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0850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

  确定如下: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Fe3胶体的制备实验。

  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进行教学已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知识较为简单,但是识记性知识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讲授方法,学生不理解,同时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本节课在开始部分以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阳光照进树林的现象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对分散性的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找出问题的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师结合实物、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不断地抛出问题,学生展开对分散系重要知识的学习。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制备Fe3胶体,学生通过对制备的胶体进行进一步研究,获取相关性质,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加强对于胶体性质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分散系的性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胶体应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同时学会应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才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

  在课程开始前我问同学们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走进树林里,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了,引导他们对于分散系相关知识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找出问题的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因为学生对于传统的讲授很难集中注意力,同时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学生往往对于生活中的情景比较感兴趣。

利用生活情景的创设和学生的求知的迫切心理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环节:

新课教学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

此环节我将借助多媒体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师的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自主学习,获取概念。

在第一部分离子键的学习中,我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大家把课本翻到25页,认真最下面那一段,找出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获得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

又由于导入环节的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很强,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容易获得相关知识。

这样的预设学生不仅可以高效地获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后,教师展示CuSO4溶液、泥水实物,学生判断分散剂和分散质,加强对于新知的应用。

教师再给出较难的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判断,空气95%的酒精水溶液,教师从而引出分散系中分散质和分散剂的判断方法:

量多的为分散剂、量少的为分散质,而当有水存在时,一般水做分散剂。

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按分散质分散剂所存在状态不同来分类的话,分散性可以分为几种。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分散剂和分散质的认识,教师因势利导的安排实验探究来研究分散系的性质。

  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观察制得的Fe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将Fe3胶体和泥水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你过第一个探究认识到胶体、浊液、溶液的性质,以及Fe3胶

  体的制备方法;

通过第二个探究学生理解了丁达尔效应;

第三个实验在结合鸡蛋膜的实验,认识到胶体可以通过滤纸,不可以通过半透膜的性质。

最后学生阅读课本P28的科学视野,获得胶体电泳的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置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师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自主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能极大促进学生观察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了学生对于胶体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3.拓展延伸,应有新知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了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化学原理。

比如涂料、颜料、墨水的制造,洗涤剂、喷雾剂的应用,是利用了胶体的介稳性;

豆腐、肉冻、果冻是生活中经常见的凝胶态物质,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

还有明矾净水、激光手术刀、止血胶布止血等,都是胶体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这一环节的设置中,教生共同讨论,加强学生对于胶体发展的认识,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发展前沿问题,认识到化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担化学小主人翁的意识。

  第三环节:

巩固提高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生生互评,巩固新知。

  第四环节:

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采取学生小结的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和巩固知识。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和课外学习提高能力题。

  七、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篇3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来自浙江省台州中学,我说课的主题是《酚的性质和应用》,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我将从思考、实践、反思三方面完成说课。

  一、我的思考环绕着本课题,我从以下5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1.教学价值①学科知识的建构价值《有机化学基础》介绍了常见几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酚》作为重要的一类有机物,它的出现可以完善有机物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

  ②学科方法的发展价值酚继醇之后出现,同官能团性质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让学生认

  识到有机物性质不仅取决于孤立基团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影响,丰富发展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这是酚教学的最大价值。

  ③学科认知的情感价值酚可以造福人类,酚的不当使用也会污染环境,如何解决?

关键还是靠化学本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酚》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生长出的新的知识。

  2.学情分析知识基础:

学生已学芳香烃和醇,掌握了苯环和羟基的性质。

  能力基础:

学生已了解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思想,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潜在困难:

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比较片面,大部分同学对于基团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不清楚;

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酚的结构特点;

掌握苯酚的性质,并能准确书写相应方程式;

了解苯酚的常见用途;

知道酚对环境的影响;

知道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结构预测性质,用实验探究性质的过程,认识苯酚的性质;

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了解苯酚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应用对比分析、类比迁移、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通过基团相互影响的学习,树立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这里重点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过程和方法中才能落实知识、锻炼技能、提升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我将在实践环节渗透介绍。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苯酚化学性质的学习教学难点:

分子内基团间相互影响观念的形成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选择一定的教法学法作为支撑。

  5.教法学法教法:

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

  法自主形成概念,构建知识,发展观念。

  这是我选择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

  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帮助者、促进者角色。

  二、我的实践本课教学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引出概念创设情境1,什么叫醇?

唤醒原有的认知经验,醇含有羟基官能团。

创设情境2,也含有羟基,为何叫酚?

引发认知冲突,必然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酚含有羟基和苯环,且要直接相连,从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完成概念的顺应。

  发现了酚的本质特征后,学生自然能写出最简单的酚——苯酚的结构简式。

苯酚是酚的代表物质,它有何性质?

本课进行到第二环节。

结构分析——预测性质用结构指导性质的学习是有机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师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

哪些物质含有苯环?

学生想到了和,哪些物质含有羟基?

学生想到了CH3CH2OH、H2O。

进而提出一个驱动性的任务:

根据苯酚的结构,分组讨论,写出你认为苯酚具有的所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说明理由。

通过同伴互助,缩小认知差异;

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新灵感;

通过展示交流,暴露认知困难。

学生认为苯酚应该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意见出现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含有羟基,所以易溶,有些基于原有经验,含有苯环一般难溶,也有些同学认为两者都有影响,可能微溶。

这是物理性质上的认知困难。

  对于化学性质,学生则写出了许多方程式:

显然,学生将苯酚中的羟基同化为醇中羟基,将苯酚中的苯环,同化为苯,苯酚的性质是苯和醇性质的加和。

对于这些反应是否全部都能发生以及有无其它反应学生不确定,这是化学性质上的认知困难。

如何解决?

实验就是一把最好的钥匙,本课推进到第三环节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归纳性质环绕着苯酚溶解性的分歧,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由于之前猜想的分歧,所以学生是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的,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规律,同时基于好奇心和本能,学生会主动看,会闻,也发现了其它的物理性质。

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性质反映结构,如何理解苯酚水溶性与结构的关系?

通过反思策略,学生感悟到苯酚的水溶性不是由羟基和苯环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初步建立基团影响的观念。

  化学性质我不急于实验探究,而是设置如下三个疑问:

①苯酚中羟基的性质与醇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②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③苯酚的性质有无不同于苯和醇的特殊性质?

这三个问题正是学生的认知困惑,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再提供实验支持,学生则通过观察宏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微观的反应本质,并尝试用化学符号——反应方程表示,经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从而归纳出苯酚的化学性质。

这与学生原有认知又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何同为羟基,苯酚有酸性而乙醇没有?

性质反映结构,对比醇、苯酚结构,感悟到是苯环对羟基造成了影响。

  为何同为苯环,苯酚更易发生取代反应?

对比苯酚与苯的结构,感悟到羟基对苯环也造成了影响,从而得出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性认识。

而显色反应是醇和苯均不具有的性质,对比结构可知,只有同时含有苯环和羟基,且直接相连才具有这样的特殊性质,其它酚也应该有,用于检验酚的存在,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通过一个反思性的问题:

如何认识苯酚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让学生意识到不能孤立的理解苯环和羟基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反思中完成观念和方法的顺应。

  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和创造物质,造福人类,这是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本课推进到第四环节。

拓展应用——体验价值酚用途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造福人类;

苯酚甘油说明书的阅读与分析,旨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问题,同时也巩固加深了对苯酚性质的理解。

化学的发展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我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意识到酚的不当处置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此时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处理这一危机,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动机,我提出了如下5个问题:

  1.交警皮肤灼伤如何处理?

  2.岸上泄漏苯酚如何处理?

  3.泄漏点附近水域苯酚浓度较高,如何回收?

  4.下游低浓度含酚废水可能如何处理?

  5.教会普通市民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检验家里的自来水是否遭到苯酚污染。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知识落实情况的反馈过程,而问题解决的结果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污染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而解决的主要方法还是靠发展化学,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

  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

  我布置课后作业1:

实际工业上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还有哪些?

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环境治理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

  作业2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即从典型代表物的性质迁移到一类物质性质的能力,也为下节课继续学习酚的性质提供铺垫。

  三、我的反思当完成本课教学后,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最有意义?

宋心琦教授认为,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课教学中,如何学习苯酚的性质?

结构预测,实验探究是两种

  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正确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基团

  性质,因为不同基团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完善的结构观。

  如何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化学的发展是两条腿

  走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这是事物的两面性,化学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减少并消除污染,发展绿色化学,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化学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后,原来有机物是用这样的结构观去认识的,用这样的实验观去探究的,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对待的,学生也就具备了较高的学科素养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寻的目标吗?

  1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及所在单元或章节;

  2教材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哪些知识点;

  3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4明确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

  5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

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的重中之重。

  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的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而确定的。

  阐述教法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教师需要考虑怎样运用教材、引

  导学生搞好学习。

教法选择是否恰当往往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1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2具体采用了哪些教法以及为什么选用这些教法3说明所用的教具、学具。

一般来说,一堂课需选用集中不同教法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指导学法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

在拟定说课稿时应突出书名:

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概说教学程序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教学效果分析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化学说课稿篇5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

色、味、态: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密度:

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1.429g/L,略大于空气;

溶解性:

氧气不易溶于水问题:

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

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

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注意事项: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

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燃烧情况:

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缓慢氧化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

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4、化合反应

  二、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

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介绍:

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

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

吸入100%的氧气,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

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

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反思:

本课题是全书的重点,学生理解容易但不能灵活运用,我认为应在课后通过反复练习进行巩固!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①灯泡发光②石蜡熔化③石蜡燃烧④光合作用⑤动植物的呼吸

  2、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氧气在常温下为_______色,_______态,固态、液态为_________色。

  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

  ③氧气__________溶于水。

  3、下列四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水→氢气+氧气

  B、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