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83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含答案01.docx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含答案01

期中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我希望美洲人民永远不再把国王的宝座搬到自己的土地上来。

”“解放者的称号已经高于一切,因此我决不会降低身份去登上王位。

”判断一下,说这番话的应是()

A.玻利瓦尔B.克伦威尔C.林肯D.圣马丁

2.下图两人及其历史功绩说法最准确的是()

A.反抗的殖民者都是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强国B.均统一领导了本国(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C.均得到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声援D.都是民族英雄,但成果不同

3.“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得出此结论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

B.1861年改革使俄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C.此次改革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仍受一定程度的阻碍

D.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实力增强,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政权

4.有学者在评论俄国1861年改革的结果时认为:

农民占有的份地少、支付的赎金高,也在于政府试图让农民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还可以为雇主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

A.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B.加强了自由贸易C.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5.俄国工业在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30年代已经有所发展。

到1861年,俄国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0%,90%的居民仍从事农业生产。

据此可知,俄国工业发展()

A.激化了城乡矛盾B.需要以农业为基础C.受到农奴制阻碍D.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6.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

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其中“林肯拯救了美国”是指()

A.打败了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B.使美国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国家

C.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D.废除黑人奴隶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7.为推动改革深入进行,1876年,日本明治政府对吵闹喧哗的2727人,乱行马车的206人,在不当场所小便的4495人,按相关条例进行了处罚。

这表明明治维新()

A.深入学习西方制度B.注重法律的公平C.努力发展近代教育D.厉行“文明开化”

8.在历史上,奥运会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情况。

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

当时可能见到的现象有()

①运动员休息室电灯通明②运动服使用人造纤维面料③各国代表团乘坐飞机参赛④运动员获得的荣誉可以通过长途电话与家人分享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下列人物和成就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牛顿——《物种起源》B.梵高——《向日葵》

C.列夫·托尔斯泰——《复活》D.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10.“最后通牒:

‘向帝国提出解释:

自从发生6月28日的刺杀罪行以来,塞尔维亚高级官员在国内外谈话中,不顾自己所处的官方地位所发表的种种仇视帝国的毫无理由的言词。

至迟7月25日星期六晚上6时以前答复。

”文中的“帝国”指的是()

A.沙皇俄国B.德意志帝国C.英国D.奥匈帝国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以和平主义为由,宣布美国中立。

当美国参战时,威尔逊又宣布,美国是为了捍卫“和平、民主和自由”。

美国前后不同的立场表明()

A.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B.美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战

C.一战改变了美国外交策略D.美国始终捍卫民主和自由

12.右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幅海报(海报译文:

这些妇女也在尽微薄之力,学习制造军火),反映了妇女们走进工厂,代替男人们维持战争工业。

这表明()

A.妇女地位显著提高B.战争减少就业机会

C.战争波及更多民众D.民用工业受到影响

13.《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巩固苏维埃政权

14.没有别的事件能像十月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1917年以后,世界再也不能同过去一样了。

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

A.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C.打破了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封锁D.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5.中国代表团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就要不要签字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谈话内容。

甲:

政府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指示,叫我们自己决定签不签字。

乙:

从心底里我不想签字,但是如果不签字会不会得罪威尔逊和乔治,到时候我们入不了即将成立的国际联盟,我们会不会错失融入国际社会的机会呢?

丙:

这不是签不签字的问题,这是关系我们还要不要国家尊严的问题!

这次会议()

A.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B.实现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瓜分

C.使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D.为争取战争胜利和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准备了条件

16.日本出版的《如果日本同美国发生战争》一书指出:

“日本帝国也只有当它的根延伸到大陆上的时候才能够继续生存和生长,它离开了大陆就必然会死亡。

可是美国却残忍地企图砍掉这些根,并企图取代日本并在东亚大陆上推行自己的帝国主义。

”这些言论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出现的()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珍珠港事件D.雅尔塔会议

17.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

18.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

”这一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D.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19.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②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③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④“非暴力”的局限,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

“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

”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

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②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③领导印度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④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大动力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所望尘莫及的。

材料二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越来越少的企业的过程非常迅速……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的四分之三的汽车和电力。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890年工业产量位次

2

4

3

1

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2

1

材料四19世纪下半叶,天皇率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许多高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

材料五日清战争重组了东亚国际关系,欧美列强在东亚的强权秩序被剂弱,东亚国际关系体系不情愿地接受了日本,清国失去了对朝鲜的独占权和国土台湾。

(1)阅读材料一,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其中两个发明及其发明者。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政治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1分)

 

(3)材料三的表格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

 

(4)材料四描述的日本“破例来之陋习”“求知识与世界”的这场改革名称是什么?

日本为“脱亚入欧”采取了哪些措施?

(请举出两例)(2分)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说日本的这场改革有哪些消极影响?

(l分)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初的一次重大战争的情况统计表

时间

参战国

涉及人口

动员军队

伤亡人数

战争费用

财产损失

1914—1918年

33个

15亿

6540万

3000万

1863亿美元

3300亿美元

材料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某次战争前的欧洲形势时说: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1)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哪次战争?

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1分)

 

(2)欧洲的“火药桶”是指哪里?

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这只“火药桶”,成为这次战争的导火线?

(2分)

 

(3)在这一场战争中参加协约国的欧洲国家主要有哪几个?

中国加入了哪一方?

(1分)

 

(4)在这场战争的影响下,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2分)

 

23.(5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伦斯基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倒台了,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

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

——据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推翻临时政府经过的通告(1917年11月7日)

材料二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

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

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据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三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

(1)指出材料一中“政权”的名称。

(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实行的政策是什么?

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2分)

 

(3)材料三中“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什么?

20世纪20年代这个“创造”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分,

 

24.(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

然而英、法、美、日等国操纵的巴黎和会竟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中国的爱国运动。

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期间,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

在《九国公约》签署前,中日代表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日本将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撤走驻青岛、胶济铁路沿线的日军;胶济铁路由中国出钱赎回。

这一条约使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和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是什么?

材料一中的中国爱国运动是指什么?

发生于哪一年?

简述这次运动的性质。

(2分)

 

(2)为什么华盛顿会议上英美转而支持中国?

这种态度变化说明了什么?

(1分)

 

(3)试从地理的因素,分析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山东争夺激烈的原因。

(1分)

 

(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团也进行了据理力争,且受到与会代表的同情,但仍然失败了。

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分)

 

(5)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怎样的一个国际关系体系(格局)?

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2分)

 

25.(5分)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1922年,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1978年安徽风阳小岗村包产到户契约

 

期中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拉美独立运动中,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队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并且拒绝登上王位。

故选A。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D

【解析】A、B在材料中未涉及;改革后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此C说法错误;农奴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故选D。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1861年,俄国城乡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工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急需解决农奴制问题。

故选C。

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林肯拯救了美国”反映了林肯的措施解决美国的危机,拯救了美国。

结合课本所学,1861年美国南方的奴隶主发动叛乱,内战爆发,美国面临着分裂。

南北战争林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北方胜利,废除黑人奴隶制,解除了危机,完成了国家的统一,D符合题意;A项打败了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C项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都是华盛顿的贡献。

AC不合题意;使美国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国家时,林肯还没有当选为总统,B不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D

【解析】“吵闹喧哗”“乱行马车”“在不当场所小便”都是有悖社会文明的行为,明治政府按相关条例进行处罚表明了明治维新厉行“文明开化”政策。

故选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

①④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故①④项正确。

②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化学工业的发展令人瞩目。

科学家们从煤炭和石油等原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故②项正确。

③项,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故③项错误。

故选C。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的革命和文学艺术。

A项,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

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故A项搭配错误;B项,梵高是荷兰著名画家,《向日葵》是其代表作之一,故B项搭配正确;C项,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不朽名作,故C项搭配正确;D项,德国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故D项搭配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搭配错误的一项,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刺杀”“塞尔维亚”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的态度和反应。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美国是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利益的考量改变立场的,战争没有波及自身时选择中立,当威胁自己核心利益时选择参战。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男人投入战场,为了补充劳动力,妇女走进工厂,代替男人们维持战争工业,这表明战争波及更多民众。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第二次革命”指的是十月革命。

B对应的是二月革命;C明显错误,列宁主张退出一战;十月革命前苏维埃政权尚未建立,排除D。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A不符合题意;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B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才诞生,C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D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根据谈话内容中“威尔逊和乔治”“即将成立的国际联盟”等信息可知,这次会议是1919年的巴黎和会,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B、C、D分别是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故选A。

16.【答案】B

【解析】“这些言论”反映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1921年,美、日、中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看出,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逐渐消失,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多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有关。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因此,它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

故选C。

19.【答案】D

【解析】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印度取得了自治,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发展;但也有其局限性,表现为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诗人给了甘地极高的评价,一般情况下,要以历史人物所做的事件为依据进行评价,联系教材可知,甘地一生都在为印度的富强和独立奔走,其中包括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加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但印度独立并非在他的领导下实现的。

故选D。

二、

21.【答案】

(1)碳丝灯泡:

爱迪生;汽车:

卡尔·本茨;飞机:

莱特兄弟。

(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社会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社会趋于相对稳定。

(3)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美国生产发展迅速,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

(4)明治维新。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进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22.【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战争。

(2)“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

萨拉热窝事件。

(3)英、法、俄。

中国加入协约国。

(4)发生了五四爱国运动。

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23.【答案】

(1)名称:

工农苏维埃政府,或“苏俄”。

(2)政策:

新经济政策。

重大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重大成就: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24.【答案】

(1)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益。

五四运动。

1919年。

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2)英美想从中国获得侵略权益,反对日本独霸中国。

对帝国主义国家而言,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3)山东地处我国北部沿海,靠近京津地区,扼渤海、黄海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交通便利。

列强控制了山东,便于控制京津要地,便于对我国的侵略掠夺。

(4)弱国无外交。

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5)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体系的实质:

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所以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5.【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在农村实行粮食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实行包产到户,促进了经济丰收,推动了联产承包政策的实行。

在背景上,前者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农民不满,后者是由于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内容上,二者都在公有制度基础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影响上,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者的实质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