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237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安稳而妥当。

本分:

安分守己。

既安稳又妥当的言语,经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惊奇的,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

一个人能安守本分,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

只可惜能够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5、处事、读书之道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代人作想:

替他人设身处地着想;

想想别人的处境。

切己;

自己切实地。

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

读书却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

因为学问是自己的,别人并不能代读。

6、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

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信:

信用、信誉。

立身:

树立自身。

恕:

推己及人之心。

接物:

与别人交际。

一个“信”字是吾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只要是人,都不可没有信用。

一个“恕”字,是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要的品德,因为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能推己及人,便不会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于己于人皆有益,所以值得终生奉行。

7、不因说话而杀身,勿为积财而丧命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

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苏秦:

战国时纵横家,口才极佳,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使秦国不敢窥函谷关有十五年,后至齐,被齐大夫所杀。

石崇:

晋人,富可敌国,国生活豪奢遭忌而被杀。

人都希望自己有极佳的口才,但是战国的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才会被齐大夫派人暗杀。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积存很多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就是因为财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来杀身之祸。

8、严可平躁,敬以化邪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严气:

严肃、严格的态度。

躁气:

轻率、性急的脾气。

敬心:

尊重而谨慎的心。

邪心:

不正当的心思。

最好以严格的态度教导小孩子,因为小孩心思顽皮毛躁,不能定下心来,严格的态度可以压抑他们浮动的心,使他们安静地学习。

对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待他,因为小人心思邪典,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许他会想保有我们对他的尊重,而放弃邪僻的想法。

如果不行,以谨慎的态度和他相处,至少不会蒙受其害,所以说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9、善谋生者,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不必利于己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

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谋生:

以工作来维持生活。

恒业:

经常而持久的事业。

章程:

办理事务的规和程序。

长于维持生计的人,并不是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纪无论大小,事情无分内外,每个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恒地将分内的事完成,这样做虽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却能在稳定中成长。

长于办理事务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与不可行处加以判断,订立一个办理的规则和程序,而且,并不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10、名利不可贪,学业在德行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

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

学业之美德行,不仅文章。

生资:

指人的资质。

机巧:

机变巧妙。

忠信:

忠实诚信。

德行:

道德品行。

得到不该得的名声和利益,当初以为是幸运,终究会成为灾害。

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厄,若能咬紧牙关忍耐度过,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

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任何事是否尽心而有信用,并不在于善用机变与心思巧妙。

读书读得好的人,也不仅在于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11、古朴君子力挽江河,名节之士光争日月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奢淫:

奢侈放纵。

靡所底止:

没有止境。

安:

如何。

敦古朴:

不同于流俗,厚道而不浮华。

力挽江河:

大力改变现有的不良现象,使恢复之。

名节:

名誉和气节。

君子:

有才德的人;

大人:

这里意同君子。

社会的风气日渐奢侈放纵,这种现象愈来愈变本加厉,一直没有改善的迹象,真希望能出现一个不同于流俗而又质朴的才德之士,大力呼吁,改善现有的奢靡风气,使社会恢复原有的善良质朴;

世人已逐渐失去清廉知耻的心,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完全不知廉耻,如何才能出现一位重视名誉和气节的有德之士,唤醒世人的廉耻心,作为世人的榜样呢?

12、心正则神明见,耐苦则安乐多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统:

总管。

官骸:

五官身体。

百体为君:

指心为全身之主宰。

宰:

治理。

心统治着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说是身体的主宰,一定要随时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见闻言行不致出错。

人的脸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将两眉当作是部首的草头,把两眼看成一横,鼻子为一竖,下面承接着口,恰巧是一个“苦”字。

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于乐,没有安闲逸乐的时候。

13、人世沧桑,在人在天

伍子胥报父兄之伊,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

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伍子胥:

春秋楚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子胥投吴,佐吴王夫差伐楚,五战而破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尸复仇。

申包胥:

春秋楚大夫,与伍子胥原为好友,伍子胥奔吴,告申包胥:

“我必覆楚。

”申包胥答之:

“我心存之。

”及吴师伐楚,包胥入秦乞援,依庭墙哭七日,春乃出兵援楚,楚得以保全。

刘季:

即汉高祖刘邦,汉的开国之君。

侯景:

南北朝时人,降梁武帝后又举兵反叛,围梁都建康,陷台城,使梁武帝被逼饿死。

春秋时的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誓言灭楚,终于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尸。

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保全楚国,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

由此可见,人只要决心去做,一定能办得到。

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侯景前来归降。

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14、有才者如浑金璞玉,为学者如行云流水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

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韬藏:

深藏。

浑金璞玉:

没有经过提炼的金与未经雕琢的玉,比喻天然的美质,未加修饰。

暗:

不明亮。

章:

同彰。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于修养,不露锋芒,就如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玉一般,虽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内涵价值了。

做学问一定不可间断,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飘浮的行云,永远不停地前进。

15、积善祛殃,积财遗祸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余庆:

遗及子孙的德泽。

余殃:

遗及子孙的祸害。

益:

增加。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

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

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最长远的打算。

贤能又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

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

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16、教子严成德,勿以财累已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

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

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

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成德:

成为有道德的人。

姑息:

过于宽容。

系:

关系。

下流:

品性低下。

上达:

成为品性高尚的人。

常见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子孙比较容易成为有才德的人;

对于子孙太过宽容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因为父兄教育的关系。

又见到有些后辈原为十分聪明,却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

有些原本平庸愚鲁,倒成为品德很好的人,这就是在于父兄的栽培教养了。

一个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

而学问之所以不长进,就是因为偷懒不精勤的缘故。

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权,那么,要感化众人趋于正道就很快了。

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处于不太平的时代,钱财的拖累就更严重了。

17、读书无论资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贫贱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

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资性:

资质秉性。

苟且:

不守礼法、道义的;

随便的行为。

乡党:

乡里。

读书不无天赋的资质高或是低,只要能够用功,不断地学习,遇有疑难之处肯向人请教,任何事都把它想个透彻为什么会如此,终有一天能够通晓书中的道理,无所滞碍。

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贫穷低微的家庭,只要为人忠实敦厚,做事稳重踏实,所行所为没有一丝随便或违背道义之处,便足以为家乡的父老所看重,而成为众人的榜样。

18、乡愿尽盗德,鄙夫不知德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乡愿:

外貌忠厚相,内怀奸诈心的人。

鄙夫:

人格卑陋的人。

孔夫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

因为他只是表面上看来忠厚廉洁,其实内心里并不如此,可见得这种人虚伪矫饰,以假面孔示人。

孔夫子为什么厌弃“鄙夫”呢?

因为他凡事不知由大体着想,只知为自己个人的利益斤斤计较,得失心太重,是个不知人生精神内涵的俗物。

19、勿为私己打算精明,要培子孙朴实浑厚

打算精明,自谓自计,然败祖父子家声者,必此人也;

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打算:

精打细算。

凡事都斤斤计较、毫不吃亏的人,自以为很成功,但是败坏祖宗的良好名声的,必定是这种人。

诚实俭朴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刚开始虽然不见他有什么奇特的表现,然而使子孙能够有一种纯厚之气,历久不衰的,就是这种人。

20、明辨是非方能决断,不忘廉耻身自高洁

心能辨事非,处事方能决断;

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决断:

决定么办。

卑污:

卑鄙污秽。

心中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毫不犹豫地决定该么办;

人能不忘记廉耻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自然就不会做出任何卑鄙污秽的事。

21、明辨愚和假,识破奸恶人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怜俐人做得来;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愚忠:

忠心到旁人看来是傻子的地步。

愚孝:

旁人看来十分愚昧的孝行。

伶俐:

灵活、聪明。

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

同样地,仁和义的行为中,也有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22、权势之徒如烟如云,奸邪之辈谨神谨鬼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

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权势之徒:

有权力威势可倚仗的人。

烟云过眼:

比喻极快消失的事物。

风波:

纷扰、争端。

有权有势的人,虽然在至亲好友的面前,也要卖弄他的权势作威作福,哪里知道权势是不长久的?

就像烟散云消一般容易。

奸险邪恶之徒,即使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也会为非作歹一番,哪里晓得天地间终是有鬼神在暗中默察的?

邪恶的行为终归要失败。

23、不为富贵而动,时以忠孝为行

自家富贵,不着意里,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

古人忠教,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

胸襟:

胸怀和气度。

志量:

志气和度量。

自身富贵显达了,并不将它放在心上,或时时刻意去显示自己高人一等。

至于别人富贵了,也不将它放在眼里,而生嫉妒羡慕的心,这要何等的胸怀和气度才能做得到?

古代的人,常常将忠孝二字放在心上,不敢忘记要去实践它。

现在的人,虽不如吉人那么敬谨,却也对他人忠孝的行为,能毫不吝惜地加以称道,时常去提倡它。

这又要何等的抱负和度量才能实行?

24、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有过由改不失正道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

圣人不责人无过,唯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

王者:

君王。

物命:

万物的生命。

责:

要求。

庶:

庶几;

差不多。

为人君王的,虽然不至于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杀生灵,因为这样至少可以教人爱惜性命。

圣人不会要求人一定不犯错,只是用各种方法,引导众人改正错误的行为,因为如此,才能使众人的心由恶转善,由失道转为正道。

25、不论祸福而处事,平正精详为立言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

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大丈夫:

有志气的男子。

士君子:

读书人;

知识分子。

立言:

树立精要可传的言论。

平正:

持论平正。

精详:

精要详尽。

有志气的人在处理事情时,只问如何做是对的,并不问这样做为自己带来的究竟是福是祸;

读书人在写文章或是着书立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立论要公平公正,若能更进一步去要求精要详尽,那就更可贵了。

26、不求空读而要务实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

讲性命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科名:

科举功名。

性命之学:

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问。

经济:

经世济民。

存着追求功名利禄之心的人,无法享受到琴棋书画的乐趣;

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者,不能没有经世济民的才学。

27、遇事勿躁,淡然处之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要亦无多,唯静而镇之,则自止矣。

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伎俩:

把戏、花样。

谗人:

喜欢用言语毁谤他人的小人。

簸弄挑唆:

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苟:

如果。

蛮横而不讲理的妇人,任她哭闹、恶口骂人,也不过那些花样,只要定思静心,不去理会,她自觉没趣,自然会终止吵闹。

好说人是非、颠倒黑色的人,不断地以言辞来侵害我们,自己似乎已经被他逼得走投无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对那些毁谤的言语,听而不闻,那么他自然会停止无益的言辞。

28、救人于危难,脱身于牢笼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

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菩萨:

指具有慈悲与觉了之心,能救渡众生于苦难迷惑,并引导众生成佛的人。

肯费心费力去救助陷于苦难中的人,便如同菩萨再世。

能不受社会人情的束缚,超然于俗务之外的人,便足以称之为最杰出的人。

29、待人要平和,讲话勿刻薄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

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气性:

脾气性情。

乖张:

性情乖僻或执拗暴躁,和众人不同。

夭亡:

短命早死。

深刻:

尖酸刻薄。

脾气性情怪僻或是执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

讲话总是过于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什么福分。

30、千里之途始于足下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同流合污:

被恶人所同化而跟着做坏事。

舍近图远:

只想图谋远大的目标,而对就近可以完成的事不屑一顾。

一个人的志气不能不高,如果志气不高,就容易为不良的环境所影响,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

一个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那么便会舍弃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遥远不可达的目标,很难有什么成就。

31、分贱不能移,富贵不要济世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

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

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

有真学头号,决不怪怪奇奇。

谄求:

阿谀而求之。

经纶:

经世治国之学。

贫穷与地位卑下,并不是可耻的事,可耻的是因为贫穷或卑下,便去谄媚奉承别人,想求得一些卑策的施舍。

富贵也不是什么十分光荣的事,光荣的是富贵而能够帮助他人,有利于世。

讲经世治国的学问,应当是实在可行的。

真正有学问,决不会高谈怪诞不经的言论。

32、桥梓花萼,以物喻理,秀才孝廉,求名副实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

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秀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桥梓:

古人以乔木喻父,而梓木喻子,因为乔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

花萼:

花萼喻兄弟,因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

芝兰:

比喻朋友;

《家语》: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朋友贵在相劝,故以芝兰比喻朋友。

敦伦:

敦睦人伦。

秀才:

读书人的通称。

贡生:

科举时代因学行优良,被举荐升入太学的生员。

明经:

唐制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

举人:

明清时在乡试被录取的人。

孝廉:

明清举人的别称。

古时候的人,把“父子”比喻为乔和梓木,把“兄弟”比喻为花与萼,将“朋友”比为芝兰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伦的人,由万物的事理便可推见人伦之理。

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被举荐入太学的生员为“明经”,又叫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可以就这些名称,明白自己应有的内涵。

33、身教重于言教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

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

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无庸徒事言词也。

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

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

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不肖:

不像、不如。

庸:

用。

徒:

白费。

过行:

有瑕疵的行为。

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来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

但是如果长辈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倒是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

由此可知,长辈教晚辈,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率领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学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辞上白费工夫,不能以身作则。

有道德的人行为若稍有超过或偏失,一些无德之人因为嫉妒,一定无法容忍而群起攻击。

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过失,小人也不见得能容他。

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无道德的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不可过于急切的责骂他们。

34、守身不羞于父母,创业勿贻害子孙

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