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38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docx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2041110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学时:

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32)学分:

2.0学分

适用专业:

临床、麻醉、预防医学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开课部门:

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先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

考核要求:

闭卷,最终成绩由理论70%和实验30%构成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王建枝殷莲华主编《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参考书:

李桂源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二版)人卫出版社2010年 

PathophysiologyofDisease,thirdedition,editedbyStephenJ.Mcpheeetal.Lange,MedicalBooks/McGram-Hill,200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主要是从机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它和其他基础学科一样,也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学习完本课程,要求掌握有关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病理过程的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并且应用这些基本理论,通过科学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按照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

要求对教材内容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牢固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熟悉:

对教材内容以清楚地理解,并记住其中主要内容。

了解:

对教材内容一般理解。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1

绪论、疾病概论

2

2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5

3

酸碱平衡及紊乱

4

4

缺氧

2

5

休克

3

6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2

7

心功能不全

4

8

呼吸功能不全

3

9

肝功能不全

3

10

肾功能不全

4

小计

3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根据教材进行选择性讲授,介绍重点内容和概略知识,并注意介绍有关知识点的最新发展动态。

加大与实际结合的力度,多结合临床病例和图片,开展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专业术语给出英文。

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2.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

4.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重点难点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主要任务。

2.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

第二章疾病概论

基本内容

1.疾病的相关概念

2.病因学:

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条件。

3.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4.疾病的转归:

康复和死亡。

基本教学要求

1.明确疾病的概念。

2.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3.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和标志。

4.熟悉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疾病的转归、脑死亡。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基本内容

1.水、钠代谢紊乱:

水、钠的正常代谢;水、钠代谢障碍概念及其分类;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和水中毒的特点、原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水肿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2.钾代谢紊乱:

钾正常代谢,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

3.镁代谢紊乱(不讲内容)

3.钙磷代谢紊乱(不讲内容)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脱水的概念、分类;不同类型脱水的主要原因,机体变化特点及临床表现。

2.掌握水中毒的概念,水肿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机制。

3.掌握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4.熟悉水中毒的原因、发病机制及机体变化。

5.了解不同类型脱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1.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的概念、主要病因和机体变化特点。

2.水中毒的概念、水肿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机制。

3.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4.低钾血症、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和心肌电生理的变化特点是本章难点。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基本内容

1.酸碱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

2.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及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

3.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分类及特点。

5.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机体维持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2.掌握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常见原因、主要代偿调节方式,血气检测

特点,对机体的影响。

3.熟悉pH值、PaCO2、AB、SB、BB、BE及AG的意义及正常范围。

4.熟悉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原则。

5.熟悉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血气检测特点。

6.了解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1.机体维持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2.几个重要概念:

酸碱平衡紊乱,阴离子间隙(AG),肾小管性酸中毒,反常性酸性尿等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的分类概念。

3.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常见原因、主要代偿调节方式,血气检测特点,

对机体的影响。

4.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以及代偿公式的应用和判断原则。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和病例分析。

第五章糖代谢紊乱

不讲内容

第六章脂代谢紊乱

不讲内容

第七章缺氧

基本内容

1.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2.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

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血液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组织细胞变化。

4.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

2.掌握四种类型缺氧的病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3.掌握缺氧引起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变化,熟悉其机制。

4.熟悉缺氧对血液、中枢神经系统及组织细胞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2.组织性缺氧的发病机制。

3.血液性缺氧和氧离曲线变化的意义。

4.循环系统功能在缺氧时的变化。

5.缺氧对2,3-DPG的影响。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

第八章发热

不讲内容

第九章应激

不讲内容

第十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不讲内容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不讲内容

第十二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不讲内容

第十三章休克

基本内容

1.概述:

休克的概念、休克的认识过程。

2.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3.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休克早期、休克中期和休克晚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主要临床表现。

4.休克时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5.休克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肾功能的变化、肺功能的变化、心功能的变化、脑功能的变化、胃肠道和肝功能的变化

6.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MODS的病因、发病经过和发病机制。

7.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8.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因学防治、发病学治疗、支持与保护疗法。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休克、SIRS、MODS等重点概念。

2.掌握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熟悉休克期的临床表现。

3.掌握休克时心、肺、脑、肾的功能变化及其机制。

4.熟悉休克过程中细胞代谢变化的特点以及细胞所发生的主要损伤性变化。

5.熟悉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及发病的主要环节。

6.了解SIRS的判断标准,MODS的分型、发展过程、发病机制。

7.了解休克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1.休克的概念及冷、暖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微循环机制。

3.休克三期的临床表现、微循环变化及组织灌流特点。

4.休克期微循环淤滞的机制是本章难点。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结合病例分析。

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基本内容

1.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

3.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4.DIC的分期与分型

5.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

6.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DIC、FDP、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的概念。

2.掌握DIC的发病原理及其常见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3.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和DIC的分期。

4.了解DIC的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1.DIC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2.DIC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的概念和原理。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病例分析等。

第十五章心功能不全

基本内容

1.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概念。

2.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及分类。

3.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心脏代偿反应、心外代偿反应和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4.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肌收缩性减弱、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和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5.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心输出量不足、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

血。

6.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病因及消除诱因、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控制水肿。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的概念。

2.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3.掌握心力衰竭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功能的变化。

4.熟悉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和诱因,机体的代偿方式及意义。

5.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和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1.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机制

2.心衰时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

3.心肌肥大与心功能障碍的关系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病例分析等。

第十六章肺功能不全

基本内容

1.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类。

2.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与阻塞性通气不足及血气变化),肺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制。

3.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肾功能变化、胃肠变化。

4.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的概念。

2.掌握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血气变化特点。

3.掌握呼吸衰竭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4.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制。

5.了解其他内容。

重点难点:

1.呼吸衰竭的定义和发生机制。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3.肺源性心脏病和肺性脑病的定义和发生机制。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病例分析等。

第十七章肝功能不全

基本内容

1.概述

2.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物质代谢障碍、胆汁代谢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生物转化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和肝性腹水

3.肝性脑病:

概念、分类与分期,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肝肾综合征:

概念、类型及发病机制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肝功能不全和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概念

2.掌握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比较公认的学说

3.熟悉肝功能障碍的表现形式。

4.了解肝性脑病的诱因及防治原则,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重点难点:

1.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概念。

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病例分析等。

第十八章肾功能不全

基本内容

1.肾脏的生理功能与肾功能不全。

2.急性肾功能衰竭:

概念、病因与分类,发病机制,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慢性肾功能衰竭:

概念、病因和发病过程,发病机制(健存肾单位学说和矫枉失衡学说),功能代谢变化(尿的变化、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性高血压、肾性骨营养不良、肾性贫血)。

4.尿毒症:

概念、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肾功能不全概念,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与尿毒症的定义。

2.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经过及其表现。

3.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4.熟悉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的特点,慢性肾衰的发病过程和发病机制。

5.熟悉尿毒症时功能与代谢的变化。

6.了解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1.几个重要概念: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矫枉失衡、肾性骨营养不良、急性肾小管坏死、氮质血症、等渗尿。

2.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临床经过;器质性与功能性肾衰的区别。

3.矫枉失衡学说及钙磷代谢障碍与肾性骨营养不良。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主讲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病例分析等。

第十九章脑功能不全

不讲内容

撰写人:

卢宁平

审核人:

黎俊民

分管教学院长:

彭少君

2015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