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799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Word下载.docx

教学模式;

方法;

区别

Discussionon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reformbasedonnetworktechnique

YuShanCollegeofmathematicsandcomputerscience

Abstract: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hepopularizationofqualityeducation,Chinahasalsoacceleratedthepaceofdevelopmentofcomputeredu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hasbecomethebasiccurriculum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Butthestudents’abilitytoacceptnewthingsisstrong.So,thereformisurgent,thispaperwillstudytherelatedproblems.

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highschool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reform,Theteacher'

steachingphilosophy,teachingmethods,students’learninghaveundergonetremendouschanges..ThepurposeofthisarticleistoDiscussionontheteachersandstudentshowtoadapttothenewcurriculum,andhelppromotethedevelopmentofqualityeducation

Keywords:

Networktechnology;

Curriculumreform;

Informationliteracy;

Theteachingmode;

Methods;

 

目录

引言3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3

与传统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标课程的特点4

探究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学习5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影响6

总结7

致谢8

参考文献9

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中学生的基础课程。

在中学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20多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其间取得了很多成绩,同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至今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我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迎来了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崭新时代。

本文主要运用了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就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展开教学,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进行研究。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在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很多问题。

其中,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适应在新环境下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阶段性,所有学段的学生都被视为“非零基础”

传统模式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的教学,是依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进行的,并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

各个学段的学生都被默认为零起点,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造成各学段间教学内容重复,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

2.教材品种繁多,参差不齐,没有考虑到区域、个体的差异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学校对应的硬件设施差距也很大,市面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种类繁多,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3.课堂实施效果还需改善

很多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有着相同的难题,学生们是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他们并不喜欢听教师讲课,他们只是喜欢上网和打游戏。

喜欢上网娱乐的学生很多,真正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跟着老师学知识,锻炼技能的学生少之又少,这也是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这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也应该反省自身。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宽带网络等早已普及,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多,教师若还是墨守成规,必然无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加强课堂管理,还应该紧跟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作为非高考科目,受到关注少

信息技术作为非高考科目,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对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缺乏重视,觉得反正高考也不考,学的好与不好,都不重要。

有些学生甚至连信息技术课都懒得上,老师也把信息技术课放在了十分可有可无的位置,经常抢占信息技术老师的上课时间。

二、与传统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标课程的特点

面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展开。

就信息技术课而言,传统模式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依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进行的,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依据变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首要变化。

具体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以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最高目标、注重方法与思想的挖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即“非零基础”)、强调培养学生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技术内容上更注重方法与思想的挖掘这五个方面。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新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也被称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信息素养被作为了整个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最高目标。

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等几个方面。

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了学会一项技能,一门课程的范畴,它体现了我们中学教育对学生的品德、精神世界的关注,对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也成为了以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为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性,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非零起点)。

对于高中生,在教授其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他们追求自由信息文化的能力和对信息的评价能力,其中,评价能力不仅是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还要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这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

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和培养学生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相结合,使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利用网络世界中广泛的资源,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公民,促进青少年更好更快的发展,最终达到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三、探究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对我们的任课老师和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如何对待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是摆在所有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和学生面前的新课题。

对于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来说,面对新课程的实施给学科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应当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两大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

1.教学观念

新课改以前的传统模式下,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为中心,将对技术和软件工具的讲解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心。

实行新课改之后,我们要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如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我们要教会学生们选择合适的工具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

2.教学模式、方法

为了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并且充分考虑到大部分的中学学生都是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所以,新课改设定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为零起点”。

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地区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差别较大。

这就要求老师要能在进行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分析,因材施教。

过去,信息技术老师们只知道通过限制课上同学的上网时间来加强课堂管理,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网络技术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如果老师们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技术这一工具,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样,面对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学科教学上也应该作好相应的准备,以适应新课程的各种变化。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努力加强自身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思路、目标和内容标准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学科意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武装自己的头脑,以新课程的知识标准要求自己。

努力掌握更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在认真完成学科教学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自己。

再者,对于学生,新课程改革不仅意味着不仅是学习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的更新,学生要作好准备面对这种变化,并培养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为顺利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好准备。

四、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要求,从它们对课程目标、课程基本内容的影响入手,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更是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从它们对课程实施和课程组织的影响入手,最终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信息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充分考虑到了个体差异,既有普遍性,也都具有个体性。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信息社会倡导的信息素养、探究意识、合作能力。

它符合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下,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知识巨变的特性,既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注重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的课程内容更加具有灵活性,不局限于固定化的形式,而是以信息资源的状态存在,每个个体所获得的学科学习内容是依据原有知识结构和自身体验而形成的。

课程内容更符合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对各种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满足信息社会对学习方法、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学生在得到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将面对更多外界的诱惑。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和学生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自身通过对新课程的研究和学习,获得更高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也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的过程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文化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五、总结

本文主要是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的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学科所要面临的一些变化,以及在此种变化下,老师和同学该如何去应对。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对于祖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我有义务去关注它,并且尽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解决当前教育模式下的问题。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1世纪,网络高度发达,通过网络技术这一工具,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充分的获取外界知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克服之前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的心理,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精力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们利用网络工具,克服网络世界的不良诱惑,从网络世界里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养分。

论文刚开始着手写的时候,我对我们国家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并不了解,对新课改也是半知半解。

现在论文的撰写也已经接近尾声,经过调研和查找文献资料,我学到了很多。

也许我的见解还不够深入独到,但是希望能给正处在新课改浪潮下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一些帮助,也希望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进来,帮助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教师朱皖宁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朱老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断的支持,在此谨向朱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另外,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21栋一楼的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特别感谢我的同学李园园同学,她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给予了我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还要感谢含辛茹苦培养我长大的父母和大学四年来一直对我默默关怀的辅导员王老师。

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00

[2]秦玲.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的探讨.ComputerCDSoftwareandApplications,1007-9599(2010)06-0179-02

[3]程啸天.蔡冠群.论"

农远工程"

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2)

[4]石志敏.李尧英.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5)

[5]JianhuaZhao.FuyinXu.TheStateofICTEducationinChina:

ALiteratureReview.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

教育学,2010

(1)

[6]管玉丽.在信息技术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