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32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docx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

1.班队员的评价结合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校的红领巾监督岗、学困生帮扶组、绿色护卫队、卫生值日岗、护学岗、小白鸽使者、广播操、眼保操等日常行为检查小队,从晨检到清校全部由学生组织管理,每周评一次养成教育和卫生流动红旗。

学生通过班级小组评价、个人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发挥其创造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讨论,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终结性评价。

2.学科课程的渗透评价法,主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我们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接纳的气氛,科学地、艺术地应用多种评价方法,适时、有效地评价学生在学科中德育目标达成情况。

如通过艺术课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通过科学课对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等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

通过体育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

第一,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局限于独立思考和训练评价阶段,更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第二,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及评价能有所发展。

第三,能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不仅智力参与,非智力因素也参与;第四,不仅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把评的主动权、创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课堂展示了师生互教互学互评的创造性活动。

3.适时即事的激励导行评价法,要求学生适时评价他人的优点,这不仅能激励起被评者的道德自尊感,更重要的可以使评价者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赞美他人,体验到敬佩和分享的快乐,有利于孕育博爱、宽厚、豁达的心胸。

另外,也为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变传统的被动的终结评价为积极主动的动态评价,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具有深远影响。

4.家访评价法,通过访问学生在家的各种表现来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加了评价效度和信度,促进了素质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是大德育观的具体实践和尝试。

5.情景观察评价法,让被试者置身其中,引发种种道德行为,进而对其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

如,为了考察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设置一堆垃圾,观察学生在这一情景中的道德行为,从而对其环保意识作出评价。

注意这一方法的应用必须以道德情景的真实和道德目标的内隐为基础,否则,评价就会失去信度和效度。

这种评价方法克服品德素质形成的隐蔽性特征,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6.问卷评价法,对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德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可以假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身在其中会如何想、如何做,并以自陈的方式加以表述。

主试者根据被试者的答卷所反映的道德信息对其进行评价。

如经常采用的“当……的时候你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就属此类。

7.“美德袋”评价法,中国自古有“积善成德”的古训,这说明一个人的道德修炼是长期的,从平时的点滴行为做起,才可以累积成性,拘小节方能成大德。

对于正在发展规律中的学生,道德成长的轨迹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道德行为构成的。

因此,我们提倡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美德袋”,珍视、累积自己的美好行为。

8.自检评价法,道德的成长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品性的锤炼常常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

自检法即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与“美德袋”相对,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写日记来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剖析,强化自我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自我教育促进道德素质向高层次发展。

 

学生思想道德评价制度

1、尊敬国旗、国微,会唱国旗、奏乐国歌时要肃立,少先队员行队礼。

2、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平等待人。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

3、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不直呼姓名。

4、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听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外出或回到家里要打招呼。

5、待人有礼貌。

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到他人房间要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

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不打架,不骂人。

6、诚实、不说谎话,知错就改。

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或交公。

7、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不挑吃穿,不乱花钱,节约水电。

8、穿戴整洁。

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9、按时作息,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不能到校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

10、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

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课间做有益游戏。

11、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

读书姿势正确。

1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

13、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等家务劳动。

14、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违章骑车,不私自下河游泳。

15、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和庄稼,保护有益动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

16、注意安全,不玩火,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17、要看有益图书,报刊,录像,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信仰邪教,遇到坏人坏事主动及时报告。

18、告别“三厅二室两吧”,不进入游戏厅、台球室等营业性娱乐场所。

 

学校、家庭对孩子学习评价的差异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使孩子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最主要、最基本的两大途径,是推动孩子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走向成功的两个车轮。

而教育问题并非学校或家庭单方面重视和努力就能够奏效的,惟有通过家校联合,互补互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统一、同步发展,相互了解、相互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学校与家庭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环境,在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学校与家庭对孩子学习的评价作一番比较与研究。

一、评价的标准

家庭——标准随意,或高或低;

学校——标准统一,相对合理。

当今社会最典型的家庭结构就是三口之家。

独生子女是各个家庭生活的中心。

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关爱备至的同时,在子女身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长中蔚然成风。

因此,孩子一旦入学,他们的学习情况就成了每家每户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中心议题。

由于家长们每天面对的是同一个孩子,在对孩子学习进行评价时没有比较与参照的对象,缺乏客观的标准,因而容易产生偏差,不是把标准定得太低就是定得太高。

一些家长觉得孩子比自己小时侯更玲珑乖巧,能说会道,就自视孩子聪颖,盲目乐观,认为学习对孩子来说不会有太大困难,因而在思想上降低了评价的标准,忽略了对孩子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学习意志的培养。

也有一些家长常常拿自己的孩子与亲朋好友的孩子比,眼睛老盯着那些优秀的、出众的孩子。

他们盲目拔高评价标准,无视孩子之间的差异、学习环境的不同,甚至置孩子学习进展的差异于不顾,凭主观臆断来评价,越比越觉得情况糟糕、问题严重,给孩子的学习造成更大压力。

正是由于评价标准的随意性,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会有停滞不前或退步等现象发生。

由于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学习状况可以通过与周围同学相比得到较客观的评判。

目前学校教育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多至四五十,少至二三十个孩子在同一环境、同一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进度相对统一的学习。

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且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进度基本一致,因而教师的评价有比较,有参照;学校、教师往往以班级中的相对水平为标准进行评价,还能根据每个孩子在班级中的相对水平进行衡量。

不论是班级平均水平还是孩子在班级中的相对水平都可以随着孩子学习进程的发展、学习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因而也就相对客观、合理。

二、评价的角度

家庭——重结果,轻过程;

学校——重过程,轻结果。

家长们由于日常工作、生活耗费了大量精力,不可能花许多时间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陪伴孩子学习的机会也不多,因而无法直接了解孩子学习的状况,往往只能从学习结果这一角度来判断和评价。

几十年来,分数作为学习结果的衡量标准,已经成为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评价的唯一手段。

很多家长十分看重分数,尤其是考试成绩,他们认为分数的高低足以证明孩子学习的好坏。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有片面错误的观念作祟,致使许多家长平时对孩子学习不抓紧,到复习迎考阶段,拼命给孩子开小灶,加夜班,打题海战,搞得孩子考前筋疲力尽,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

其实,成绩的高低固然能反映学习的好坏、但影响分数的还有试题的深浅度、孩子的答卷习惯与心理素质、阅卷的评分标准以及阅卷者的价值观、好恶感等诸多因素。

“100分”虽然象征着圆满,但考100分决非孩子学习的终极目标,而且获得相同成绩的孩子,其学习状况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单从一次考试,很难对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

学校中,教师是孩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他们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教师最先发现,有着最直接的了解。

在倡导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师越来越感到:

单从考试成绩、学习结果来衡量与评价容易以偏概全,无法真正体现孩子的学习状况。

因此,教育者越来越注重研究孩子的学习过程。

随时了解、发现和分析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及时作出评价,成了许多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有经验的老师不仅能通过课堂信息反馈和作业信息反馈来判断、评价,还能密切注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神情变化:

获取知识后的满足,操作成功后的喜悦,碰到疑难时的困窘,缺乏兴趣时的淡漠……这些看似细小的变化都是孩子学习状态的外在变化,是进行评价的重要来源。

三、评价的内容

家庭——学习态度,主观努力;

学校——兴趣、习惯、方法、能力。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往往以孩子的学习态度为中心内容。

平时家长最关心的是:

老师教的,孩子都学会了吗?

在分析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时,往往都将症结归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观努力不够。

至于哪一方面是孩子的薄弱环节,以及造成薄弱的原因,家长一般都很少深究。

这种非对即错、非好即坏的评价方式,严重地挫伤了孩子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

事实上,学习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孩子虽小,却同样有着自己的头脑与思想,他们对知识并非像容器装物那样一股脑儿不加区别地吸收,而是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消化、吸收。

这一过程中,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水平,对新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学习的习惯、方法等因素会同时起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孩子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能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存在问题,阻碍其进步;或许是孩子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因而事倍功半,学得特别吃力;亦或是孩子由于其年龄特点,一味凭兴趣,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较短,没有足够的意志支持其自始至终专心投入。

当前终身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要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生存,首先必须学会学习,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会学”。

学校、教师对孩子学习中的表现日益重视,学习的兴趣、习惯、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已成为学校对孩子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

爱因斯坦说:

“只有喜欢才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促使孩子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不断提高起学习能力,将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学校注重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使评价更具科学性。

当然,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等客观原因,评价出现一些偏差也在所难免。

及时评价对孩子明确学习目标,投入下一步的学习意义重大。

学校、家庭作为孩子教育的两大阵地,在教育中各有优势与局限,单从对孩子学习的评价就可见一斑。

因此只有家校互通,密切配合,多角度、多层次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状况,才能使评价全面、客观、合理,才能促使孩子的健康成长。

 

创建学习型家庭评价标准

(一)增加文化投入,提高家庭文化生活质量。

1、有100册的家庭藏书,订阅1份以上的报刊。

2、家庭拥有电脑,并开通上网。

3、辟有家庭读书角(有书柜、书桌等),有条件的应有独立的书房。

4、经常去文化书店,不断添置新书和文化学习用品。

(二)父母带头学习,成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

1、父母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具体的学习目标。

2、父母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3、父母掌握现代优教知识,与孩子能建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

4、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善于欣赏孩子,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对孩子的期望合理,家庭形成平等、民主的氛围。

(三)合理配置休闲时间,家人经常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1、家庭成员坚持收听收看新闻节目,关心国内外大事,每天安排一定时间阅览报刊、上网学习。

2、每人的学习时间不少于休闲时间的三分之一,能常年坚持学习日活动。

3、家庭成员经常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4、家人经常共同外出参观、游览,不断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积极参与学习型家庭建设的各项活动,提高参与社会的交往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2、善于利用社会信息资源支持家庭学习,并能将获取的新知识、新能力应用于本职工作。

3、家庭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家庭学习成果明显,使家庭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彼此协调。

邻里之间和睦、互助、谦让,

子女在学校是个好学生,父母在单位是个好职工,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五)主动完善学习型家庭成长档案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型家庭。

(自主评价)

学生评价标准: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价表

精神状态

1.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物品放置齐整。

2.学生精神饱满、坐立端正、表情自然、脸带微笑。

3.学生的发言响亮、清晰。

4.学生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

参与程度

1.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长(>70%),投身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之中。

2.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3.学生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学生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5.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活动,分工明确,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且能够确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认识。

参与效果

1.学生普遍具备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

2.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3.学生普遍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发展,从整体上达到教学目标。

学习品质

1、喜欢学习语文,经常看课外书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

2、平时,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3、上课时能认真听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4、在课堂上敢于向老师、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能和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5、能认真、按时地完成作业,并订正及时,做到写字、看书姿势正确

学习水平

1、拼音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

2、识字与写字

3、阅读

4、口语交际

5、会搜集资料,能综合性学习事迹记载

 

社会实践——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目前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核心:

道德教育定位偏移,远离现实生活,远离接受对象的实际。

道德教育只注重了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

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在引导人们追寻崇高理想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这样一来,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

学生每天生活在世界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

我们的调查显示,学生有理论性的爱国认识和情感,有94%的学生选择在国家发生战争时会主动或被应征入伍,但在与自己日常行为、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上,却表现出与远大理想格格不入的脱节。

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许多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社会中出现截然不同的“两面派”行为,正是这个原因。

德育往往是单向度地解读社会需要,把社会需要解读为与对象无关甚至对立的需要,进而要求德育对象无条件服从接受。

因而,道德教育退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成为单纯的政治工具。

这种以牺牲心灵的自由成长与创造去达到某种抽象、僵化的道德目标的道德教育,是违犯了道德精神的道德教育。

二、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消极因素:

1、教育体制导致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

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

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衡量一些中学声望和地位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

德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谓加大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连续性、一贯性,呈现出不应有的功利性。

高考、中考录取取决于成绩,分数是硬指标,对一个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综合评价未纳入升学考试的考核项目中,教师和学校即使认识到这个弊端,苦于自身的利益,也不可能做出什么实际性的变革,这在所谓的重点初中尤为突出。

目前,宜昌市正在积极探索中考改革,把学生的道德情操细化成几个维度,综合纳入初升高的评价体系,今年的运行比较正常。

这无疑是对初中阶段的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积极尝试。

教育的不平衡发展致使出现“精英教育”,造成师资队伍和学生发展的极大不平衡。

我校一部分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就倍尝被放弃的滋味,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在得不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时,自己又没有督促改变的意志和品质,这部分学生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

道德教育应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但大多数学校德育智育仍然是两条线、两张皮,书记(或者分管副校长)、政教处辅导员、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抓德育;教务处、任课教师抓智育,这种智德分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成长的空间的不一致性,全员育人难以落实。

2、社会评价导致家庭教育重心偏移

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认可影响家长和学生,用人单位对高学历和名校的追求与中国社会崇尚教育和学历的文化传统形成“共振”,加剧了全社会追求名校、追求高学历的导向。

于是,家长不鼓励孩子发挥个性,一心只想考名校,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往往只以学历为依据,掩盖了人才的多元性。

用人上片面强调高学历、高文凭,片面强调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能抓住鼠的就是好猫”,不太注重思想道德的要求。

社会评价的急功近利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重心已从德才兼备向“注重学习成绩”偏移。

一方面是“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管”,禁止学生接触一切社会真实,不让学生体验成长的经历,什么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活动,都视为无足轻重而淡化;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和面子观念,对学生成绩期望过高,施加的压力大,又不关心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我校学生的问卷中对于目前自己的生活的看法,42%的学生认为“压力大,自己很被动”,22%的学生感到“生活无聊,人生没有乐趣,看不到希望”。

64%的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同学有自己的目标并在为之奋斗,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感受不到生活的欢乐。

另一方面是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有人花钱买智育,有人花钱买体育,有人花钱买美育,可谁会花钱买德育呢?

甚至少部分家长根本缺乏责任感,对子女放任自流,或者言传身授一些与学校教育、社会公德相违背的品行。

部分家长自身素质偏低,追求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理性认识,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

三是部分家庭贫困的家长给予学生反面的、阴暗的心理暗示。

家庭的潜移默化,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形成一种不良的行为和思想习惯;只会读书而不知世间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自私狭隘;思想拘谨,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不懂得感激……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是不良文化的侵蚀。

大众传媒(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充斥着庸俗、低劣、暴力、色情,以及调侃、游戏人生的思潮。

正面宣传主旋律的、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学生心灵实际的作品太少,为未成年人开放和准备的文化教育活动缺乏。

在我们的问卷中,有48.5%的学生最喜欢的人物是体育和影视明星。

二是网络泛滥,监管不力。

暴露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中的软肋——社会一些单位和个人利欲熏心,置职责与义务于不顾,一而再,再而三地违犯有关法令,到处开设网吧,诱引未成年人沉湎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使他们厌弃学习,逃避社会现实,进一步养成不负责任的品行。

同时,有关执法部门监管不力,受利益驱使,不愿意为净化网络环境做实事。

我们的问卷结果显示:

27.5%的学生将零花钱用来上网,其中48%的学生聊天,25%的游戏,5%的找网友;共有28.5%的学生从电子出版物和书籍中接触过不良读物。

三是成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现实世界中视语言粗鲁、行为粗野、玩世不恭为真性情,视诚信、拼搏、奉献者为不合时宜的“傻瓜”,嘲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崇尚脱离国情、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的挥霍,高唱“跟着感觉走”,鄙视理性思考。

我们教育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德,要树立为他人、为国家的意识,可是我们常常看见的是成年人满口脏话,践踏花草,翻越栏杆;贪污受贿、欺骗讹诈;口头上爱国、爱党,暗地里却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没有理想和追求……这种影响直接折射在学生身上。

我校的调查结果显示:

44.5%的学生看场合会乱丢乱扔乱吐,9%的学生经常乱丢乱吐乱扔;62%的学生不会制止别人损毁校园的花草树木,10%的学生承认自己就这样做过;15%的学生认为男生佩戴首饰、女生化妆是酷、有个性、青春时尚,4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他们愿意怎样就怎样,暴露出这个层面的学生的品德认知状况。

4、道德教育的观念落后,阵地缺乏,方式陈旧

学校道德教育机制创新不够,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尚未建立,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没有心与心的平等交流,德育成了高高在上的空谈,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尤为突出。

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师德表现不平衡,有偿家教、以教谋私,讽刺挖苦、心灵歧视学生;教师面对现实产生的心理失衡辐射到学生身上,特别是我们这类普通学校,教学条件、待遇报酬、教育对象与其他学校不能比,教师的成就感缺乏,很容易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关注不够,不能有效地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引导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阵地、场所缺乏。

我市几乎没有一所真正为青少年免费服务、开放的教育活动场所,青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几乎都成了盈利性的场所。

导致教育形式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

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乏味,除了网络还是网络,甚至部分学生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他们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成长,道德教育也得不到切身体验。

同时由于考虑安全因素,学生的教育活动大多只能在有限的校园内进行,有的学校的体育课已经形同虚设,因为一旦出现什么事故,社会、家庭对学校不够宽容,不管有无责任,不管责任多大,尽力指责学校,使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受影响,因此,学校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乐得无事,却不知这样一来,牺牲的是学生成长的体验过程,留给学生的是心灵的空白点。

对于影响自己思想状况的外界因素,学生认为家庭占27%,学校20%,社会26%,朋友27%。

而我们却剥夺了他们感受家庭、社会、朋友的机会。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对策

1、基本思想:

回归生活。

世界是真实的、生动的、客观的,也是基础的、本源的,它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脱离了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1)回归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