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768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docx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必修二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选择题

                   

1.票证(见下图)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作用,仅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之物。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工业、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解析:

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物资供应不足。

票证的消失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工业、农业产量稳步增加和生活物资日益丰富,与粮棉物资统一管理不相关。

故本题选D项。

答案:

D

2.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年、1959-1964年、1970-1975年、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79-1984年相对应的是(  )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1953-1958年,由于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1959-1964年前期总路线的“左倾”错误导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后期1960年,由于农村经济工作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经济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970-1975年“文革”后期,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整顿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1979-1984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发展。

故此题应该选择D项。

答案:

D

 

3.“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1世纪初

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解析:

“送嫁妆”仍说明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A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4.下列关于城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又称城市化,是由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转化

B.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顺利发展

D.我国城镇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再认、再现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当缓慢。

答案:

C

5.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兴起了“装修热”,这一潮流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建筑工艺的发展

C.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D.现代人对金钱的崇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与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引发了“装修热”。

B项未能反映出“本质问题”,C、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6.目前,我国已形成的几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的区域中不包括(  )

A.长江三角洲B.黄河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D.京津地区

解析:

我国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城市群。

故本题选B项。

答案:

B

7.目前已具规模的城市群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

这表明(  )

A.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倾向

B.小城镇迅速崛起

C.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D.城市化进程出现曲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的城市群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城市区域化倾向。

B、C两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结论不对。

答案:

A

8.因特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促成因素不包括(  )

A.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B.因特网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C.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D.中国政府的支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辨析理解能力。

1995年以来,中国因特网发展极为迅猛。

A、C、D三项都是原因,而B项是表现。

答案:

B

9.“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发射成功,在短短的几分钟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一消息。

人们获知这一消息主要是通过(  )

①电影  ②电视  ③报纸  ④互联网

A.②③B.①②

C.③④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相对于电影和报纸而言,电视和互联网在信息传递的速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答案:

D

10.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等,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国际形势的影响

B.服装产业的发展

C.纺织业的发展

D.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衣着的变化是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表现,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A、B、C三项与题干所述现象都有关系,但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答案:

D

 

11.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

“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 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③改革开放 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

从材料了解,中国人的穿着服装自1978年到1989年的十几个年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有改革开放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思想解放等。

第②项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不属于1978-1989年时间段,其他各项说法正确,本题选C项。

答案:

C

 

12.照片《中国的新面貌》:

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

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  )

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 ②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 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从此幅图片可以看出中国出现的新面貌。

1984年,当时中国已经进行了改革开放。

中国人喝可口可乐反映了经济的全球化迹象,美国的时代周刊能用这幅照片作为封面,正好说明了美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持赞赏态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的增长过程比亚洲大多数国家都稳定。

——《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1年,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变化令人惊叹。

“四大件”这一概念的变迁可以证明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在七十年代,这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到八十年代,“四大件”变成了冰箱、电视机、石英手表和洗衣机;到了九十年代,空调、计算机、手机和小汽车则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再谈论四大件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很多中国家庭都可购买大额的消费品。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

请回答:

(1)5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GDP变化出现怎样的趋势?

有何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谈谈GDP变化在居民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解析:

此题组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作答。

从图表可以看出,中国人均GDP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相对增长缓慢。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GDP增长的最终体现。

答案:

(1)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相对增长缓慢,以后迅速增长。

表明中国经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巨变。

(2)GDP的增长最终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具体根据材料展开)

14.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城市不断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封建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城市形成后,很快发展为工商业中心。

城市工商业一般都由私人经营,国家除征收一定的捐税外,原则上不干预工商业,反而积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并不时赐予城市特权。

西欧中世纪城市市民人身自由和财产受法律保护,有贸易自由,有资格参与市政,所以在当时有句谚语: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材料二 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

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高,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

”“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化的这种抑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从1979年开始改变,从1979年到200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到0.82个百分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封建城市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1979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1979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又是什么?

(4)面对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有人积极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组将城市化作为切入口,命题角度较好。

(1)题,需抓住材料中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工商业中心、积极鼓励工商业、城市市民人身自由和财产受法律保护、有资格参与市政”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题,“变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材料中找到,“原因”则需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业兴起、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传入等方面入手。

第(3)题,要注意把握1949-1979年间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城镇化战略等。

第(4)题,要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说明理由。

答案:

(1)西方封建城市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般是工商业中心;中国封建城市一般为政治、军事中心。

西方政府鼓励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西方城市市民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中国古代城市市民在封建专制集权统治下没有任何权利。

(2)变化:

农村的丁男妇女大量进城经商或进厂做工;不甘于乡下务农,向往城市生活;进城后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渐趋近代化(西化),冲击了陈旧的传统观念。

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中国的自然经济渐趋解体;近代工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雇佣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服务性行业增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3)缓慢原因:

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残破,生产力水平低;重点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文革”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加快原因:

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推动了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

(4)赞同:

城市化能加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

反对:

城市化过快加剧能源危机,占用大量农田,破坏生态环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