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46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素材全册知识点大象版

知识点: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全册知识点

101、许多微生物是对人类生活是有害的,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霉烂的水果、蔬菜多是由真菌造成的。

 

102、流感病毒能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大肠杆菌会引起肠炎。

橘子霉烂,长出青绿色的斑点都是 青霉菌在作怪。

禽流感是由 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这是一种人禽共患的传染病。

2002 年美国的炭疽病是由 炭疽杆菌导致的人和畜类都可能发生的急性传染病

2003 年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简称 非典 ,英文名字是SARS,是由一种 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

103、“发面”是指把 面粉、水、酵母粉 和在一起形成的面团。

当温度适宜时,生面团中酵母细胞会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

 

104、 适当的温度 是影响酵母菌细胞产生 二氧化碳的量的主要因素,面团温度达到38℃时,产气量达到最大。

因此,面团发酵室温度最好控制在36-40℃之间。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直接影响酵母菌的发酵。

温度太高,酵母容易死亡,并且也易产生杂菌。

 

105、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

 

106、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在1928年发现了青霉素,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才把青霉素应用于医疗治病上。

 

107、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就是遗传。

同时也存在某些差异,有的甚至还十分明显这种现象叫变异 。

人的 面貌、身高、体型、音色等许多方面都可以遗传。

 

108、 遗传和变异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可以说,没有遗传,就没有生物的延续,有了变异,生命世界才能够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

 

109、生物靠自身的一小部分扩大繁衍后代的现象,就是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叫 Clone, 译音为“克隆”。

110、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绵羊多利诞生于英国,克隆羊多利有3位妈妈。

 

111、孟德尔被誉为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 的奠基人。

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

 

11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说的是 遗传现象。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说的是 变异现象。

 

113、辩论可以分为主题型辩论、角色型辩论。

 

114 辩论的基本程序有:

提出辩题、阐述观点、正式辩论、自由辩论、总结发言、嘉宾评价、宣布结果等。

 

115、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有:

写儿歌、摄制、开故事会、辩论、写调查报告等。

 

116、科学小论文包括:

 开头、正文、结尾 三部分,我们在阐述自己的成果时还可以借助图形、表格、照片 等来表达。

 117、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对我们来说,缺少的不是 智慧而是发现  。

118、妈妈是双眼皮我也是双眼皮——遗传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变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  我和姐姐长得很象但是却不一样——变异

 爸爸会游泳,我也会游泳——不属于遗传(因为后天的练习可以获得的)

 

119、天津市上海道小学马文龙 ,发明了 带漏斗的酱油袋 。

钟浩源发明了公共汽车用的自动伸缩挡雨板

 

120、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空气、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121、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

活动方案:

(1)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

(2)思考怎样控制这些因素的变化;(3)把实验方案写下来,进行推敲和修改。

 

122、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受阳光的影响,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根有向水性

 

123、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叶片蒸发到空气中。

124、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

在阳光、水灯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

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125、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

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以下就会被冻伤。

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

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26、对于可受光照的植物来说,光照充足的植物生长较好。

 

127、植物的茎和叶的生长都有向光性,根和生长有向水性和向地生长的特性。

 

128、由于“喜好”的不同,各种植物的形态和结构各不相同,但都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129、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

阳光、温度、水、肥料等。

 

130、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131、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132、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等行业。

 

133、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发现光导纤维,

 

134、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平行的光线透过它时,将会发生偏折,聚集到一个点上。

人们用这个特性,发明了照相机、显微镜等。

有时,装满水的圆形瓶子也能产生与放大镜类似的作用。

 

135、普通的白色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吸收和反射作用。

比如:

红色的花朵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其它光则被它吸收了。

 

136、三棱镜分解白光。

18、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

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137、背阴房间采光问题设计了自动调控房间采光的传导器,美国研制开发了“太阳能窗”。

德国建筑师塞多·特霍尔建造了一座能跟踪阳光的太阳能房屋。

 

138、不同的物体对不同的色光产生不同的吸收和反射作用。

139、表面光滑的物体比表面粗糙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一些。

颜色浅的物体比颜色深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一些。

140、白光并不是单独的一种色光,而是混合光,通过三棱镜可以折射出赤、橙、黄、绿、靛、蓝、紫七色。

 141、三原色是红、绿、蓝三种色。

142、编钟:

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

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

古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43、1977年8月22日,我国古代名曲《流水》被录在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

 

144、常见的管弦乐器可以分为三大类:

弦乐器如:

小提琴,管乐器:

小号和打击乐器、如:

木琴。

但并不是所有的乐器都可以归入这三类乐器,如口琴。

 

14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换句话说就是,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振动有规则的、有准确高度的声音叫乐音;振动无规则、无固定音高或音高听起来不明显的声音称为噪音。

 

146、制作乐器,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改进已有的乐器,还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147、乐音有三个要素:

响度、音高、音色。

乐音的强弱叫响度;乐音的高低叫音高;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148、改变声音大小的关键是改变声音的高低。

 

149、每一首乐曲,都是由许多不同音高的音符组成的。

 

150、弦乐器是通过弹拨琴弦、击打琴弦或用琴弓拉琴弦,使之振动发声的。

发声原理是:

用手指弹拨琴弦,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琴弦下盒内的空气产生振动,同时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盒本身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鸣。

共鸣使得声音变大。

所以,弦乐器都有一个共鸣箱。

 

151、音乐疗法:

就是利用音乐的特殊功能,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音乐,使其产生治疗的作用。

如:

悠扬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全身心投入乐曲之中,增强肺的呼吸功能,使肌肉放松,消除神经紧张,帮助驱除烦闷,减轻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

 

152、人能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

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

传递声音的物质(介质)。

能够接受声音的听觉系统。

 

15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40米。

 

154、你知道的中国民族乐器有 古筝、二胡、琵琶等。

 

155、一件乐器仅能发出声音是不够的,还必须使 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才能演奏音乐。

 

156、用橡皮筋作弦时,声音的高低与橡皮筋的松紧有关。

 

157、弦乐器是通过弹拨(琴弦)、击打(琴弦)或用(琴弓)摩擦琴弦使之振动发出声音。

158、弦乐器都有一个(弦)。

 

159、音量的单位是分贝,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

为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

 

160、控制噪音的方法:

(1)在声源处控制。

如在城市,禁止汽车鸣笛,给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2)在传声途径上控制:

如在公路边植树形成“绿色音屏”,安装隔音板。

(3)在接收处控制:

如人佩戴耳塞或者耳机状消声器。

 

161、在人体内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是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

脊髓在人体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

从脑和脊髓发出许多条神经,遍布人体全身各处。

 

162、青春发育期一般是从10岁——12岁开始,是身体快速生长的一个时期。

 

163、人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的作用类似于“水泵”,使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164、脑掌管着人体的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

 

165、鱼、蛋黄、海带、瘦肉、动物内脏、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等都属于“聪明食品。

 

166、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

高血压、哮喘、溃疡和癌症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

 

167、青春期的第一个生理变化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第二个生理变化是第二性征的出现。

 

168、青春期应注意补充以下营养:

(1)蛋白质。

(2)糖类和脂肪。

(3)维生素。

(4)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5)水。

 

169、运动后,脉搏和心脏都会加快。

 

170、探究过程是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等。

 

171、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家。

喜欢吃剩饭剩菜、甜食和酸食(除醋外)等食物。

 

172、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多试几次,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173、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症状,但医学上检查并无明确的疾病,这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医学上称为亚健康状态。

人体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

只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饮食、心理的调养和环境的改善,就能减轻甚至消除亚健康状态,成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174、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75、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76、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177、我国有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

 

178、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179、在距今大约30万——5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已经从天然火过度到人工取火….180、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181、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而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武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

炸性增长。

“进化论”的核心观点: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182、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183、美州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尖状器。

 

184、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黑种人,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白种人,亚洲东部主要生活着黄种人

 

185、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

 

186、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187、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设施、节能设施、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188、调查活动有:

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

 

189、调查研究的步骤大致为: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拟定调查项目、调查人员分工、制定调查计划、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190、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大致包括:

班级、姓名、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建议。

 

191、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占的比重达70%左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排放废气中,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引起的。

解决能源匮乏的有效途径是风能和太阳能。

192、绿色食品标志由太阳、叶片和蓓蕾组成,标志着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

 

193、绿色社区居民环保公约可包含节水、节电、节约纸张、防噪声、少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物品、植绿护绿、不吃野生动物等内容。

 

194、阳光、水、氧气、食物等构成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195、光照、温度、湿度、雨、雪、风等环境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金鱼的生活。

水温对金鱼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水温急剧升降,会引起金鱼的不适甚至死亡。

水温骤变超过4℃—5℃时,容易造成金鱼的死亡。

水质、水温、放养密度是影响金鱼生活的重要因素。

 

196、金鱼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不但喜欢食用天然的食物和鱼虫,而切也能进食经过加工的食物,如蛋黄、面条、米饭面包等。

 

197、金鱼的呼吸质量与放养密度基本成反比例关系。

天气变化和金鱼的呼吸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生物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自然环境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空间。

 

199、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和其他一定数量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人们把这种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当食物链中的某一种成员消失时,就会影响很多生物种类的生存。

 

200、生物总是生活在适合它们各自生存的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迁,或遭到破坏时,生物就必然会受到影响,生物会用各种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然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遭到重大破坏时,就会造成大批的生物死亡,甚至造成物种的灭绝。

 

201、造成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很多。

其中,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类是当今自然界最强大的生物类群。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对环境的破坏,比其他任何生物类群造成的破坏都要严重。

 

202、通过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许多科学奥秘就蕴涵在其中。

科学而合理地整理这些数据,是我们的研究取得成果的重要环节。

 

203、对比实验一般设定一个实验变量,即:

对比实验只让一个条件发生变化。

 

204、搜集实事与证据的基本途径有:

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调查、访问、观察记录、做实验等。

 

205、雨衣是英国工人麦金杜斯无意中发明的,帕克斯对它进行了改进。

 

206、常见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反光漆、荧光粉、塑料、玻璃等,都是人造材料;木条、石头、竹竿等都是天然材料。

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的材料。

 

207、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形式。

 

208、林恒韬设计的充气雨衣是受到游泳圈的启发。

209、磁性防风安全雨披运用了有关磁的科学知识。

 

210、提高雨伞的安全性,就是使雨伞更醒目,可通过改变面料颜色,加强光线等方法实现

 

211、设计改进雨伞方案时要注意:

(1)针对雨具的缺点,明确改进目的;

(2)具有改进和制作的条件;(3)小组成员分工合理;(4)做好器材准备;(5)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灵活地调整设计思路。

 

212、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切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

在表达与交流时,模型的成功运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3、辨论:

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据理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分析辩驳其他人的观点。

辨论可以分为:

主题型辩论、角色型辩论等。

 

214、我国科学家 袁隆平 被称为称 杂交水稻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