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44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寒假作业2 讲授版.docx

寒假作业2讲授版

阜阳市成效中学高二年级2015~2016学年度寒假作业

(2)

语文试卷

命题人:

韩玉学审题人:

姜守传

第I卷(70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美学

骆冬青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

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

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

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

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

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

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

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

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

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

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

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

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

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

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

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

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

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

许慎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这里的“俯仰”“观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妨说是无尽的。

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

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

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4期)

【注】①文:

许慎《说文解字序》:

“文者,物象之本。

”②小学:

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

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

1.下列对汉字美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美学注重研究汉字构造的原则,即研究汉字美学就要关注汉字的这种独特的美学创造体现的智慧,要从美学的思维层面来探索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美学的真正起点蕴涵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也就是说,汉字的这种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构造原理使汉字蕴涵了美学要素。

C.汉字美学的一个深刻方面体现在汉字在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方面,比如人们探讨汉字的字音、字形时,这种分析本身包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史的内容。

D.汉字美学的中国文化蕴涵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在美学领域有着充分的具体体现,与其他美学相比,汉字美学自成一体,是其它美学无法比拟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汉字造字原理“六书”说十分经典,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归纳和补正,不然就不能够揭示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造字的美学探究与不同书体的变易以及汉字最终的方块字的形态、书写的物质变迁和技术要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最重要的是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问题。

C.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并不单是为了“识字”,从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中可以透视出汉字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即汉字中的美学内容蕴涵在汉字的训释之中。

D.许慎认为古代的包羲氏治理天下时,用“仰俯”来“观象”“观法”,并“近取诸身”,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这个过程现今还在汉字之中凝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造字原理在甲骨文方面体现得比较复杂,因为在原初的汉字形态甲骨文中体现了远古蛮荒气息、野性思维,让人们更容易从美学思维层面探究。

B.深入探讨汉字蕴涵的美学、汉字体现的文化精神需要从汉字造字原理、原则切入,因为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息息相关的。

C.无论从造字原则还是从“文”的角度分析,汉字、西方文字都蕴涵着文化特点,都有审美化的重要体现,不过汉字与西方文字的美学表现方式不同。

D.汉字偏旁构成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汉字能长久对应物质世界的变迁,并灵活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与汉字美学有密切关系。

1.D(文本最后一段有五句话,由第四、五句可以看出,“与其他美学相比,汉字美学是自成一体的,是其它美学无法比拟的”是错误的。

2.A(A项,“不然就不能够揭示汉字蕴涵的美学”说法绝对。

原文第一段说“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意思是说“六书”说为探究汉字美学提供了思考方向,已经揭示了汉字的一些美学。

3.C项,(“汉字与西方文字的美学表现方式不同”在文本中没有依据,原文中的谈不同的只有第三段,“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不是指美学表现,而是指汉字美学的内容“蕴涵在汉字的训释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世充,字行满。

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徙新丰,死,

王世充,字行满。

祖父是西域胡人,号为支颓褥,后来迁居新丰,死后,

其妻与霸城人王粲为庶妻。

颓褥子收从之,冒粲姓,仕【做官】隋。

他的妻子嫁给霸城人王粲为妾.支颓褥的儿子支收随同母亲,顶替王粲的姓,在隋朝做官.

生世充,以荫为左诩卫。

大业初,世充出为江都赞治【负责文书草拟工作】,迁郡丞【辅佐地方官员】。

世充生下后,因为祖先的功勋任左翊卫.大业初年,世充出任江都赞治,又升任郡丞.

杨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起兵】江南应之,兵十余万。

杨玄感造反的时候,吴地人朱燮、晋陵人管崇在江南起兵响应,拥兵十多万。

世充以偏将【最低等级的杂号将军】募江都万人,频击破之。

每捷必归功于下,虏获【动作名,俘获的东西】尽推与士卒,故人争为效。

王世充作为偏将在江都招募一万多人,多次打败叛贼.每次大捷,一定把功劳归于部下,缴获的东西全都分给士兵,因此人们争相为他效命.

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转寇【劫掠,侵犯】诸郡。

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战,羸兵以示弱。

大业十年,齐郡孟让辗转侵犯诸郡。

到了盱眙,王世充抵御他,守卫都梁山,分列五座营垒,没有交战,用老弱士兵来显示力弱.

让笑曰:

“世充文法吏【通晓法令的官吏】,安知兵?

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拿下,攻下】江都矣!

孟让笑着说:

“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哪里懂兵法?

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下江都!

时百姓皆入保,野无所掠,让又苦五壁闭道不得南【名作动,向南侵犯】,即分兵围之。

当时百姓都进入堡垒,野外没有可掠夺的东西,孟让又苦于五座营垒挡住道路不能南侵,就分兵包围营垒.

世充数战/阳【“佯”】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部下】南略/裁【“才”,仅仅】留兵足围壁。

王世充多次出战,假装失利,逃进营垒;孟让更加骄傲,几天后,渐渐分出兵力向南侵掠,仅仅留下刚够包围营垒的士兵.

世充知贼懈,夜夷【使……平】灶撤幕,毁垣,奋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去。

世充知道敌兵松懈,在夜晚填平灶坑撤掉幕帐,毁掉墙垣,奋力攻击,大败敌军,孟让率领数十名骑兵逃跑.

李密逼东都,诏世充为将军,以兵屯【驻扎】洛口。

大小百余战,无大胜负。

李密进逼东都洛阳,皇上下诏命王世充任将军,带兵驻扎在洛口。

经过大小一百多次交战,没有大的胜负.

诏即拜右卫将军,趣【cù,催促】破贼,世充大败,越王杨侗以书慰勉,赐金帛安之。

皇上下诏就授任他为右翊卫将军,催促打败敌人,王世充大败,越王杨侗写信慰劳劝勉,赏赐金帛安抚他.

会江都拭逆,群巨(臣)奉杨伺(侗)为帝,以世充为吏部尚书。

适值江都叛逆弑杀君主,群臣奉立杨侗为皇帝,任命王世充为吏部尚书.

侗听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谋,以重官畀(bì,委任)李密,趣兵北讨。

杨侗听从元文都、卢楚等人的计谋,任命李密做高官,催促他带兵向北讨伐.

密战胜来告,众大悦,世充独谓其下曰:

“文都等刀笔才,必为密禽【擒获】。

密打了胜仗前来报告,众人都很高兴,唯独王世充对他的部下说:

“元文都等都只有舞文弄墨的小才,一定会被李密活捉,

且我军与贼战,多杀其父子兄弟,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

李况且,我军和贼(李密)交战,杀死他们的父兄子弟很多,一旦成为他的部下,我们这些人就没一个人能够活得了.”

文都等闻,大惧。

后侗欲以文都为御史大夫,世充不许,曰:

元文都等人听到后,非常恐惧.后杨侗打算任元文都为御史大夫,王世充不同意,说:

“尝与公等【他们】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待勋旧。

今各欲得,则流【风气】竞开矣,何以共守?

“曾经与他们相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给有功绩的旧臣.现在各位想得到这些职位,那么就开了争夺权力的风气,如何一起信守承诺?

文都憾焉,潜与楚谋。

因世充入殿伏甲杀毛(之)。

纳言【主出纳王命】段达驰告世充,

元文都怨恨不已,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着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士兵杀死他.纳言段达(让人)乘快马报告王世充,

世充夜以兵袭含嘉门,围宫城。

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遣将费耀(曜)、田阁(阇)拒战太阳门。

王世充夜晚率兵袭击含嘉门,包围宫城。

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派大将费曜、田阇在太阳门抵抗,

眼(曜)败,世充入之,无逸以单骑遁,收楚杀之。

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给(绐)侗曰:

费曜大败,王世充进入宫城,皇甫无逸独自骑马逃跑,捉住卢楚杀了.当时紫微宫还关闭着,王世充敲门,欺骗杨侗说:

“元文都等欲执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诛反者耳。

“元文都等人要捉拿陛下投降李密,臣并未造反,只是诛杀造反的人罢了.”

段达执文都送世充,杀之。

世充悉遣腹心代卫士,然后入谢曰:

段达捉住元文都送给王世充,王世充杀了他.王世充全部派用心腹替换卫士,然后入朝谢罪说:

“文都、楚无状,规【规划,谋划】相屠戮,臣急为此,非敢它。

”侗与之盟,进拜尚书左仆射。

“元文都、卢楚罪大恶极,谋划着互相残杀,臣紧急中做了这种事,不敢有他心.”杨侗与他盟誓,升任他为尚书左仆射.

(选自《唐书·卷八十五。

列传第十》,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B.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C.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D.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4.(3分)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

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迁,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C.大业,年号名。

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

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

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5.(3分)C(一个皇帝可以改用多个年号;“太宗”不是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世充能笼络士卒。

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他功归部下。

战利品一概赏给士兵,深受拥戴。

B.工世充有军事才能。

盱眙之战,以弱胜强;洛口之战,前后百余次与敌对峙,屡占上风。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断。

李密战胜而归,众人皆喜,而世充却认为李密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

D.工世充果断而谨慎。

他夜围宫城,消灭政敌,又能审时度势采取种种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6.(3分)B(洛口之战“屡占上风”不合文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让笑曰:

“世充文法吏,安知兵?

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

"(5分)

译文:

(2)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

(5分)

译文:

7.(10分)

(1)(5分)孟让笑着说:

“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么能懂得兵法?

我现在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克江都了!

”(大意正确3分,落实“生”“鼓”各1分)

(2)(5分)元文都对此怨恨,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着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士兵杀死他.(大意正确3分,落实“憾”“潜”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祢:

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

③献纳臣:

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8.请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考察首联作用)。

(5分)

答:

①点题:

“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1分)“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1分)②情感内涵丰富:

“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1分)“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2分)(意思相近即可)

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

①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2分)②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羞愧.(2分)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1)李白《蜀道难》运用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山峰之高、崖壁之险的句子是:

,。

(2)韩愈在《师说》中用“,”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是:

,。

10.(6分)(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乙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

街道两旁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

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

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

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

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

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

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

“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

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

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

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

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

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

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

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

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

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

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

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

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

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

衣服?

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

用的?

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

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

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

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

吃的?

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

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

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

“娟,是你吗?

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

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

”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受电话。

又是这句话。

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

李娟耐心解释道:

“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

”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

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

“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

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

我有时间就回去。

”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

”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

李娟感到新奇:

“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

”母亲又说:

“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

你弟弟他们今

儿个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

“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

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

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

你知道吗?

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

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9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再后怯怯地问话,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理解、关心的变化,这是小说的细腻之处。

B.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很久不知道给母亲买什么礼物,就打电话问母亲缺少什么,这样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下面母亲为李娟寄礼物的事。

C.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在家庭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忧虑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D.弟弟回到家里过年,而且还帮母亲劝姐姐回家过年,说明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他是小说着力树立的一个鲜明的孝子形象。

E.李娟听弟弟在电话里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于是也开始思念母亲,亟不可待地想回家和母亲团聚,感受母女亲情,所以流下了泪水。

11.(1)BC【B3分,C2分,E1分,A项“理解、关心”脱离文本实际。

D项“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以偏概全,“着力”“鲜明”言之太过。

E项“亟不可待”的想法没有根据】

(2)小说开头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2)写年关越来越浓的年味。

用意:

①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

②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娟自然想为母亲买礼物,母亲自然盼望女儿回家团聚。

③扣题写“新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写“礼物”。

【内容答对给2分;用意答对给4分,答对两点即可,每点2分】

(3)小说在刻画李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①不怕吃苦。

常年在外打工当保姆。

②有孝心。

给母亲买各种生活用品,希望母亲享福,意识到母亲可能不高兴,就换了欢快的语气。

③细心。

看到别人有的东西,想到给母亲买。

【每答对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和分析各1分】

(4)新年礼物对李娟和母亲来说,意义不同。

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并简要分析新年礼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8分)

(4)对李娟来说新年礼物代表她对母亲的孝心,而对母亲来说新年礼物传达的是她对女儿陪伴自己的心灵需求。

作用:

①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小说情节集中紧凑。

②凸显小说陪伴比物质对老人更重要的主题。

③使主人公李娟有孝心但疏忽了母亲心灵需要的人物形象丰满。

【意义答对给2分;作用答对给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

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

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

“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

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

研究院毕业后,刘节大部分时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工作,与陈寅恪同在北平,经常当面聆听老师教诲。

陈寅恪致函刘节称“子植兄”,但刘节对陈寅恪行弟子礼却一点也不含糊。

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

刘节还曾对学生说:

“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

”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

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

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

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

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

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

“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