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44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docx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

本焕老法师开示二

护眼色:

绿橙棕黑字体:

粗体大中小作者:

本焕老法师发布时间:

2010-6-2423:

29:

08繁體版 

禅七第三天

昨天讲大家要发道心。

发道心干什么呢?

就是要把功夫用好。

不发道心,功夫是用不好的。

现在我们坐在禅堂里参禅打坐,一定要放得下。

放得下,功夫才能提得起来。

若放不下,功夫也就提不起来。

为什么这样讲呢?

要知道,我们一个人,不说从无量劫到今天,就拿我们今天这几十年时间来说,各种人我是非、贡高我慢、无明烦恼、家庭纠纷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钻到我们的脑子里,挤得满满的。

既然装得满满的,要再装什么,就装不进去了。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挤得满满的,闹哄哄的,静不下来,又怎么能够用功办道呢?

所以,在禅堂里,要想把功夫提起来,首先就要放下一切。

关于参禅的功夫,各位在这个地方打了多年的七,大和尚给你们讲了很多。

今天,我再来重覆他讲一讲。

讲什么呢?

大家知道,禅宗强调一个‘疑’字,就是起‘疑情’。

‘疑’字从哪儿提起呢?

从一个‘不明白’上提起:

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讲话的是谁,不明白念佛的是谁,不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明白我是谁……关于起疑情,祖师们留下了很多的公案,公案虽然很多,但究竟只有一个,就是一个‘不明白’。

这个‘不明白’不是简单地‘不明白一句话’。

当你在这个不明白上认真地疑起来,来回地参究,它就是止,就是观,它是直指心性的。

所以,疑情起来之后,它是很有力量的,很有滋味的。

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参而自参。

你越是参越想参,越参越高兴。

‘不明白’一句话还不算功夫,要真正持久地在这个‘不明白’上起疑情,那才是功夫,各位参禅参了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真正地在‘念佛的是谁’这一个‘不明白’上起了疑情呢?

修禅的,就要在‘念佛的是谁’这句话上起疑情,来回参究,直到疑成一团,突然来一个桶底脱落。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大家在参禅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起疑情。

要起疑情,首先就得发道心。

参禅要如丧考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疑情才会发得起来。

如果你思想上没有一点惭愧心,没有一点警觉心,松松散散,摇摇晃晃,这个疑情是很难得发起来的。

所以,你们要想真正地把功夫用好,一定要发道心,一定要起疑情。

有了疑情之后,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还要保任,要使疑情打成一片。

疑情真正地用得好,这支香提起来有,那支香提起来还有,静的时候有,动的时候也有,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有。

能够这样地把握疑情,开悟就有希望了。

古人讲:

‘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

’如果你们行也不会,坐也不会,那就什么也安不上了。

所以,我们用功夫,要把疑情打成一片,在一切时、一切处,都用功夫。

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一步路也不要走;吃饭要吃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一口饭就不要吃;睡觉也要睡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个觉也不要睡。

所以,大家能够静如是,还要动如是才好;能够动静如是,还要睡梦中如是才好。

如果光是静中有功夫,一旦动了就没有功夫,那还不能算真有功夫。

古人讲,我们静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动中只有一份的功夫;在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睡觉中只有一分的功夫;在睡觉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八苦交煎的命终时,只有一分的功夫。

想一想,用功夫有多难。

实际上,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我们自己有没有真心地去用功。

如果真真切切地一切都放得下,什么功夫都能用得好。

如果你放不下,不但说功夫用不好,恐怕到头来还逃不脱阎王老子。

所以,用功最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

这里我讲一个公案。

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弟子拿著鲜花来供养他。

佛叫他把花放下,他就把花放下了,佛又叫他把身放下,他却不知道怎么放,佛再叫他把心放下,他一下子就开悟了。

想一想,佛若不叫他放心,他怎么会开悟呢?

因此,我们要想把功夫用好,一定要放下,不但要放下我们这个色身,还要放下心。

我们的身心都一齐放下,功夫才能用得好,那时我们才能逃脱阎王老子。

如果放不下,不但说功夫用不成,开悟不了,连阎王老子也逃不掉。

这个地方我还要讲个公案:

过去有个叫金碧峰的祖师,他功夫用得很好。

阎王老子派小鬼来捉拿他,那小鬼到处找,找来找去找不到,就找到他的弟子,问他师父跑到哪儿去了,那弟子就说,你要找到他,只要把他最喜爱的那只金钵敲几下就找到他了。

小鬼听了以后,就把金碧峰禅师的金钵敲了几下,金碧峰祖师果然出现了,于是小鬼就把他捉住了。

金碧峰祖师就问为什么要抓我,小鬼回答说阎王老子要你去。

金碧峰祖师就说:

请个假好不好?

过七天以后,我再去,我说话算数。

小鬼不同意,他就再三请求,最后小鬼就说:

好了,就让你七天。

小鬼走后,金碧峰祖师就想:

原来阎王爷来抓我,就是因为我放不下这个金钵,现在我就把它砸掉。

之后,他就打一坐,入定了,小鬼再来找,哪儿都找不到,又去找金钵,金钵也没有了。

这时,听到金碧峰祖师在虚空中说:

‘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大家想一想,虚空无相,怎能锁得住?

小鬼跑回去跟阎王老子讲。

阎王老子听了很高兴,就说:

‘恭喜他,恭喜他。

’大家想一想,过去的祖师,一个金钵放不下,就被小鬼抓去了;我们今天的凡夫,执著不知要比祖师们多多少倍,我们是不是放得下呢?

我们要不要向祖师们学习呢?

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祖师那种‘无形无相’的境界。

为什么?

放不下啊!

放不下,哪能把功夫用得好呢?

所以,我希望各位,要想找到自己,一定要放下,无论是财色名利,还是色身心念,统统都要放下。

好!

大家都用功去!

禅七第四天

时间很快,今天是禅七的第四天了。

在这四天当中,禅堂里的各种规矩,大家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个别的地方还有些不如法。

这说明大家都在用心去做。

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精进七,生死七。

开悟则生,不开悟则死。

所以大家要留神点,注意点,一切时、一切处都要精进。

这几天我的讲话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是想使大家的精进心、勇猛心发起来。

昨天讲了,用功的时候要放得下,放不下功夫就提不起。

今天我就讲一讲,如何用功,如何对待妄念。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功?

我们的心很散乱,想东想西,像跑马灯似的,一刻也不停,我们用功的目的就是要‘降伏其心’。

无论用什么功,都是为了把我们无量劫以来所养成的一切人我是非,贡高我慢,烦恼障碍等坏的习气去掉。

我们的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但是由于我们无始以来的愚痴,形成了许多坏习气、坏毛病,这些坏习气、坏毛病将我们的自性障蔽了。

所以,我们今天要用功。

不用功就不能去掉坏习气,就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证道后说:

‘奇哉,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我们今天在这里用功,就是为了去掉妄想执著。

妄想执著去掉了,我们的清净自性就会现前,那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照天照地的嘛。

‘本来无修证,修证即不无,若无即不得。

’所以,虽然佛性人人本具,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要用功修行,不修行即不能见自本性。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用功的人,不要怕妄想;怕它也怕不了的,怕它也怕不成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妄想,无边无际,多得不得了;我们有哪一时哪一刻不在妄想中,不在同妄想打交道?

没有妄想是不可能的。

那么,对待妄想该怎么办呢?

你只管用你的功,让它找它的妄想好了,只要你不断地用功,妄想自然而然地会灭的。

打个譬喻,我们现在住在这个灵泉寺是惟觉法师一手把它建成的,忽然某天外面来了一个野人,要把他赶走,独占这个房子,你看你会不会听任这个野人把他赶走呢?

他肯定不会走的,肯定要跟这个野人打死架的。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

要知道,我们的妄想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今天我们突然参‘念佛的是谁’,想把这些妄想赶走,你想想,这些妄想怎么会答应呢?

它们会跟你打死架的。

打死架怎么办?

你不要怕它,怕也怕不了;你也不要有心除它,有心去除它也除不了。

有心除妄想,宗门下叫做‘搬石头压草’,虽然表面上看不到草,但是把石头搬开,草照样存在,并没有消失。

所以,对待妄想,宗门下用功要‘斩草除根’。

搬石头压不行,要斩草除根才行。

那么,究竟怎样去除根呢?

大家想一想,我们打妄想的是这颗心,我们用功的还是这颗心,并没有两颗心。

为什么一颗心既能打妄想,又能用功呢?

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习惯问题。

在座的有二十几岁的,有三十几岁的,有四十几岁的,还有年纪更大的。

你们想一想,你们有哪一天不打妄想?

即使不主动去打妄想,它也会自动打妄想的。

对于打妄想,我们太熟悉了,太习惯了。

各位想一想,除了习惯性地打妄想之外,我们有几个人认认真真地用功使自己不去打妄想呢?

很少。

所以,既然打妄想是一种习惯,那么,只要我们养成一种用功的习惯,妄想自然就会少了。

如果我们都有意识地去照顾自己的心念,不去打妄想,并形成了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的妄想就会越来越少,乃至没有了。

可见,这还是一个习惯问题。

大家问一问自己,你一天用功几次?

你是不是实实在在在那里用功?

恐怕没有认真用功,既没有用功,又如何抵挡得住妄想习气呢?

这个,在宗门下,叫做‘一人与万人敌’。

你一个人怎么敌得住一万个呢?

当然敌不了。

敌不了又怎么办?

你不用怕,你搞你的,我作我的,你打你的妄想,我用我的功夫,时间久了,你就能敌住妄想。

我常常打这样一个譬喻:

假设功夫和妄想加起来共十分,若妄想有八分,功夫就有两分,若妄想有六分,功夫就有了四分,若功夫长到八分、十分,那妄想不就只有两分,乃至没有了吗?

没有了妄想,那就自然而然全是功夫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一个心嘛。

用功夫也是这个心,打妄想还是这个心,现在这个心只让它用功夫,自然它就不会打妄想了。

功夫和妄想都是一心之用,二者不能同时俱存,区别在于,开始的时候,用功的念太粗,打妄想的念大细,等到你用功夫的念像打妄想的念一样地细的时候,那就有戏唱了。

所以,妄想起来,你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有心去除它。

你有心去除它,这‘除它之心’也成了妄。

对这一点,大家在用功的时候,要好好地领会,好好地去参究。

总的一句话,用功要认真,要细心,不能马马虎虎的。

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想了生脱死的人,他会全身心地去照顾自己的功夫,照顾自己的心念,他在用功时,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在转。

如果他的眼睛在翻翻的,那说明他的功夫早就跑掉了。

用功的人,一天到晚要照顾话头。

古人讲,用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最好是‘念起即觉’,因为‘觉之即无’。

念头起来了,马上就觉,这就叫‘用功夫’。

如果说念头起来了,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你自己还不知道,那么这种用功恐怕就是骗自己的,因为骗人是骗不了的。

好了,大家好好用功去!

禅七第五天

今天晚上,我想讲一个字。

讲一个什么字呢?

释迦牟尼佛说法十九年,三藏十二部,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行’字。

‘行’是最最重要的。

大家想一想,行有世间的行,也有出世间的行,有好的行,也有坏的行,我们从凡夫到圣人也是行,我们从圣人到成佛,还是行。

离开了行,什么事都做不成。

从无量劫到今天,我们已经离开了家很远很远,很久很久,现在我们想回家,还是靠行。

不行则不能到家。

佛陀所讲的一切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去行,佛陀所讲的一切经,都是我们去行所依的路。

所谓‘经者,径也’。

我们要回家,必须有路,有了路还必须去行。

佛法就是我们回家的路,现在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沿这条路走下去,就有回家的希望,想一想看,这个行重不重要?

要不要紧?

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不辞辛苦,跑了坐,坐了跑,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就是为了一个‘行’字!

因为我们要回家,要了生脱死,所以我们要行。

我们做任何事情,想达到任何目标,都要靠行。

不行即不能成功。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行。

利益众生是行,培福修慧也是行。

声闻、辟支、缘觉这些圣人,受了记还要行。

行了做什么?

就是去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土。

我们要想获得像佛一样的圆满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去脚踏实地地行,认认真真地培福修慧。

大家想一想,我们做哪一件事不需要行呢?

不要说我们今天是为了无上解脱,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有哪一桩事情不靠行就能成功?

我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行,才能获得成功。

像我们回家,了生脱死这样的出世间的大事情,更是离不开严格的行。

不去用功地行,就想成佛作祖,那是痴人说梦。

成佛作祖不是想来的,是行来的。

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发心,从今天开始,生生世世都要行,时时刻刻都要行。

几时有行,几时成功。

几时不行,几时就不能成功。

早行早回家,迟行迟回家,不行就永远回不了家。

行贵在坚持,贵在不间断。

不能说今天行了明天就不行,此时行了彼时就不行,在禅堂里行了,出了禅堂就不行,在寺里行了,到家里就不行。

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时时刻刻和在在处处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著行,走著也行,醒著行,梦中也行,那才是好的。

总之,几时没有到家,几时都要行;几时没有成佛,几时都要行;即使将来成佛了,为了教化众生,还得行。

行是主要的。

几时行,几时就能到家。

这好比回家的一条路,这一条路是我们要行的,不管是坐飞机来行,还是坐火车、汽车来行,还是一步步地走路来行,总之得行。

当然行不是盲目的,得有一个目标,有个路线,要依正知正见来行。

没有正知正见去行,行了也回不了家,有时会越行离家越远的。

古人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一个人用功,得有一双‘择法眼’,要有所选择,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

今天这样行,明天那样行,邪知邪见重,像这样子用功,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所以,我们用功之前,先要树立起正知正见,依此去行,才能到家。

若没有正知见,那你这一行不但不能到家,说不定行到地狱中去了还不自知哩。

因此,我们大家在用功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选择,选择好正道之后,就要好好地脚踏实地地去行。

至于说什么时候到家,那就不用问了。

路走完了,自然就会到家的。

若一天到晚想到家,只这个‘想到家’,便成了妄想,是错误的。

为什么?

想生死是妄想,想成佛呢,还是妄想。

要知道,了生脱死、成佛作祖,这些都不是想来的,到了时候,功夫一到,它就会自自然然来的。

所以,我们不必去想,只一心地用功就行了。

对我们用功的人来讲,有心去想,就成了妄想,就成了障道因缘。

因此,我希望大家在用功的时候,放下一切,既不去想生死,也不去想成佛,只管认真用功,到了时候,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就会成功。

各位想一想,不用功夫,整天打妄想,打闲岔,能成佛吗?

想是想不到的。

你的功夫没有用到,路没有走完,想成功可能吗?

不可能的。

能不能开悟,能不能到家,这个不关你的年龄大小,功夫到了,十岁、二十岁就能到家,功夫不到,就是八十、九十还不能到家。

六祖年纪轻轻就开悟了,为什么?

他功夫到家了,只要一推门,门就开了,就进去了。

我们现在到家了吗?

没有,我们很多人现在还没有动步,离家还远得很。

佛法是平等的,不论你年纪大小,动步早就早回家。

当年高明寺来果和尚有个侍者,只有十几岁,还是个孩子。

他跟来果和尚讲,他要走了,走了之后,希望来果和尚用一口缸把他装起来,过三年之后再给他开缸,然后给他的身体贴金。

来果和尚说,你一个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夫,还要贴金坐龛子!

小孩走了以后,来果和尚就把他用缸埋了,事后也就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过了几年,小孩天天托梦给老和尚,说他在缸里闭得不得了,赶快开缸。

老和尚才想起这件事来,就去给他开缸,一开缸发现小孩还在那儿坐得好好的,于是老和尚就按小孩当年的要求给他贴金。

贴金时,发现小孩头有点歪,老和尚就用棍子把他的头正起来,用绳子绑住。

晚上,小孩子又托梦给老和尚讲,你把棍子撑著我的头,我疼得受不了。

后来,老和尚又把棍于撤掉,小孩的头也不歪了。

小孩贴金以后,那个哄动啊,一天有几万人来朝拜。

闹了几天,老和尚发脾气了,对小孩说,你再这样闹,把你扔到河里去!

到了第二天,居然没有一个人来朝拜了!

你们看这小和尚多有本事。

他已经到家了嘛。

不能看他的年纪大小,要看他用功用得好不好。

我们修行人,尽管用功去,几时到家就别去管它了。

跟走路一样,一旦路走完了,也就到家了。

在这里,我再讲一个人。

虚云老和尚过去手下有一个很勤劳的人,他没有什么文化,一天到晚尽做些苦事,别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

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

人家都看不起他,他也不往心上放。

他跟老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参学,回来之后,他还是老样子,别人不去做的苦事重活儿,他都去做。

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小茅房子里面,有人看到他的小房子起火了,跑过去一看,什么也没有。

他到死时,年龄不大,才三、四十岁。

他走时,穿衣搭袍,拿著一把草,一把引磐,坐在一个草垫上,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烧掉了。

烧完之后,他坐在那个地方,还像好人一样,引磐还在手上拿著,这件事哄动很远。

当时唐继尧在当地当督军,他要亲自看一看。

唐继尧看的时候,用手稍稍动他一下,整个身体都垮掉了,成了灰。

后来、唐继尧就把那个引磐拿到博物馆去陈列起来了。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要成功,不一定要有很多学问,关键是自己要自觉地去用功。

没有文化照样走得好,照样能回家。

我就讲这两个故事,一个小孩,一个很勤劳的人,他们的功夫都做得很好。

大家想一想,我们自己要不要好好地用功夫?

我希望,我们大家,不管是有文化也好,没有文化也好,老的也好,少的也好,都要好好地用功,我们将来也会走得很好的。

禅七第六天

我们为什么要出家?

就是为了将来成佛嘛。

要成佛就要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

不去结众生缘,不去成就众生,佛从何来?

所以我们出家人讲。

‘自利利他’。

自利就是自己好好用功。

自己的功夫用好了,就可以利他。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福德要在众生中去种,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皆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

菩提是属于众生的,离开了众生,无菩提可言。

所以,要想成就菩提果位,就必须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

没有结众生缘,就不能度众生。

这里讲一个故事:

释迎牟尼佛成佛以后,有一天带著弟子去一个村庄托钵,本走遍了村庄,没有人开门,都把门关起来了。

佛就把弟子带到附近的一个地方坐下来,看这些弟子中哪一个跟这个村里的人有缘。

佛观看到目键连尊者跟这个村子里的人有缘,于是就派他去化缘。

目键连尊者来到这个村子,村民们都高高兴兴地打开门,目键连尊者因此就化到了很多的东西回去。

有人就问,为什么成佛之后还化不到缘,而目键连尊者没有成佛都能化到缘?

佛就讲,我没有跟他们结缘,所以,就是成了佛也不能度他们。

而目键连曾经跟他们结过缘。

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个农夫,很穷,上山砍柴卖,看到树上有一窝黄蜂,黄蜂见有人砍树动它们的窝,都飞出来了。

农夫是个佛教徒,很慈悲,就给这些黄蜂念几遍咒,打三皈依。

这些黄蜂因为听闻了佛法,就在佛出世的时候,转成了人身。

当年那个农夫,就是现在的目键连尊者,这个村子的人就是当时的那窝黄峰。

由于目连当年跟他们结缘了,所以他们今世就供养目键连尊者。

而我过去没有跟他们结缘,所以托空钵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当明白一个道理:

对于一切众生,不管他是大是小,我们都要珍惜他们,跟他们结善缘,因为佛陀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要以为虫子小,我们就可以任意处治它们,它们的佛性跟我们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它们过去造的孽跟我们不同,才落得虫子身。

我们今生若不好好修行,造恶孽,将来也会变成虫子的。

要知道,一切众生的身相都是孽缘所生,男身是孽缘生的,女身也是孽缘生的,猪身、狗身、虫身等等,都是由孽缘生的。

所以,对于一切众生,我们都不能轻慢。

《法华经》上讲,常不轻菩萨见一切众生皆行普敬,他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别人打他、骂他、轻视他,他都不在意,还是对人毕恭毕敬。

常不轻菩萨是谁:

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中的一个菩萨行者。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对众生尚不敢轻慢,我们今天对一切众生还敢轻慢吗,佛在因地中对一世众生尚如此恭敬,我们是佛的弟子,难道不应当向佛学习吗?

要知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旦他们把妄想执著去掉了,不就跟佛一样子吗?

佛是先觉,我们众生还没有觉;但只要好好用功,我们也会觉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后觉,都是未来佛。

不单是男的能成佛,女的也能成佛。

《维摩诘经》,舍利弗轻慢龙女,认为女的不能成佛,那个龙女马上就在佛前转男身,从佛光中,可以看到这个龙女到其他世界成佛去了。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女的,女的也能成佛。

这是有根据的,不是我随便杜撰的。

女的不要小看自己,既是落发出家了,就是丈夫相,与男的无别,要自信,要发大心。

观世音菩萨现女身成道,表明女的同样可以解脱,同样可以成佛。

历史上,女的修成正果的多得很。

台湾就有不少女众,办医院,办慈善事业,发大菩提心。

要知道,别人能成功办道,就是由于他长期用功、长期发心,慢慢积累,培养起来的,并不是说哪个人能做到,哪个人不能做到。

能够做到,这不是别的,这是他们的大行、大愿、大力的结果,也是他们累劫以来种下的大福德、大因缘。

一个人的福德因缘,不是凭空想到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自己过去多生多劫以来慢慢培植起来的。

有了福德因缘作基础,修行就容易成功。

没有福德因缘,想成功是不可能的。

关键在于脚踏实地地去做。

你功夫做到那个地方了,自然就可以成功。

‘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有福德的人在修行的时候,有很多的人帮助他,护持他,促使他成功。

没有福德,想成功,太难了。

所以,在座的各位要好好用功自利,功夫用好了以后,再去利他。

学佛的人要发长远心,精进心,不要得少为足。

如果我们得少为足,那就是‘焦芽败种’,这样是长不出菩提果子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发大菩提心,要成就众生,利益众生,结众生缘。

没有大菩提心,我们就不会有众生缘;没有众生缘,我们就不能成佛。

功夫用好,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就有了本钱。

自己功夫不到家,又怎么去度众生?

所以,想成佛的人,一定要把功夫用好。

功夫没有用好,弘法利生就成一句假话。

大家都知道,中国五岳中有个南岳,当年道教很兴旺,想占南岳,作自己的道场,于是就经常发生道士与僧人相斗争的事情。

当时南岳有个叫慧思的禅师,他可是为佛教立过大功的人物。

去过南岳的人都知道,那儿有三个塔,纪念慧思禅师的。

为什么有三个塔呢?

传说慧思禅师为护持南岳道场,同当时一个著名的老道进行了三次斗法。

第一次与老道相斗,斗不过老道,自己走掉了。

第二次与老道相斗,又斗不过,又走掉了。

老道的本事很大,能腾云驾雾。

第三次又与老道斗,这一次慧思禅师的本事就大了。

老道说南岳是他道士的,慧思禅师讲,南岳是我和尚的,两个争得不可开交。

地方官也没有办法解决。

于是决定去见皇帝,由皇帝来裁决。

去见皇帝,怎么去呢?

这下两个人都各显神通。

老道腾云驾雾去见皇帝,慧思禅师则通过打坐入定,一刹那就进了皇宫。

二人在皇帝面前论对了一番。

最后皇帝决定派钦差大臣去南岳山看看,如果前山有和尚,那就是和尚的,如果前山有道士,那就是道士的。

于是,两个人又各显神通,都想早早赶回南岳山。

老道依然是腾云驾雾,慧思掸师则在定中一下子就回南岳山了:

大家想一想,腾云驾雾再快,也快不过心念啊。

慧思禅师回到南岳山,就对道士们说:

‘你们的官司打输了,你们赶快剃头,赶快剃头!

要命就不要头发,要头发就不要命!

赶快剃头!

赶快剃头!

’道士们一听,纷纷都把头发剃掉了,当了和尚。

钦差大臣来一看,见到是和尚,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南岳山就归和尚了。

各位想一想,打坐入定功夫有多厉害,腾云驾雾还不如一个定。

几千里路,定中一刹那就到了,腾云驾雾还得很长时间。

所以,后代的人为了纪念慧思禅师护持道场有功,就在南岳山上为他建了三个塔。

慧思禅师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师父。

我讲这个故事,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要度众生,要护持佛法,必须自己有功夫才行,没有功夫,就没有办法同魔法、外道相斗争。

大家一天到晚打坐,不要小看它,打坐打得好,一盘腿就可以走十万八千里,一弹指间就到,那时想到哪儿就去哪儿。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好好修定,随时随地都要行,都要定。

有了定就会有智慧,就能开悟。

另外,我也希望女众办禅堂,大陆还没有专门的女众禅堂。

万物总是发展的,事在人为,女众也可以创建自己的禅堂。

大家要好好发心,好好用功。

如果在全世界建几个女众禅堂,女众能有开悟的,那就好了。

男的能开悟,女的也照样能开悟。

开悟不分男女,关键看你有没有善根,有没有发心,有没有用功,有没有远大的志向。

世间的事都是人为的,出世间的事还是人为的。

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要有大的决心,大的志愿,大的福德因缘。

有了这一些,再加上好好用功,照样可以成功,照样可以成佛!

好,各位好好用功去!

禅七第七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