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968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9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Word格式.docx

▪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贸易政策的影响和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

▪贸易政策的影响:

主要是对各种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以及影响贸易的其它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等)的实证分析。

▪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

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世界贸易发展进程

▪1.古代的世界贸易

(1)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人类文明就开始在中东产生。

三大宗教、农业、城市、贸易也最早从中东开始。

(2)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时代进入鼎盛时期

▪(3)国际贸易的第一次大推动:

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势力扩张。

从公元11世纪到一三世纪,十字军多次东征从穆斯林手中夺得了地中海,从而使地中海像古代一样再一次成为欧亚大陆贸易的海上通道。

▪在一五世纪前,整个国际贸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按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

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补充。

因此,当时各国之间各洲之间的贸易还处于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一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2)地理大发现产生的条件

▪能生产600至800吨的圆体帆船。

▪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技术也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已能在舰船上载有火炮,还能生产罗盘仪和象限仪,绘制航海图。

▪传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动力、通过贸易牟利的强烈欲望、开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

▪(4)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一,使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商业革命。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专为交换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各国不同的产品价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润进一步推动了为牟利而进行的国际贸易。

▪第二,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工业革命则彻底改变了各国和世界的自然经济结构,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4、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1)战后世界贸易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

▪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

▪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

(2)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主要变化:

▪第一、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第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第四、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第五、从贸易主体来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

在1776年亚当·

斯密的名著《国富论》发表至今的200余年间,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这四种理论在当时都能解释这样和那样的国际贸易问题,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国际贸易的变化,这些贸易理论也逐渐受到新的贸易理论的挑战。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托马斯∙孟)

▪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1)货币政策

颁布法令和严厉的刑罚,禁止货币输出。

(2)奖出限入政策

主张国家管制对外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政策促进出口,减少进口,实现贸易顺差,积累货币财富。

(3)保护关税政策

(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3、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魁奈、布阿吉尔贝尔)

▪“自然秩序”的观念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重农主义学说的基础。

这个所谓的“自然秩序”,实际上是指经济社会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此,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

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

▪重农学派对贸易并不重视,但他们从“自由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法国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进行干预的政策,提出了自由贸易的口号,尤其主张谷物的自由出口。

(二)亚当·

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1、国际贸易取决于国际分工和一个国家的优势

▪2、一个国家的优势来自于多方面,并且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本国的优势

▪3、一个国家可以选择自由贸易或者对特定商品征收适度关税等不同贸易政策

▪主张自由放任,但并未将这一思想简单照搬到国际贸易领域中,而是主张按照具体情况对于不同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或者征收适度的关税。

▪(三)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式(H—O模式)

▪1、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

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而且,他们注意到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

这种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有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

这种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里的“密集型”是一个相对概念。

▪2、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也是不同的。

有的国家资本相对雄厚,被称为“资本充裕”国家;

有的国家人口众多,被称为“劳动充裕”国家。

这里的“充裕”也是一个相对概念,用资本/劳动的比率(人均资本)来衡量。

▪3、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

▪理论:

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各国在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生产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

所以,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逻辑思路:

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

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

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基础。

(二)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H—O—S模式)

▪(三)H—O的理论挑战——里昂惕夫之迷

▪三、新贸易理论

▪1、行业内贸易理论

▪林德尔、德雷泽率先对H—O分析范式无法解释的行业内贸易现象作出了解释。

林德尔认为,当要素禀赋条件以及产品开发过程、创新和规模经济能够在特定的商品上创造出出口潜力时,这种潜力只有在出口国具有对该种产品强大的实际需求条件下才能开发出来,即出口优势应当有需求基础。

一旦国内贸易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上被开发出来,国际贸易尤其是在那些具有相似的(但不相同的)国内需求模式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发生。

如果收入水平是国内需求模式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这种国际贸易将会在具有相似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间得到展开,并达到相当的规模。

德雷泽则进一步指出,产品的差异性、需求的差异性和收入的相似性必须在与规模经济相联系时才会发生国际贸易。

▪克鲁格曼总结出包括消费偏好多样化和规模经济的新国际贸易理论。

▪2、战略贸易理论

▪第三节贸易保护理论

▪一、当今流行的保护理论

▪1、改善国际收支论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贸易保护来减少进口,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储备,以平衡国际收支或保持贸易出超。

▪它起源于重商主义保持贸易顺差的思想,得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这种思想在发展中国家很普遍,这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出口能力普遍较低,而进口有刚性,外债严重有关。

工业发达国家也时常把关税作为平衡国际收支临时性重要措施。

▪实施起来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到:

▪第一,别国的对策以及这种对策对本国出口的影响。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贸易是双方的,一国实行保护,别的国家也会跟进,不管是有意报复还是进口能力下降,都会反过来影响本国的出口,其结果,虽然少买了东西省了钱,但也少出口少赚了钱。

国际收支也许没改善多少,本国消费者和出口行业都要为之付出很大的代价。

▪第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

要平衡收支,不仅要“节流”,更要注重“开源”。

少进口省外汇只是一种消极的、代价昂贵的平衡方法,而提高出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挖掘更多的出口潜力去多赚外汇,才是积极的、代价较少的改善国际收支的办法。

▪2、改善贸易条件论

▪改善贸易条件论认为,用增加关税等贸易保护的手段限制进口减少需求可以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

由于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的比率,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降低可以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即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从而使整个国家获利。

通过贸易保护来改善贸易条件的有效性仍然值得考虑。

(1)能否成功地通过贸易保护来降低产品的进口价格,首先取决于该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只有贸易大国才会对市场价格有影响力,才能通过限制进口来降低进口价格。

如果是一个贸易小国,本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无足轻重,那么,再怎么保护,对世界市场也不产生影响,哪怕完全不进口,进口产品的国际价格也不会下降。

(2)即使是贸易大国也未必能通过降低进口价格来获益,因为贸易是互相的,如果为了改善贸易条件而实行保护,很容易引起别国相应的报复措施。

最终结果是,贸易条件没有得到改善,贸易量却因此下降。

不仅进口商品的消费者受到损失,出口商品的生产者也遭池鱼之殃。

▪(3)在现实中,这种报复也可能不发生。

但是,无论别国报复与否,为改善贸易条件所进行的贸易保护会造成国际市场价格的扭曲,从而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3、增加政府收入论

▪4、夕阳产业保护论

▪夕阳产业保护论认为,一国的某个产业丧失国际竞争力,进入衰退阶段以后,会引起结构性摩擦,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结构性失业加剧,因此必须对这种衰退产业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加以保护,以便阻止衰退,缓和摩擦。

▪显然,这种理论实际上是为具有垄断地位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是垄断保护论的一种。

为了巩固和加强垄断集团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保护高度发展和出现衰落的垄断产业,不仅要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且应是攻击性地加强对外扩张的能力。

▪夕阳产业意味着它一度曾拥有比较优势,但现在已经失去。

在发达国家中,夕阳产业的利益集团常常通过院外活动,敦促国家对该产业实行高关税或进口配额的保护而获利,使消费者蒙受高价格的损失。

这种寻租行为导致国民收入的一种转移,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兼顾政治和经济观点的折衷方案,是逐渐降低关税,从而使受到保护的生产要素有时间来进行转移。

国家给予调整援助,帮助生产要素转移到新兴部门,使强者和弱者共同分担代价,减少对一个自由和开放的贸易体系造成的实际阻力。

▪这一论点较有份量之处也许在于,需要用一些临时控制措施来减缓调整的速度。

其原理是,各种资源未必很容易流动,而且重新培训劳动力及实现新的投资也需要一些时间。

大多数贸易条款,如GATT及罗马公约等都包含有保护性条款,就是承认有必要延缓调整。

▪问题是,它往往只是一种借口,发达国家藉此而采取的措施“决不是临时性的,也没有人打算把资源从已失去相对优势的领域内转移出去”(世界银行,第144页)。

如美国纺织业的“暂时”政策已经“暂时”了近40年,保护依旧。

▪5、保护就业论

在历史上,贸易保护最有力的动机之一,便是提供和保持就业机会的愿望。

认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主要取决于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

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国民生产和就业水平。

▪保护就业论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来解释。

从微观上说,某个行业得到了保护,生产增加,工人就业也就增加。

从宏观上说,保护就业论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基础之上的,通过限制进口扩大出口的贸易保护政策,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就业水平。

▪从理论上说,贸易保护对增加就业有积极作用。

如果由于增加进口导致了一个行业的销路减少,那么对那个行业进行保护,至少在短期内能维持就业。

▪但是,它只是狭隘地着眼于受影响的行业,而没有注意到保护措施对其他行业所起的始料不及的影响,以及贸易伙伴的反应诸因素。

▪首先,别国对这种做法不会毫无反应。

一国要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别国也要考虑他们的就业问题。

一国限制进口,则伤害了别国的出口,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别国也会以限制进口作为回报,那么该国的出口也不得不减少。

▪其次,即使别国不进行报复,长期的大量的贸易逆差必然影响别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支付能力,别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则反过来影响本国的出口商品的购买力,其结果也影响到实行贸易保护国家的出口。

▪因此,从总体均衡或长期均衡的角度来看,要想限制进口而不伤害出口或扩大出口而不增加进口都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实行贸易保护的结果往往是增加了一个部门的就业,减少了另一部门的就业,还外加消费者的损害,得不偿失。

▪6、保护公平贸易论

▪所谓的“公平贸易”是指贸易双方在相互提供同等待遇基础上所进行的贸易。

▪正常情况下,不公平的贸易做法是指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的隐蔽措施、政府对出口进行补贴(直接或间接),以及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对出口市场进行倾销等做法。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规则应该是公正贸易,倾销等做法的存在会破坏这一规则,因而必须用高关税抵销倾销的等影响。

如外国在本国市场上以低于公平价格的价格销售产品构成了倾销,大量的倾销必然使进口国已建立起来的工业遭受实际的损害或构成重大威胁,听任事态的发展对进口国是有害的,进口国应当对倾销产品征收高关税以防止对本国工业的损害,使国际贸易公平地进行。

这种理论的观点在GATT及许多国家的贸易立法中被采用。

▪这一方法实际上因解释不一而往往被滥用。

▪各国对不公平竞争的定义不一样:

▪最初针对国际贸易中因为政府参与而出现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即凡是由政府通过某些政策直接地间接地帮助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竞争,并造成对国外同类企业的伤害,即被看作是不公平的。

▪现在被广泛用来要求对等开放市场。

它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出现来进行贸易保护,又称为“防止侵害论。

似乎是迫不得已的,目的也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国际上的公平竞争,以推动真正的自由贸易。

▪有时已超出了不公平做法的问题的范围,而直接攻击到贸易的基础——比较成本间的差异。

▪由此引伸出一系列论据,主要有:

▪(l)“保护工资论”

▪认为,经济发展落后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较低,产品生产成本较低。

从自由贸易出发,从低工资国家的商品进口必然会使本国同类商品的生产部门生产萎缩,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影响到其他部门的工资率,使整个国家的工资水平下降,降低本国工人生活水平

(2)报复论

▪这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论点。

认为出于本国利益高筑贸易壁垒的国家,损害了实行自由贸易的贸易对象国,因而有针对性地征收或提高从这些国家商品的关税或加强非关税壁垒进行报复,以促使对方取消降低贸易壁垒。

▪这些政策在理论上说可能有助于限制不公平竞争,促进自由贸易,但在实施中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反不公平竞争”可能被国内厂商用来作为反对进口的借口,一些国家的某些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对国际竞争不求改进,反怪罪于外国商品。

▪其次,像其他所有贸易保护一样,以公平竞争为由实行保护也同样可能遭到对方的反指控、反报复,尤其在国际交往中各国都有国家尊严,有时明知反报复行为会使本国损失更大,但为了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和为了特定的政治利益,仍然会采取反报复政策。

▪7、非经济目标论

▪非经济目标论是从非经济利益角度论证贸易保护必要性的一种贸易保护理论。

认为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国内生产发展,减少对外国进口产品的依赖,除了实现本国经济目标以外,重要的是还有利干实现三个主要的非经济目标:

民族自尊、社会公平和国家安全。

▪八、绿色壁垒

▪二、贸易保护的新理论

▪从理论上说,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建立在“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的基础上的。

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有两点新的认识:

▪第一,工业产品的世界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差异性,使得各国企业都有可能在某些工业产品上有一定的垄断或垄断性竞争力量,占领部分市场,获得利润;

▪第二,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生产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越低。

▪贸易保护政策有了新的依据。

▪第一,怎样利用关税来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性利润,提高国民福利;

第二,怎样通过贸易保护来帮助本国企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使企业成本下降,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一、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

▪在许多情况下,商品的国际市场是由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的“寡头市场”,对每个具体国家来说,某些进口商品更是只来自于少数公司。

这些公司在进口国的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不同,垄断企业或寡头企业的商品价格不是市场给定的,而是这些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的。

垄断企业或寡头企业能够利用他们在市场上的地位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于其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并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当然,这种利润是通过提高价格从消费者身上赚取的。

在国际贸易中,则是由进口国的消费者支付的。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关税保护措施来分享这些外国垄断或寡头企业的利润,弥补国民利益的损失。

▪就通过关税来分享外国寡头或垄断企业的利润并提高整个国民收益这一点来说,进口国政府是有可能如愿以偿的。

但是,对本国的消费者来说则是雪上加霜,关税使本来已经很高的垄断或寡头价格变得更高。

除非政府能将关税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贴消费者,否则消费者会由于关税受到更大的伤害。

表面上看,进口国政府的关税收入来自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实际上这些税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本国消费者支付的。

▪二、“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市场份额对各国企业变得更加重要。

市场竞争变成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

▪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通过政府补贴等来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而企业获胜之后所得的利润会大大超过政府所支付的补贴。

▪政府的保护政策可以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的优势并使整个国家受益。

新保护主义常常以此来说明保护政策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在实施中受到各种实际情况的挑战:

▪首先,外国政府可能会采取同样的措施。

▪其次,信息的准确性问题。

即使外国政府不补贴,本国政府仍然可能因为信息不完全而盲目进行保护,从而不能达到补贴的预期效果。

▪三、国内市场失灵论

▪经济中有许多市场不能完全反映的利益和成本,即经济学家们常常提及的“外部性”。

污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市场是“失灵”的。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生产者剩余不能反映全部的收益。

通过保护来扩大某产品的市场可能会产生边际社会收益。

▪从理论上说,如果扩大本国汽车生产会产生额外的社会利益的话,政府应当通过政策来保护本国生产。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怎样确定这种社会利益从而选择好确有“正外部性”的行业进行保护?

正如确定什么是应该保护的幼稚产业一样,选择的过程既有政治因素又有利益集团的影响。

各个行业都认为它们会带来额外的社会利益,最终的选择可能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在决策层中的政治势力。

▪第二,采用什么手段进行保护?

对于同一个目标(提高本国企业的汽车生产量),政府既可以用贸易政策(关税或配额),也可以用产业政策(生产补贴)。

如果政策直接补贴生产,不仅同样达到对国内生产的刺激,而且可以避免对消费的扭曲。

▪第五节国家利益与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构

贸易政策

▪第一节贸易政策概述

▪一、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发源于贸易政策研究

▪贸易政策与纯理论相互依存,纯理论是政策研究的基础,政策研究表现为纯理论的推广和应用。

然而两者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政策研究具有独特的一面,有其特殊的理论研究领域。

▪追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贸易政策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出现,要比贸易纯理论的出现早200多年。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史也是干预(保护)与反干预(自由贸易)的发展史,在理论的争辩和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从而形成纯理论和干预理论两大体系。

▪2、从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角度考察,国际贸易的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属于不同范畴

▪习惯上人们把自由贸易理论与纯理论相联结,而将干预贸易的理论和实践视作贸易政策。

贸易干预也需要用理论阐述、研究政府采取干预措施的理论依据及各种措施对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产生的后果。

▪国际贸易纯理论属于实证经济学范畴,探讨贸易的基本问题,揭示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贸易怎样进行的内在规律。

▪各国政府往往会基于一定时期的利益要求,而对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干预。

政策研究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

▪3、贸易政策学说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福利的影响。

▪规范经济学研究利益问题,探讨贸易的利得,例如贸易是否会增加福利,采取哪一种贸易政策才能达到世界特别是贸易国的利益极大化。

▪事实上某一种政策措施总是在有利于部分社会阶层的同时,对另一部分人则可能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不利影响,例如对进口征税,必然是在鼓励国内生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因此,偏重于贸易干预的政策措施,只能对某特定的经济行为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尺度,进行最佳选择和判断。

▪二、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

▪1、概念。

▪贸易政策从世界范围考察,即国际贸易政策,它是世界各国贸易政策措施的总和,体现了世界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系统。

▪2、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

(1)广义的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三部分。

是指涉及到外贸活动的国家干预和调节行为,它是一种复杂的有机整体,既有总体的政策取向即对外贸易总政策(它是一国根据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的基本发展态势和该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结合本国的资源赋予、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所制定的在较长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