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262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docx

推荐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

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

一、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

1公里=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3尺1尺=10寸1寸=10分

2、面积单位

1平方公里=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15亩1亩=10000/15平方米=666.67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体积单位

1立方千米=1000000000立方米(9个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容积单位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5、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2市斤

1市斤=0.5公斤=0.5千克=500克1市斤=10两1两=50克

6、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7、时间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365天(平年)\366天(闰年)

大月(31天),有:

1\3\5\7\8\10\12月,共7个月

小月(30天),有:

4\6\9\11月,共4个月

2月:

平年28天闰年29天

闰年:

a、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例2016年是闰年但1900年不是闰年;

b、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例如2000年是闰年。

1日=24小时1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1日=24小时=1440分=86400秒

注意:

在不同单位的数学计算中,必须先换成相同单位然后才能计算。

例如:

(1)7千克56克=()千克

解:

56克=56÷1000=0.056(千克)7千克56克=7.056千克

(2)12千克45克=()克

解:

12×1000=12000(克)12000+45=12045(克)

注:

因克到千克是千进位,小单位(克)数换大单位(千克)数小数点向左移3位,例如56克=0.056千克;大单位(千克)数换小单位(克)数小数点向右移3位,例如12千克=12000克。

(3)8元7角5分=()元

解:

7角=0.7元5分=0.05元8元7角5分=8+0.7+0.05=8.75(元)

(4)8米9分米6厘米=()米

解:

9分米=0.9米6厘米=0.06米

8米9分米6厘米=8+0.9+0.06=8.96(米)

二、概念

1、加法交换律:

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2=2+1=3

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1+2)+3=1+(2+3)=6

3、乘法交换律:

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5=5×2=10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2×3=66÷2=3

4、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积不变。

(2×3)×4=6×4=242×(3×4)=2×12=24

5、乘法分配律:

两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或者一个数与另外两个数的和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2+3)×5=5×5=25=2×5+3×5=10+15=255×(2+3)=5×2+5×3=10+15=25

6、除法的性质:

(1)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4÷6=4=(24×2)÷(6×2)=48÷12=4=(24÷3)÷(6÷3)=8÷2=4

注:

除法的这个性质是分数通分或分数约分的基础。

(2)0不能做除数

(3)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

(4)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7、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自然数。

自然数包括0和正整数:

0、1、2、3、4、5、6、7、8……

8、偶数和奇数: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偶数序列:

0、2、4、6、8、10……

奇数序列:

1、3、5、7、9、11……

9、质数(素数):

一个数如果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这样的数叫质数(或素数)。

最小的质数是2,也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

质数序列:

2、3、5、7、11、13、17、19、23……

除了2以外的质数都是奇数。

10、合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能被其它数整除(还有其它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

合数与质数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即:

是合数就不是质数,反之是质数就不是合数)。

4是最小的合数。

合数序列:

4、6、8、9、10、12、14、15、16、18……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序列加上合数序列加上1是正整数序列,再加上0就是整数序列。

1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

一个数是另外几个数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

例如60是2、3、5的倍数,那么60就是2、3、5的公倍数。

2、3、5的公倍数有30、60、90、120、150……

最小公倍数:

在几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30是2、3、5的最小公倍数。

注:

在几个分数通分时,我们应该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12、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

公约数:

几个数都能被同一个数整除(也就是说这几个数都有同一个因子),这个共同的因子就叫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例如24、48、96都能被2整除,2就是24、48、96的公约数。

24、48、96的公约数还有3、4、6、8、12、24。

最大公约数:

在几个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最大公约数。

例如24、48、96的最大公约数是24。

注:

在分数约分时我们应该找最大公约数进行约分。

13、需要记住能整除的几个情况:

①偶数都能被2整除;

②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该数就能被3整除;

③最后两位数能被4整除,该数就能被4整除;最后三位数能被8整除,该数就能被8整除;

④尾数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尾数是00或25或50或75的数能被25整除;

⑤各位数字之和能被6整除,该数就能被6整除。

或者能被3整除的偶数就能被6整除;

⑥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该数就能被9整除;

⑦奇数位数字之和与偶数位数字之和相等,或者它们的差是11的倍数,该数就能被11整除,例如3003、803、4070506等。

⑧一个数分别能被两个或多个互质的数整除,那么一定能被这些互质数的积整除,例如60能被2、3、5整除,一定能被它们的积30整除。

14、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叫互质数。

例如3和5是互质数,5、6、7是互质数,11、12、17是互质数等等。

注:

互质数在我们找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都有作用。

如果两个数互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如果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互质,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或者说我们约分要约到分子分母互质为止。

15、小数:

含有小数点的数,例如1.2、3.14、0.618等等。

小数各位的名称有:

……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16、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例如2.141414……,可以用循环节表示为

注:

7做除数时的特殊循环节:

循环取142857,

1÷7=

,2÷7=

,3÷7=

4÷7=

,5÷7=

,6÷7=

17、不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起,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不循环小数。

例如含9位小数的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54是不循环小数。

18、无限不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如圆周率3.14159265358979……

19、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20、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等。

21、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假分数都是大于或等于1的数。

等。

22、带分数:

把假分数写成整数跟真分数的形式叫带分数。

2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值不变。

因为分数其实就是分子除以分母,分数的基本性质其实就是除法的基本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乘以或同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值不变)。

这个基本性质是分数通分或约分的基础。

24、通分:

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叫通分,方法就是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共同分母,每个分数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数,将分母化成该共同分母。

25、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

方法是,分子分母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6、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分数计算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27、分数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需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28、分数比较大小

分数比较大小的原理:

①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值大(每份大小相同,份数多的大)

②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值小(份数相同,分母大每份小,分数值小)

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1)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

分子大分数值大,分子小分数值小。

(2)不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

先通分,然后比较大小。

(3)分子相同,分母大分数值小,分母小分数值大。

(4)特殊情况1:

当分子都比较小时,可以将分子变成相同(两分数分别将分子分母同乘一个数)再进行比较。

(5)特殊情况2:

当分子分母接近(即真分数的分数值接近1)时可以比较他们与1的差的大小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这时差的分子都比较小好比较。

差小的原分数更接近1,其分数值大)。

推广的情况:

当分数值接近1/2时,也可以比较它们与1/2的差。

29、分数乘整数:

分数的分子乘以整数做分子,分母不变。

注意:

①如果整数可以与分母约分,应先约分,然后再将分子与约分后的整数相乘做分子。

②分数乘整数的结果往往分子大于分母,一般应化为带分数,如果接着做乘除法就不用化成带分数。

30、分数乘分数:

分子乘分子(做分子),分母乘分母(做分母),可以约分的应先约分然后再作分数乘法。

31、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

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32、分数除以分数:

等于作为被除数的分数乘以作为除数的分数的倒数。

总结31和32,可以说:

任何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的数都等于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

例如:

33、百分数:

分母为100的分数,其作用是: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数。

34、百分数与小数互换

(1)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需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小数后面加上百分号即可。

例如0.345=34.5%

(2)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需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即可。

例如123.456%=1.23456

35、百分数与分数互换

(1)分数化成百分数:

因为小数很容易化成百分数,可以先将分数化成小数(做除法即可,除不尽的要确定保留几位小数),然后直接写成百分数。

例如

(保留四位小数)

(2)百分数化成分数

a、无小数的百分数:

直接写成分数,然后约分成最简分数,例如20%=

b、有小数的百分数:

扩大分子分母使分子无小数,然后约分成最简分数,例如20.25%=

36、等式:

表示两个数值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例如2=

37、代数式:

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的式子,例如a+b,3a-2b(3a表示3×a),字母表示数叫“代数”。

38、方程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例如x+3=7,x+y=8等。

39、一元一次方程(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即不含x2、x3……,x2=x×x,x3=x×x×x)的方程式。

例如3x+5=9,2x-+3=7等等。

40、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利用等式两边同加、同减任何数,同乘、同除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不变的原理,化简方程,最后得到未知数的值。

41、比:

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2:

5=

所以,两个数相除有三种表达形式:

除、比、分数。

比的表达形式为前项:

后项

由于是除法的表达形式,因此有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42、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例如3:

5=6:

10

由于有两个前项和两个后项,把与等号相邻的两项叫做内项,另外两项叫做外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内项之积与两外项之积相等。

例如3:

5=6:

10中,5×6=3×10=30

43、解比例。

如果比例的四个项中有一项是未知数(或有一项中包含未知数),求出这个未知数就叫解比例(实际是解特殊的一元一次方程)。

方法是: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化简方程,然后求出未知数。

例如:

3:

x=5:

75x=21x=21÷5x=4.2

44、正比例: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个量相对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他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例如:

y:

x=k或或y=kx(k一定),y与x成正比例;10÷2=5,5一定,(10×5)÷(2×5)=50÷10=5,

因此,在比值为5一定的情况下,10与2成正比。

45、反比例: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个量相对应的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他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

x×y=k(k一定),x、y成反比例关系。

在6×8=48积48一定的情况下,(6×2)×(8÷2)=12×4=48,6与8成反比例关系

46、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时间是指计算利息的日数、月数等)

47、利率: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一般与时间有关,例如半年、一年、三年…利率都不相同,时间越长利率越高,

到期计算利息为:

利息=本金×利率

如果利率按日计算还要乘以日数,如果利率按月计算还要乘以月数,如果利率按年计算还要乘以年数,等等。

48、年化利率(银行常用的利率):

不是一年但折合成一年的利率。

例如,假定100天存款的年化利率为3%,利息计算公式为:

利息=本金×3%×100÷365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假定税金是利息的5%,也称税率)

三、应用题

(一)、植树问题

1非封闭路线

(1)两端都要植树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段数×株距=(株数-1)×株距

株距=全长÷段数=全长÷(株数-1)

(2)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段数×株距=株数×株距

株距=全长÷段数=全长÷株数

(3)两端都不植树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段数×株距=(株数+1)×株距

株距=全长÷段数=全长÷(株数+1)

2、封闭路线:

同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段数×株距=株数×株距

株距=全长÷段数=全长÷株数

以下

(二)到(五)参考奥数“行程问题”

(二)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三)追击问题

追击距离=速度差×追击时间

追击时间=追击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击距离÷追击时间

(四)流水问题

1、一般公式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相遇问题)

两船航行总路程=(甲船顺流速度+乙船逆流速度)×航行时间=(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航行时间

航行时间=两船航行总路程÷(甲船顺流速度+乙船逆流速度)

=两船航行总路程÷(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追击问题)

追击速度=后船速度-前船速度=后船静水速度-前船静水速度

远离速度=前船速度-后船速度=前船静水速度-后船静水速度

(五)火车(队伍)过桥(或过隧道)问题

过桥路程=桥长+车长=车速×过桥时间

过桥时间=过桥路程÷车速

车速=过桥路程÷过桥时间

(六)数量问题(参考奥数“数量问题”)

1、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2、归一与归总问题:

即求单一量与求总量的问题,有时又叫工程问题。

为求总量往往先要求单一量。

例如要求工厂某车间50人月生产机器零件的总数(总量),要先求出每人每天生产的零件数(单一量,或叫工作效率)。

(1)一般公式:

总量=单一量×份数

单一量=总量÷份数

份数=总量÷单一量

若是工程问题一般公式为: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

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1÷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1÷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七)浓度问题

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浓度=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浓度

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

(八)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成本×100%

=(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

(因实际售价<原售价,故折扣<100%,折扣数越小越便宜)

(九)和差问题

已知条件:

①已知两数和②已知两数差

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注:

比较复杂(引申)的问题要画线段图帮助解题。

(十)和倍问题

已知条件:

①已知两数和②已知两数的倍数关系

公式:

两数和÷(倍数+1)=1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

或和-1倍数=几倍数

注:

比较复杂(引申)的问题要画线段图帮助解题。

(十一)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

①已知两数差②已知两数的倍数关系

公式:

两数差÷(倍数-1)=1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

或差+1倍数=几倍数

注:

比较复杂(引申)的问题要画线段图帮助解题。

(十二)时间、日期与周期

1、时间与日期问题

(1)日期与时间的换算

(2)日期问题:

从某天到某天共计天数=末日期-首日期+1

(因为包含两头日期故要加1,两头日期不在同月分开算)

(3)时间问题

时间计算问题有:

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

开始的时刻=结束的时刻-经过的时间

2、周期问题

周期问题要了解的是①周期是多少?

②出现了多少个周期?

③有没有余数?

等。

(十三)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特点:

1、随着时间的向前或向后,两个人的年龄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量,因此两个人的年龄差总是不变的。

2、随着时间的向前或向后,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关系是会改变的。

年龄问题的求解一般都是化成:

①和差问题②和倍问题③差倍问题等来求解。

(十四)鸡兔同笼问题

可引申到租车租船问题、解题得分(答对答错没答分别多少分)问题、飞虫的翅膀和脚问题等等。

鸡兔同笼问题的求解:

方法一:

假设法①先假定全是鸡(或全是兔)②根据脚数算出误差③算出兔数(或鸡数)。

方法二:

列方程求解(相对比较简单些)

(十五)推理问题(参考奥数)

1、简单推理

简单推理常用方法:

(1)排除法:

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断排除不可能的情况,从而得出要求的结论。

(2)假设法: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再根据条件推理①如果结论与条件不矛盾,假设正确②如果结论与条件矛盾,假设错误。

(3)反证法:

假设命题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出明显矛盾或不可信的结果从而结论为假设不成立,原命题得证。

(4)借助线段图、图表等进行分析、推理。

2、逻辑推理:

根据某些条件、结论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推理,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逻辑推理的方法:

(1)直接推理:

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逐步推出正确答案。

(2)间接推理:

先假设一个结果,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和客观规律推出矛盾的结论从而否定假设(反证法)。

(十六)按比例分配问题

1、基础问题

把20分成4等分,每份是多少?

20÷4=5(除法,分成4等分)

20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20×=5(分数,按比例分配,是多少)

数的是5,这个数是多少?

5÷=20(已知部分数求总数)

2、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份。

已知条件:

①已知总量/部分量②用比或连比的形式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或直接给出份数。

求:

几个部分量各是多少/总量及其他部分量。

方法:

由总份数=比的各项之和,先把比的各项相加求出总份数,再把各部分量的比转化为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以总份数作分母,比的各项分别作分子)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量的值。

有时也可以先求出1份是多少然后求出各部分量的值。

如果是已知部分量求总量及其他部分量,也要先求出总份数以及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从部分量及其占比求出总量,最后按其他部分量占几分之几分别求出各部分量的值。

例1、学校把植树560棵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年级三个班,已知一班有47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5人,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解法一:

三个班的人数比:

47:

48:

45.

分成的份数:

47+48+45=140.

一班栽树棵树:

560×(47/140)=188(棵)

二班栽树棵树:

560×(48/140)=192(棵)

三班栽树棵树:

560×(45/140)=180(棵)

答:

一班栽树188棵;二班栽树180棵;三班栽树192棵.

解法二:

总人数:

47+48+45=140(人)

平均每人栽树:

560÷140=4(棵)

一班栽树:

47×4=188(棵)

二班栽树:

48×4=192(棵)

三班栽树:

45×4=180(棵)

答:

一班栽树188棵;二班栽树180棵;三班栽树192棵.

例2:

 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

三条边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解法一:

总份数:

3+4+5=12

60×(3/12)=15(厘米)

60×(4/12)=20(厘米)

60×(5/12)=25(厘米)

答:

三条边的长各是15厘米、20厘米、25厘米。

解法二:

总份数:

3+4+5=12

每份的长度:

60÷12=5(厘米)

第一条:

3×5=15(厘米)

第二条:

4×5=20(厘米)

第三条:

5×5=25(厘米)

答:

三条边的长各是15厘米、20厘米、25厘米。

例3:

 从前有个牧民,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17只羊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总数的1/2,二儿子分总数的1/3,三儿子分总数的1/9,并规定不许把羊宰割分,求三个儿子各分多少只羊。

解:

三个儿子分羊数比为:

1/2:

1/3:

1/9=9:

6:

2

总份数:

9+6+2=17

大儿子:

17×(9/17)=9(只)

二儿子:

17×(6/17)=6(只)

三儿子:

17×(2/17)=2(只)

答:

大儿子分得9只羊、二儿子分得6只羊、三儿子分得2只羊。

注意:

由于三个儿子分总数的比例之和(1/2+1/3+1/9=17/18)不为1,故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