范,边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画。

素描,教水彩画,教板画。

也常常带我们外出写生,到田野画农民劳作,到工厂画工人操作机器,到皇藏峪、圣泉寺画山水,到城内画建筑物。

他还教我们画她的得意作品:

海棠、牡丹、兰草、竹子、小鸡、青蛙、老鹰?

每次“五·

一”、国庆、元旦、春节,学校就选同学的绘画、作文张贴在大殿屋框的东西两面墙上,以展示同学的创作。

1952年暑假,第二届师范生又从几千人中招收选来200名,分甲、乙班、女生班、速成班(一年毕业),同时又调来一些新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换了原实小校长杨义青,他是大学毕业,不仅知识渊博又写一手好字,他讲课很风趣,会鼓励学生创作。

心理学老师纵栩蒂、几何老师吴孝先、物理老师单子修、化学老师石玉美、历史老师彭梦侠。

一年级女生班语文老师陈淑正,音乐老师曹锐。

寒假前,学校由曹老师排了一个《小女婿》,由徐开坤办小女婿,刘敏慧扮演杨香草,王汉廷、王忠秀等分别扮演了配角,在校内校外演出都很受欢迎。

当时正是宣传婚姻法,配合中心工作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学校的文体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每天下午一小时的课外活动,人人走出教室参加。

其中篮球队,很有特色。

什么“飞龙队”、“五虎队”、“飞鸽队”等几十个篮球队,我的身体素质差,那个篮球队也参加不上。

我们班有七个女同学,不足十人不能成篮球队,凑数把我拉进了女子篮球队,王素美、戴秀影又开玩笑地叫我当球队长。

我们也常和三(乙)班的女子篮球队比赛争上下呢!

每天的课外活动,校园内龙腾虎跃,热闹非凡,个个玩的心情舒畅,增进食欲,促进了健康。

当年暑假,萧县实小办夏令营,聘请萧师学生去当少年队辅导员。

我和谢诚、王印平被推荐到实小。

在实小团支部书记李令英的领导下,组织五、六年级的学生60多人,参加夏令营活动,实小参加的老师有张庆淑、毛玉光、纵瑞尧。

我们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到农村去访问、到凤凰山后岱河边去欣赏萧县的山川美景,到皇藏峪去看名胜古迹,带学生到护城河上做游戏。

二十多天的夏令营,学生与我们萧师去的三人,处得很好,如多年的师生情深。

当我们回萧师后,他们还常常结队去找我们玩。

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当时的学生都六七十岁了,见了我们还是老师长老师短地叫,谈家常,说心里话,真是师生感情深啊!

进入三年级学习,学校就开设了语文、数学教学法。

当时学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苏联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方法,每堂课一个模式,组织教学、启发谈话、讲授新课、复习新课、布置作业。

实际平时计分占30%,期中考试占30%,期终考试占40%。

平时计分是五分制,三分为及格,四分为良好,五分为优秀。

我因为未进萧师前教过一年书,老师讲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方法都能与过去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理解比较好,同是我们同学中还有黄孝义也教过课,他也喜欢这些课。

原来的学生会干部谢诚为学生会主席、闫作田为学生会副主席,赵本喜为学习委员、黄孝义为文体委员。

在这时都要换届选二年级同学为学生会干部了。

1953年速成班50人毕业分配了,李玉德、赵振华、禹先礼?

后来都转了口当了科局级干部。

萧师第一届和第二届包括速成班才300人,天天生活学习在一起,彼此都熟悉,相处亲密无间。

郑正教师在他78岁寿诞时,我们在萧城工作的三十多个老同志,在丰收桥饭店给他祝寿时,他说:

“我一生任教半个世纪,感情最深的是萧师第一、二届的同学。

”萧县第一个艺术节,郑正教师把几十年积累的最好的国画,大的有十米长,谁看谁说好。

社会上一些有钱人想买,郑老师不卖,县里有职有权的干部想要,他不表态。

可是当展出结束,萧师一、二届毕业同学,纷纷向教师要画,郑老师脸上却露出欣慰的微笑。

同学几十人,你拿这一幅,他拿那一幅,争抢一空,还有两位同学没拿到,郑老师说,你到我家刘套去,我给你们画几幅好的。

袁永泰老师、石玉美、朱梓琴、吴孝迁等老师都讲,萧师第一、二届的同学与老师真是情深谊厚啊!

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杨义青喜欢写诗,他在实小当校长时作过一首打油诗,我只记最后两句:

“肯吃卖了棉被套,校长不如一头驴”。

当时师娘在萧城推卖面,全家靠驴拉磨推卖面糊口。

这首诗在五五年肃反、五七年反右派时都成了他的罪状,打成反革命,投进监狱,

后来含冤死去。

我爱好语文,爱好写作,与杨老师的熏陶、培养分不开的。

杨老师在我们毕业前夕,写一首诗,作为离别赠言:

“凤山榴花好,离别倍多情,怎奈小儿女,招手称先生。

1954年4月开始实习了。

我们先分到梅村小学,开始见习、听课,与同学在课间,早、午饭后一起做游戏,辅导学生做作业,课外活动时一块参加活动。

我接的班是二

(1)班,原任课老师姓马,课教得很好。

我接过这个班,深钻教材,认真备课,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谁的课文读得好,谁肯发言,我又事先写好小黑板,准备好教具。

讲课时沉着大胆,师生互动配合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相发言。

三节语文课讲完后,我出了几题测验一下效果,马老师很满意,他说:

“我看你教书不像生手,像一位任教多年的教师,会驾驭教材,教学得法。

“在实习期间,我们两班分四个点:

三(甲)班在梅小,实小二部;

三(乙)班在岱山口小学和实小一部。

每天早上天还未亮就起床,石榴树下面对凤凰山试讲,当时我们讲一课时要备五六张,把自己要讲要提问的每一句话都写出来。

我班第二个实习学校,是实小二部,这里只有一、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