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807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7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 专题7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

高考一轮人民版历史专题7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时空坐标

专题主旨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正常道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生活在动荡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和通信手段进步,大众传媒不断发展。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

(1)内因

①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外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

(1)农业: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2)手工业:

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破坏;城市手工业遭沉重打击。

(3)商业:

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影响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特别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1.兴起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

(2)途径

①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②部分官僚、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如陈启源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

(3)表现:

新设50余家企业,主要是缫丝业、棉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

2.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有利条件

①帝国主义扩大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

②清政府准许民间设厂。

③人们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

(3)代表企业:

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

[特别提醒]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料一 鸦片战争后,①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

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

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②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③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史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

④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

不过,⑤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

……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

⑥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⑦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①“大批丝、茶从……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增长;②“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出口以农副产品为主;品种不断增加;③“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

史料二:

近代工业化对近代中国产生的作用

④“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⑤“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

……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⑥“新式织布机……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技术得到革新;⑦“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归纳该时期中国出口商品的特点。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特点:

出口以农副矿产为主;品种不断增加;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增长;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

问题: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

【提示】 表现:

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变化:

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生产技术得到革新;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史论归纳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评价

生产

模式

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2)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

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

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国家

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下图是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进口棉纱、棉布数量变化图。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飞速发展

B.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大量输出商品

C.洋务企业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中国成为英国纺织品最大的海外市场

B [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进口棉纱、棉布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这与工业革命有关,故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洋务企业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故C项错误;最大的海外市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2.19世纪60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香港,再运回广东。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B.为洋务企业筹措资金

C.国货较洋货赋税更重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C [列强侵华后获得一系列特权,清政府不敢对洋货征收重税,只能盘剥中国商人,故商人把本土物产运到香港,再作为洋货进口,就可按洋货来缴税,故材料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国货赋税过重,故C项正确。

]

3.20世纪最初十年,天津工业发展迅速,如以5000元以上的设厂数量与1900年前相比,约增加6倍;资金数字也大体如此增长。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清政府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B.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

C.倡导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D.“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盛行

A [1895年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个发展机会,故A项正确;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故B项错误;倡导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属于民国时期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的时间应该是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出现,而不是盛行,故D项错误。

]

考点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1.原因

(1)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3)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

(4)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作用。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1)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2)发展最快的工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3)重工业也有一定增长。

3.特征

(1)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3)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4.结果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特别提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

1.原因

(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的促进。

(2)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推动。

2.表现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3.结果

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困境

1.原因

(1)抗战时期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内迁工业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2)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

(3)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

2.表现:

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易误警示]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区别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则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在夹缝中求生存

(1)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限制中国机器进口;利用侵华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直接摧残。

(2)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

①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民族工业企业听任地方封建势力的摆布。

②国民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并利用官僚资本公开吞噬民族企业。

2.在斗争中求发展

(1)表现

济南惨案后

全国反日会通过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拒绝搭乘日轮的决议

九一八事变后

上海银行、钱业两公会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团结御侮

一·二八事变后

民族资产阶级捐款捐物支持十九路军抗战

长城抗战爆发后

各地工商界开展捐款购机运动

(2)不足:

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①原因:

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②影响:

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特别提醒]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1)“先天不足”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夹缝中艰难生存,难以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不合理。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史料一

①焚烧日货        商店招牌

史料二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

……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因为②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

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

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史料三 ③著名的实业家宋棐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

……1935年4月,筹建新厂,④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

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

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①“焚烧日货”“商店招牌”→体现了近代史上的“抵制日货”运动,反映了民众对日本侵华的愤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史料二:

制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②“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高烟囱有伤风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旧习俗、旧观念的制约,发展非常艰难

史料三:

“东亚”企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发展历程,间接反映了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③“著名的实业家宋棐卿……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实业救国”思想;④“设备齐全,机器先进”→发展迅速;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

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发展艰难曲折

[学会用史]

(1)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抵制日货的呼吁或行动。

“抵制日货”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非战手段”,结合史料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抵制日货”代表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它放大了中国微弱的声音,彰显了民族主义的胜利,也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封建观念和旧习俗的制约。

③动荡不安的时局,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因素: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

原因:

战争。

史论归纳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社会

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

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

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列强

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

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

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

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

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

注:

第一时期外国人所办工业为1843-1894年的合计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增加

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

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D [图片信息中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都在增加,虽然外国资本一直占优势,但两者差距在缩小,这说明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这一点从图中可看出,故D项错误。

]

5.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D [洋务运动是以洋务派为主导,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业救国的主体是来自民间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承担民主革命重任,其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洋务派只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为主,并未推动政治近代化,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均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动学习西方,故D项正确。

]

6.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这表明(  )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D.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C [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与工业布局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

主题一 “欧风美雨”下的晚清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主题立意]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知识交汇]

1.多维角度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1)含义:

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3)特点

解体的动力

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

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

①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主题二 在夹缝中求生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题立意]

民族工业是指在我国近代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中国人创办的工业,都是民族工业,比如,洋务派所办的企业;狭义的则单指民营资本

(民族资本家)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这些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它们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是最早的民族工业。

由于民族工业诞生之日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艰难,必然与二者有尖锐的矛盾。

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业对它们产生依赖性。

[知识交汇]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地域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工业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经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16·全国甲卷·28

19世纪中期,中国市场洋货日益增多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016·全国甲卷·30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官僚资本的膨胀

2016·全国乙卷·29

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化的努力

洋务运动

2016·全国丙卷·30

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015·全国卷Ⅰ·28

在华英国人报告

经济结构变化

2015·全国卷Ⅱ·28

当时国人对洋务派人物的态度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014·全国卷Ⅰ·28

中国消费英国毛纺织品数量少

经济结构变动

2012·全国卷·30

张謇开设纱厂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甲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19世纪中期,外国商品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是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结果。

2.(2016·全国甲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表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3.(2016·全国乙卷)甲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