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51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docx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

 

深府〔2009〕13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

 

(2009-2015年)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深刻变化,深圳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抢占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的内在要求,是应对深刻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保障。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深圳建设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完成中央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赋予深圳新的伟大历史使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和《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编制。

规划着重突出产业发展的方向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总体部署规划期内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策略,为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供依据。

 

  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30年的发展成就。

 

  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实现了从初级传统加工产业为主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转变,从小型、分散生产经营到规模化、集群化生产经营的转变,从受托加工到自主研发生产的转变,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建市29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26.9%,创造了世界城市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806.5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人均GDP达到13153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产业竞争力较强,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526亿元,产值规模多年稳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011亿元和9058亿元,分别居国内大中城市第四位和第五位。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42万标箱,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四位。

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突出,2008年,万元GDP能耗继续下降,万元GDP水耗23.7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到4亿元,比上年提高0.52亿元。

 

  2.结构布局日趋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呈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0.1∶48.9∶51.0,其中第三产业增长12.5%,高出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

产业内部呈现出高端化发展趋势,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1%,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59.1%。

四大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迈上新台阶。

区域产业布局更加完善,"一带四区六园九基地"的布局架构基本确立,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在珠三角区域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75亿元,占GDP的3.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产业创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404件,PCT国际专利授权量达到2709件,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拥有3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80个中国名牌产品,25个"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

 

  4.产业环境不断完善。

交通、能源、通讯、水务和环境保护等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和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加快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政务环境,优化人才创业和宜居环境。

2008年以来,政府公共服务上网率达到78%。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先后就发展高端服务业、培育总部经济、优化政府服务、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体系。

 

  5.产业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总体目标和"融入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强化经济辐射"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凝聚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深港合作向深层次拓展,区域合作向宽领域延伸,对口扶持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一大批深圳本土总部企业快速成长。

金融、证券、商贸、口岸、高科技成果交易、文化产业交易等辐射全国的市场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在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中居有重要地位,成为全国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之一、国内著名会展城市和国内创业投资集聚力最强的地区。

 

  

(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深圳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中所积累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主要包括: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世界先进城市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先进制造业和基础工业的力量偏薄弱,抵御宏观经济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不强;三是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缺失,基础研发较弱,科研院所较少,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自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欠缺;四是产业升级转型的能力有待提升,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高增长行业相对不足,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引进和培育相对滞后,总部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国际影响力不足,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和竞争实力不强。

 

  2009-2015年是深圳市建设"一区四市"的关键时期,也是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实现"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跃升"的重要时期。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带来新的机遇。

 

  1.金融危机对深圳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剧烈动荡,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冲击,深圳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另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引发世界新经济秩序的变化,为深圳企业拓展新的发展渠道和领域提供了较多机遇,也为产业调整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2.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生深刻变革。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融合为代表的国际技术分工成为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决定因素,传统的产业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技术革新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相互渗透融合,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不断涌现,为深圳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利于深圳学习吸收先进企业组织业态和管理经验,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经济全球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不会改变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和整合的趋势。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筹划其研发、投资、贸易、生产、服务、融资、人才等经济活动,垂直分工一枝独秀的传统格局将被打破,水平分工的地位逐渐确立,有利于深圳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良好机遇。

 

  4.产业竞争领域向高端化延伸。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竞争由土地、原材料等传统资源竞争开始向人才、技术、创意等高端资源竞争转变。

高端资源成为掌握竞争主动权的核心要素。

产品竞争由应用价值向品牌、标准、专利等高端价值链延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专业性、高端化产业中心正在形成,为深圳依托自身产业特点,集聚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力提供了重大契机。

 

  (三)重要意义。

 

  1.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化挑战为机遇,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一区四市",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举措。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抢抓历史机遇,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深圳的整体实力,为深圳在新的历史起点完成中央赋予深圳"一区四市"的伟大历史使命提供有力支撑。

 

  3.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后劲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势,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规模和能级,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突破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升深圳产业国际竞争力。

 

  4.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深圳拓展发展空间,增强辐射能力的有效途径。

深圳的发展成就,是全国、全省人民共同支持的结果,服务全国全省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对深圳的新要求,也是深圳应尽的历史责任。

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充分发挥深圳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特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服务创造发展的新空间。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按照建设"一区四市"的总体要求,坚持产业第一和产业强市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创新能力,改善发展环境,持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思路。

 

  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以构筑优势产业链条为核心,以产业融合联动为重点,以关键项目为抓手,打造电子信息八大优势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产业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提升深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推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为方向,形成二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

在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地位和水平、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地位的同时,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强力推进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贯彻科学发展战略,变压力为动力,实现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2.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延伸。

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分工重组,不断增强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积极抢占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拓展产业价值高地;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门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和高端旅游等高端服务业,构筑产业服务高地;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抢占产业竞争高地。

 

  3.弥补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

实施"整合链接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集聚资源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夯实产业链的基础环节。

完善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检测平台等产业化平台建设,保障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大力引进和培育关键缺失环节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产业链条的成长壮大并向高端延伸。

 

  4.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统一。

实施产业、功能、人口三位联动调整策略,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口规模结构优化。

强化"外二内三"的产业布局,提升特区内的现代服务业功能,突出特区外的制造业功能,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

大力发展能源、交通、水务等基础产业,增强城市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

 

  5.统筹产业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协同并进。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提高水、土地、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集聚扩大绿色园区,通过产业准入推进绿色经济,实现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发展目标。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筑和完善若干优势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新格局,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构建区域服务和创新中心。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达到60%以上,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体框架

 

  紧紧围绕"一区四市"战略定位,实施"整合链接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构筑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重大产业基地,提升产业整体层次和能级,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一)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部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较为完整的八大产业链条,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通信产业链。

重点发展高速、高信用信息通讯系统,宽带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全光通信网络系统及光交换设备,NGN核心交换机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从芯片到整机、从终端到系统的完整通信产业链,在核心技术与标准等重点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2.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链。

重点发展高性能服务器,笔记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以及各类微机,大容量存储设备和新型移动存储产品,高性能彩色平板显示设备,打印设备,新一代路由器、万兆以太网交换机、网络安全设备、无线局域网设备等网络设备,构筑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球计算机及外设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3.软件产业链。

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软件外包出口、数字内容产品、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六个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

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建成面向软件出口的集成服务体系,产品竞争力和产业规模居国内领先水平。

 

  4.数字视听产业链。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专用集成电路及关键部器件,数字电视软件及中间件,机卡分离数字机顶盒、兼容国标的数字机顶盒,数字电视接收显示一体机,前端系统设备,音视频信源编解码技术,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技术及关键件,便携式数字音视频产品及其关键件,数字家庭网络技术。

争取在主要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在数字视听领域国际、国家标准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数字电视、DVD、数字音响、数字摄录一体机、数码相机等产品全球主要的制造基地。

 

  5.集成电路产业链。

重点发展通用电路类和专用电路类芯片,加大8英寸以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引进力度,填补8英寸以上芯片生产线的缺失,建立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技术体系,建立完善SOC设计环境,发展封装与测试设备。

争取芯片生产技术达到国际主流水平,能自行设计生产为主要电子整机配套的IC产品。

 

  6.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

重点突破新型平板显示器高端产品,引进建设2-3条7.5代以上TFT-LCD面板生产线,建立玻璃、面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背光源、模组及液晶等关键材料和设备制造完整配套的产业链,形成高档平板显示产品的制造基地。

 

  7.LED产业链。

重点发展GaN基蓝、绿光外延片和四元系InGaAlP红、黄光外延片、芯片,中高端封装产品和全彩显示屏、彩屏幕墙、太阳能LED、特种工作照明灯具、景观照明灯、汽车照明灯、全彩背光源、大尺寸LCD背光源等中高端应用产品,做大做强从外延、芯片、封装到应用较为完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保持在下游封装及应用领域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建成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和全球重要的LED产品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基地。

 

  8.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链。

重点发展手机芯片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操作系统,3G终端应用平台标准,3G终端多媒体标准,TD-SCDMA相关产品,WCDMA、CDMA2000、TD-SCDMA三种标准的核心模块、核心网设备和终端设备,软件无线电技术、全IP技术、智能天线(SA)、增强型无线接口技术,弥补产业链中芯片和软件平台等关键缺失环节。

 

  

(二)打造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基地。

 

  在发展壮大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NGI)、下一代网(NGN)、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力打造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以上。

 

  1.下一代互联网产业(NGI)。

重点发展高性能IPv6路由器基础平台及实验系统,高性能IPv6路由器协议栈软件,IPv6协议测试技术,T比特高性能IPv6/v4双协议栈路由器,兼容IPv6高端路由器及接入汇聚系统、智能多业务及宽带数字接入系统,基于IPv6的多功能网络终端产业,基于IPv6的信息家电产品。

 

  2.下一代网产业(NGN)。

把握未来电信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支持语音、视频和数据多媒体业务承载,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

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产品,积极推进智能光网络、超长距超高速光传输、宽带有线接入等技术,以及软交换、IP多媒体子系统、安全路由器、光网络产品、宽带接入产品等,实现规模生产。

 

  3.生物医药产业群。

依托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中药和化学制药等领域的产品及技术,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

重点发展基因技术及基因药物、生物药物及生物疫苗、中药现代化、重大疾病控制等领域以及核磁共振、B型超声显像仪等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

 

  4.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群。

重点发展充电电池技术,核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光-热转换技术,集热技术,植物纤维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生物制氢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城市垃圾转化为能源技术等。

开发纳米材料、大容量信息储存材料、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新型特种功能材料等。

争取在纳米材料技术、充电电池材料技术、太阳能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海洋经济产业群。

重点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力争在海洋油气钻采平台、油气生产平台、海上工程船舶和油气存储设施设备的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持重点企业在我市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发展,尽快形成海洋石油采、储、运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

大力发展邮轮游艇产业,引进国际游艇先进制造技术,鼓励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游艇产品。

 

  (三)打造以自主技术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充分利用深圳电子信息技术比较发达优势,拓展先进制造业的前沿领域,大力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装备制造、汽车、航天航空和精细化工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

到2015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

 

  1.装备制造产业。

构筑以电子工业专用设备为主,包括模具、物流设备、环保设备、电气设备、电器机械、监控设备及控制系统、数字化仪器仪表、数字化办公设备、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设备、机械基础件制造在内的装备制造产业链。

重点发展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后封装设备、彩色TFT-LCD生产检测设备、电真空器件生产设备。

 

  2.汽车产业。

完善和拉长包括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以环保节能和电子化为重点的汽车产业链。

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车用集成电路、专用控制器,嵌入式操作系统。

 

  3.航天航空产业。

大力推进微小卫星及其应用的产业化,积极引进无人机项目,发展机载电子设备制造,形成宇航产品制造到航天航空技术应用产业链,推动航天航空高科技产品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4.精细化工产业。

加快精细化工园区建设,重点发展上游丙烯生产制造、石油化工深加工及煤基化工和下游苯酚/丙酮、丙烯酸酯、聚丙烯、环氧丙烷、丁二烯/苯乙烯、聚碳酸酯PC、甲醇、醋酸等系列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合成材料、工程塑料以及电子化学品、粘合剂及涂料配套化学品。

 

  (四)打造以服务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

 

  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的对接,努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比较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1.银行保险业。

大力完善银行业机构和内控机制,推进银行业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入境内外合格战略投资者。

积极推动货币市场业务、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票据市场。

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加快探索设立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新型机构或业务。

加强货币市场与其他各类市场之间的联系和融通,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

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力推动金融法人机构发展。

落实和推进与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吸引更多的港澳和境外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地区总部以及后台业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金融业务及数据备份中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

大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核心区。

加快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鼓励探索专业性保险公司、自保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等新型组织形式,引导保险公司开发具有特色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保险新产品。

 

  2.资本市场。

以深交所为核心,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支持深交所继续做优做强主板市场,逐步扩大中小板市场规模,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板。

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积极争取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

进一步拓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功能,探索建立统一负责、集中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

优化基金发展环境,促进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集聚,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推动形成包括银行货款、企业上市、发行债券、信用担保和再担保、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在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3.外汇和黄金市场。

完善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稳步推进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

支持保险机构、社保基金进行境外证券投资,允许国内企业境外上市募集资金经批准后存放境外或进行保值运作。

完善黄金备份交易中心功能,积极争取在深圳地区率先开办黄金进出口业务和其他黄金交易业务,推动黄金衍生品交易。

巩固和促进黄金珠宝产业发展,推动黄金珠宝业由加工生产向研发设计和展示展销延伸。

 

  (五)打造高端化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