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0835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x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路径

—、生态文明基本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F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据有关资料斜,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

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跌已占GC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

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

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谕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才八大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觥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中央连续提出这个鲜明姬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

正是我党赫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俺成果。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口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点不容忽视。

尽管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匚基数仍然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

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资源能源麟问题突出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资源能源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瓶颈作用日益显著。

虽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生态环境进P恶化

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工业和生活垃圾、废水排放总量,以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巨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因盲目开发带来的污染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

森林生态功能衰退;

草地退化,湿地萎缩;

水土流失逐年严重,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加速,沙尘暴现象频现;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加剧;

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频繁,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1.提高公共行涮1念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加强生态文蜓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濮阳市今年加强了绿化造林。

组织人员以金堤、黄河堤和主干道路为骨架,以河流、沟渠为脉络,以村庄、庭院为单元,实施高密度、大绿量、多色彩绿化美化。

提升濮上园、绿色庄园的绿化水平和品位档次。

实施生态廊道、生态公园等“5+3”林业工程,完善提高大广高速、濮范高速绿化建设水平,着力打造G106、S101、黄河和金堤河绿色走廊,完成植树2000万株以h,工程造林14万亩,确保2013年林木覆薛达到2:

%使濮阳越来谶。

2.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

因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

的理念。

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他们只有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蹴立。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施GDP考核办法。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璃补偿机制,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守法意识和监督意识。

落实企业的生态责任和监督,强调重在生产线始端的污染控制和污染减少,而不是在传统的终端治理;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发展。

4.大力发展循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积极的建立人、自然、社会相和谐的关系。

生态破环是在经济活动中引起的,人类并不能因此停止经济活动,关键是实现两者的和谐.生态问题也应该在发展中解决。

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改变了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的线性发展模式,建立了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模式,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濮阳市在今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低碳循环发展,细化工程减排,强化结构硼E,深化管理减排严格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行公共机构节能,努力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并争取濮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发展规划获省批复,支持开发区申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试点,大力发展循唯济。

总之,生态文明卿念和机制正在形成,并日益深刻地影响到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人的行动,在于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人的生活方式应自觉以实用节俭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应该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作为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们应该在生产和生活中养成节约资原、善待环境、循环利用、物尽其用,降耗减排的良好习惯,主动抑制直至消除浮华铺张、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生态文明人人有责,文明生态人人共享。

要广泛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形成文明、节俭、科学、和谐的社会风气。

主要参考文献

[1]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

党校,2010

[2] 张志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33.

[3] 邓聿文.中国环境问题的急迫课题[J].能源思考,2007(6):

64-70.

[4] 李爱年.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一全

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

98-110.

[5]潘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3-10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