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90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音乐史讲解.docx

中国音乐史讲解

中国音乐史

一、简述

1新音乐

·新音乐的概念

新音乐指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于此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其含义包括其下四层:

1、1904年曾志忞在《乐典教科书》中提出的“为中国造一新音乐”,这里的新音乐指的是“学堂乐歌”。

2、20年代,萧友梅提出的“新音乐”是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而言的,其用意是指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而后创作的音乐。

3、30年代,黄自在《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文提出“民族文化的新音乐”,他这里是指学习西方民族乐派的做法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

4、30年代,左翼革命音乐运动中也使用过“新音乐”一词,其含义指无产阶级的革命音乐。

·新音乐的轨迹

1、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时期(1898-1919)

学堂乐歌是指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

或者是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新式学堂的历史是从百日维新开始的新式学堂】

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产生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现代音乐教育的启蒙音乐教育家。

2、20年代的初步发展时期(1920-1930)

在五四运动之后,新音乐发展快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先后建立。

出现第一批专业音乐家,多从事教育工作。

代表音乐家:

萧友梅、赵元任、王光祈、刘天华、黎锦晖

3、30年代以上海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30-40)

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是声乐领域,器乐较少。

代表音乐家:

黄自、青主、贺绿汀、刘雪庵、聂耳、冼星海、马思聪、江文也、吕骥等。

4、40年代以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为中心的发展时期(40-49)

40年代的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三种不同政权并存的局面。

仍旧以声乐作品为主,但是器乐创作在多样化和作品的艺术水平比30年代的创作有明显是提高。

民族歌剧《白毛女》创作。

 

2学堂乐歌时期

一、沈心工(1870-1947)

1生平: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

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

2代表作:

《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革命军》、《竹马》、《黄河》

为中小学教育编写的歌集《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

3在音乐启蒙方面的贡献

1、一生中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是最早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材的音乐家,为小学音乐教育,编写大量歌集。

3、乐歌大多反应当时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和追求。

4、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対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唱歌要求有深入的了解,选编的音乐教材,大多易于青少年接受。

5、作曲题材广泛,接触中小学生生活的各方面,通过丰富的歌曲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6、艺术手法上:

歌词简明易懂。

二、李叔同(1880—1942)

*生平:

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代表作:

《春景》《送别》《西湖》三部合唱曲《春游》《国学唱歌集》《祖国歌》《大中华》

*在音乐启蒙方面的贡献

1、1906年在日本出版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2、在上海发起成立“沪学会”

3、借景抒情是他编创歌曲的主要手法

4、李叔同教学治学态度严谨、教育出一部分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対后来的艺术、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20年代的初步发展时期

一、萧友梅(1884-1940)

生平:

字思鹤,又字雪明,广东香山县石岐镇兴宁里人(今中山石岐区兴宁里人)。

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代表作:

歌曲:

《问》《“五四”纪念爱国歌》

音乐理论:

《普通乐学》《和声学》《钢琴教科书》

対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

1、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是在萧友梅与蔡元培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

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历史阶段。

2、担任国立音专多门课程教学和行政工作,在教学管理方面采取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3、其本身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宗师”。

二、赵元任(1892-1982)

生平:

字宜仲,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人,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亦是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较早重视收集,改编民歌的音乐家。

代表作:

《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

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风格特征

1、在独唱歌曲和多声部歌曲成就甚高。

2、作品鲜明的反应了“五四”时期的科学民主精神。

3、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在曲调写作和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

4、其作品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他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独唱和合唱曲代表中国20年代音乐创作的高水平。

三、王光祈(1891-1936)

生平:

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属龙,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

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代表作:

《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中国音乐史》《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

音乐贡献

1、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

2、是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3、研究范围包括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东方民族音乐、以及东西方音乐的比较。

四、刘天华(1895-1932)

生平: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

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

在民族器乐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提倡国乐改进:

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他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适履的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

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

代表作:

《光明行》《良宵》《病中吟》《空山鸟语》《独弦操》《月夜》《烛影摇红》

《苦闷之讴》《闲居吟》《悲歌》{良月苦独痛,烛光悲空闲}

二胡音乐创作特征与艺术特征

1、在演奏方面借鉴吸收其他中西方乐器的演奏技术。

2、在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既采用散板和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等中国传统器乐因素,又吸收了西洋音乐常用的“和弦琶音”和近关系转调,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自然音与变化音并用的因素。

3、给传统的胡琴音乐带来清新的气息,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

4、他的二胡音乐不限于演奏技术与艺术形式的进步,而且在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给二胡注入时代精神。

五、黎锦晖(1891-1967)论述题

生平: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

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代表作:

《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

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

1、最早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导,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从“训练儿童”做起。

受此思想指导,开始儿童歌舞剧创作。

2、广泛参与社会音乐生活,并认识到中国是新音乐应该兼收并蓄,从而能够创作儿童歌舞剧。

3、深入接触儿童生活,所以创作能被儿童接受。

4、有意识的结合民间音调创作一种“歌舞表演曲”,作品题材富有儿童生活气息。

旋律流畅,口语化,演出形式简单,在学校极受欢迎。

5、他的歌舞剧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430年代以上海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30-40)

一、聂耳(1912-19350)

生平:

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

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

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代表作:

爱国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

抒情歌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

群众歌曲创作的主要特征(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力的革命诗篇做歌词)

1、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

2、丰富多变的句式

3、突出的使用短句,使音乐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火力和战斗精神。

4、巧用休止。

二、冼星海(1905-1945)

生平:

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代表作:

《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黄河之恋》《黄河大合唱》

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与贡献

1、音乐创作绝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革命倾向,十分重视塑造工人,农民和革命群众的形象。

2、特别重视形象的鲜明,生动,音乐语言通俗易懂,以及构思的清晰严谨。

3、是位多产的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了新型歌唱音乐,歌剧,西洋独奏音乐,交响乐。

4、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三、黄自(1904-1938)

生平:

字今吾,上海市。

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代表作:

《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思想》《长恨歌》

音乐贡献

1、创作管弦乐《怀旧》是我国近代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2、创作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是他唯一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3、他的创作注意音乐形象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注意歌词与曲调的紧密结合。

4、在探索和声、复调手法的民族化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5、在音乐史、音乐欣赏和和声学方面,均有相当数量的理论著述。

四、贺绿汀(1903-1999)

生平:

原名贺楷、贺安卿,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

代表作:

《牧童短笛》《摇篮曲》

简述贺绿汀40年代管弦乐创作

1、《晚会》:

贺绿汀同名钢琴曲改编而成,乐曲结构是二部思维结构多段体乐曲表现了晚会的欢乐和喜庆。

2、《森吉德玛》:

同名内蒙民歌改编而成,全曲分两段,乐曲的音乐逻辑思维强,音乐发展手法简略,复调应用和配器的艺术处理出色,是中国近代小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的佳作。

五、马思聪论述题

生平:

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代表作:

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小提琴组曲:

《西藏音诗》

论马思聪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贡献

1、対中国后世小提琴音乐,有重要启迪作用

2、大多采用民间音乐写成,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有歌唱性,自由变奏是最常用的手法。

3、努力从小提琴音乐的艺术规律出发进行创作,并注重发挥小提琴演奏技巧

4、小提琴音乐是与钢琴伴奏一起构思、创作的。

六、青主(1893—1959年)

生平:

曾用笔名黎青主,别名黎青,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中国音乐理论家。

代表作:

出版《乐话》《音乐通论》

音乐思想

1、音乐思想是以音乐“上界的语言”为基本点,强调音乐艺术的精神。

2、认为音乐的功用在于减轻自然界的压力

3、在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强调演奏者対作品的深层理解,认为表演是全身心地投入以及体验艺术真谛。

七、吕骥

生平:

1、30年代是左翼音乐运动的早期参加者和重要领导人。

2、歌曲创作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

3、曾任鲁艺音乐系系主任,东北大学鲁艺校长。

4、在中国近现代革命音乐活动,音乐理论建树、群众歌曲创作、民间音乐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代表作:

左翼运动时期《自由神》

延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歌》大合唱《凤凰涅槃》

八、简述什么是左翼运动

左翼音乐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九、简述中国音乐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1912年底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规程》和1913年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将乐歌设为必修课。

 

二、论述题

一、黎锦晖(1891-1967)论述题

生平: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

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代表作:

《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

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

1、最早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导,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从“训练儿童”做起。

受此思想指导,开始儿童歌舞剧创作。

2、广泛参与社会音乐生活,并认识到中国是新音乐应该兼收并蓄,从而能够创作儿童歌舞剧。

3、深入接触儿童生活,所以创作能被儿童接受。

4、有意识的结合民间音调创作一种“歌舞表演曲”,作品题材富有儿童生活气息。

旋律流畅,口语化,演出形式简单,在学校极受欢迎。

5、他的歌舞剧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二、马思聪论述题

生平:

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代表作:

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小提琴组曲:

《西藏音诗》

论马思聪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贡献

5、対中国后世小提琴音乐,有重要启迪作用

6、大多采用民间音乐写成,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有歌唱性,自由变奏是最常用的手法。

7、努力从小提琴音乐的艺术规律出发进行创作,并注重发挥小提琴演奏技巧

8、小提琴音乐是与钢琴伴奏一起构思、创作的。

三、论歌剧《白毛女》的音乐特色

1、运用民间音调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音乐形象的塑造获得成功。

2、在歌剧音乐中尝试了重唱与合唱的形式,运用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

3、在乐队方面,使用中西乐器混合编制。

4、在音乐创作中有意识地采用和吸收了许多种民间音调,并予以戏剧化处理。

5、将多种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和因素揉进其中,如秦腔,山西梆子

6、剧中安排的对唱、重唱、合唱也都符合剧情表达的需要。

7、《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简论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

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我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为音乐发展提供师资人才。

2、展示出来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重视,从而确立了音乐课的地位。

3、成为西欧音乐知识传播到中国的媒介,提高国人音乐修养

4、出现“集体唱歌”这一新的音乐形式,対中国“五四”以后,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形成,以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展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五、试论“五四”前后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与启迪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存的一个特殊时期,在音乐文化方面,促使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由于蔡元培的积极倡导,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各界所接受。

2、这一时期开创的中等、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提供大量师资。

3、音乐教材建设受到许多音乐家的重视。

4、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

六、苏州弹词迅速发展和提供的原因

1、本身历史悠久,积累的曲目和腔调丰富。

2、较早进入城市,较早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产生流传在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江浙地区,为艺人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

3、弹词艺人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一直处理的比较好,推陈出新。

4、各流派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以利于采集各家之长。

5、较早成立科班,有严格培养后代的优秀传统。

6、得到了不少文化届人士对弹词艺术的关注和帮助。

七、新秧歌剧的特征(新旧秧歌剧的对比)

1、剔除民间秧歌的糟粕,取民间秧歌的新文化思想。

2、日常化,反映现实生活。

3、文化符号的意识形态化。

4、在保留原有音乐风格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

5、内容上积极宣传抗日,反映工农兵生活,在原有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从内容人物化妆等进行改良

 

白毛女

1、创作背景:

《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

主题剧本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光明的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2、创作特色: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3、评价与重要意义: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

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

1新民歌:

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传统曲调填上新词逐步演变而来。

特征:

反映了

义和团农民起义反帝反侵略

官僚买办压榨工人

民众困苦与哀怨

2京韵大鼓:

原是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

鼓,后与清音子弟书合流而成,再结合北方方言

吸收京剧等戏曲念白唱腔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

现在的。

3河南坠子:

是20世纪初,在颖歌柳或三弦书

与道情合流而成,并吸收河南曲子,大鼓等音调

和形式,逐渐形成的。

 

4广东音乐:

是以广东民间音乐为基础,吸收粤剧及外地丝竹之乐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形成的一种新型

以市民为主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5左翼音乐运动: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简述题:

1工农歌咏活动发展:

歌咏活动得到开展;学校歌舞演出及城市歌舞电影演出发展;市民群众自娱性的器乐演出得到发展。

 

2新歌剧特点

1爱国主义反压迫精神

2作品现实性时代性较强艺术性相对不足

却反映了战时的需要

3很好实践了革命文艺的使命

4新歌剧创作为中国歌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什么器乐发展声乐好

1当时器乐数目很少

2器乐携带不方便

3国军对沿线的封锁,交通不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