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100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docx

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一、常见仪器的使用

要求:

知道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注意事项

如:

知道可用于反应的容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

考点链接:

常在实验题中要求填仪器名称

二、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斜、二放、三慢竖”

粉末放入试管底部、块状放在试管口,粉末一般用钥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

(2)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倾倒“一倒、二向、三紧挨”

液体药品的量取“量筒放平,视线和页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

吸取和滴加药品“不可将滴管深入试管内”

(3)给物质加热

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做到“两查”和“三不”,即一查灯芯,二查酒精量(酒精灯容积的(1/2—2/3)。

三不指一不给燃着的酒精灯加酒精;二不相互对火;三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②、加热的操作:

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要和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③、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

否者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1)外壁不能有水,

(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

(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一)概念

1、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

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等,只是形状改变。

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

灯泡、电炉丝通电发光、发热。

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现象:

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例:

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

温馨提示:

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

(二)区别和联系

区别:

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温馨提示: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或需要仪器测定。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化学性质常用“易、会、能”等词来描述。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考点链接:

常在选择题中或填空题中考查

五、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一光”,二热,三生成

“一光”指:

燃烧发出的光的颜色或特点或烟的颜色

“二热”指: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三生成”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例:

镁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

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大量的热,3、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第二章

第一节认识空气、保护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P28-31)

(1)空气成分的测定实验

要求:

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误差分析(进入到集气瓶中的水小于总体积的1/5的原因)

(2)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气体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约4/5)、氧气21%(约1/5)

(3)氮气及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来源:

学科网]

①氮气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

氦气化学性质:

很稳定,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是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以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用途:

用来充氮包装,保存食品、充氮灯泡

②稀有气体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不活泼

用途:

霓虹灯和激光技术。

氦气密度很小很稳定也可用于探空气球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

念及初步使用

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三、空气污染和保护

要求:

了解常见的污染源及污染物,懂得保护空气的方法

四、分子

1、分子的概念(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用分子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变化,物理变化过程分子不变)

3、分子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分子构成)

4、分子的特性:

(1)分子总是不断的运动着。

(2)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小得多。

五、原子

原子时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金属汞、稀有气体、C、S、P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

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

原子

相似点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不停地运动;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不同点

化学反应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互相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第二节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适度吸氧有利于身体健康,过度吸氧会导致氧中毒,加速生命衰老。

2、臭氧(O3)

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大气层中的一层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生物避免过多紫外线的辐射;它还是强氧化剂,具有杀菌消毒的功能。

3、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

实验操作

燃烧条件

现象

方程式

注意事项

带火星的木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木炭

将小块木炭用坩埚钳夹住,在空气中点燃

在空气中

发红发热

木炭

将小块木炭用坩埚钳夹住,点燃,伸入盛满氧气的的集气瓶中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镁带

将小块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空气中点燃

在空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垫石棉网

镁带

将小块镁带用坩埚钳夹住,,点燃,伸入盛满氧气的的集气瓶中

在氧气中

同上

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

取少量的硫放入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

取少量的硫放入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后,伸入盛满氧气的的集气瓶中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同上

铁丝

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

在空气中

发红发热,不燃烧

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纱

铁丝

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火柴杆,伸入盛满氧气的的集气瓶中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同上

4、氧化物、氧化反应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物质跟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5、工业制取氧气

根据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

6、实验室制取氧气

药品:

固体:

氯酸钾(白色粉末)高锰酸钾(紫黑色或暗紫色)二氧化锰(黑色)

液体:

过氧化氢(无色)(注意:

不是白色)二氧化锰

原理: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固固制气体加热)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不加热(固液制气体不加热)

化学方程式:

装置:

步骤:

固固加热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1查2装3定4点5收6离7熄

注意事项:

加热的方法

试管口的方向及试管的夹持位置

收集氧气的最佳时间

实验结束时怎样操作?

氧气的验满方法

7、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

第三节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1、化学式表示的含义

2、单质的化学式

单原子单质:

金属、稀有气体、C、S、P用元素符号表示它的化学式、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

记住氧气、氯气、氮气、氢气、臭氧的化学式

3、化合物的化学式

(1)①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三五氮,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都为零,莫忘单质都为零。

 其中负的化合价:

氯(负一)、氧(负二)、氮(负三)、硫(负二),其他都是正的

②五个基团的名称及符号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根据化合价可以写出化学式,通常正价元素写在左边,负价元素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明;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同时,根据化学式可以求出化合价(依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化学式的读法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通常规定为从右边到左边读做“某化某”

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如SO2二氧化硫。

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要读出原子团的名称,如Na2SO4硫酸钠

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Mr—相对分子质量Ar—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分子质量:

Mr(AmBm)=m×Ar(A)+n×Ar(B)

2.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m×Ar(A):

n×Ar(B)

3.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七、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综合,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变化中的三不变,原子种类(元素)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八、化学方程式

要求掌握1到6章课本中出现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会配平。

九、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步骤:

1.设计算所需的未知物

2.根据题意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已知物、未知物的质量

注意:

计算时各物质的质量指的是实际参加反应或反应生成的纯净物质量,若

已知量为不纯净的物质的质量,判断纯净物质量的方法:

①纯净物的质量:

样品的质量×纯度(质量分数)

②守恒法:

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

3.在物质的下方列出相应的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计算中必须带单位,而且单位必须统一

第三章溶液

第一节生命之源----水

一、水的净化:

沉淀法和过滤法

温馨提示:

净化得到的水不是纯净水

二、水的纯化:

蒸馏(得到的蒸馏水是纯净水)

三、硬水和软水

1、硬水和软水的区别(肥皂水)

2、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生活中:

煮沸,实验室:

蒸馏)

四、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实验现象、产生气体的鉴别方法、化学方程式、结论

五、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最轻的气体(特性)

2.、化学性质:

可燃性2H2+O2

2H2O

实验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烧杯内壁有水雾(水滴)生成

3、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1)收集一小试管氢气;

(2)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移近酒精灯火焰;

(3)听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已纯净;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净。

温馨提示:

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使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才能再收集检验,否则易发生危险。

4、氢气是最理想的高能燃料(氢气燃烧值高,产物是水)

第二节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

溶质的溶剂溶液(如:

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剂;

(2)两种液体相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3)溶液中若有水存在,无论水的量多还是量少,水都是溶剂。

(4)在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是水。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

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

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

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质量不再减少,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为该溶质

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

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

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和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

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

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如NaCl

第三节溶解度

一、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

①条件:

一定温度②标准:

100g溶剂③状态:

达到饱和④质量:

溶解度的单位: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例:

(4)溶解度曲线

80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B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C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和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

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

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

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适用范围: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适用范围: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第四章碳

第一节燃烧和灭火

一、物质燃烧和灭火条件(P79-83)

1、物质燃烧要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物质本身是可燃物,可燃物达到燃烧的起码温度(此温度成为着火点),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2、灭火的原理:

燃烧物和其他燃烧物隔离或者清楚燃烧物;

使燃烧物隔离空气或氧气;

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一下。

3、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现象及区别

二、几种碳单质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金刚石:

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用于玻璃刀、钻探机上的钻头、装饰品等

石墨:

导电性良好,导热性良好,用于电极、高温润滑剂、制铅笔芯等

活性炭:

吸附性,用于净水、防毒面具等(活性炭比木炭的吸附性更强)

炭黑: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用于书画、碳素墨水等(炭黑墨汁绘的画和书写的字久不变色。

第二节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CO2和CO

1.碳单质、CO、CO2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C

1.稳定性(常温下)

2.可燃性

燃料

CO

1.可燃性

2CO+O2

2CO2

2.毒性

燃料

CO2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和水反应

CO2+H2O====H2CO3

3.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制作碳酸饮料、作温室气体肥料、灭火、干冰作制冷剂等

2、碳单质、CO、CO2三者间的转换:

2C+O2

2CO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物理性质上的区别:

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一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小,难溶于水。

固体二氧化碳称为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还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并需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1)反应药品: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3)常用的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如图:

(4)CO2的收集:

向上排空气法

温馨提示:

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5)CO2气体的验证:

①检验方法:

将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②验满的方法:

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木条立即熄灭,则CO2气体已集满。

5.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消耗: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

而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主要依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危害:

温室效应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三、化石燃料

1.当今社会的三大化石燃料为煤、石油和天然气。

2.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能源。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气体。

它也属于混合物。

3、有待开发的新能源:

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水能、氢能源等。

【化学方程式综合】

1、化合反应

3Fe+2O2

Fe3O42Mg+O2

2MgO4P+5O2

2P2O5

2Cu+O2

2CuO4Al+3O2

2Al2O3C+CO2

2CO

2H2+O2

2H2O

2C+O2

2COC+O2

CO2

3、分解反应

MnO2

2HgO

2Hg+O2↑2H2O

2H2↑+O2↑

2K

MnO4

K2MnO4+MnO2+O2↑2H2O2====2H2O+O2↑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CO2+Ca(OH)2==CaCO3↓+H2O

金属的冶炼:

Fe2O3+3CO

2Fe+3CO22Fe2O3+3C

4Fe+3CO2

Fe2O3+3H2

2Fe+3H2OH2+CuO

H2O+C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