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847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48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市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Word格式.docx

林地总面积667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草地总面积218.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19255.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3630.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169509.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其他土地总面积141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二、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现状

耕地各镇均匀分布,其中以临湖镇比重较大,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园地主要分布在东山镇、金庭镇;

林地主要分布在金庭镇、木渎镇;

草地主要分布在金庭镇;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城市用地集中在中心城区;

建制镇主要分布在木渎、郭巷、甪直镇;

农村居民点用地各镇零星分布;

交通运输用地交通用地主要是公路及其附属用地,主要分布在郭巷镇、越溪镇;

水域及其他土地:

水域主要在太湖度假区,自然保留地主要在金庭镇、东山镇。

第二节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是指城市、建制镇、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以外包括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其他土地,针对土地整治工作要求,农村土地利用存在以下问题:

1.耕地总量逐年减少,人地矛盾逐步显现。

2010年全区耕地面积公顷,比2006年减少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由2006年的亩/人下降至2010年的亩/人。

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2.农用地结构不太合理,具有一定的潜力空间

全区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59.7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其他农用地312.25公顷,占%;

耕地面积与其他农用地的比例为1:

2,其他农用地比重较大,且%的其他农用地为坑塘水面。

农用地存在较大的潜力空间。

3.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土壤等别有待提高

长期传统的耕作经营方式造成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星分散和耕地细碎化分布。

农用地利用未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分散化经营模式影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根据土壤等级调查,全区土壤等别大都在二等-五等,等别不高,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低产田,影响农田产出效益的提高。

4.农村居民点分散,土地利用率低

全区有农村居民点5404个,平均每平方公里农村土地有个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93.49平方米,土地利用率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成为土地利用的主要潜力,建设用地内部挖潜、集约化利用的主要方面。

第三节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

吴中区有着优越的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的自然条件:

1.气象、气候

吴中区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历年年平均气温17.3℃,历史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8.7℃。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14.6毫米,历史最大年降水量为1782.9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600毫米。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天,全年无霜期240天。

2.地形地貌

吴中区平原地面组成大部分属河流冲积、湖相沉积物质,浅层内以灰色变形较小、强度较高的粘性土为主,质地紧实。

东部区域内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由水网平原、低洼圩田平原等构成。

全境东西宽92.95千米,南北长48.1千米。

全区地面平均海拔约5米,地势平坦,坡度平缓。

3.河流水文

吴中区地处长江下游,为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是典型的东部水网地区,境内水网稠密,江河湖泊众多。

全区水面面积(扣除长江水域面积)为平方公里,人均占水面0.27公顷,水资源十分丰富。

4.土壤土质

境内土壤,绝大多数是人类长期耕作熟化所形成的农业土壤,自然土壤极少。

沿江芦苇、叶草丛生的滩地,属草甸地,形成年代只有四五十年或者更短。

全区土壤以水稻土、黄棕土、沼泽土和石灰岩4种类型为主。

第二章上一轮土地整治实施评价

“十一五”时期,吴中区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在保护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节土地整治实施情况

一、总体情况

“十一五”期间,吴中区共实施主要土地整治项目44项,总建设规模985.27公顷,新增耕地474.94公顷,总投入资金万元。

其中农用地整治项目2项,整治规模567.98公顷,投入资金万元,新增耕地100.73公顷;

损毁土地复垦项目31项,复垦规模316.82公顷,投入资金万元,新增耕地277.21公顷;

土地开发项目11项,开发规模100.47公顷,投入资金万元,新增耕地97.00公顷。

表12006-2010年期间土地整治项目情况

整治规划

项目数(项)

规模

(公顷)

投入资金(万元)

新增农用地(公顷)

其中

新增耕地

农用地整治

2

损毁土地复垦

31

土地开发

11

合计

44

二、具体实施情况

1.农用地整治

2006-2010年共实施农用地整治项目2项,整治规模公顷,通过农用地整治新增农用地公顷,其中新增耕地公顷,总投资万元。

表22006-2010年已实施农用地整治情况

项目名称

涉及乡镇

整治规模(公顷)

投资(万元)

其中新增耕地

车坊镇土地整理项目

车坊镇

光福镇土地整理项目

光福镇

2.土地复垦

2006-2010年共完成土地复垦项目31项,复垦规模公顷,通过土地复垦新增农用地公顷,其中新增耕地公顷,总投资万元。

具体项目见下表:

表32006-2010年已实施土地复垦整治情况

复垦规模(公顷)

渡村镇土地复垦

渡村镇

藏书镇土地复垦

(1)

藏书镇

藏书镇土地复垦

(2)

西山镇土地复垦

(1)

西山镇

西山镇土地复垦

(2)

西山镇土地复垦(3)

光福镇土地复垦

(1)

光福镇土地复垦

(2)

胥口镇土地复垦

胥口镇

甪直镇土地复垦

甪直镇

东山镇土地复垦

东山镇

太湖度假区土地复垦

(1)

太湖度假区

太湖度假区土地复垦

(2)

西山镇东河村土地复垦

藏书镇藏西村(原社光村)土地复垦

甪直直镇澄湖村(原西庄村)土地复垦

光福镇下绞村土地复垦

光福镇金涧村土地复垦

胥口镇箭泾村土地复垦

金庭镇蒋东村土地复垦

金庭镇

金庭镇土地复垦

临湖镇土地复垦

临湖镇

横泾街道尧南村土地复垦

横泾街道

横泾街道新路村土地复垦

甪直镇车坊长巨村土地复垦

甪直镇车坊江湾村土地复垦

木渎镇土地复垦

木渎镇

吴中区郭巷街道土地复垦

郭巷街道

3.土地开发

2006-2010年共实施土地开发项目11项,开发规模公顷,通过土地开发新增农用地公顷,其中新增耕地公顷,总投资。

具体项目见下表:

表42006-2010年已实施土地开发整治情况

开发规模(公顷)

太湖度假区土地开发

东山镇杨湾村土地开发

木渎镇七子村土地开发

西山镇东蔡村土地开发

西山镇元山村土地开发

胥口镇箭泾村土地开发

金庭镇缥缈村土地开发

木渎镇土地开发

金庭镇土地开发

香山街道土地开发

香山街道

东山镇土地开发

第二节土地整治实施成效

吴中区十一五期间的土地整治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稳定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

五年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共新增耕地754.5公顷,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6171.26公顷。

期间,全区建设占用耕地2338.7公顷,保证了耕地数量保持基本稳定,实现了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同时,通过平整土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田间路、生态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和采用生物工程措施,实现农田设施的综合配套,形成高产、稳产农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2.调整了农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归并零散地块,形成比较规模化的耕地,不仅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建设现代化农业创造了条件,而且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耕地占农用地的比例从整治前的%提高到整治后的%,大大提高了农用地的利用率。

3.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统筹了城乡协调发展

通过土地整治,尤其是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为逐步实现人口、建设用地向城镇集聚,农业向规模化集聚,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创造了条件。

同时,通过土地整治,扩展了城乡发展空间,包括城、镇、村发展空间和农业发展空间;

利用节约的集体用地发展乡镇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

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

按照规定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城镇建设,促进了城镇发展,获得的土地增值效益反哺农村,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以来,全区共腾退1739.54公顷建设用地用于城镇和工业建设。

4.促进了城镇化进程,节约了城乡建设用地

全区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总面积5799.8公顷,建新区面积3640.2公顷,建新区根据规划全部安排在城镇允许建设区,增加了城镇的人口、经济规模,扩展了城镇用地空间,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提高了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益与节约化水平,促进了城镇化、现代化进程。

同时,腾退的建设用地转化用于城镇工业建设,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集聚到城镇的拆迁户,除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过上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生活外,部分劳动力转化从事二、三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

5.提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

通过村庄整治,改善了农村散、乱、差的面貌,农民住房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土地整治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控制了土地沙化、盐碱化,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生态涵养能力,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

第三节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吴中区几年土地整治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整治缺少整体规划指导,约束整治项目发挥整体功能

由于吴中区在2006-2010年土地整治中还未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土地整治是以单个项目进行的,缺少整体规划的概念,致使各个土地整治、复垦、开发工程项目分割,关注的是单个项目的效果,忽视了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提高,土地整治项目未能充分发挥在区域整体中的功效。

2.部门协作不够,缺乏资金整合机制

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协作,但在实施中,土地整治还未提升到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地位,把土地整治视作土地部门的日常业务工作,缺乏有关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影响规划实施的效果。

同时,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稳定的资金来源是保障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首要基础,但目前尚未有效的土地整治资金保障机制,致使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存在相应的不确定性,影响整治项目顺利实施。

3.重新增耕地数量,轻新增耕地质量持续培育

土地整治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协调统一,然而在具体项目在实施中,往往视“增加耕地面积”为唯一目标,追求新增耕地的数量,忽视了土地生态保育和耕地质量持续培育,没有制定严格的质量培育与提升措施,致使土地整治割裂系统间的天然联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受到一定威胁,产生了潜在生态环境和耕地质量提高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第四节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规划期间,既是吴中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黄金期”,又是建设发展用地刚性要求和土地资源刚性制约矛盾突出时期,土地整治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

1.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强化土地整治地位,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举措。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江苏实施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和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推动经济圈内共同发展。

吴中区凭籍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文优势,紧抓机遇制定了对应发展、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迈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力争实现两个“率先”,但却面临着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的困境。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只有采取“开源节流”,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节约用地水平解决。

目前土地整治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必须强化土地整治地位,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现代化进程的战略举措。

2.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要求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破解土地供需矛盾。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土地为载体,至2020年,全区城镇建设用地在2010年现状基础上需增加470.54公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2010-2020年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增量指标为10504.8公顷。

两者之间差距甚大。

耕地指标的刚性制约和土地后备资源的匮缺,使建设用地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存在着较大的整治潜力。

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和不平衡,不能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适应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要求,按照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科学发展用地的要求,必须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通过土地整治,缓解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建设用地供需压力。

3.城乡经济发展要求提升土地整治品位,形成土地利用一体化格局。

规划期间,吴中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规划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构建新的市域空间结构,完善有机组合、互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

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吴中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和战略选择。

但是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目前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农业规模经营不够、土地资源紧缺与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尤其是历史上小生产方式造成的规模小、零星分布的农村居民点,严重阻碍城镇化发展,难以形成合理、经济、生态、有序的城乡一体化格局的空间形态。

因此,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要求,提高土地整治的品位,从而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保护耕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乡现代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4.代化建设要求提高土地整治水平,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土地经营方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城镇化必须以坚实的产业做支撑,必须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中,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和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将日益突出。

建设现代农业、巩固城镇化的物质基础显得重要而紧迫。

近几年来,吴中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看,还存在着诸如农业结构与整个大农业的发展不相协调、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协调、农业产业化水平与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不协调等问题。

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作为支撑,更要有以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农业示范区为龙头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作为载体。

目前吴中区有农村居民点5404个,按农村土地计算平均每平方公里个,每个农村居民点规模为1.04公顷。

这些零星散布在农用地中的农村居民点造成农用地的破碎化,严重阻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的深度发展,亟需提高土地整治水平,提高农用地成片程度,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

5.耕地保护制度要求增大土地整治强度,保障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耕地既是基本国策又是国家制度,吴中区至规划期末耕地保有任务量是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这是不可改变的任务与责任,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和“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的要求,通过加大农用地整治力度,加强耕地的保护与基本建设,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建成布局优化,充分发挥生产、生态、生活、生物功能的稳产、高产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体系,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章规划编制简要过程

吴中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是根据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总体方案》的精神,依据上级土地整治规划和《吴中区2011-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范(报批稿)》,在《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基础上,遵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编制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依法编制、统筹兼顾;

加强协调、相互衔接;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编制原则进行的。

编制工作从2012年3月开始,大致经历了准备工作、调查分析、基础研究、方案编制和协调论证五个阶段。

一、规划编制准备工作阶段

规划编制准备工作阶段包括组织准备、拟定工作方案、整理资料。

(一)组织准备

2012年10月,市政府建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对领导小组成员作适当调整和充实。

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国家、省土地整治的方针政策,组织《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与要求、决策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审定规划成果等。

在市国土资源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决议和日常编制工作。

办公室聘请苏州博雅达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工作承担编制技术工作,并落实了规划编制经费。

规划编制单位根据编制任务要求,组建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的《整治规划》编制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原则上由原承担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人员组成。

(二)拟定编制工作方案

项目组根据编制任务要求和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会同领导小组办

公室编写《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报请领导小组审议批准施行。

(三)汇总整理既有资料

项目组汇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所获得的资料,依据土地整

治规划的要求进行整理、甄选,形成初步资料,准备工作底图。

二、调查分析阶段

(一)资料调查

项目组在初步资料基础上,针对土地整治规划的要求,会同领导

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深入有关部门、镇(街道)、重点村庄,采取座谈、查阅资料、发放表格等形式,补充收集各种原始基础资料,重点是土地后备资源、整理潜力的调查,特别是从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出发,调查农民对土地整治的意愿和意见。

(二)整理分析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准备工作:

整理分析资料汇总原有的和补充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甄选,形成整治规划基础资料,并对全区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布局,土地整治的形势、制约因素等进行初步分析、综合。

确定规划基数以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规划基数。

基础图件准备以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期图件。

三、基础研究阶段

项目组在完成技术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吴中区具体情况和编制《整治规划》的需要,对以往土地整治实施工作进行评价,在汇总吴中区以往土地整治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整治工作的实施情况,总结实施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编制《整治规划》的基础与支撑。

四、方案编制阶段

项目组会同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上级土地整治规划的要求和《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基本原则与精神,结合《苏州市吴中区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城市总体发展目标、任务与要求,编制规划初步方案,主要内容为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任务、指标与布局等。

规划初步方案:

对规划目标按总体目标与资金因素,拟定三个比选方案并提出推荐方案。

五、征询、定稿阶段

(一)征询协调

初步方案形成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表领导小组统一主持,采

取会议座谈、发送规划文件等形式,征询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