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042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0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年中考模拟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解析:

】①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符合题意;

②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山洞里,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居住在房屋里。

③北京人、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会种粮食;

④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所以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规律总结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从魏晉南北朝开始,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发展速度加快。

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大致上经历了以下这样一个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原因: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当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表现:

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作技术进步,农业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

(2)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扬州和益州成为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时期:

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4.两宋时期:

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经典例题1下面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图三相对应的时期应是(  )

A.东汉后期B.隋朝前期C.唐朝中期D.南宋时期

【解析】第一幅图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第二幅图说明南方逐渐赶上北方,第三幅图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南方,表明那时候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时期。

【答案】D

变式练习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包括(  )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补充了劳动力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利于经济发展

④中原先进生产工具和经验传入江南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解答】D

考点一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1.(2019•东营)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如图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他参观的是(  )

A.元谋人博物馆

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西安半坡博物馆

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答案】C

【解析】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居住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

)他们还会制作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C选项符合题意。

(2019•烟台)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

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干栏式房屋B.半地穴式房屋C.出土的稻谷D.铜鼎

【答案】B

【解析】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3.(2019•德州)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还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  )

A.北京人遗址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

【解析】我们能从河姆渡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4.(2018•宿迁)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A

【解答】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5.(2018•泰安)“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

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

A.大运河B.长城C.都江堰D.赵州桥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具有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等特点,充分体现了李冰的“工匠精神”。

6.(2019•山东聊城)《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

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

A.劳动力动力充足

B.栽培技术落后

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种单一

【答案】C

【解析】《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

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工具简陋。

“千耦其耘”意思是千对农人在耕地。

其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千耦其耘”的现象出现于西周时期,原因主要是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7.(2019•青岛)“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

需要掌握铁犁牛耕的出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特点解答即可。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其经济上的社会大变革是指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故C项正确。

8.(2019•烟台)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

“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洽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明水排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

9.(2019•重庆)唐代出现了筒车。

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

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

这说明筒车是(  )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解析】本题考查筒车。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唐代出现了筒车。

这说明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

考点二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10.(2018•莱芜)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丝织业兴旺

【解析】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切入点,考查三国时期经济发展。

三国时期,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经济获得发展,丝织业比较兴旺,A、B、C与蜀国不相符。

11.(2017•菏泽)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

【解析】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反应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各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依据课本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所以C是正确的选项。

12.(2019•泰安)“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西晋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江南经济繁荣,出现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

D.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解析】本题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

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13.(2018•青岛)“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本题以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材料体现了主要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

③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4.(2018•日照)考古工作者对泉州沿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多处南宋时期的古代港口、码头和古海船遗址。

这说明,南宋泉州(  )

①造船业发达②海外贸易兴盛③是闻名的大商港④是当时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泉州沿海多处南宋时期的古代港口、码头和古海船遗址,表明宋朝的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是闻名的大商港;

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①②③是正确的选项。

考点三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15.(2019•湖北黄石)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  )

A.蔬菜类品种丰富

B.水利建设获得发展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体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

16.(2018•黑龙江大庆)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机构B.“蕃坊”C.“蕃学”D.宣政院

【解答】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藩市”“藩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17.(2018•玉林)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选项C符合题意。

18.(2018•泰安)“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解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故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19.(2019•聊城)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C.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D.只在少数富人之间流通

【解析】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题干材料强调了“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20.(2017•菏泽)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

(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解析】明朝政府后来再也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的原因主要是远航没有和贸易有效结合,赠予大量物质财富,换取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和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结果开支巨大,“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

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即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

1.(2020•济南市济阳区模拟)历史学家们认为:

【解析】①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符合题意;

②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山洞里,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居住在房屋里,符合题意;

③北京人、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会种粮食,符合题意;

(2019•青岛模拟)全球知名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宣布,将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通过土壤数字化改善耕地情况,培育海水稻。

让盐碱地上长出水稻,从15亿亩盐碱地里改造出1亿亩的良田。

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境内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是(  )

①半穴居房屋模型②刻猪纹黑陶缸③人面鱼纹陶盆④粟的朽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住半地穴房屋,人面鱼纹陶盆是半坡人制造的,半坡人种植粟。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故不能反映中国境内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是①③④。

3.(2019•聊城东昌府区一模)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人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由题干图片中的“周王室衰微”、“百家争鸣”等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同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为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

4.(2019•济南长清区一模)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战国时期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大运河

【解析】据题干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选项B符合题意。

5.(2019•历下区模拟)王朝刚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多次减免田租赋役将田租降至三十税一。

不修宫殿园囿,减轻刑罚,废除伤残肉体的肉刑,使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

此文描述的是(  )

A.光武中兴B.开元盛世C.贞观之治D.文景之治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此文描述的是文景之治。

6.(2019•临清市二模)唐代白居易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我国古代大规模开发江南是在(  )

A.东汉末期

B.东晋南朝时期

D.两宋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

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南方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7.(2019•潍坊诸城市三模)东晋政府在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

宋政府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

由此看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C.历代政府的农业政策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解析】由材料“东晋政府在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

宋政府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历代政府的农业政策。

只有C项与材料内容相符。

8.(2019•东营市东营区校级模拟)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阅读如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①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

②是隋文帝在位期间开凿

③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④以洛阳为中心,北抵今北京,南至今杭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9.(2019•淄博市周村区二模)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后人研究唐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反映了唐都长安城(  )

A.人口众多

B.商业发达

C.民族交融

D.布局规整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唐代长安城的布局。

表明唐长安城按中轴对称布局,城为方形,街道正直,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D选项符合题意。

10.(2019•滨州市邹平市二模)“论从史出”,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盛唐的社会气象”相符的是(  )

现象

史实

A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铁农具和牛耕

B

制瓷业的发达

景德镇成为“瓷都”

C

商业的繁荣

出现“早市”和“夜市”

D

开放的风气

妇女骑马、打球

A.AB.BC.CD.D

【解析】武则天登基成为皇帝,妇女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尚武风气盛行,D选项体现了“盛唐的社会气象”,符合题意。

11.(2019•济南历下区二模)如图是某同学课堂学习笔记,据此推断他记录的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解析】唐朝农民发明曲辕犁和筒车,促进了农业发展,唐朝陶瓷业发达,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故他记录的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

12.(2019•德州市临邑县模拟)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以下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宋代造船技术世界领先,拥有大量远洋商船

B.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C.宋代拥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如东京、广州、泉州等

D.宋代商业繁荣,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解答】据“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产生原因有:

宋代造船技术世界领先,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