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844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补充资料Word下载.docx

2、论述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3、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4、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举例说明其分布 

5、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什么?

并说明其分布。

6、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布局有什么影响?

出现的工业部门是什么?

形成哪些重要工业区?

7、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带的特点。

8、简答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9、论述影响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0、论述现代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种族、民族与民俗地理学 

1、种族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四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

3、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4、民族与国家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

5、为什么东方人爱吃猪肉而西方人爱吃牛肉?

6、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第六章 

宗教地理学 

1、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2、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3、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第七章 

聚落地理学 

1、城市的概念?

2、城市体系有着怎样的等级规律?

3、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4、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原则?

5、简述城市内部地域的有关理论(3个模型)。

6、简要分析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

第八章 

旅游地理学 

1、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2、什么是旅游决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5、结合你所在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谈谈该旅游景点开发对本区域的影响。

6、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

你对旅游“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

第九章 

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要素有哪些组成?

2、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

3、国家政治地理哪些特征,如何体现?

4、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实力?

5、论述当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6、论述现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

第十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类带来什么问题?

2、可持续发展是怎么样提出来的?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4、世纪之交的政治格局有哪些表现?

5、新的政治地理的有哪些特点?

6、政治格局与人地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7、什么是文化景观?

8、简述当前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9、当前文化景观建设表现在哪些方面?

10、结合实例,分析某个地方的文化景观建设情况。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制度

文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伊斯兰教的分支与分布

基督教教派及分布

认知距离

通勤行为空间

国家森林公园

地缘战略关系

人类大陆图

中心地规模门槛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区划

论述陆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简要介绍马汉的海权论及其现实意义

地理中的景观术语与社会生活中的景观有什么不一样

麦金德的中枢地带,世界岛,新月地带各指哪些地区

运用人文地理原理论述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基本战略

试述旅游资源的必要条件,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谈谈如何处理旅游景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才人口“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的原因,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

谈谈你对解决西部人才匮乏的办法。

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阐述一下中国的都市区?

试以中国或全球的实际为例,分析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当今全球性资源、环境、区域发展问题的核心?

什么是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运用美国学者巴罗斯人类生态论的观点,说明文化生态的内涵和特点。

(P38生态决定论)

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联系实际,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试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评价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

简述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分支学科。

综述西北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背景及区域发展对策。

综述西北干旱区(或某一大区)的地理环境结构及其人地关系调控的基本思路。

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为例,论述区域差异的存在的必然性和可控性,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三分法: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来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各现象的空间结构的科学。

亚历山大·

冯·

洪堡:

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著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游记》《宇宙》等。

李特尔:

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创用“地学”一词。

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

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

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拉采尔:

(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赫特纳:

(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

(1872-1952)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白兰士:

(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麦金德:

(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遥感技术:

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征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从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人地关系:

指生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广泛和深刻地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

地理唯物论:

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间文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他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

人口过程:

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和制约;

此外,人口过程并非是外在于社会的力量,它是社会本身内生的变量。

(XX)

隔坨(民族邻里):

指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某地区的民族在聚居区,特别是有色人种的聚居区。

普雷德行为矩阵模型(368页):

美国地理学家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D.M.Smith)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德国地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人文地理学的许多学术思想大多地直接或间接从德国形成并向世界各国传播开来的。

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是拉采尔,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他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可以说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的理想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另一个队近代人文地理学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区位理论学派。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伺候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还有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区位论思想对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论至实践都产生量深远的影响。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是维达尔·

白兰士。

他建立起来的法国学派主要特色是在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个方面。

他的学生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白吕纳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把人生地理事实氛围三纲六目,进一步细化了人地之间的关系。

法国学派特别重视小区域研究,重视实地考察,以区域人生地理事实作为人地关系理论分析的佐证,以小区域的野外考察作为训练地理学者的最好途径。

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麦金德是代表人文,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英国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罗士培主张适应论。

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在人地关系研究领域,一些学者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森普尔和亨丁顿,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热泪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亨丁顿特别强调了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多所发展等观点。

对美国地理学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另一位人地理学家是索尔,他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间的关系,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哈特尔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人物,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

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

地理学拍和经济学派。

轻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主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重视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的综合研究,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分布的规律及具体部门的布局,着重对生产布局的因素、投资比例、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的分析。

中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竺可桢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始起步,主要集中在人地关系、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城市地理、农村聚落研究、运势地理、政治地理等方面,以及区域综合考察。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答:

人地关系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人地关系式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地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许多不同的人地管,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日益严重的全球化问题,人类才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当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由此谋求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的人地关系和谐论,逐步在全世界得到确认,并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一大革新。

(1)环境关系论:

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期决定性作用,把人看做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

(2)可能论: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3)适应论:

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

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以为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4)环境感知论: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由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

(5)生态论:

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6)文化决定论: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和谐论:

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内容很丰富,归纳起来就是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现代人地关系和谐伦与早先的人地关系论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选择既要根据各大的研究基础、特长、已有条件和兴趣爱好等,但更蛀牙的是要考虑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符合科学性、创造性、需要与可行性等原则的要求。

(2)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课题确定后,紧接着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确定研究的目的、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内容的框架等。

(3)收集、整理资料:

凡是与研究项目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以及经验事实、感性材料,甚至一些假说、设想和猜想等,都要尽力收集起来,尤其是那些与自己的选题想类似或接近的研究材料要特别注意吸收、借鉴、学习。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调查研究主要有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等方式,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直接观察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间接资料的认识,获得生动的直观印象,同时可以弥补间接资料时效性的不足,取得更为准确的新材料。

(5)分析研究:

这个阶段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通常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研究对象的大量感性材料,知识对事物的现象认识,而非本质隐藏在现象背后,不能为人们直接感知。

为了解释研究对象的本质,并找出其内部规律,必须进行科学抽象和理性加工工作。

科学抽象的过程就是运用正确的理论思维对观察、实验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

(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一般在调查、总结结束之后,将全部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资料、数据、图表、文字、音像等各种形式的载体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填写科技档案说明书,注明密级,由调查的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送档案室保存或输入信息数据库。

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1)经验主义方法论: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经验主义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其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归纳的作用。

由于归纳主义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挂你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收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2)实证主义方法论:

一方面,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产生于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一些非地学者尝试用新方法应用到地理问题的解释上。

另一方面,一些对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是人文地理学较传统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的发展。

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3)人本主义方法论:

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但总的说来,人体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两种哲学中引进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忽视人的地位的观点。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做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人文那社会科学领域继自然科学的综合趋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综合趋向。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有两点最主要的影响:

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

师徒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迁移农业:

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

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其主要地区包括:

1.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2.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3.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敞田制:

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份地,在作物收获以后,各农户均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

桑基鱼塘:

是指在中国南方广东三角洲地区,农民根据多年经验,创造出种桑养蚕、蚕粪养鱼、鱼塘泥肥稻田与中甘蔗、甘蔗榨糖后废料养鱼、鱼塘塘泥肥稻田的生态农业。

农业区位论: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工业革命:

是指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工具和手段的巨大革新,机器生产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改变了生产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的专业化以及社会分工。

希伯来语:

“希伯来”意为“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它属于中东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没有元音字母,只有22个辅音字母,其文字从右往左书写。

许多文学作品和文献是用希伯来语创造出来的,今日则主要保留在基督教《圣经》、死海古卷和大量犹太教法典及文献之中。

行为文化:

是以语言、礼俗、动作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心理文化的直接显示。

(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

行为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要素之一。

所谓文化层次理论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XX)

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种族主义:

是一种以种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

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

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 

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

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 

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象的特征。

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

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

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 

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

这些因素划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具有许多独特性,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状况,可将中国人的转变模式划分为6个阶段:

1.加速增长阶段。

2.负增长阶段。

3.高速增长阶段。

4.减速增长阶段。

5.波动增长阶段。

6.持续增长阶段。

(二)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

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的成因。

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征?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P86) 

特征:

① 

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极为稀疏;

②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③ 

人口分布于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 

因素:

自然因素:

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越明显,有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逐渐变小。

a.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雨量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过于寒冷、干燥或湿热的地区均布适合人类居住。

因此,在地球的高温度地带,由于寒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限制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成为人口稀少的地区;

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往往成为无人或少人区;

而在热带雨林地区,尽管水热资源丰富,但气温过高、雨量过多。

使土壤肥力难以保存,同样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气候较为适应的中低纬度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

b.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地区,其原因是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降低,直接制约着人们的生理机能。

山地和高原与的、同一纬度的平原相比,具有寒冷、风大的特点。

再加上土层瘠薄,交通困难,对发展生产不利。

而平原地势平坦,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