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33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docx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

09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

九年级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红旗中学:

李春宝

2009-1-13

 

第一专题、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第二专题、中外历史重大改革

第三专题、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

第四专题、近代化的历程

第五专题、思想解放运动

第六专题、科技的进步

第七专题、党的奋斗历程

第八专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与巩固

第九专题、纪念性历史事件与热点

 

第一专题、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一、西周、西汉初-----分封制:

1、目的:

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2、受封者:

周王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

3、诸侯权利:

从周王那里得到土地和人民。

4、诸侯义务:

(1)拥戴周王为天子

(2)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活动(3)贡献财宝和特产(4)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5、作用:

(1)巩固西周的统治

(2)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二、秦朝-----皇帝、三公、郡县制

1、皇帝制度特点是:

皇帝世袭、皇权至上、皇位独尊。

2、三公及其权力:

丞相——管理行政。

御史大夫——监督太尉——管军事

3、郡县制:

全国分36郡,郡下设县。

三、隋唐-----三省六部、科举选官

1、三省六部名称和作用:

三省:

中书(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2、科举制度:

正式形成标志:

隋炀帝――设进士科

基本特征:

: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常科中最重要的两科:

进士科和明经科

基本程序:

州府初试合格者进京由尚书省组织“省试吏部考核后任用。

意义:

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已经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向以考试为主。

通过较为公正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为一批出身低微的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激励这部分人通过读书博取功名,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三、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军机处

1、废除丞相,设六部,作用:

皇帝直接控制了军政大权。

2、设内阁,成为权力中枢机构,作用加强了君权。

3、设厂卫: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设置,控制人们的思想,加强了君权。

4、清军机处的设置:

时间:

雍正时期

目的:

(1)直接目的:

军事需要

(2)根本目的:

加强君权。

四、民国-----民主共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

五、新中国-----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制度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主要内容是:

(1)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3.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1)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性质: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意义:

(1)这部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2)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3)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1分封制:

以血亲关系为基础。

前期巩固统治,后期成为分裂割据的主要原因。

“百代都行秦政制”,秦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2君权在古代逐渐加强,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3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东传,中国人开始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4在政治上突出表现是辛亥革命的发生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5新中国的成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专题、中外历史重大改革

一、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1、内容:

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

2、意义:

通过变法,秦国的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发生根本性变化。

秦军的战斗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

二、戊戌变法: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三、明治维新

1.口号: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2.内容

①政治:

明治天皇发布“五条誓文”和“维新政体书”。

宣布“废藩置县”。

②经济:

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文化教育:

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④生活:

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⑤军事:

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3.影响: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强大起来。

4.局限性:

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了。

四、新经济政策

1、内容:

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2、影响: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它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五、罗斯福新政

1、原因:

为摆脱经济危机。

2、实质:

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b,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国会通过《产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c,调整农业政策。

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4、评价:

(1)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

(2)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

六、中国的改革开放:

(见第七专题)

特别说明:

1、任何的变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

2、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应以此来作为判断成败的标准。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成功的改革是国家崛起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4、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5、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专题、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2、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④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3、影响:

(1)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3)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三、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

被迫签定了历史上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1895年。

日本马关。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1)内容: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影响: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1.时间: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

2.内容: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多两;

(2)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4)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3.影响:

《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经过: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轨。

(2)影响:

a.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完全沦陷。

b.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东北同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

c.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西安事变

(1)目的:

逼蒋抗日。

(2)经过: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逮捕了蒋介石。

(3)和平解决历史意义:

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3、七七事变

(1)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2)影响:

揭开了中华全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4、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

指挥者:

李宗仁。

意义:

(1)是自是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2)它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5、百团大战

(1)目的:

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2)时间:

1940年8月至12月。

3.地点:

华北地区。

4.指挥:

彭德怀。

(3)目标:

破坏敌人交通线。

(4)意义:

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重要说明:

1、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寻找黄金、原料和市场的过程,就是殖民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也是将被侵略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

2、近代的中外战争,实质上两种生产力的较量、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和落后的农业文明的较量。

3.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4、中国的挨打,缘于中国的落后。

闭关锁国,制度的腐朽是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

5、日本是近代中国最凶恶的敌人。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

6.三个不平等条约注意内容的比较,理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变化。

第四专题、近代化的历程

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

十九世纪60—90年代

2、兴办军事工业口号:

自强。

兴办民用工业口号:

求富。

3、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目的:

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作用和影响: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三、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酝酿: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

2、辛亥革命的发动: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的革命士兵,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发动起义,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完全被革命党人控制,史称“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3、辛亥革命的高潮:

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

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

(2)概况: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以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四、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1)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五、五四运动

1:

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意义:

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要说明:

1、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生活上的城市化的过程。

2、近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西方的过程,也是各阶级阶层探索救国道路和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

3、近代化的特点:

从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第五专题、思想解放运动

一、百家争鸣:

原因: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代表人及学派:

儒法道兵墨。

二、文艺复兴

1.时间:

14-16世纪。

地点:

西欧。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性质:

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最先兴起的国家:

意大利。

5.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6.意义:

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孕育了西欧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三、启蒙运动:

1、时间:

17—18世纪。

2、地点:

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

3、基本观点:

自由平等。

4、性质:

反封建。

5、代表人物及思想:

伏尔泰。

他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宣扬人天生的自由,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与黑暗。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批判,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偏见、神学教条和封建专制的压制下得以解放;他们提出的民主、人权、法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了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

2、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

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重大问题,

6、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新党章,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7、1997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8、十六大和十七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入党章是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五、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六、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七、南方谈话:

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重要说明:

思想解放运动是政治上变革的先导。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思想文化革命。

近代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法国思想启蒙运动、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呐喊声中,都阐释了这一历史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背景,以及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

第六专题、科技的进步

一、四大发明:

1、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雕版印刷术;唐朝的《金刚经》,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2、指南针的发明

(1)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指南针传到欧洲后,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航全球的重要条件;

3、火药的发明

(1)唐朝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2)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兴资产阶级凭借火器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势力,火药在生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造纸术:

西汉时出现用麻绢做原料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1.原因:

17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迫切要求生产技术的改进。

2.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

3.特点:

大机器代替手工生产。

4.最先发生的行业:

新兴的棉纺织业。

5.重要发明成就: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的火车、富尔顿的汽船、

6.影响: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标志:

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电磁学理论。

电动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2.电讯技术的兴起:

贝尔发明了电话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

3.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内燃机的发明是继蒸汽机之后应用技术的又一重大成就。

狄塞尔设计创制了柴油机。

内燃机的创制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条件。

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亨利·福特制造出更为先进的四轮汽车。

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的第一步。

4、“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三大标志:

原子能,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

2、两大核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

3.计算机网络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

4、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反映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学科交叉渗透。

6、生物工程技术三大成就:

(1)现代生物学开端的标志:

1953年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螺旋结构的测定.

(2)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3)克隆技术

7.结论: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说明:

1.工业革命的进行、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特征遥相呼应,需要社会土壤,需要政府的推动,也需要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学习科学家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2、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个人则需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第七专题、党的奋斗历程

一、革命斗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3代表:

毛何董陈王李邓党纲内容:

①确定党名②奋斗目标③中心工作④书记。

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②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2、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建军节)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于1927年10月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长征:

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摆脱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会宁会师(三大主力)。

5、西安事变:

目的:

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意义:

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6、百团大战:

目的:

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时间:

1940年8月至12月。

指挥:

彭德怀。

目标:

破坏敌人交通线。

意义:

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7、重庆谈判:

时间:

1945年8――10月。

目的:

(1)国民党:

欺骗人民和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共产党:

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谋。

结果:

国共签署《双十协定》

8、解放战争:

(1)(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意义: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3)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兵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结果: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城,占领总统府,国民政府垮台,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覆灭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