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023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曼教育系列电子书21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1Word下载.docx

“我再去查一查。

”这么一来,孩子会因此而受到激励,会想再发问。

虽然孩子的问题是一些本来就是如此的问题。

但是大家认为本来就是如此的现象,孩子却有所疑问,实在是很了不起。

例如:

牛顿就是因为认真地考虑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

”,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种从大家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事中,发现一种规律,就称之为科学。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一个对于大家都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事情产生怀疑的人。

他在进入小学以后,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

有一天,老师在黑板上写:

2+2=4。

这时候,爱迪生问道:

“老师,为什么会是4呢?

老师说:

“2再加2,应该就是4呀!

但是,爱迪生还是无法接受。

老师却认为爱迪生的头脑有问题。

因为班上有了爱迪生这样的学生,课程总是无法继续下去。

于是,老师把爱迪生的母亲请到学校来,对她说:

“你的孩子智力发育太迟钝,无法继续读书。

不过,爱迪生的母亲认为爱迪生是个独特而优秀的孩子。

自小爱迪生从小学退学之后,就亲自对他进行教育。

爱迪生在科学界非常活跃,拥有多项发明,这是众所周知的。

不可否认,这与他的母亲在其发问期很好地培育了他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个四岁的女孩看了《人猿泰山》的电影,就问母亲道:

“第一个人是出生在很早以前吗?

“是吧?

是在很早以前。

“那个人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吗?

这时,母亲并未回答,却笑了起来。

这孩子从母亲那儿得知人是从肚子里生出来的。

第一个人类没有母亲,所以想泰山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当孩子有这种奇特想法时,千万不要笑她,而要和她一起想:

“恩,到底是怎么样来的呢?

地球上的第一个人,到底是怎样出生的呢?

……其实,这的确是非常难以回答。

科学家们正努力地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时,你可以给她讲国内外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上帝造人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会令大人发笑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电视的问题增加了。

现代社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所以孩子一出生就习惯看电视。

只要按一下那小小的开关,屏幕上就能看到有意思的动画片,耳朵还能听到悦耳的音乐。

对于孩子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箱子。

大部分的孩子会觉得电视就是一个这样的东西,不会觉得有任何疑问。

但是,有些孩子却会觉得困惑。

一个五岁的孩子问道:

“如果电视坏了,家里会不会淹水呢?

因为他看到电视中出现游泳池的画面。

“即便电视坏掉,水和人都不会从电视中跑出来。

“为什么人会在电视中游泳呢?

他们不是在电视里面吗?

其实,母亲也不太了解电视的组成,所以回答得很勉强。

“那些人在游泳池游泳时,由摄影机摄影之后,在传送到我们的电视里。

在电视中有所谓的转播机器。

关于电视的问题,还有“那些小人是住在电视里吗?

”或是“我也能进到电视里去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

甚至有的孩子在电视播放节目时,还会跑到电视的后面去看一看,还会伸出手来拨弄电视后面的机器或电线,这让母亲非常紧张。

要想五岁的小孩说明肉眼看不到的电波,实在非常困难。

如果有画册,可以一边让他看画册一边说明(见第7章)。

这是最好的办法。

此外,电视台经常开放让人参观,也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

趁孩子有兴趣的时候,把握机会带他去参观。

这是最好的办法(见第6章)。

对于孩子所问的问题,决不可以一笑置之。

一定要真诚地赞许孩子,并告诉他(她):

“你真了不起,能注意到这一点。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啊!

这些孩子充满了创造性和好奇心,能够注意到大家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这样的孩子,如果能够给予精心的培育,将来在思考问题上一定会卓尔不群。

考虑到孩子提问的背景

每当吃饭的时候,家长通常都会要求孩子赶快吃。

看到旁边的人很快地吃完时,孩子会问道:

“人为什么只有一个嘴巴呢?

如果告诉他:

“如果有两张嘴,那就成了妖怪了。

这会让孩子觉得非常沮丧。

“如果多长几个嘴,就可以很快把饭吃完了……”原来,这才是孩子提问的真正原因。

听到自己的孩子这么说,母亲或许会很诧异吧!

不过,对于四岁的孩子而言,因为饭吃得太慢而挨骂,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这时候,最好说:

“是呀,如果有两张嘴,就能够很快地吃完。

最重要的是要有赞许孩子想法的态度。

父母的这种态度能够让孩子的创造性得以发展,更能提高他(她)的智慧性和好奇心。

另外要考虑到的是,发问问题的背景。

最近,有很多孩子因为边看电视边吃饭,而导致吃饭时间的延长。

这也许是因为父母认为,与其让孩子为了急着看电视而匆匆地扒了几口饭就算完事;

还不如让他边看电视边吃饭来稳定他的情绪吧!

不过,这么一来,会延长吃饭的时间,孩子会因食物变凉、不好吃而饭量减小,结果又挨家长的骂……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孩子会觉得吃饭实在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果孩子有此发问背景,那么母亲就应该反省其用餐的方式。

有个三岁的小女孩看到农历十五的月亮,就说:

“妈妈,我要月亮,帮我把月亮拿下来。

这时,母亲实在没什么好办法,只好说:

“月亮太远了,妈妈拿不到!

“月亮你快下来,我要你!

“月亮是要给大家看的,不可以拿下来。

虽然母亲说明了事实,却无法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要求。

当我们看到黑暗中明亮而美丽,绽放着银色光辉的月亮时,的确会觉得想要把它摘下来。

因此,在这时候,母亲要顾及孩子的感性来回答。

如果能够把月亮拿下来,真是太好了。

在黑夜中的月亮看起来真是漂亮,甚至不需要电灯呢!

这种回答方式,对于孩子的愿望能够给予某种程度的满足。

而“月亮是要给大家看的,不可以拿下来”,这种否定性的回答,很可能会使孩子不再喜爱月亮。

这种回答方式不容易培养孩子喜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月亮在天空中,那么幼儿园的小明和亮亮也能够看到。

花园中的花朵也会因为看到月亮而感到高兴。

还是把月亮留在天上吧,大家都会觉得高兴。

这种回答方式也不错。

由于这个小姑娘只有三岁,当然没必要向她说明宇宙的现象,以及月亮是因为太阳的光而反射等等。

因此,要依照孩子的年龄和智能来回答问题。

(见第4章)

“妈妈,如果雪儿越来越小,就会成为婴儿,是吗?

“雪儿,你在刚出生的时候,就是婴儿。

然后逐渐地长大。

今后,还会继续长大,所以不会变成婴儿。

“真没意思。

雪儿的姑姑刚刚生了一个小宝宝,人们(包括雪儿的母亲)去探望她时,都不断地点头说,“真可爱啊”,“多漂亮的小家伙”,甚至有些人还带了礼物去,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婴儿身上。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而言,已经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独立性。

她已经可以独自走路,有时候还会撒野,有时还会反抗父母。

不听话时,也会挨骂。

看到婴儿受到大家的娇宠,而十分羡慕。

希望也受到同等的待遇,因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对孩子说:

“你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而是要先弄清楚孩子提问的原因,然后接受孩子的感觉再来回答。

不要像刚才那位母亲一样,只给孩子事实上的说明。

应该告诉她,还有很多乐趣是婴儿无法享受到的。

“婴儿不能够和小朋友一起作游戏,也不能够溜滑梯。

也不能够去商场买玩具,吃好吃的东西。

雪儿,你就是因为长大了,才能做到这些婴儿所无法做到的事。

如果这样告诉孩子,就能够有效地让孩子摆脱想要成为婴儿的想法。

关于语言的问题

有个五岁大的小女孩,她有个比她大一岁的姐姐。

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我吃得比姐姐多,是不是可以当姐姐呢?

这让周围的人都觉得很好笑。

其实,这是因为在吃饭的时候,妹妹吃得不多而被妈妈骂:

“你不吃多一些,就会长不大。

”妈妈听到小女儿这么问,回答道:

“姐姐比你早出生,,所以即使你的身体长得再高大,也不能当姐姐。

就好比将来即使你长得比妈妈还高大,也仍然还是妈妈的孩子一样。

其实,这孩子是由于对语言的误解,才会有这么奇特的问题。

这时,应该要仔细地说明“长大”有两层意思。

姐妹,先出生的是姐姐,后出生的是妹妹。

姐姐比妹妹大,其实她们的关系并不存在于体型的大小变化。

就像母子的关系一样。

“不过,姐姐吃得不多,所以会比较瘦。

如果你好好地吃饭,可能会长得比妈妈和姐姐还高大呢。

小孩子知道的话语较少,所以经常会有语言上的误解。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有个四岁的小男孩在动物园里游玩,母亲指着笼子里的动物对他说:

“这是猩猩。

”孩子低头想了很久,然后问道:

“是不是等到天黑了,他们就住到天上去了?

这时,妈妈赶快解释道:

“动物园里的猩猩和天上的星星是不一样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常会误听同音异义字。

由于大人了解汉字,所以知道“猩猩”和“星星”的不同;

可是小孩子就不一样了,同音异义字会让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这时候,可以向他们举例说明同音异义字的差异,以增加他们对于语言的兴趣。

除同音异义字外,孩子也会在其它方面表现出对于语言的感受性。

“怎么有这么多的秋天,有丰收的秋天、美丽的秋天、读书的秋天……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秋天呢?

四岁半的小女孩因为看电视,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于是有了这样的问题。

这时候,母亲做了这样的说明:

“秋天不像夏天那么热,也不像冬天那么冷,所以是非常舒适的时期。

因此,才会有所谓读书的秋天……”接着,又告诉她:

“其实,那都是秋天。

不过,母亲所作的说明还嫌不足。

如果再附加说明一年四季,会更加理想。

“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

春天时暖和,树木开始萌芽,百花开始绽放;

夏天时很热,大家可以去游泳,吃冷饮;

秋天时,天气不热也不冷,非常舒服,这个时候最适合运动、学习,另外,各种各样味道鲜美的水果都在这个季节成熟,我们可以尽情品尝;

到了冬天时,天气非常寒冷、会刮很大的风,到处都在结冰,还会下雪;

冬天过去之后,又是春天……,于是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这些并不复杂的说明,确可以让孩子慢慢体会到大自然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对于孩子的问题,能够再综合作一说明,是最适当的回答秘诀。

从孩子的问题中,一一打开未知世界的门,能够激励他不断地发问。

拟人化的问题

一个初冬的早上,有个四岁的小女孩偶然看到池中的小鱼,于是问道:

“这鱼不冷吗?

不会感冒吗?

母亲的回答非常巧妙:

“池里的水应该是很冷的吧!

不过,水是鱼的家,因为它经常运动,所以不会觉得冷。

如果你觉得冷,我们来赛跑好吗?

尤其小孩觉得冷的时候,会有此种说法。

这时候,可以诱导她,“来,跟妈妈一起跑步吧,一二一……?

幼儿的心理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自己觉得冷的时候,看到池中的鱼,自然就会认为鱼也冷;

这是幼儿的心理特征。

即使不是生物,也会认为它们和自己一样,都要早上早起、洗脸、吃饭,晚上上床睡觉。

因此,这位母亲的回答方式非常有智慧。

当然,也会有别的回答方式,例如:

“鱼儿喜欢在冰凉的水中。

有个四岁的小男孩起晚了,母亲说他是“贪睡的小孩”。

这时候,小男孩问道:

“那么,鸡是几点起床呢?

母亲告诉他:

“太阳出来时,就会起床了。

这很可能是因为这孩子曾经听说过,鸡起床的时候,会叫人起床。

所以当自己晚起床的时候,就会想起早起的时候鸡会叫。

因此,这孩子的头脑是非常聪明的。

如果母亲再稍微用些心,还可以告诉孩子,母鸡是不会叫人起床的,只有公鸡在早上太阳升起时,看到东方的天空露出曙光,就会喔喔叫:

“大家快起床啦!

”接着再告诉孩子:

“所以我们要像鸡一样地早起。

五岁的小男孩看到电视上的预防蛀牙的广告,问道:

“蛀牙的蛀虫到底住在哪里?

“蛀牙的蛀虫没有固定的住处。

吃甜的东西或口内有食物残渣的时候,它就会出现。

但是它长得太小了,根本看不到。

因此,睡前必须要刷牙,让蛀虫没有地方住。

这样就不会有蛀牙了。

这是小孩特有的拟人化思维所引发的问题。

这位母亲的回答方式非常好。

不过,如果能够好好地运用这机会,强调说:

“如果不想有蛀牙,饭后、睡前都要漱口、刷牙,做好牙齿的大扫除。

就有如上述的例子一样,孩子所问的问题常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内容。

但是,对孩子而言,他们都非常认真地思考疑问,因此父母亲绝对不可以一笑置之;

而必须要考虑到孩子所发问的背景,以温柔的态度来回答。

这样才不会抹杀了小孩智慧的好奇心。

2不要漠视、回避孩子所问的问题

如果漠视、回避孩子所问的问题,会使孩子的情绪不安定

处于发问期的幼儿,有时候的确很难应付,甚至几乎无法应付。

恰恰此时是幼儿智力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时期。

他们有时之所以发问,只是想要和父母亲沟通一下而已。

这时期的孩子充满了智慧性的好奇心,对于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自然回产生很多的疑问。

要父母亲一一仔细地回答,实在不容易。

尤其是父母亲越忙的时候,小孩子越是纠缠不已。

另外,小孩子会有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发问的倾向。

小孩子几乎会问任何的问题,不过这是他们的智力之芽开始萌发的表现。

树苗在成长为参天大树以前,需要充分地施肥、浇水,否则会变得非常瘦弱。

因此,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补充养分,就会贻误良机。

而一旦错过,则无法重新开始。

回答孩子的问题,也是相同的道理。

一定要确实把握好他们的智力正在萌芽的时期,适当地予以应对,才能够培养出充满好奇心和学习愿望的孩子。

因此,切勿漠视、回避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而要尽可能诚恳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此外,孩童的情操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偶尔在孩子提出问题,却正值母亲忙碌的时候,母亲会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漠视孩子的问题,并告诉孩子:

“妈妈现在很忙,等一会儿再说。

”甚至还会拒绝孩子,说:

“妈妈不是早就教过你,告诉过你了吗?

你到底要问多少次才能明白?

结果会令孩子不满。

这种不满的累积会给孩子的个性蒙上阴影,甚至影响他将来的一生。

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才能培养出情绪安定的孩子。

如果孩子本来就了解的事,却一问再问,这表示孩子想要引起父母亲的注意。

尤其是在弟妹出生以后或家中有其他小朋友时,会经常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换言之,孩子发问的目的,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为了要引起家长的回应。

这时候,只要注意孩子的态度,就可以得知了。

孩子会发出撒娇的声音,纠缠着母亲,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等等。

这时,不要拒绝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寂寞的心情,想要引起注意的心理状态。

如果家长没有理解这种心态而有所回应,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欲求不满,而引发其他想引起注意的行动。

吃手指头、咬指甲、尿床等,果真这样就麻烦了。

几乎大部分的父母亲都会漠视或回避孩子的问题。

除了忙的情形以外,像是不容易回答或困难的问题,还有他人在场时不好回答的问题等,大都会采取这种态度。

在此,举出一些实例,让大家想一想该如何回答。

难以回答的问题

五岁的小孩跟妈妈走在人行道上时,问道:

“为什么石头是硬的呢?

这时候,母亲并没有作正面的回答,而跟着他说:

“为什么会是硬的呢?

”的确,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雪是白色的呢?

“为什么狗是‘汪汪’的叫,猫咪是‘喵喵’的叫呢?

“为什么有五根手指呢?

这些都是大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

但如果要一一回答,的确令人头痛。

一般的回答方式是:

“很久以前,神就是这样造的。

”对于五岁的小孩而言,这种答复无法令他满足。

如果能够附加说明石头的用途和采石头的地方,添加一些有关石头的相关资料,会更加恰当。

这时,可以向孩子说明,因为石头很硬,所以可以用来盖房子,铺马路。

此外,在山里有很多石头,下过雨以后,会被冲到河流里,跟河水一起流向下游。

它们在上游是大石头,到了下游时,就变成了小石头。

甚至回变成沙子。

如果能够利用彩色的图片让孩子边看边说明,效果会更好。

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试着举个巧妙的例子,多少也能够解决孩子所发问的问题,以满足孩子。

三岁的男孩边看画册边问道:

“为什么画不会动呢?

这时,妈妈会说:

“这就像我们看人一样,看到的那一页会浮现在脑海中,将它画下来就变成画册。

由于孩子平常看电视看习惯了,很可能会拿画册来和电视相比,而有了这样的问题。

用纸或蜡笔、颜料画出来的画像,以及照片,是不会动的。

电视是把拍摄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图片连接起来,用电力转动,使其变成会动的影象。

父母亲可以如此地说明。

有时候,孩子还会问出一些让父母亲吓一跳的问题。

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看电视时,问道:

“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会结婚呢?

“因为爸爸、妈妈互相喜爱,想要在一起生活。

“我也想要和爸爸结婚。

“你长大以后,也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当孩子有想和自己的父亲结婚的念头时,不要予以否定,而必须要对孩子的愿望有某种程度的认同,告诉她:

如果能够和像父亲一样温柔的人结婚,那该有多好!

孩子非常喜欢父亲,即表示亲子关系良好。

同时,藉此也可以建立更好的家庭关系。

边吃饭边谈到幼儿园时,四岁的男孩问道:

“爸爸和妈妈吵过架吗?

对于父母亲而言,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几乎想要逃避。

这时,还是必须要直率地回答。

“没有,不过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事?

“我和军军吵架了。

“原来是这样!

吵架是不好的事情!

所以你们下次不要吵架喔。

母亲这种回答方式似乎比较倾向于道德性和说教性。

也许,有些小孩父母亲在口头上的争执。

其实,不论在哪个家庭,不可能每一天大家都笑嘻嘻地。

偶尔吵一两次架,也是正常现象。

所以如果母亲有此答复,孩子就会觉得母亲在说谎。

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形,母亲最好如实回答:

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会吵嘴。

不过,马上又和好了。

如此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马上又和好了,孩子会觉得父母亲和自己一样,而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感。

如果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不会吵嘴,所以你不可以和别人吵嘴”等等,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训的意味,很可能会使孩子对父母亲不再具有好感,甚至对父母亲敬而远之。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别人家中看到小婴儿,而问道:

“为什么我没有弟弟、妹妹呢?

这时,母亲告诉他:

“妈妈已经老了,不可能再生下小婴儿了。

这小男孩脸上先是出现诧异的神情,接着又笑了。

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独生子会特别渴望弟弟、妹妹的出生,而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正如第一章中的叙述一样,对于孩子的愿望,要给予某种程度的认同。

前述的妈妈说,“妈妈已经老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如果回答说,“如果我们能够再生一个小孩,那该有多好呀!

”稍微地肯定孩子的愿望,让孩子不会太过悲观或太失望。

这一类的问题非常多。

当然,母亲必须煞费苦心,作各种的回答。

四岁的小红问道: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生小娃娃呢?

”这主要是因为自己一个人有时感到寂寞后,所发出的问题。

“妈妈已经有了小红了,所以不想再生。

小红,你想要小娃娃吗?

“恩,我会去找娃娃蛋,然后妈妈你帮我生。

这孩子认为生娃娃就好象鸟生小鸟一样,是从蛋中孵出来的。

这时候,也不需要予以否定。

如果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还可以说:

“等你上了幼儿园,就会认识许多的小朋友,那是一件非常非常快乐的事。

在某些场合难以回答的问题

四岁的小东和妈妈一起去购物,在排队等待付款时,指着前面那位身材较胖的女士问道:

“妈妈,这个阿姨为什么那么胖?

妈妈连忙说:

“嘘!

不可以这么说。

一边拉回小东的手,要他注意。

“妈妈,为什么呢?

“阿姨吃东西不挑食,所以身体好。

她不会感冒,所以小东你也要什么东西都吃。

小孩子天真无邪,看到任何事物就会马上说出来。

在电车中看到醉酒的人时,会马上问道:

“为什么那个人这样大声嚷嚷呢?

”还有,“为什么那个人那么矮?

”、“为什么那个人那么黑?

”这些问话都会使双亲提心吊胆。

如果对方离得很远,要加以回答,也不会被对方听见。

那么,便可以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

但是,如果对方就在眼前,那么就只能够告诉孩子,“等一会再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然,在不会伤害对方的人格的情形下,最好是马上回答。

这么一来,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孩子看到拄着拐杖的人,就会问:

“为什么呢?

”这时候,告诉孩子,“因为生病”。

回答方式不会失礼。

不过,如果孩子问:

“为什么那么胖呢?

”这时无法率直地回答,就可以告诉他,“等一会儿再说”。

等对方离得较远时,再告诉他。

可以告诉孩子,吃得太多或不喜欢运动,就会发胖。

只吃甜的东西并不好。

所以“不可以只吃甜的东西,必须吃任何东西,而且经常运动,才不会过胖。

也不容易生病”。

此外,还可以告诉孩子,“吃得太多会发胖,如果挑食就会太瘦,而变成身体瘦弱的小孩”。

五岁的小女孩在去上小提琴课时,看到一个眼睛看不到东西的小孩,回到家就问母亲:

“那个眼睛看不见的小孩,是不是神亡了帮他做眼睛呢?

神也是非常忙的,有时候很可能也会忘了做眼睛。

甚至也会忘了做耳朵、嘴巴和手脚。

“有这么多的小孩,一定是神忘了帮他做。

真是很可怜。

这孩子并不是当场问,因此这种回答也是方法之一。

当然,你也可以回答,“因为眼睛生病了,所以看不见。

”即使对方就在你身边,这种回答方式也不会失礼。

特别是在面对身体有残疾的人时,千万要注意不可以流露出丝毫轻蔑的态度。

有些父母会趁机教训子女,说:

“你也是一样,如果不听母亲的话,就会变成那个样子。

”这么做真是极端的糟糕。

它不仅无情地伤害了那位残疾人士,也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很多自尊心极强的人并不需要怜悯或同情。

因此,在回答或说明的时候,要着重在那个人好的,优秀的地方。

“虽然他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