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0104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docx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

《大学语文》“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校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文学教育,大学的文学教育除了在中文专业实施以外,最重要、最普遍、最广泛的教育阵地是大学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学语文教育包含文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母语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等,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母语能力、语文阅读能力、民族文化承传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和科学的性别观念,共同完成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教育目标。

”[1]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学教育就是对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因为文学经典承载着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血脉。

文学经典被认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恒价值的、远离政治利益的典范文本。

学者彭书雄的界定是:

文学经典是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它是传统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权威性、典范性和原创性作品,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理想的标尺。

他认为文学经典教育和文学经典研读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文学经典教育对于国家民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对高素质人才进行“中国心”教育、创造力教育、意志力教育、情感力教育、审美力教育,而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才的软实力。

学生因为受了文学经典教育,才更加充满人文灵性和创造力,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

[2]

  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文学经典的研读上。

不少高校都在探索研究和阅读文学经典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校大学语文课程自2008年开始实施“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典新解”是指运用当代中外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新思维对文学经典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以“文本本位”为核心,对经典“好文章”进行新颖解读,或推翻前人成说;或发前人所未发;或解决旧问题;或提出新主张,既新人耳目,又言之有据,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多重文学蕴藉。

具体措施有:

一、经典重读,回归语文本体;二、经典新读,回归文本本位;三、经典活读,提升母语素养。

  一经典重读,回归语文本体

  大学的文学教育要不要重读经典、如何重读经典是当下大学语文教育探索和实践的关键问题之一。

大学的文学经典重读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接着读”和“重新读”,是常读常新,读出新意和新感受,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读”。

有学者认为:

“重读侧重从文学经典艺术现象出发,重温、发现和创造文学经典的意义,重新总结文学经典的艺术特征。

”[3]有些大语研究者认为大语教材不宜重复中小学已学过的篇目,这种观点有些机械,其实,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不同视角重读文学经典,才会挖掘出无穷的文学蕴藉。

我个人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可不必回避中小学已经接触过的文学作品篇目,可以将文学经典篇目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重新加以排列组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教学体系,在多元化的视野下实现小-中-大语文教育的超级链接。

  重读经典关键问题在于要回归到语文本体,大学语文要姓“语”,以“语文”为立足点,课堂教学体现出来的是“语文味”,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运用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品位,而不是过度强调“工具性”或者“人文性”,变成了写作技巧课程、人文知识教育课程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如果偏离语文本身就可以被其他的课程取代了。

学者陈洪认为:

“大学里的中国语文课程应该兼具两种功能: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接受、表达能力;连带而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审美能力。

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

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的、典范的汉语文章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该是概论式的;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知识教育课程。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如何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素质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与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分工。

”[4]

  我校的大语课程改革以“研读文学经典,回归语文本体”为宗旨,于2006年开始采用专题讲座模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成各个专题,专题的划分标准是多元的,可以是文本主题、文体专题、作家专题、诗词专题、文化专题、女作家专题、语言学专题等等,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赏析能力,每个专题类似一个学术专题讲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按照一条明晰的线索(主要是文学史脉络)串联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这些专题既可以是一名教师通讲,也可以是多名教师组合成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各人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讲。

专题讲座模式教学每学期约有15个左右的专题,这些专题有相对的稳定性,每学年也有部分专题会做新的调整。

如,2012学年度的专题是:

锲而不舍的人生哲学——《诗经·秦风·蒹葭》经典内涵解读;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秋水》主旨新解;心灵的对话与冲突——屈原《渔父》经典内涵解读;令人心醉和心碎的爱情悲歌——李商隐《无题》解读;诗性精神与高迈境界——苏轼《定风波》的审美解读;“字字是泪,声声是愁”的女性悲歌——李清照《声声慢》新解;让亲人带爱远行——韩愈《祭十二郎文》新解;鲁迅为何复仇——鲁迅《复仇》解读;断魂的东方大梦——老舍《断魂枪》解读;一首带血的歌——穆旦《赞美》解读;天才女作家华美的梦想与烦恼的现实——张爱玲《天才梦》新解;现代社会的寓言——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人生·哲学·艺术——史铁生《我与地坛》解读;武侠小说的典范——金庸《射雕英雄传》解读;一起慢慢变老——叶芝《当你老了》解读。

  二经典新读,回归文本本位

  如何“新”读经典,让文学经典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文化意义,是大语教学中需要处理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再用传统的解读方式,很难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我校大语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试行“高品质,低输出”的大众文化通行原则,将传统文学经典“软化”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新”经典解读方式,并且回归文本本位,剔除附加在文学经典上过多的时代因素、政治背景、意识形态干预、功利主义色彩等,破除各种前见和刻板印象,重现经典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文本解读为中心,每个专题运用新视角、新方法、新观念详细解读一篇文学经典。

通过经典新读可以重新激活学生的语文兴趣,对因应试教育所造成的语文课负面影响进行纠偏复位,按照北大温儒敏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5]使学生再度爱上语文课。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脱离文本本位的现象,如,将文学解读作为意识形态的附庸,进行模式化的分析,重认知轻情感、重小课堂轻大语文、重篇章整合轻文本细读。

为了应试,语文课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如,游离文本,架空分析;漠视文本,以练代读;丢开文本,无限拓展。

更严重的是,高校的一些人文课程的教学也是“高、大、空”,高深的理论、宏大的话语、空泛的文史。

针对这种现象,学者童庆炳呼吁:

“在语言文学学科中,应该回归到经典名篇原著的阅读和教学上面。

不能过度重视概论和通史。

”[6]如何有效的落实文本本位是一个关键问题,各高校都在探索和实践,如,南开大学大语课程以“好文章”为关键点落实文本本位理念,大语教师张静认为:

“……应该突出大学语文的文本本位,让学生通过好文章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人生,逐步培养起高尚的情操与美好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与人生观”“落实大学语文的文本本位,可以避免道德教育的说教性与枯燥性、可以突破知识教育的灌输性和强制性,甚至还可以超越僵化的文体意识,避免千篇一律或千文一面。

它是要利用古往今来优秀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可感性,激发学生心灵中的真善美,唤醒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健全心理品质。

  我校大语课的具体做法是,每个专题以具体文本解读为中心,紧贴文本讲解,兼及文学常识、文史脉络、时代文艺思潮、作家生平创作、人生信仰、思想品格、文学成就等,以点带面呈现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地形图。

如,我们特辟了女性文学研究专题,把薛涛、李清照、朱淑真、萧红、张爱玲、张洁、王安忆、铁凝等女作家从传统文学史的框架中突显出来,放在女性文学史的维度上从女性视角用女性方法进行解读,在一片“男色的天空”里打开了一扇“女性的视窗”。

如,天才女作家华美的梦想与烦恼的现实——张爱玲《天才梦》新解专题,首先概略介绍张爱玲其人其事其作,然后直接进入《天才梦》的文本,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再思考与讨论:

开篇第一句“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蕴含什么性别意味?

为什么天才的女孩会被目为“古怪”,如果是天才的男孩会被目为“古怪”吗?

这篇自传体散文可以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行解读,本文书写出了一个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传统女性“无才便是德”的角色定位,不合标准者被认为是乖张和愚笨;另一方面是理想国里追求独立自主“领略生活艺术”的现代女性气质,华美的梦想是成为女作家,烦恼的现实却是女性的束缚,二者之间的鲜明对照造成了青春女性的撕裂感。

呈现在传统女性角色和现代女性精神特质之间遭遇的尴尬和不适应,一份独特的女性天才的生存体验,在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压抑下的痛苦与抗拒的欢乐。

  三经典活读,提升母语素养

  文学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形态,并不远离当今时代,也不远离现实生活。

如果死板僵硬的阅读文学经典,会认为读“死书”无益,这也是导致校园里阅读经典低迷的原因之一。

如何“活”读文学经典,让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感受到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当前大语教改的关键问题。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阅读经典与现实生活同步,“活着读经典,读活着的经典”。

如,不同写景题材的经典文本阅读与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同步,春天来了阅读朱自清《春》、夏天来了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秋天来了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冬天来了阅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在经典阅读中领略生活的艺术。

不同节日题材的经典文本阅读与节假日氛围一致,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春节前后选讲春联的艺术,在对对子的游戏中体会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最浓郁的年味;清明节选讲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追思和哀悼;端午节选讲屈原的《渔父》,表达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中秋节选讲历代中秋诗词,表达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从根本上来说,大学语文是一门母语教育课程”[8],阅读文学经典是实施母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运用语言和品味语言的能力是母语教育的题中之义,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题中之义。

与不同的地域文化联系起来活读经典也是提升母语素养的另一种新的尝试。

我们的大语课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地域文化专题将地域文化研究纳入到大语教学内容之中。

韩山师范学院地处粤东潮汕地区,潮汕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之一,其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文化特征,在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中保留了浓郁的原生态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作为一代宗师的韩愈与潮汕文化的发展更是密不可分,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校大语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

为了突显潮汕地域文化特色,在文学教育的脉络中梳理“潮州山水喜姓韩”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教学上设计了“韩愈与潮汕文化”专题,以《祭十二郎文》文本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学习韩愈的文学创作特点和成就,深入了解韩愈与潮汕文化发展的渊源关系。

为了能使文学经典“活”起来,特意在课外引导学生参观游览潮州八景中与韩愈相关的“韩文公祠”和“祭鳄台”,将死的文字记载和活的文化景观相结合,既提高了文学素养,也强化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活读经典还可以使经典阅读成为经典“悦读”,让学生愉悦地阅读文学经典,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大语课尝试使用混合学习教学方法,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也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利用已有的课程网站资源,通过图片、音频、视频文件,与文本文件对照,构建多姿多彩的文学阅读活动。

如,月魂诗韵——中秋诗词赏析专题,运用混合学习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提前在大学语文课程网站征集“中秋悦读”活动方案,让同学们踊跃在网站发布,经过评选,最终确定具体的方案,其中包括小组学习环节,查阅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传说、潮汕地区的中秋习俗,可以转帖在课程网站的讨论区。

再开展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竞赛,看谁查找到的中秋诗词最多。

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老师的讲解,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意味,赏析经典的中秋诗词歌赋,还可以穿插诗词朗诵和中秋歌曲比赛,甚至可以把课堂转移到中秋月明的室外草地上,在喝茶吃月饼赏月的节日气氛中品读经典。

  综上所述,我校大学语文课程自2008年开始实施的“经典新解”教改探索与实践,以“文本本位”为核心,努力做到回归语文本体和回归文本本位,以实现提升大学生母语素养的终极目标,教改实施4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当前高校阅读经典低迷的大环境下,也存在着诸多的教改瓶颈,仍然是一项未竟的漫长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刘文菊.文学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67-70.

  [2]彭书雄.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J].中州学刊,2011(01):

235-240.

  [3]刘俐俐.后现代视野与文学经典问题域的新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2.(03):

137-143

  [4]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16-18.

  [5]温儒敏.大学语文:

把“败坏”的胃口调试过来[N].人民日报,2005-12-6.

  [6]童庆炳.回归文学经典的“教”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Ol2,(3):

265-271

  [7]张静.大学语文应落实文本本位[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38-39.

  [8]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

从危机到转机[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