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731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中药图鉴文档格式.docx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

畏赤石脂。

分布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药材基源: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

多于秋季剥取栽培5~10年的树皮和枝皮,晒干或阴干。

5.白术:

属多年生草本。

根茎肥厚,块状。

茎高50-80cm,上部分枝,基部木质化。

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

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菊科

补益药

苦、甘,温。

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止汗;

脾气虚弱;

神疲乏力;

食少少腹胀;

大便溏薄;

水饮内停;

小便不利;

水肿;

痰饮眩晕;

温痹酸痛;

气虚自汗;

胎动不安。

现各地多有栽培,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6.乌药:

乌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5m。

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念珠状。

树皮灰绿色。

理气药;

行气药。

樟科

旁其、天台乌药、鰟魮、铜钱柴、土木香。

辛;

温。

胃经、肝经、肾经、膀胱经。

行气止痛;

温肾散寒。

胸胁满闷;

脘腹胀痛;

头痛;

寒疝疼痛;

痛经及产后腹痛;

遗尿。

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根。

气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

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7.蝉蜕:

全形似蝉而中空,稍弯曲。

蜩甲、蝉壳、伏壳、枯蝉、蝉退壳、蝉退、蝉脱、蝉衣、催米虫壳、唧唧猴皮、知了皮、热皮、麻儿鸟皮、仙人衣。

味甘;

咸;

性寒。

肺经;

肝经。

功能主治:

宣散风热;

透疹利咽;

退翳明目;

祛风止痉。

主风热感冒;

咽喉肿痛;

咳嗽音哑;

单板机疹不透;

风疹瘙痒;

目赤翳障;

惊痫抽搐;

破伤风。

产地:

山东、河北、河南。

分布于我国辽宁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采收和储藏:

在夏、秋季可到蝉所栖息的树下附近地面收集,或树干上采集。

收集后去净泥杂,晒干。

孕妇慎服。

8.山楂:

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树皮暗灰色,有浅黄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宽卵形,伞房花序,花白色,后期变粉红色,果实球形,熟后深红色,表面具淡色小斑点。

消食药;

祛瘀药。

蔷薇科。

羊梂、赤爪实、棠梂子、赤枣子、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海红、酸梅子、山梨、酸查、小叶山楂、山果子。

酸甘;

微温;

无毒。

胃经;

肺经。

消食积;

化滞瘀。

饮食积滞,脘腹胀痛,泄泻痢疾,血瘀痛经,闭经,产后腹痛;

恶露不尽。

脾胃虚弱者慎服。

9.桔梗: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属多年生草本,高40一50厘米,有白色乳汁。

根粗壮,长倒圆锥形,表皮黄褐色。

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茹、房图、荠世纪、苦梗、苦桔梗、大药、苦菜。

味苦、辛,性平。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中药治咳嗽痰多,咳痰不爽,胸膈痞闷,咽喉肿痛,肺痈咳吐脓血。

蒙药治肺热,肺脓疡,肺痨。

阴虚久咳,气逆咳血者忌用;

本品性升散。

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

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10.浙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清化热痰药。

百合科。

土贝母、浙贝、象贝、象贝母、大贝母。

味苦;

心经。

清热化痰;

降气止咳;

散结消肿。

风热或痰热咳嗽;

肺痈吐脓;

瘰疬瘿瘤;

疮痈肿毒。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阴蔽处或竹林下。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浙江宁波地区有大量栽培。

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寒者慎服。

11.青皮: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约3米;

枝柔弱,通常有刺。

芸香科。

疏肝药。

青橘皮、青柑皮。

苦;

胆经;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

乳房胀痛;

乳核;

乳痈;

疝气疼痛;

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

以及气滞血瘀所至的癥瘕积聚;

久疟癖块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3-10g;

或入丸、散。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12.细辛:

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带根全草。

温里药;

利水药;

开窍药。

散寒祛风;

止痛;

温肺化饮;

通窍。

解表

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

风寒表证;

头痛,牙痛;

痰饮咳喘;

鼻塞;

鼻渊;

口疮。

药性:

辛,温。

有小毒。

 

外用:

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

或煎水含漱。

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带根全草。

分布于东北、辽宁、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13.五味子:

落叶木质藤本。

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稍有棱角。

收涩药;

生津药。

木兰科。

菋、荎蕏、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

味酸;

心经;

收敛固涩;

益气生津;

宁心安神。

咳嗽虚喘;

梦遗滑精;

尿颇遗尿;

久泻不止;

自汗盗汗;

津伤口渴;

心悸失眠。

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等地。

2、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为五味子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果实。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14.何首乌: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其藤茎称“夜交藤”。

涩;

性微温

肝;

肾经

养血滋阴;

润肠通便;

截疟;

祛风;

解毒。

主血虚头昏目眩;

心悸;

失眠;

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

须发早白;

耳鸣;

遗精;

肠燥便秘;

久疟体虚;

疮痈;

瘰疬;

痔疮

生境分布:

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

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

此外,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江西、湖南亦产。

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慎服。

15.党参:

中药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根。

桔梗科。

上党人参、防风党参、黄参、防党参、上党参、狮头参、中灵草。

性平。

归脾经;

健脾补肺、益气生津。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虚喘咳、气短自汗、气微两亏诸证。

1、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及林缘。

为桔梗科植物常参、素花党参、川党参、管花党参、球花党参的根。

实证、热证禁服;

正虚邪实证,不宜单独应用。

16.黄芪:

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绵芪、绵黄芪。

甘,温。

肺经、脾经。

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

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7.当归:

多年生草本植物,伞形科当归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为数回轮状复叶,花白色,复伞形花序,根肥大,入药。

补血药;

调经药;

止痛药。

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归肝经;

脾经。

补血;

活血;

调经止痛;

润燥滑肠。

血虚诸证;

月经不调;

经闭;

痛经;

癥瘕结聚;

崩漏;

虚寒腹痛;

痿痹;

肌肤麻木;

肠燥便难;

赤痢后重;

痈疽疮疡;

跌扑损伤。

湿阻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18.白茯苓:

是茯苓的一种,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白茯苓、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生物学分类:

隶属于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

甘、淡,平。

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渗湿健脾。

水肿胀满;

痰饮咳逆;

呕吐;

脾虚食少;

泄泻;

心悸不安;

失眠健忘;

遗精白浊。

生于松树根上。

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19.酸枣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3m,枝节上有直的和弯曲的刺。

叶互生,长椭圆形至蔟状披针形

枣仁、酸枣核、山枣仁、酸枣、酸枣核、酸枣子、棘仁、棘实、棘刺实、樲仁、樲枣仁、樲枣实、野枣仁、山酸枣仁、调睡参军、刺酸枣。

甘,平。

胆经。

宁心安神;

养肝;

敛汗

虚烦不眠;

惊悸怔忡;

体虚自汗、盗汗。

生长于阳坡或干燥瘠土处,常形成灌木丛。

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等地。

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

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者慎服。

20.金银花:

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植物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忍冬,忍冬花,金花,银花,二花,密二花,双花,双苞。

甘,微苦,清香,辛,寒。

归肺,胃,心,大肠经。

清热解毒

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

21.赤芍:

为芍药的一种。

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

清热凉血药;

活血祛瘀药。

芍药科。

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微寒

清热凉血;

活血祛瘀。

温毒发斑;

吐血衄血;

肠风下血;

目赤肿痛;

痈肿疮疡;

闭经;

崩带淋浊;

瘀滞胁痛;

疝瘕积聚;

22.白芍:

是芍药的一种,属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

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

金芍药、芍药。

酸;

微寒

养血和营;

缓急止痛;

敛阴平肝。

主月经不调;

经行腹痛;

自汗;

盗汗;

胁肋脘腹疼痛;

四肢挛痛;

眩晕。

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

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

反藜芦。

23.生地黄: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生地、生地黄、鲜生地、山菸根。

生津润燥

急性热病;

高热神昏;

斑疹;

津伤烦渴;

血热妄行之吐血;

衄血;

便血;

口舌生疮;

劳热咳嗽;

跌打伤痛;

痈肿。

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24.熟地黄:

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

玄参科。

熟地、伏地、酒壶花、山烟、山白菜。

处方名:

熟地黄、熟地、大熟地。

性温

补血滋润;

益精填髓。

血虎萎黄;

眩晕心悸;

崩不止;

肝肾阴亏;

潮热盗汗;

遗精阳痿;

不育不孕;

腰膝酸软;

耳鸣耳聋;

头目昏花;

消渴;

便秘;

肾虚喘促。

炮制煎煮不可见铜铁器、服食忌萝卜、三白、诸血等。

伤寒家不宜用、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

25.甘草:

别名甜草,是豆科植物。

甘草以根和根状茎入药,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

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归心经、肺经、脾经、胃经。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

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等、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

26.黄柏: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

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檗木、檗皮、黄檗。

寒。

肾经;

膀胱;

大肠经。

清热解毒药;

清热燥湿药。

湿热痢疾、泄泻、黄疸;

梦遗、淋浊、带下;

骨蒸劳热,盗汗;

以及口舌生疮;

痈疽疮毒;

皮肤湿疹。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如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

27.黄芩:

本名“芩”,是为芩草,因草色黄而有俗名“黄芩”。

“芩”字本义为“止血草”。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以根入药。

清热药。

唇形科。

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

苦寒。

大肠经

泻火解毒,止血,清热燥湿,安胎。

用于湿温、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芩主治

肺热咳嗽;

热病高热神昏;

肝火头痛;

湿热黄疸;

泻痢;

热淋;

吐衄血;

胎热不安;

痈肿疔疮。

脾肺虚热者忌之。

28.连翘: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

一串金,旱连子、黄奇丹、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青翘、落翘、黄绶带、黄寿丹、黄金条。

味苦,性微寒。

入心经、肺经、小肠经。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疏散风热。

中药治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斑疹,丹毒,瘰疬,痈疮肿毒,急性肾炎,热淋。

蒙药治黄疸,肠刺痛,协日”病,肠热。

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

29.牡丹皮: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

生用或炒用。

清热药;

凉血药。

毛茛科。

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辛苦;

凉;

微寒。

清热;

活血散瘀。

温热病热入血分;

发斑;

吐衄;

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

阴虚骨蒸潮热;

血滞经闭;

痈肿疮毒;

跌扑伤痛;

风湿热痹。

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30.锁阳:

又名不老药。

为锁阳科肉质寄生草本植物锁阳的肉质茎。

药物别名地毛球、锈铁棒、锁严子,野生于沙漠戈壁,零下20℃生长最宜,生长之处不积雪、地不冻。

锁阳科。

琐阳、不老药、锈铁棒、地毛球、黄骨狼、锁严子、羊锁不拉。

归肾经;

补肾壮阳;

益肠通便。

肾虚阳痿;

遗精早泄;

下肢痿软;

虚人便秘。

阴虚火旺,脾虚泄泻及实热便秘者禁服。

长期食用,亦可致便秘。

31.川芎:

一种中药植物,为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黄褐色。

羽状复叶。

花白色。

行气药;

祛风药;

活血药。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伞形目伞形藁本属川芎

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

归肝经、胆经、心包经。

活血祛瘀;

行气开郁;

祛风止痛。

经闭痛经;

产后瘀滞腥痛;

癥瘕肿块;

胸胁疼痛;

头痛眩晕;

风寒湿痹;

跌打损伤;

痈疽疮疡。

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尿血崩漏。

32.苦杏仁:

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苦杏)、西伯利亚杏(山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杏仁。

苦,温,有毒。

入肺、大肠经。

主治功能: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33.泽泻:

为多年生沼生草本,属泽泻科。

其根状茎较短,中药为泽泻的干燥块茎。

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粗皮,以水润透切片,晒干。

麸炒或盐水炒用。

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禹孙。

苗族药名:

窝革里(贵州黔东南)

淡;

膀胱经。

利水渗湿;

泄热通淋。

热淋涩痛;

遗精。

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34.大黄:

别名川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

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贵州等地。

通常在秋末或次春采挖,去粗皮,晒干。

味苦,性寒。

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

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35.枳实: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

5~6月间采摘或采集自落的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

消食药。

鹅眼枳实。

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

积滞内停;

痞满胀痛;

大便秘结;

泻痢后重;

结胸;

胃下垂;

子宫脱垂;

脱肛。

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36.延胡索:

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高9-20cm,全株无毛。

块茎扁球形,直径7-15mm,上部略凹陷,下部生须根,有时纵裂成数瓣,断面深黄色。

辛、苦,温。

归心、肝、脾经。

活血,行气,止痛。

用于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

广泛用于胃脘疼痛:

热证胃痛,寒症胃痛,气滞胃痛,淤血胃痛,中虚胃痛;

肝郁气滞之胸胁疼痛,肝郁化火之胸胁疼痛;

寒疝腹痛;

气滞血瘀,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

血热气虚及孕妇忌服。

37.防风:

属多年生草本,高30-80cm。

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细棱。

以根入药。

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祛风药

膀胱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外感风寒;

头痛身痛;

骨节酸痛;

腹痛泄泻;

破伤风;

疮疡初起。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38.红花:

又称草红花,属双子叶植物纲、菊科。

5月底至6月中、下旬盛花期,分批采摘。

采回后阴干或用40-60℃低温烘干。

活血药;

归心经;

活血能经;

祛瘀止痛。

产后瘀阻腹痛;

胞痹心痛癥瘕积聚;

关节疼痛;

中风偏竣;

斑疹。

应用不当会有中毒反应,中毒发生时,有的可出现神志萎靡不清、震颤,严重者可致惊厥,呼吸先兴奋后抑制,以至循环、呼吸衰竭

39.香附: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多年生草本,高15-95cm。

茎直立,三棱形;

根状茎匍匐延长,部分膨大呈纹外向型形,有时数个相连。

香头草、回头青、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

辛微苦甘,平。

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40.车前子:

本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

均系野生。

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渗湿利尿药;

止咳药 

车前科。

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

性微寒。

清热利尿;

渗湿止泻;

明目;

祛痰。

主小便不利;

淋浊带下;

暑湿泻痢;

目赤障翳;

痰热咳喘。

凡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服。

41.麦冬:

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

属多年生草本,地下具细长匍匐枝,节上被膜质苞片:

须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质的块根。

麦冬、沿阶草、羊韭、马韭、羊荠、爱韭、禹韭、忍陵、不死药、仆垒、随脂、羊耆、禹葭、阶前草、书带草、秀墩草、马粪草、家边草、韭叶麦冬。

甘微苦,寒。

入肺经、胃经、心经。

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

凡脾胃虚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