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385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docx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

第一种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第二种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第三种认为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第四种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第五种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

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对于社会基础是具有反作用的,政治的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第四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答:

可以理解为:

1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2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3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4什么是政治?

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二是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并因此才具有政治性.三是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

5政治学的研究途径有哪些?

答:

第一权力研究途径.可以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第二制度研究途径.政治制度是政治流动的基本框架和组织方式.第三政策过程研究途径.政治往往以公共政策为表现形式.第四政治功能研究途径.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组织和机构承担各种功能.第五政治意识形态研究途径.政治意识形态是对政治现实的反应.第六国际关系研究途径.第七政治行为研究途径.政治行为研究属于微观政治研究.

6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和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第三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7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是什么?

答: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8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和综合研究。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中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9民主固有的缺陷是什么?

答:

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

使人轻视和不太考虑个人的权利。

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

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对于一种决策来说,参与的人数越多,产生分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决策的效率就可能越低。

10中国传统政治研究所形成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答:

1君权神授说:

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

2圣贤政治观:

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

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

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

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

5德刑兼重:

儒家后果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

6法、术、势统治术:

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

7重农抑商思想:

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

8天朝大国思想:

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

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

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我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

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

春秋大义,名分制度。

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

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

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社会出现重大变故,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11民主的限度有哪些?

答:

所谓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民主作为“公共生活”、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

(一)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二)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三)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民主政治实则是“多数人的统治”。

12民主化经历了哪几次浪潮?

答:

第一次民主化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

美国在约在1982年开始了第一波民主化,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其他国家也逐渐扩展了选举范围,确立了总理和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第二次民主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盟军的占领促进了民主制度在西德、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和韩国的确立。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首先出现在南欧。

到70年代末,民主化的浪潮涌入拉丁美洲,亚洲也开始了民主化的浪潮。

到80年代末,民主化浪潮也席卷了东欧世界。

1

13三次民主化浪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1)在政治背景方面:

第一次,取代绝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统治;第二次,取代法西斯统治、殖民地统治或个人军事独裁统治;第三次,取代一党制、军人政体或个人专制统治。

(2)在内因外因关系方面:

第一次,西方文化和专制实践的自然演化;第二次,通过外部压力和非殖民化实现;第三次,内部民主条件发育成熟的自然结果,证明民主价值超越文化界限,得到世界认同。

(3)在民主化方式方面:

第一次暴力革命;第二次军事战争;第三次妥协、选举、非暴力的和平转变。

14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答:

一方面,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突变等。

另一方面,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

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15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

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是经济市场化。

二是文化世俗化与同质化。

文化世俗化被认为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被看成是以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是政治文明化。

四是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6精英民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

精英民主理论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个集团。

统治者掌握政治权力,支配社会生活;被统治者没有决策能力,只能服从统治。

现代民主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以选举为核心的政治活动和过程中。

在竞选活动中,公民通过投票除去最无能者,选出大众最信赖、最有能力的政治精英来实行统治。

人民通过选举保证组成政府的精英向人民负责。

17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答:

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

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18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答:

遇到三个难题:

第一个是数据问题。

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

第二个是隐性价值问题。

严格地说,科学研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

但是,政治研究模式和理论要实现完全的客观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个是价值中立问题。

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

19西方政治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

西方政治研究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改变和研究内容的变迁等方面。

依照历史的观点,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研究大体经历三个时期,即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和激进批评时期。

20行为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突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么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21.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什么?

答:

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上.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级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把政府描述为一个由个体的人和人群相互作用所组成的过程,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特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在理论上,一反过去传统政治学者偏重历史分析、规范分析、制度分析法的趋势,而着重于客观的、经验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决策理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而成为政治行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2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

在研究方法上,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经验研究方法,对政治行为的分析注重于量化数据的收集调查、统计分析和经验理论模型的建设,极力倡导观察的客观性及“度量”的可靠性。

行为主义者严格区分“规范问题”和“经验问题”。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改正和可靠性,他们强调政治学研究,要做到价值中立。

在他们看来,一切缺乏经验资料支持的例题都只能当作假设,而不能当作结论。

经过经验的检验后,得到证实或证伪结论才能成为确实的知识。

23.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分别是什么?

答:

第一,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第二,公共权力表现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公民权利表现为公民在私人领域的自主和自由。

24.“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时,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第三,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对“公权”和“私权”进行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

25.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答:

这一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第二,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第三,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26.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力这一概念?

答: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罗斯金的定义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了权力: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反作用。

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或者是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27.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指的是什么?

答: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儒家的这种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法家的这种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霸道”。

28.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

第一,权威性。

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

第二,支配性。

政治权力是一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

第三,强制性。

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

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多种手段作为备用,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是后盾。

第四,扩张性。

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

第五,排他性。

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29.历史上关于权力来源和基础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

(1)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君权神授论”,认为上帝是权力的来源;这样的理论为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皇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认为政治权力最终属于人民,这成为现代戏民主共和制的理论基础。

(3)当代西方学者将政治权力视为对政治资源的占有,而把集团组织视为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关系是政治权力来源的基础。

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所以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需要。

因此,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30.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

第一,生产资料。

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生产资料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第二,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

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物质必定的积累就意味着力量的扩大,物质财富的占有就意味着力量的拥有。

第三,暴力。

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而强制和制约是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第四,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31.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

第一,能力素质。

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的体力的总和。

不过,由于政治权力主体个人和群体之分,因而政治权力主体能力素质的实际含义也不一样。

第二,身份资格。

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

个人身份资格就是人的社会政治角色。

群体也有其特定的身份资格,其主要有群体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

第三,政府与策略。

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

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

第四,组织。

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

组织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32.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多种多样。

按照政治权力实现和作用方式是否动用武力,分为暴力方式和非暴力方式,其中暴力方式按照和平程度逐渐增强分为压力方式、命令方式、规范方式和说服方式;按照政治权力实现和作用方式的奖惩分为奖励方式和惩罚方式。

(1)暴力方式(武力):

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

(2)压力方式(操纵):

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由此使权力作用的后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从而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

(3)命令方式(权威):

命令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4)规范方式(契约):

规范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5)说服方式(灌输):

说服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观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

(6)奖酬方式(激励):

奖酬方式即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酬以鼓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动。

(7)处罚方式(遏制):

处罚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它是规范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

33.关于政治权力分配模式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

(1)精英主义模式:

精英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权力掌握在精英手里,精英分为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政治精英指的是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精英们,也称为权力精英或统治精英。

(2)多元主义模式:

多元主义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民主的基础,主张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

多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

(3)多元精英模式:

一般认为,国家政策都是根据多数原则做出的。

多元精英主义者认为,现实中单纯的精英模式和单纯的多元模式都都是不存在的;政治权力既不掌握在少数封闭的政治精英手中,也不掌握在多元的利益集团手中,而是掌握在多元利益集团的精英手中。

(4)马克思主义模式:

马克思主义为政治权力分配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A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阶级分权)

B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党分权)

C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配模式(政府横向分权)

D中央与地立权力分配模式(政府纵向分权)

34.关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具体有哪些方式?

答:

(1)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阶级分权)。

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分配模式一般存在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不同性质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不相上下,双方都有妥协的要求;二是第三种外在力量对全社会构成威胁;三是不同性质的社会政治力量在社会中有某种共同利益。

(2)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党分权)。

政治学中有“政党分肥”一说,指的是议会民主政治中多个政党分享政治果实的状况。

这种状况实际上反映了政党分权模式的存在。

(3)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配模式(政府横向分权)。

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功能性划分。

现代政府一般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构分开,使其履行不同职责和功能的原则。

(4)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政府纵向分权)。

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公共权力在其权力主体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同时,它又是全社会整体利益与特定政治社区的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权力关系上的体现。

目前,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被制度化为联邦制和单一制。

3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答: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如宗教宽容,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

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利,居住、建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

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利等。

36.我国公民自由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

(1)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公民自由权利的体现,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是公民自由意志表达的媒介。

(2)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自由权。

此外,宪法政党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法律保护公民人身自由,任何公共权力机关不经授权,不能肆意侵害公民的自由权。

(3)舆论监督:

公民对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拥有监督的自由权。

同时公民对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也有舆论监督的自由权。

37.我国公民平等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法律面前的平等权,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享有民族平等权。

国家从法律制度上对公民的平等权提供了保障,如我国实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平等、教育机会平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规定等。

同时,公民对平等权利拥有舆论监督的权利。

平等权利的保障机制确保的只是相对的平等,而非绝对的平等。

因为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比如说,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法律不能保证每个公民都接受大学教育,但能保证公民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的均等。

38.我国公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

(1)我国在政治制度上尽可能地为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提供健全的制度机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享有作为人民代表的基本政治民主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保证民主党派享有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

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实行叁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确保普通公民享有最基本的民主权利。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国家还颁布了保护公民个人民主权利的法律和法规,选举法保护公民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民主权利,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9.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