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805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套最新编辑

5大自然的语言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写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

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

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

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

辨清字形

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

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

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

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

理解词语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

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

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

相差很远。

观测:

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新课展开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边读边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如何划分?

四部分。

第一部分(1~3):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通读课文,课堂讨论】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感悟精彩句子】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1)精读第1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好在哪里?

第1自然段写得很美,从春天写到夏天,然后到秋天,再到冬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四季图。

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四季景物的特征。

这一段用词准确生动,例如:

“萌发”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生动地表现了花开得有秩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贴切地表现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把风吹落叶的声音表现出来,让人感到了秋天的肃杀;“载途”形象地表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精读第2段,思考这一段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①前后照应。

“草木荣枯”照应“桃花”“杏花”;“候鸟去来”照应“布谷鸟”。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写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将杏花和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写布谷鸟“唱歌”,很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③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2.从文中的句子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这句话中“左右”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去掉,“左右”一词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若去掉了,就成了刚好十天,不太符合实际。

【探究说明方法】

1.下定义。

如: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

2.打比方。

如: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重要性(或物候观测复杂、灵敏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作比较。

如: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分类别。

如文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5.举例子。

这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

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法运用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

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

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课文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也写出一则物候现象。

(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

说明文很单调、枯燥不生动。

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得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更多地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分清举例说明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细读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还重点品味第一段的生动语言,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时,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两点情况。

方法指导: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说明文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之分,生动说明是一种形象的说明方式。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看题目。

说明文的题目如果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则增加了这篇说明文的生动性。

(2)抓生动的词语。

语言生动而具有概括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3)分析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有时候也借助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说明过程中,有时还要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情趣。

(4)找生动的说明方法。

一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如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

素材积累: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

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

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

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

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

“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

”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

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

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

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

既然立志要为振兴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

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

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过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5 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

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

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

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

用了拟人手法。

“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

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

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

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

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

不能。

“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教师小结:

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明确:

生甲:

举例子。

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

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生乙:

作比较。

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丙: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

目标导学二:

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1.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明确:

生甲: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

生乙:

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

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生丙:

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

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

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生丁:

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教师小结:

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

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

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

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

“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目标导学三:

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告诉我们: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学完本文,我们知道:

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三、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准确严谨

可取之处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本课的教学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之中,并引发他们从动物、植物、天气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到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3.紧扣文本特点,突出了说明文文体特征,知识点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不足之处

1.朗读的形式还过于单一,没有做到多样化,如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等。

2.面对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问题,尚缺乏因势利导的教学智慧,处理得过于草率。

5大自然的语言

看图片听大雁声音激趣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

作者名片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字词学习

翩然()孕育()风雪载途()炎热()簌簌()物候()

农谚()连翘()悬殊()

纬度()经度()销声匿迹()

词语解释

次第:

依次。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

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

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

相差很远。

观测:

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整体感知

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文章结构

(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10)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课文解读

默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朗读第一段,想一想:

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出示四季图片

第2段作者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默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怎样的作用?

作比较。

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

朗读句子,说一说: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

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南京桃花盛开时(图片)

北京桃花含苞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