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869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油产品检验综合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汽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和少量四乙铅,车用汽油是按照其辛烷值的高低以标号来区分的,

汽油是沸点范围为30~205℃,可以含有适当添加剂的精制石油馏分。

主要用作汽油机燃料,如摩托车、轻型汽车、快艇、小型发电机及活塞式发动机飞机等。

目前,我国汽油按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车用无铅汽油、车用乙醇汽油和航空汽油三种

根据制造过程可分为直馏汽油、热裂化汽油、催化裂化汽油、重整汽油、焦化汽油、叠合汽油、加氢裂化汽油、裂解汽油和烷基化汽油、合成汽油等。

根据用途可分为航空汽油、车用汽油、溶剂汽油等三大类。

由石油分馏或重质馏分裂化制得。

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等过程都产生汽油组分。

但从原油蒸馏装置直接生产的直馏汽油,不单独作为发动机燃料,而是将其精制、调配,有时还加入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制得商品汽油。

1.3汽油的规格

目前,我国车用汽油有效的国家标准只有GB17930-1999《车用无铅汽油》和GB18351-2004《车用乙醇汽油》两个,从2003年7月1日起,车用无铅汽油商业名定为“高标准清洁汽油”。

此外,按环保要求严格程度不同,各地还制定有相应的地方性标准,例如,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238—2004《车用汽油》,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规范SZJG12—2004《含清净剂车用无铅汽油》等。

航空汽油执行的国家标准是GB1787-1979(1988)《航空汽油》。

1.4汽油检测项目

a蒸发性

(1)质量要求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汽油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能力,称为汽油的蒸发性(或称气化性)。

汽油机是点燃式发动机,燃料在发动机中燃烧前,首先要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气,再由电火花点燃膨胀做功。

因此,蒸发性是保证燃料燃烧稳定、完全的先决条件,是车用无铅汽油的重要性质之一。

(2)评定指标的分析检验

评价车用无铅汽油蒸发性的指标有馏程与饱和蒸气压。

馏程油品在规定条件下蒸馏,从初馏点到终馏点这一温度范围称为馏程。

测定意义车用无铅汽油馏程各蒸发体积温度的高低,直接反映其轻重组分相对含量的多少,与使用性能密切相关。

10%蒸发温度表示车用无铅汽油中含低沸点组分(轻组分)的多少,它决定汽油低温启动性和形成气阻的倾向。

汽油10%馏出温度与启动气温的关系

10%蒸发温度/℃

54

60

66

71

77

82

98

107

能直接启动的最低大气温度/℃

-21

-17

-13

-9

-6

-2

5

车用无铅汽油规格中规定,10%蒸发温度不能高于70℃。

目前,车用无铅汽油只规定了10%蒸发温度的上限,其下限实际上是由蒸气压来控制的,一般认为车用无铅汽油的10%蒸发温度不宜低于60℃。

50%蒸发温度表示车用无铅汽油的平均蒸发性,它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加速性和工作平稳性。

50%蒸发温度过高,当发动机加大油门提速时,部分汽油将来不及充分气化,引起燃烧不完全,致使发动机功率降低,甚至突然熄火。

为此,严格规定车用无铅汽油50%蒸发温度不高于120℃。

90%蒸发温度和终馏点表示车用无铅汽油中高沸点组分(重组分)的多少,决定其在气缸中的蒸发完全程度。

车用无铅汽油严格限制90%蒸发温度不高于190℃,终馏点不高于205℃。

残留量反映车用无铅汽油贮存过程中,氧化生成胶质物质的含量。

车用无铅汽油限制残留量不大于2%。

分析检验方法车用无铅汽油馏程测定按GB/T6536-1997《石油产品蒸馏测定法》进行。

适用于测定所有发动机燃料、溶剂油和轻质石油产品的馏程。

蒸馏装置有手工蒸馏(采用喷灯加热或电加热)和自动蒸馏,仲裁试验应采用手工蒸馏。

蒸馏测定时,将100mL试样在规定条件下进行蒸馏,系统观察温度计读数和冷凝液体积,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报告结果。

冷凝管较低的一端滴下第一滴冷凝液时的温度计读数,称为初馏点。

当馏出物体积分数为装入试样的10%、50%、90%时,蒸馏瓶内温度计的对应读数分别称为10%、50%、90%馏出温度。

蒸馏过程中,温度计最高读数,称为终馏点(简称终点),又称“最高温度”。

蒸馏烧瓶底部最后一滴液体气化瞬间所观察到的温度计读数,称为干点,此时不考虑蒸馏烧瓶壁及温度计上的任何液滴或液膜。

由于终馏点通常在蒸馏烧瓶底部液体全部气化后才出现,故往往与干点相同。

初馏点到终点这一温度范围即称为馏程。

蒸馏结束后,将冷却至室温的烧瓶内容物按规定方法收集到5mL量筒中测得的体积分数,称为残留量(简称残留);

而以装入试样体积为100%减去馏出液体和残留物的体积分数之和,所得差值称为损失量(简称损失)。

生产实际中常称上述这套完整数据为馏程,作为轻质燃料油的质量指标。

冷凝管较低的一端滴下第一滴冷凝液时的温度计读数,称为初馏点。

由于终馏

点通常在蒸馏烧瓶底部液体全部气化后才出现,故往往与干点相同。

初馏点到终点这一温度范围即称为馏程

蒸馏结束后,将冷却至室温的烧瓶内容物按规定方法收集到5mL量筒中测得的体积分数,称为残留量(简称残留);

测定时,根据使用蒸馏仪器的不同,要求观察记录的回收体积分数(量筒内蒸馏所得冷凝液体占蒸馏油品的体积分数)和对应温度计读数(回收温度)的精确度也不同,手工蒸馏要求精确至0.5mL、0.5℃,自动蒸馏要求精确至0.1mL、0.1℃。

通常,蒸馏温度计读数需修正至101.3kPa(760mmHg)时的读数,并要求在报告中指出观察的大气压力,说明是否已进行大气压力修正。

式中:

tc——修正至101.3kPa时的温度计读数,℃;

t——观察到的温度计读数,℃;

C——温度计读数修正值,℃;

pk——试验时的大气压力,kPa;

p——试验时的大气压力,mmHg。

真实损失体积分数,应是按下式修正后的计算值。

φ损失,c——修正至101.3kPa时损失体积分数,%;

φ损失——从试验数据计算得出的损失体积分数,%;

p——试验时的大气压力,mmHg;

A,B——常数。

用于修正蒸馏损失的常数A和B

蒸馏结束后,量筒内接收冷凝液的最大体积,占装入试样的体积分数,称为最大回收量。

最大回收量按下式进行修正。

φ最大回收,c——修正后的最大回收量,%;

φ最大回收——观察的最大回收量,%;

φ损失——从试验数据计算得出的损失量,%;

φ损失,c——修正后的损失量,%。

油品按规定条件蒸馏时,所得回收量与观察的(未做修正的)损失量之和,称为蒸发量(体积分数)。

φ蒸发——蒸发量,%;

φ回收——规定温度的回收量,%;

φ损失——从试验数据直接计算得出的损失量,%。

规定蒸发体量时的温度计读数,称为蒸发温度。

车用无铅汽油馏程要求用蒸发温度表示,按下式计算:

t——蒸发温度,℃;

φ回收,0——对应于规定蒸发量的回收量,%;

φ回收,L——临近并低于φ回收,0的回收量,%;

φ回收,H——临近并高于φ回收,0的回收量,%;

tL——在RL时观察到的温度计读数,℃;

tH——在时观察到的温度计读数,℃。

③测定注意事项

试验仪器试验用蒸馏烧瓶和量筒需经过检验,必须符合GB/T6536-1997附录A1、A6的规格要求,蒸馏烧瓶要干净,不许有积炭,否则会降低其导热性;

试验用温度计必须符合GB/T6536-1997附录B的规格要求,并定期进行零位校正和示值稳定性检验。

此外,试验前要擦拭冷凝管内壁,清除上次试验残留液体。

检查试样含水状况若试样含水较多,蒸馏时会在温度计上逐渐冷凝,聚成水滴,水滴落入高温的油中,迅速气化,可造成烧瓶内压力不稳,甚至发生冲油(突沸)现象。

因此测定前必须检查试样是否含有可见水。

若含有可见水,则不适合做试验,应该另取一份无悬浮水的试样进行试验,并加入沸石,以保证试验安全及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量取温度油品体积受温度影响较大,要求量取汽油试样、馏出物及残留液体积时,温度均要保持在13~18℃之间,否则将引起测量误差。

烧瓶支板的选择蒸馏烧瓶支板由陶瓷或硬石棉制成,它只允许蒸馏烧瓶通过支板孔被直接加热,因此具有保证加热速度和避免油品过热的作用。

蒸馏不同石油产品要选用不同孔径的支板。

通常的考虑是,蒸馏终点时的油品表面应高于加热面。

轻油大都要求测定终馏点,为防止过热可选择,孔径较小的支板,如汽油要求用选用孔径为38mm的支板。

温度计的安装水银温度计应位于蒸馏烧瓶颈部的中央,毛细管最低点应与烧瓶支管内壁底部最高点平齐(如图所示)。

过高或过低,将会引起测量温度偏低或偏高。

蒸馏烧瓶支管、冷凝管及量筒的安装要符合GB/T6536-1997中的要求,

冷浴温度测定不同石油产品馏程时,冷凝器内水浴温度控制要求不同。

汽油初馏点低,轻组分多,易挥发,为保证油气全部冷凝,减少蒸馏损失,必须控制冷浴温度为0~1℃

加热强度各种石油产品沸点范围不同,对较轻油品,若加热强度过大,会迅速产生大量气体,使烧瓶内压力高于外界大气压,导致相应回收体积的温度读数偏高;

同时,因过热将造成终馏点升高。

反之,加热强度不足,会使各馏出温度降低。

标准规定,蒸馏汽油时,从开始加热到初馏点的时间为5~10min;

从初馏点到5%回收体积的时间是60~75s;

从5%回收体积到蒸馏烧瓶中残留物为5mL时,冷凝平均速率是4~5mL/min;

从蒸馏烧瓶中5mL液体残留物到终馏点的时间为3~5min。

蒸馏损失控制测定汽油馏程时,量筒的口部要用吸水纸或脱脂棉塞住,以减少馏出物挥发损失,使其充分冷凝;

同时避免冷凝管上的凝结水落入量筒内。

蒸馏的油样处理蒸馏完毕,油样不得倒入水池或下水道,必须待油温降至于100℃以下,再倒入废油桶内,如不慎洒在地面,应及时用砂土等处理干净。

(2)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处于气液两相平衡状态时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车用无铅汽油的蒸气压用雷德蒸气压表示。

雷德蒸气压是在规定的条件下(37.8±

0.1℃),用雷德式饱和蒸气压测定器所测得的油品试样蒸气的最大压力。

①测定意义车用无铅汽油的蒸气压,是评价其气化性能、启动性能、生成气阻倾向及贮存时损失轻组分趋势的重要指标。

蒸气压高,说明汽油含轻组分多,容易气化,利于发动机

低温启动,效率高,油耗低。

但蒸气压过高,能引起贮存、运输过程的蒸发损耗,使着火危险性增大,而且还容易在输油管路中形成气阻,造成供油不足或中断,使发动机功率降低,甚至熄火。

大气温度与车用无铅汽油不产生气阻的蒸气压关系

大气温度/℃

10

16

22

28

33

38

44

49

不产生气阻的最高蒸气压/kPa

97

84

76

69

56

48

41

36

我国对车用无铅汽油的蒸气压,按季节规定:

9月16日至3月15日,不大于88kPa;

3月16日至9月15日,不大于74kP。

②分析检验方法车用无铅汽油的蒸气压按GB/T8017-1987《石油产品蒸气压测定法(雷德法)》测定。

雷德蒸气压测定装置由蒸气压测定器、压力表和水浴三部分组成。

测定器又分空气室和汽油室两部分,二者体积比规定为3.8~4.2∶1。

测定蒸气压时,将冷却的试样充入蒸气压测定器的汽油室内,并使汽油室与37.8℃的空气室相连接。

将该测定器浸入恒温浴[(37.8±

0.1)℃]中,定期振荡,直至安装在测定器上压力表读数稳定,此时的压力表读数经修正(用水银压力计修正)后,即为雷德蒸气压,单位kPa。

③测定注意事项

取样和试样管理严格按标准中的规定进行取样、冷却及装入试样,避免试样蒸发损失而引起轻微的组成变化,试验前绝不能把雷德蒸气压测定器的任何部件当作试样容器使用。

温度控制仪器安装必须按标准要求准确操作,不得超出规定的安装时间,以确保空气室恒定在37.8℃;

严格控制试样温度为0~1℃,测定水浴的温度为(37.8±

0.1)℃。

试样空气饱和度必须按规定剧烈摇荡盛放试样的容器,使试样与容器内的空气达到平衡状态,只有满足这样条件的试样,所测得的最大蒸气压才是雷德蒸气压。

检查泄露在试验前和试验中,应仔细检查全部仪器是否有漏油和漏气现象,若有漏油漏气现象应舍弃试样,取新试样重做试验。

压力表读取及其校正在读数时,必须保证压力表处于垂直位置,要轻轻敲击后再读数。

每次试验后都要将压力表用水银压力计进行校正,以保证试验结果有较高的准确性。

仪器的冲洗按规定每次试验后必须彻底冲洗压力表、空气室和汽油室,以保证不含残余试样。

试验次序当测定的项目较多时,雷德蒸气压应是试样分析检验的第一个试验,以防止轻组分挥发损失。

b抗爆性

1.质量要求

汽油机是用电火花点燃油气混合气而膨胀做功的机械,故又称点燃式发动机。

使用燃烧性能差的汽油时,油气混合物被压缩点燃后,因生成了大量不稳定的过氧化物,形成多个燃烧中心,发生猛烈的爆炸性燃烧,猛烈撞击活塞头和气缸,而发出清脆的金属敲击声,这种现象称为汽油机爆震,俗称敲缸。

汽油的抗爆性是指汽油在发动机中燃烧时,不发生爆震的能力。

车用无铅汽油对抗爆性的要求是:

辛烷值符合规定,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不爆震,充分发挥功率。

2.评定指标的分析检验

车用无铅汽油的抗爆性用研究法辛烷值和抗爆指数评价。

(1)研究法辛烷值辛烷值是表示点燃式发动机燃料抗爆性的一个约定值。

它是在规定条件下的标准单缸发动机试验中,通过和标准燃料进行比较来测定,并采用和被测燃料具有相同抗爆性的标准燃料中异辛烷的体积分数来表示辛烷值。

标准燃料(或称参比燃料)由抗爆性能很高的异辛烷(2,2,4-三甲基戊烷,其辛烷值规定为100)和抗爆性能很低的正庚烷(其辛烷值规定为0)按不同体积分数配制而成。

辛烷值越高,汽油的抗爆性越好,可允许发动机工作的压缩比更高,则可提高发动机功率,降低燃料消耗。

马达法辛烷值是在900r/min的发动机中测定的,用以表示点燃式发动机在重负荷条件下及高速行驶时汽油的抗爆性能。

研究法辛烷值是发动机在600r/min条件下测定的,表示点燃式发动机低速运转时,汽油的抗爆性能。

研究法所测结果一般比马达法高出5~10个辛烷值单位。

目前,马达法辛烷值只作为评定航空汽油抗爆性的质量指标。

研究法辛烷值和马达法辛烷值之差称为汽油的敏感性。

它反映汽油抗爆性随发动机工作状况剧烈程度加大而降低的情况。

敏感性越高,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越差。

敏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油品的化学组成,通常烃类的敏感性顺序为:

烯烃>芳烃>环烷烃>烷烃

(2)抗爆指数抗爆指数是反映车辆在行驶时汽油的抗爆性能指标。

抗爆指数用总车辆的平均抗爆性能来表示,又称为平均实验辛烷值或辛烷值指数。

ONI——抗爆指数;

MON——马达法辛烷值;

RON——研究法辛烷值。

抗爆指数越高,汽油的抗爆性越好。

(3)研究法辛烷值按GB/T5487-1995《汽油辛烷值测定法(研究法)》进行测定。

适用于测定车用无铅汽油和车用乙醇汽油的辛烷值。

辛烷值测定是在一台连续可改变压缩比的单缸四行程发动机中进行的。

辛烷值机上装有测量爆震强度的爆震表(一个毫伏表,用0~100分度来显示爆震强度),能准确指示被测试样的爆震强度,通过转换,得到试样的辛烷值。

研究法辛烷值的测定可以采用内插法或压缩比法。

①内插法是在固定压缩比的条件下,使试样的爆震表读数位于两个参比燃料调合油爆震表读数之间,然后采用内插法计算试样的辛烷值(大气压变化时,还需进行大气压力修正),具体测定步骤如下。

将辛烷值机调试到标准爆震强度要求按标准操作条件,确定试验装置的工作状态,再调试装置,使其符合标准爆震强度要求。

标准爆震强度是已知辛烷值的参比调合油在爆震试验装置中燃烧时产生爆震的程度。

通常调整爆震表读数为50,这时参比燃料的研究法辛烷值与测微计数值有如下对应关系。

估计试样的辛烷值先用试样调整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使之获得最大爆震强度,让爆震表指针接近50的位置上。

再调整压缩比(即调整气缸高度,用测微计读数表示,可通过下表进行换算)使爆震表读数为50。

确定试样产生标准爆震强度时的气缸高度,记下此时爆震表读数。

根据测微计读数,按上表估算出试样的辛烷值。

用插入法计算试样的辛烷值根据试样估算的辛烷值,配制两个不同辛烷值的参比燃料,一个辛烷值略高于试样,另一个略低于试样,二者之差不大于2个辛烷值单位。

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两个参比燃料进行试验,保持压缩比不变,测定爆震强度,记下爆震表的读数,计算试样的辛烷值。

X——试样的辛烷值;

A——高辛烷值参比燃料的辛烷值;

B——低辛烷值参比燃料的辛晚值;

a——高辛烷值参比燃料的平均爆震表读数;

b——低辛烷值参比燃料的平均爆震表读数;

c——试样的平均爆震表读数。

②压缩比法该法测定试样辛烷值的原理是根据试样在标准爆震强度下所需的气缸高度(用测微计读数表示),从上表即可查出其辛烷值。

参比燃料仅用来取得标准爆震强度,其辛烷值要求与试样处于相同范围(根据辛烷值的范围不同,其允许差值为0.7~2.0不等)。

先把ASTM-CFR试验机调整到标准运转条件,再调节参比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使其达到最大爆震强度。

然后调整压缩比,使参比燃料的辛烷值与气缸高度之间的关系符合下表的要求。

继续调整爆震表,直到指针指向50。

标准爆震强度标定好以后,再用试样进行操作,试验条件完全与标定时一样(调节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同样使其达到最大爆震强度),调压缩比使爆震表指针也指向50。

记录气缸高度,由表即可查得试样的辛烷值。

上述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报告为研究法辛烷值,简写为:

×

/RON。

C安定性

1.质量要求

油品在贮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保持其性质不发生永久变化的能力,称为油品安定性。

车用无铅汽油要求:

诱导期长,实际胶质小,长期贮存不显著生成胶状物质和酸性物质,不发生酸度增大、颜色变深及近烷值降低等质量变化。

评定车用无铅汽油安定性的指标是实际胶质与诱导期。

实际胶质汽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形成黏稠、不易挥发的褐色胶状物质称为胶质。

根据溶解度不同,胶质可分为不溶性胶质、可溶性胶质、黏附胶质等三种类型,合称为总胶质。

实际胶质主要指第二类胶质,此外还包括测试过程中产生的胶质。

实际胶质是指在试验条件下测得的车用无铅汽油蒸发残留物中不溶于正庚烷的部分,以mg/100mL表示。

①测定意义实际胶质是表示发动机燃料抗氧化安定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用以评定燃料使用时在发动机中(进气管和进气阀上)生成胶质的倾向;

也是发动机燃料贮存时控制的重要指标,据此可判断其能否使用和继续贮存。

②分析检验方法车用无铅汽油实际胶质仲裁试验按GB/T8019-1987《车用汽油和航空燃料实际胶质测定法(喷射蒸发法)》进行测定。

装置分为三部分:

进气系统(空气或蒸汽,包括蒸汽过热器)、测量系统(包括气体流量计和温度计)和蒸发浴(金属块浴或电加热液体浴)。

测定时,将50mL试样在控制温度、空气流速和蒸发时间的条件下蒸发,并分别称量正庚烷抽提前后的残渣质量,所得结果以mg/100mL报告,分别称为车用无铅汽油的未洗胶质和实际胶质。

对车用无铅汽油的试验目的是测定试样在试验以前和试验条件下形成的氧化物。

由于车用无铅汽油生产中常有意加入非挥发性油品或添加剂,因此,只有用正庚烷抽提使之从蒸发残渣中除去后,所测结果才为实际胶质,否则称为未洗胶质。

CA——车用无铅汽油的实际胶质,mg/100mL;

CU——车用无铅汽油的未洗胶质,mg/100mL;

m1——未抽提前烧杯和残渣质量,g;

m2——空烧杯质量,g;

m3——抽提后烧杯和残渣质量,g。

(2000mg/(100mL•g)——以mg/100mL为单位表示胶质含量时,50mL试样所对应的换算系数)。

车用无铅汽油和航空汽油的实际胶质允许用GB/T509-1988《发动机燃料实际胶质测定法》进行测定,但仲裁试验必须以GB/T8019-1987测定结果为准。

两者的仪器,操作条件、试样量、蒸发温度、蒸发时间等都有明显差异。

前者没对蒸发残渣进行正庚烷抽提,故其测定结果属于未洗胶质。

③测定注意事项按GB/T8019-1987标准方法测定实际胶质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称量条件控制准备盛放试样的烧杯及试验后含有残渣烧杯的称量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即按规定方法干燥结束后,要放进冷却容器中在天平附近冷却近2h,再行称量。

加热温度控制通常,温度升高,试样氧化生成胶质速度增大。

因此蒸发浴温度超过规定时,结果偏高;

温度过低时,试油或正庚烷抽提液可能不会蒸干,也会引起未洗胶质和胶质的测定结果偏高。

空气流速控制引入空气时,应小心,避免油滴飞溅而引起测定结果偏低;

若空气流速始终都较小,则氧气供应不足,反应不充分,也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盛试样容器选择取样器和试样瓶都应使用玻璃容器,而不用金属容器。

因为金属材质特别是铜质材料对试样有明显催化生成胶质的作用,可使测定结果偏高。

空气流净化试验通入的空气,要经过净化处理,以免将水分、机械杂质及润滑油带入试样烧杯中,使测定结果偏大。

最好采用钢瓶供应空气。

(2)诱导期诱导期是指在规定的加速氧化条件下,油品处于稳定状态所经历的时间,以min表示。

①测定意义诱导期是评定燃料抗氧化安定性的指标,用以评定燃料在长期贮存中,氧化生成胶质的倾向。

我国车用无铅汽油要求诱导期不少于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