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47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docx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

艾灸涌泉穴作用多多

笔者近来观察很多病人,给病人使用艾灸涌泉穴后效果最明显的就是改善失眠与调节高血压,同时对中风病人的恢复也有良好的作用。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

涌泉穴养生由来已久,至宋代已广为盛行。

在《苏东坡文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闽广地区很多人染有瘴气(疟疾),有个武将却多年安然无恙,面色红润,腰腿轻快,后来人们发现,他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对,热摩涌泉穴无数次,以汗出为度。

之后,很多人仿效此法,不仅很少得病,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

涌泉穴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灸之可滋阴潜阳、宁心安神,有引火归元之妙;且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

失眠,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

本症的病因很多,诸如情志内伤、思虑太过、房劳过度、惊恐伤肾、饮食不节等,以致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治当温养诸脏、镇惊熄风、宁心安神。

高血压主要是阴阳失衡所致,调节高血压关键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而艾灸涌泉穴正好能很好的温通血脉,引热下行,调和阴阳,使血压趋于正常。

艾灸减肥穴位图

  一、单纯性肥胖减肥取穴:

1、大椎。

定位:

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

清热凉血,消炎解毒,对血燥瘀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面部疾患有卓效。

2、腰阳关。

定位:

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

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及男阳痿、遗精。

3、中脘。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

主治:

可增强胃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治疗胃痛、胃酸、哎吐等。

4、关元。

定位:

脐下三寸。

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5、居髎。

定位:

在髋部,当髋前上棘于股骨大转子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对臂部和大腿部深层脂肪代谢有促进作用,可提高肌纤维的活力,同时要治疗腰痛和下肢痿痹。

  操作:

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

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二、实胖型减肥取穴:

  1、关元。

定位:

脐下三寸。

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大横。

定位:

肚脐各旁开四寸。

主治:

便泌、泄泻、腹痛

  3、脾俞。

定位:

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

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

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

  4、三阴交。

定位:

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

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

  5、丰隆。

定位: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内与条口相平,当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主治:

气逆,喉痹卒暗,狂癫,足不收,胫枯,胸腹痛,呕吐,便秘,脚气,厥头痛,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身重,经久闭,忽大崩,妇人心痛,诸痰为病,头风喘嗽,大小便涩难。

  操作:

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

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减肥具体操作方法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艾灸分为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温筒灸,无瘢痕灸等,我们在艾灸减肥中实用的方法主要是用艾灸盒温灸,或者使用艾灸盒随身灸。

首先将艾条点燃后火头向下插入顶管,然后找准穴位,选好部位,将双股橡皮带系在要熏的部位上,将灸盒底部罩在穴位上面,把橡皮带套在灸架两边的底袢上即可。

艾灸时需要升降艾条调节火力,以微烫而不疼痛为适中,因为火力过小的话,穴位刺激不到位,会造成减肥效果不佳。

而随身灸是一种特制的金属圆筒,外形分筒体和持柄两部分。

筒体上下各有多数小孔,小孔可以通风出烟,下孔用以传导温热。

内另有小筒一个,可置艾或药物燃烧。

随着艾条的燃烧,阵阵热气缓缓地从腹部的皮肤透,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的感觉从腹部直达全身。

渐渐地,背上的毛孔也会一一舒展开来,全身微微出汗,闭上眼睛,尽情的享受这种温暖,舒服的感觉。

艾灸时间最好控制到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

常灸三个穴 一生保健康

30岁前灸“肺俞”

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

固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

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其位于人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具体灸法有如下几种:

施灸频率不拘时灸,即感到身体不适或即将感冒时,或进食冷饮后施;随年壮灸,即在农历生日当天灸,小儿可灸5分钟左右,青年灸15分钟左右。

此外,转季灸,即每月灸两次,分别在转节气的前1-2天施灸。

30-50岁灸“足三里”

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

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

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

艾灸方法同肺俞穴,频率可不拘时灸。

50岁后灸“关元”

步入老年,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脱发白发等症状。

《医经理解》记载:

“关元,在脐下3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

”该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处。

艾灸方法同肺俞穴,最佳频率为1日1次,亦可不拘时灸。

艾灸常用的保健穴

1、神阙(脐中)

取穴:

在脐窝正中。

作用:

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

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

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

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

灸法:

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5~30壮。

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

“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可作参考。

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2、气海

取穴:

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

培补元气、固益肾精。

是防病强身穴之一。

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

操作:

灸法:

本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

不留疤痕灸。

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3、关元

取穴:

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

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二阴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

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

《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

“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

”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

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操作:

灸法:

采用艾灶无疤痕灸或艾条温和灸,药物(附子饼)敷灸,每次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适,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注意孕妇忌用。

4、天枢

取穴:

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

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操作:

灸法:

艾条灸,雀啄灸10~20min。

5、百会

取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

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如上图)

作用:

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

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

灸法:

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

每次10分钟或据情况而定。

6、大椎

取穴:

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

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

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

灸法:

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

拔罐:

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7、命门

取穴:

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

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卧,先触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点,其棘突间即为命门穴。

作用:

重要保健防病穴。

能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可用作平时保健防病,改善亚健康状态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操作:

灸法:

1)着肤灸,灸3~5壮,炷如黄豆大,无疤痕灸为宜;2)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8、肾俞

取穴:

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即命门穴旁开1.5寸。

作用:

调肾气、强腰脊、明耳目,具保健抗老作用。

操作:

灸法:

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9、足三里

取穴: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的1横指。

作用: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腧穴之一,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

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补中益气,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本穴自古就是预防保健的要穴,《医说卷二》云: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现代临床上观察到,可预防中风、冠心病及流感等传染病。

实验研究证实,对循环、消化、神经、血液及内分泌、呼吸等系统均有调整作用,能提高机体整体代谢水平。

操作:

(1)灸法:

着肤灸,3~9壮,艾炷如麦粒至黄豆大。

艾条灸,每次15~20min。

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10、三阴交

取穴:

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后缘。

功效:

健脾、益肾、疏肝、调经血、主生殖。

本穴对增进腹腔脏器,尤其是生殖系统健康,有较重要作用。

可防治男性之性功能障碍、妇女之经带疾病。

操作:

灸法:

着肤灸,3~7壮,艾炷如黄豆大;艾条灸,温和灸10~20min。

11、涌泉

取穴:

足底中线之前、中1/3处。

足趾蹠屈(向足心方向屈曲)时,于足心出现凹陷处取穴。

作用:

补肾壮阳,有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操作:

因本穴针刺剧痛,以灸为主。

灸法:

艾条灸,温和灸10~20min。

12、中极

取穴:

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

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操作:

灸法:

艾条灸,温和灸10~15min。

常见病艾灸时怎样选穴?

1、肠胃不好:

艾灸足三里,神阙,中脘、脾俞、胃俞。

2、肾虚:

艾灸肾俞、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3、大便不爽:

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

4、反流性胃炎:

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丰隆。

5、胆囊息肉:

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扁桃体炎:

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7、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

穴位: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可立即缓解。

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

艾灸施灸手法的补泻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针灸大成》指出: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

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

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

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

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值无明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比泻法艾灸要长。

中医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

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一、怎样选择施灸方法?

首先应因人而宜。

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

糖尿患者则禁用着肤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

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

如面部,宜用艾条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

其次因病而宜。

随着灸治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专病专法化的趋向,所以在选用灸疗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点。

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又如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在大陆普遍应用;又如麻线灸治女阴白斑,铺灸治类风湿性脊柱炎等等。

总之,一定要因人因病,选择合适的灸疗。

二、怎样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

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

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

施灸剂量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

另如北方风寒凛冽,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

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

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

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

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五十壮”、“百壮”、“二三百壮”、“五百壮”、“七八百壮”等描述随处可见.《扁鹊心书》言:

“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等。

但也有医家持不同意见,如《千金要方》认为施灸壮数应以身体部位来定,“苦卒暴百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

”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

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

如《备急千金要方》云:

“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

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5.由灸炷大小定灸量

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

《备急千金要方》云:

“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

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

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

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6.由患者感觉定灸量

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

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

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

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7.由施灸次数定灸量

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

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

恰如《神灸经纶》所云:

“若并灸之,恐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当然,上列各条的具体施灸量应综合考虑。

必须指出的是,从历代记载及已有的经验看,一般而言,创伤灸疗,效果较佳。

但对现代人来说,灼伤皮肤的灸疗往往难以接受,为增强剌激量,可采用连续多次短时间的强剌激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一次极强剌激,类似创伤剌激的效果。

三、操作要点

1.灸材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

这是因为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

但并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

2.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

施灸顺序:

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

具体要求为:

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反复上下左右移动,“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摆,有类飞腾”,以产生一种动态的剌激。

这种动态剌激必须是连续的均衡的,也就是说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这主要有利于灸剌激量的积累,正是在这种剌激量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灸的感传。

中医教你怎样悬灸治腰痛

常用穴位:

阿是穴、膈俞、肾俞、命门穴。

方法:

嘱患者俯卧位,暴露腰背部,选用纯(清)或药艾条点燃后,用手将艾条拿稳悬灸以上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以觉有温热而不灼痛、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用1~2个疗程。

作用原理:

膈俞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为八会穴之血会,灸之可补血养血、活血化瘀。

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穴近肾脏,为肾气转输之处,灸之可补肾益精、壮腰通络。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系督脉经穴,居于两肾中间,是人生命之气重要门户,有培元补肾、通利腰脊之功。

阿是穴系痛点处,与上穴配伍,灸之可直达病所,有舒经活血、疏风散寒、除湿止痛之效。

注意事项:

防止过度劳累,避免损伤;防止风寒、潮湿的侵袭。

采用正确姿势(含坐卧行姿),睡硬板软垫床,节制房事,加强锻炼,定时做松弛腰背部肌肉的体育锻炼等。

 

常见病艾灸时怎样选穴?

1、肠胃不好:

艾灸足三里,神阙,中脘、脾俞、胃俞。

2、肾虚:

艾灸肾俞、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3、大便不爽:

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

4、反流性胃炎:

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丰隆。

5、胆囊息肉:

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扁桃体炎:

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7、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

穴位: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可立即缓解。

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

单桂敏医生艾灸治疗多种疾病经验谈

  

乳腺增生,艾灸取穴:

选取阿是(乳f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

经前症重加太冲;经后症重加太溪。

还可以配合应用一些鹿角胶之类的“补气药”,可行血中之气,因而治乳疾效果最好。

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

10天为一个疗程。

用隔姜灸或艾条灸。

癌症,用艾灸可以扶正,增强免疫功能,取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

中医管各种癌症叫癥瘕,癥瘕初是“气”产生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质”产生的阶段。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质变的过程。

症瘕描述的就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了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岩的阶段。

所以根除症瘕,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

导致癥瘕的发生多是:

情志郁结、饮食不节或外感六淫之邪等导致致病因素,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而发生此病。

临床表现:

体内结块,固定不移,同游定处。

病久面暗消瘦,纳减乏力、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

治疗:

扶正补虚,祛瘀排毒。

取穴:

神阙、关元、足三里。

方法:

用四眼盒艾灸在腹部的神阙和关元部位行大面积艾灸,每次腹部穴位大约艾灸20-30分钟,足三里用单眼艾灸盒每穴艾灸10分钟。

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这样艾灸10余次后,你的机体免疫力会有一个提高,相继会带动其他症状的消失。

声带小结,可以在少商和商阳点刺放血,然后再在大椎穴点刺2-3下,拔罐放血后,在此艾灸15-20分钟。

便秘,可以艾灸天枢和足三里。

这两个穴位都是胃经的穴位,对机体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泄泻时艾灸天枢会止泻;便秘时艾灸天枢又能通便。

虚证,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治疗一段时间也会有疗效的。

用铺灸治疗背痛可以主一身之阳,调整人体的正气,使病邪不会在嚣张。

用铺灸调动体内的元阴元阳,疏通经络。

真气动力才可能增强,病情才能痊愈。

背痛,

治疗:

先用铺灸的方法调动一身之阳。

方法:

1.先把大蒜捣碎成泥,大约要100-200克大蒜泥。

2.用一条纱布,从大椎穴铺起直到长强。

然后把大蒜均匀地扑在纱布上的脊柱中,厚度约3-4mm。

宽度约30mm。

3.把艾绒放在蒜泥上,然后用香火分段点燃艾绒,分段点燃。

这时,烟和火都很旺盛,嘱病人一定要咬牙挺住。

这个铺灸很容易成为化脓灸,如果实在坚持不下来,可以两个人一起把纱布托起。

在放下,在托起。

如果嫌铺灸过长,可以一段一段地铺灸,先从上到下进行。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强直性脊柱炎,对于总是背痛的人做铺灸也是很好的方法。

没有化脓灸的铺灸可以三天一次,(因为蒜泥也会导致皮肤起泡)。

已经化脓灸的椎体可以10-15天一次,主要看化脓灸的部位预后情况。

没有做过铺灸的,可以先尝试在大椎到胸十二算一段,胸十二到长强算一段,这期间也可以分为三段,总之这些灸法都要看施灸者和被灸者对灸法和耐受程度。

开始施灸的时候,做的长蛇灸不要太粗,要逐渐适应。

长蛇灸太粗就会很烫,被灸者就会有忍受不了的时候,而造成施灸者手忙脚乱。

如果化脓了在铺灸是很痛苦的,这时在放上蒜泥会杀洌洌的疼痛。

4、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这些是辅助艾灸治疗,主要都是调动体内的阳气升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失和,引阳扶正是治疗之本。

放血疗法治疗背痛,。

刺血疗法适应症比较广泛,中医的所谓实热证、痛证、瘀证等,均适宜刺血。

对一些诊断不明,检查不清的病症,也可对症刺血治疗。

还有一些久病不愈的宿疾,屡服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无效者,亦可行刺血治疗。

如果你一次的刺血量不足20毫升,那么你可以隔天一次。

如果你刺血的量每次在100毫升,那么在一个月内,只能刺血2次-3次。

如果你一次刺血量在200毫升,那么你就可以三个月刺血一次,或就这一次的刺血,就足以把多年的宿疾排除。

刺血疗法可以疏通经络、活络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清热解毒、驱邪安正、和血养血、美容养颜等。

放血疗法,看准血络,点刺放血。

看准血络后,点刺放血,任由血自流,等到血不流的时候,用拔罐器助力拔血。

大约放血50毫升左右-100毫升左右。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意思是说,如果痹症久治不愈,特别是按常规治经的方法治不好的,应该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有没有血络,如果有血络,说明此病已经入络,应该将这些络脉点刺出血,络脉通了,疼痛也该好了。

治疗方法也很简单,只要仔细把这些络脉点刺出血,病人的疼痛往往就会缓解。

宫颈炎,艾灸关元、子宫、八髎穴和三阴交即可治疗。

方法:

用多眼艾灸盒在腹部大面积移动艾灸,主要在小腹部和后腰部,每天艾灸时间不低于(前、后)1个小时。

鼻炎,迎香、印堂、太阳、和肺俞。

根据自己不同的症状,在这几个穴位的基础上加减。

艾灸取穴:

关元穴、足三里、迎香、印堂、太阳、合谷

腰椎间盘突出,在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