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68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讲述Word文件下载.docx

如来命文殊菩萨拣圆,何者对娑婆世界众生之机而易修?

文殊菩萨拣取观音菩萨耳门圆通为最殊胜,因此方之人耳根聪明,入法易也。

观音菩萨用反闻功夫证圆通,你我要证圆通,亦应如是反闻。

文殊菩萨赞观音耳门圆通曰: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反闻闻自性,为诸佛同证,既反闻法门易修契机,所以讲讲观音的圆通。

反闻功夫有六步,六步除六结。

有结是生死,解结则了生死。

‘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此二句是第一步功夫,空动相即解动结。

初于闻中是观音菩萨在古观音如来处,得了修行方法,最初修时自闻中修的反闻闻自性。

性乃本性,非习种性。

习种性如眼见色的见性,见了起分别,就是差别性。

此是生死,虚妄不实。

眼见色不能闻声,彼此不能通,一根如是,根根皆然。

性种性是通的,乃根性、尘性、识性,唯一无二的本性,一切诸佛皆称此性而成佛。

入流忘所者,入对出说。

一切众生听外面音声,真性随缘往外流,而不知缘虚妄之法,此性亦变为虚妄。

若欲了生死,就要将本性收拢起来,即是反闻自性的功夫,不令耳根闻性放逸去分别声。

不但耳根要反过来反闻,根根都要反过来,眼反见,鼻反嗅,舌反尝,身反触,意反觉。

现在说耳根,即是使耳根真性不要往外流。

入流是随顺法性流,出流是随顺根尘流。

向内流,全妄成真;

向外流,全真成妄。

功夫用上去即入流,入流则忘所。

所即声尘。

忘音声之相,听而不闻,则不被音声所转,亦即是不为色尘等所转。

色尘为声音所依故,风声、雨声、车声、马声、男声、女声,音声虽有多种,然不出可意声、不可意声二种。

用功的人,不但坏音声不听,好音声亦不听。

因为音声都是有对待的,能反闻自性,忘所闻声,则离对待而动结解。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此第二步空静相,即解静结。

不闻音声动相,觉得有静相,还是向外分别的生死。

何以故?

对动而言静,有对待故。

反闻功夫渐深,忘却尘境,故所入寂。

法性为所入,观智为能入。

观智即始觉智也。

以始觉智反闻本觉理,转识成智。

功行深故,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明明白白不生。

又者绝对不生,故曰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此第三步空能闻之根相,即解根结。

如是者,仍是反闻闻自性。

反之又反,闻之又闻,反闻功深,不但所闻动静二相尽,能闻根相亦尽。

论反闻功夫确只一个,虽然说有六步,总是一个闻性。

反之又反,闻之又闻,以至闻到明心见性为究竟。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此第四步空觉相,即解觉结。

尽闻不住者,根相虽空,还有能觉根尽的念头,并此念头也要打消。

既有能觉之念,仍是微细分别的生死。

尽闻二字,承上能闻所闻俱尽也。

尽闻若住,则半途而废。

不住即是用功,反之又反,闻之又闻,破微细觉心。

觉有二,即能觉所觉。

觉心是能觉、能闻之根,所闻动静二相是所觉,所觉第三步已空,此是空能觉之心。

因有能觉,还是对所觉之念。

有念还未踏到真如实性,故应空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此第五步灭空相,即解空结。

能觉所觉皆空,还要空到极处,不空到极处,就不能圆满。

如要空觉极圆,还空空。

因为要知是谁知道空的,还是心中微细的空念,故须打消此微细之空念而灭空结。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第六步灭灭得体,即解灭结。

灭从何立,对生之灭也。

生如上动生乃至空生皆灭矣。

今对生之灭非真灭,所以要将此灭亦灭去。

灭生之灭既灭,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破生相无明矣。

反闻功夫到第六步生灭既灭,则涅槃理现前,常寂常照,常照常寂。

性是寂灭理,心是常照智。

理智圆明,故曰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盖以法性湛寂,如如不动。

不被声转是超越世间凡夫而无动相、静相,及人我执分别;

不著空相觉相,是超越出世间二乘人。

因出世间有空相、觉相,悟偏空而有空相,悟偏真而有觉相,皆是声闻辟支佛境界。

并且不但超过世间凡夫、出世声闻,亦超过三贤十地菩萨。

菩萨虽亦能超过二乘而未究竟,还是生相,无明未破故。

观音菩萨闻性圆证,超越三乘人,故成圆满大觉,与佛齐等。

获二种殊胜:

一者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

所以能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者,因菩萨证圆明心,故上与佛通,下与众生通。

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慈而曰力者,谓菩萨之慈悲,中有利生之作用也。

慈能与乐,故曰慈力。

与乐即是拔苦,故亦即具足悲力。

观音菩萨得有十方诸佛慈悲,又得有十方诸佛之力,岂从外得?

还是自己本具的。

不惟观音具足,人人本皆具足,而为六结所结,故有生、佛之别。

有结是生死凡夫,结解即与诸佛同等。

六结中前三结解,破分段生死;

后三结解,破变易生死。

众生仰望诸佛救众生,观音菩萨亦在众生心中仰望诸佛救众生。

有发真心求观音菩萨者,即是自心中观音菩萨求救自心中众生。

你我用功要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即可证诸佛所证之性而成佛。

故文殊菩萨赞曰:

‘十方三世佛,一路涅槃门,非唯观世音,我亦从中证。

’你我如想得到观音耳根圆通,尽管反闻闻自性,一直闻到明心见性,成圆满觉。

念佛念菩萨,功用皆同。

若用反闻一个法门,一门通一切门通,亦通华严三观。

大家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时,须向自心上听,向自性上听。

观音证闻性,闻性即心体。

体大故相大,相大故用大。

闻性充塞虚空,遍满法界,极大无比,是体大;

本觉理有几大,始觉智有几大。

从体起觉。

称性而觉是相大;

闻证自性时,即以如如智契如如理,自显观音大用,遍闻一切音声,乃至微细昆虫音声,或闷在肚里音声,都能尽闻,是用大。

楞严经赞闻性曰:

通真实,圆真实,常真实。

隔墙能闻,故曰通真实;

十方圆闻,故曰圆真实;

睡亦能闻,故曰常真实。

大家若用反闻功夫,较其他法门日劫相倍。

但此是微细功夫,必须用之又用,久之或者得个门径。

功夫用得深,则得益深;

功夫用得浅,则得益浅。

较参禅容易,因参禅难得个下手处,此则历历孤明的,动也如是闻,静也如是闻。

究竟能闻的是谁呢?

又有几大的界限呢?

大家闻一闻看。

佛功德不可量。

究竟佛功德在何处呢?

在我们心中,佛即心而心即佛故。

然心又有何功德呢?

心有觉悟之功德,我辈众生心迷,故无功德。

然众生本有功德与诸佛之功德不差毫厘。

佛之功德也是由众生发菩提心而成就的。

不说在家居士未专学佛法,就是专学佛法的出家人,还有会不过这意思来的。

华严经云: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应常作如是观,否则难觉悟。

释迦佛令我等众生念阿弥陀佛,究竟阿弥陀佛是何处来的呢?

可以说是我们心中所化的,释迦佛化的。

约化身说,才有娑婆世界,极乐世界;

释迦佛,阿弥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佛互为主伴,提起一佛为主,余佛皆伴。

主为能化,伴为所化,佛佛道同。

又阿弥陀佛及释迦佛,皆毗卢遮那佛所化。

毗卢遮那佛即性,报佛即相。

法报不分,故起化用,可化现一切诸佛。

以上所讲皆是有根据的。

常说: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还同魔说。

’华严经云:

‘一华藏世界海即一佛之报土,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为一世界种,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为一华藏世界。

’乃毗卢遮那佛之报土,此去西方十万亿佛土,较十不可说刹尘数,不过一篑土微尘而已,故古人云:

‘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

’普通人只知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为富贵之极。

然佛是富有华藏世界,贵为九界独尊。

一华藏世界中,东方有无数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皆为一毗卢遮那佛之报土,故一华藏世界即有一毗卢遮那佛,其中无穷世界皆有此身,然此无穷世界皆一佛所化,故无二体。

如云: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者。

’毗卢遮那佛即众生法身。

而毗卢遮那佛是已成之佛,在众生心中现;

众生是未成之佛,在佛心中现。

虽说诸佛乃众生心中所现,而众生不知,因众生无始劫来在迷故。

凡圣无别法,唯一心之迷悟耳!

法身是心体,报身是心相,化身是心用。

心迷,故体相用皆迷。

若一念念佛,可一念悟;

念念念佛,念念悟。

口虽如此说,心中众生之执著放不下,总觉得佛是我念之佛,为我见所缚;

又有你我男女之相,是为人见所缚、众生见及寿者见种种缚著。

若能将佛念成自心,则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四相皆空。

念佛时如此想,则知万法唯心,但切不可妄自承当,须切实用功。

一念念佛一念现,念念念佛念念现。

法身报身化身,皆一体一心故。

非回光返照念佛不可。

念佛报身显自心佛宝,念佛法身显自心法宝,念佛化身显自心僧宝。

法宝即法身,佛宝即报身,僧宝即化身故,不要当面错过。

念至无能念所念,亦无身心世界,念即无念。

杂念一起,即成障碍。

此岂早上念几句,晚上念几句,所能念得成的吗?

那怕念上千句万句,念不归一,只能种些许善根而已。

此念佛之念应如铁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虽一时扫不尽,也须减少。

约位说,须经十信三贤,你我连十信位都够不上,所以要著力的扫,务必扫清方见太平。

何谓杂念呢?

杂念虽多,不出念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

华严经十地品云:

‘从初地乃至十地,尚须念念不离念佛,念法,念僧。

’况凡夫乎?

先以铁帚扫粗念,后扫细念。

你我要自己检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

若扫不了,须生大惭愧,所谓信要真信,愿要切愿,行要实行。

若信不真,愿不切,一生到老也不得真实的受用。

念佛的好处,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尽未来际说,都说不完。

故要常靠佛法僧,即念念皈依不舍。

你我口中都会说是三宝的弟子,那里肯真实依靠哟!

所以总被境转,就是活佛也莫奈我等何。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字字皆给众生下的阿伽陀药,令众生自转自悟。

佛与众生只在一迷一悟耳,迷如隔万重山。

孟子曾云: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

’推人之所以异于佛也亦几希,岂非只在一迷一悟之间而已。

因要转迷还悟故,须皈依佛法僧。

三宝中随依一宝亦足以转烦恼心成清净心,久久自有功效。

俗语:

‘杵头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

’如有相之法转之,实难转此无相心法,说易即易如反掌,说难亦难如登天。

昔庞居士说:

‘难哪难,十担油麻树上弹。

’庞婆婆说:

‘易呀易,百草头上西来意。

’灵照姑说:

‘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饥来无念自然吃饭,困来无念自然眠。

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

因有念不了故,念无念之佛以治之。

你看倒底是易是难。

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如此著力,怎样都是隔靴搔痒。

释迦非是生来的释迦,弥勒亦非自然的弥勒,彼即丈夫,我亦尔。

说的不相干,父子上山还是各自努力的好。

大家听华严经,须依之修行,则成佛快。

听了华严经智慧广大,堪修圆融法门故。

故曰:

‘圆人受法,无法不圆。

’若智不圆,则圆法还是偏法,实法还是权法,大法还是小法,出世法还是世法。

因随世间心转故,则出世法还是世法,故曰一切法唯心转。

前日讲华严悬谈十种缘中第三依主者,主即法主,乃合十法界为一身,亦即合三世间为一身。

十法界者,四圣六凡为正报;

三世间者,有情世间、正觉世间为正报,器世间为依报;

三世间为一法主。

要知此义从何下手呢?

不知诸位琢磨了没有?

晚学琢磨就此一句阿弥陀佛,即三世间以为一身,弥陀经上水鸟、树林、一切有情、无情皆演法音;

约树有七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是器世间说法;

约鸟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及共命之鸟,是有情世间说法。

又有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说法,于海众中,除去出世三乘,余皆凡夫,同一佛身。

故声闻缘觉,菩萨乃至凡夫说法,皆是佛说。

白鹤孔雀等畜生乃非畜生,皆阿弥陀佛。

经云:

‘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故白鹤阿弥陀佛,孔雀阿弥陀佛,鹦鹉阿弥陀佛,舍利阿弥陀佛等等,实皆佛一身。

佛为何现畜生身呢?

为令法音宣畅流传,故须现各种身,此为有情说法。

至无情说法,‘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等法,此为无情说法。

是故学佛法人,须于此中观想,以起信心。

即知佛实以三世间为一身。

佛法难信之法,有智慧者能生信心,无智慧者难信故。

推而广之,不但西方水鸟树林是佛说法,即此世界之有情无情音声,亦皆佛说法。

明朝朱太祖与刘伯温行军,至山中闻杜鹃鸟声,朱太祖即向刘伯温曰:

‘此鸟叫声,颇似说话,究竟所说为何?

’刘伯温曰杜鹃对圣驾说:

‘独掌山河。

’朱太祖很高与。

又问:

‘对你说的什么?

’答对臣说:

‘辅弼山河。

’又问:

‘对农夫说的什么?

’曰:

‘麦黄快割。

’彼以世间心闻则世间法矣,若以念佛心闻杜鹃声,岂非阿弥陀佛么?

所谓心妙法妙,一切音声皆微妙。

音声,不可思议音声。

如上次讲,有一诵华严经法师,令八十人各持一卷听之。

法师诵时,听之者皆是各人所持之卷。

此乃听经人及法师之心妙故,将凡音转成妙音。

如我们上殿念阿弥陀经与八十八佛,字字与木鱼相应,此木鱼声声出字,与所诵无异。

大家要向此处领会,那个不是妙境?

那个不是妙音?

如坐火车轮船时,其机械的响声,我们心中若随之念佛,彼声即是佛声。

西方之人念念念佛法僧,故水鸟树林皆出法音。

我们心中若念念念三宝,自然不离念佛念法念僧,随心变现故。

此种境界皆佛所使,佛即在我们心中。

归功于佛,皆佛威神之力;

归功于己,即自心大方广之力。

我体即同佛体,念念如是观想,则自心即成佛心,自然福足慧足。

照此法想,照此法作,自然皆与佛同。

若与佛背道相驰,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

能善观想,听华严经,哪怕一句半句,皆种下了金刚种子。

念弥陀经,即华严境界,皆妙境。

你我在此华藏世界中造罪,自然正报变成苦恼众生,依报变成荆棘瓦砾,一变一切变。

佛身者法身也,法身无二体,一切国土山河大地,皆此变现,一切有情无情,一人成佛同圆种智,故皆能说法。

诸佛遍你我心中,暗暗加被,令我等转恶归善。

你我有一念善念,须知皆佛加被者。

故知恩者当供养佛以报佛恩。

所谓利益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如说修行供养等,即报佛恩。

我之大即佛之大,我之方即佛之方,我之广即佛之广,大方广是整个的,用的不对,即敌体相违;

用的对,即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力即智慧之力,无畏亦属智慧。

不能发挥与佛相同之大方广,即被魔所魔。

烦恼现前不是起贪心,即是起嗔心痴心,起惑造业。

犯戒者,佛心即成众生心。

若念念依三宝修行,所受戒,念念持之干净,则众生心可成佛心。

只看众生会转不会。

华严发愿文云:

‘愿生生世世眼中常见如是经典,耳中常闻如是经典,口中常诵如是经典,心中常悟如是经典,手中常书如是经典。

’如此即成福慧二严,即成两足尊矣。

五浊秽污世界,佛法不欺人,只怕人自欺。

希望大家在六根门头好好转,转念众生之念,念阿弥陀佛。

佛法本无定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以我们这浅浅的根器,学佛法中浅浅的小乘都觉得很难。

因小乘尚须看得破身心世界无我。

一切众生不能转凡成圣,不离六道生死,皆为我所系故。

我见不破,连小乘尚构不上,况大乘之顿教法门?

一空一切空,即我法皆不著。

这几天我们讲的教典中有云:

‘顿教之佛,法性身住法性土。

’法性身者,无身相故,即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

以无相之身住无相之土,故曰法性身住法性土。

然法性身住法性土,究竟作什么呢?

还是度众生。

但众生有相,不离世间,况顿教不立文字,若用世间话解释甚难,故曰: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又云:

‘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到底法性身住法性土,度哪些众生呢?

能明此理,方知有生可度,即无能度所度。

所谓法身无相,必还依相,安得不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不计著而已。

其心念念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又者如如智即法性身,如如理即法性土,如如智不离如如理。

身心世界宛然现前,而不计身心世界。

以此不计之身来度可以离念的众生,而离念众生是离一切杂念,只念佛法僧:

若有机缘闻法,即刻离念。

所以可离念的利根众生,说放下即放下,故为顿教佛所接。

但此离念众生,究竟是何等人呢?

常听善知识讲:

‘终日吃饭不曾咬破一粒米,终日穿衣不曾沾著一缕纱。

’因人法俱空故。

终日吃饭乃随缘应事,其心乃如如智观如如理,其身乃法性身住法性土,而身心皆不在饭上。

儒教亦有:

‘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

’亦似此义。

不如此即咬破米了。

何谓咬破米呢?

因只在饭上起分别,不是觉得味不好吃,即是觉得色恶不食。

如此则身心世界毫未放下,以起分别故。

能食者为正报,所食者为依报,一放不下,一切皆放不下。

用功之人吃饭无分别心,即顿教所接机。

又终日穿衣只在衣上起分别,衣长衣短,材料好坏。

用功之人非不穿衣,然以无分别心,将身心世界一帚扫净,只有如如智契如如理。

虽说顿教随顺禅宗,但念佛法门亦顿亦圆,故曰:

’何况渐顿。

念佛法门中,念一佛即念多佛。

念一佛是念自性佛,自性与十方三世佛本不可分,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何得不圆?

既念佛圆满,则圆消一切业障,圆断一切烦恼。

身心一转一切转,即圆教;

身心一放下,一切放下,即顿教。

身心分别一点一点的放下,即渐教;

若一点都放不下,即凡夫。

凡夫念一句佛号,纵不能顿而且圆,也得种点善根。

有朝一日善根成熟,即可转凡成圣。

由此看来,我们凡夫即使转凡成圣,都很难,何况圆念佛,顿放下。

但任何人都想学好,须知万丈高楼从地起。

解要圆,行要方。

莫要捏著鼻子哄眼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要说我是个圆念佛的人,我是个顿放下的人。

自己要深自省查自己,凡夫心中所想的事不想,凡夫作的事不作,凡夫说的话不说,即三业转。

先从身口意三业作起,口非佛法不说,身非佛法不作,心非佛法不想,这样才能转凡成圣。

但还要时刻考查自己究竟转得动,转不动?

世间事引诱我,我断尽了没有?

还作不作?

贪嗔痴还起不起?

是多起,是少起?

无财色名食睡之缘不起,若有缘还起不起?

乃至口中不当说之话还说不说?

三业不被境动转,才可说转凡成圣。

自己要鞭策自己,要警惕自己。

以一句阿弥陀佛,来打消世间之三业。

要说之话,以一句阿弥陀佛易之。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说多话打闲岔,要转凡成圣,还是好好念佛。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这四句颂,希望诸位常颂,常观想。

十方者约处,乃横遍一切处;

三世者约时,即过去现在未来。

一切处一切时,所有之佛,皆同一法身。

若约现在说,即现座道场之佛;

约过去说,即久远劫前已涅槃之佛;

约未来说,即九法界一切众生皆未来之佛。

但以位高修行精进勇猛之人成佛快,修行不精进者成佛则迟。

成佛最早者,即一生补处,如观音势至等,皆上位菩萨。

又观音即势至,势至即观音,观音势至即弥陀。

观音表悲,势至表智,悲智双运,则共成阿弥陀佛。

三圣一际,故同一法身。

所谓分而不分,不分而分。

何以说三圣一际呢?

因体是一际故。

何以有三身?

用以差别故。

约东土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文殊表智,普贤表悲,合起来,即是毗卢遮那佛。

佛陀耶两足尊,即福足慧足。

若说福足慧足,人人本具,与诸佛共;

不过在迷,未修显故。

犹如古镜落入臭泥之中,臭泥喻惑业苦。

世间有多少众生,即有多少古镜埋在三界臭泥中。

能将古镜擦干净了,即显福报;

磨光明了,即显智慧。

我们须如何擦法呢?

要仗三宝之力:

念佛契佛宝,念法契法宝,念僧契僧宝,以三宝因缘将古镜拿出擦摩。

今天有个好因缘与大家说话,诸位藉此机会,将古镜拿出来擦磨。

明日为文殊菩萨圣诞,早晨要念普佛,今日为文殊菩萨暖寿。

文殊菩萨智慧极大,故为法华经中之上首,重智慧故。

华严会上以普贤菩萨为上首,重行门故。

以行显慧,故当拜文殊菩萨。

希望文殊菩萨之智慧,在我们心中发挥。

大家发心求文殊菩萨加被,使智慧增长,罪障消除。

张某有感,应张某;

李某有惑,应李某;

谁有感,即应谁。

每次法会,参加人很多,于其中有得利益者,有不得利益者。

佛说法华经时,犹有五千退席;

说华严经时,犹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

然感尚有大小,故应亦有异。

如作买卖,大本赚大利,小本赚小利。

念佛亦如是,有小智慧,即小本得小利;

有大智慧即大本得大利。

然小智慧,亦可感文殊菩萨之应,加被众生,使善根增长。

但如何感呢?

有两点说明如下:

一者,有智慧之人,将不好的我见,须充分推翻。

我见即有我无人,只要我好,不管他人好否,故须将此我见推翻。

纵不能根本推翻,也要削去枝叶,此乃渐教之机。

除一分我见,即显一分智慧;

除多分我见,即显多分智慧。

二者,须发我见心。

能发我见心,即有智慧之人。

前者讲除我见,今又讲发我见,岂不是相违耶?

然此我见,乃大公无私之我,即所谓古镜落在臭泥中者是也,须自迷惑中发起智来,知我有成佛种性,即大方广。

大,体也;

方,相也;

广,用也;

体迷故,相用亦迷。

譬如古镜落在泥中,净体成秽,光相不现,亦失照用;

虽在泥中,其体相用千古仍在,真实不虚,故不能坏。

大众应发此我见心,我有成佛种性,即大方广。

何以不使彼显现,心体无相,全在一念,若发心能将世上财色名食睡为我之事推翻了,真我即提起来了。

真我之事,即戒、定、慧、六度万行等。

戒有出家在家之分,虽多少不等,全在持之如何?

佛初成道时,说略教诫,任何戒皆以淫杀盗妄为重。

若持之干净,即成佛,否则古镜拿出来,仍然拖泥带水。

持戒犹带贪名利财色之心故。

修定学慧亦然。

纵拿得出来,犹带我执臭气,故须推翻我执,推几分算几分。

只要众善奉行,功到自然成佛。

如将古镜洗得干净了,再加擦摩,自然光现。

祝文殊菩萨寿,亦须将心地扫得干净,又须兴点供养,有十分得十分,有三分得三分。

若僧若俗,须知文殊与释迦同为度众生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供文殊即供释迦,供阿弥陀,供观音,一即一切,望大家发心。

华严海会佛菩萨,我们天天诵华严经是服佛之服,诵佛之言,行佛之行,故称诸位为华严海会佛菩萨,如孟子云:

‘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学佛法应有普通常识,即应分得清凡、圣、邪、正,此为学佛法之初步。

华严经中有天人、畜生、阿修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等种种的众生,无类不有,于中须知何者是凡?

何者是圣?

但能亲见佛成佛,亲闻佛说华严法门者,从天龙乃至于阿修罗、人、非人等,皆是法身大士。

然此杂类众生,为何称法身大士呢?

因各类中众生虽多,能证到法性理体者,可随类现身,以度该类众生。

所谓现身者,本非彼类众生而示现者,但以实生者为所化,即因‘果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