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131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社会动机.docx

第四章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1、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个体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决定的。

(1)内在的因素包括均衡作用、需求、内驱力。

均衡作用指的是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平衡机制。

当某些方面失衡时,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

这种需求,即生理上的困乏就会产生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机。

(肚子饿了想吃)

(2)外在刺激。

(吃饱了后闻到美味还想吃)

(3)本能。

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

只是人类简单行为的部分动因,不能用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2、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受社会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的,是带有社会内容的内驱力。

因而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它不同于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如饥渴动机和性动机。

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得来。

如成就动机,因而称为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二)动机的性质和功能

1、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例如吃东西不是肚子要吃是整个人要吃。

除了肠喂功能方面有变化,身体的其它部分也有变化。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求。

动机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例如需要钱——买车——维护自尊。

(1)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2)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

同样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动机。

(3)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

人们可以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不可能对自身的动机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4)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5)动机有强弱、清晰程度。

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有动机的。

如表现性行为并不是有动机的,例如说话的方式、自然的成熟过程。

2、动机的功能:

(1)激发个体的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2)维持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3)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三)动机的类型

1、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是指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动力。

例如饥渴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

心理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

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等。

(后面再详细讲)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内在动机。

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老鼠也有自发性的行为,例如在转动的轮子上奔跑,享受运动的乐趣,或者探索有趣的迷宫。

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引起:

一是好奇心,对于求知和探索的兴趣。

二是好胜心,即胜任工作、表现能力的欲望;三是互惠的内驱力,即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需要。

哈克曼与奥尔德姆认为有五种工作特性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

一是技能多样性有挑战性;二是任务多样性,即工作内容比较丰富,而不是单调乏味。

三是任务重要性,即工作有意义,有影响。

四是自主性,即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自己作主,对工作结果负责。

五是回馈性,即人们能够及时知道工作的结果。

(2)外在动机

相对内在动机而言,即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所引起的动机。

(3)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关系。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对人类的行为起作用,但两者并不都是简单相加的关系。

存在过度辩护效应。

所谓过度辩护效应是指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格瑞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沙莲香第153页)

为了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一些学者提出了几点看法:

1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只有在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才有这种效果。

2不同的奖励类型有不同的效果。

表现性奖励(根据完成任务的质量来奖励)能增加内在动机。

3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作用。

让小学生参加旨在让他们专注于内在动机、思想上远离外在诱因的训练,可以保持他们对活动的内在兴趣。

二、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介绍几种曾经对动机研究以及心理学体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中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学说。

他认为,本能、情绪、情操和意志作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力,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因此,各种本能都有相伴随的情绪。

本能

相伴随的情绪

避害本能

惧怕情感

好斗本能

愤怒情感

拒绝本能

厌恶情感

哺育本能

母爱情感

求偶本能

妒忌情感

求新本能

好奇情感

服从本能

自卑情感

支配本能

自负情感

合群本能

怕孤独情感

求食本能

食欲情感

收集本能

占有欲情感

构造本能

创造欲情感

在麦独孤的理论中有明显的缺陷,有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困难,自1919年起,就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特别是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批评本能论缺少自然科学的根据,没有实验的支持,是冥想的结果。

有些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还通过实验来否定本能论。

中国心理学家郭任远在1930年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他把小猫分成四组:

第一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不能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二组小猫与母猫一起生活,可以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三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而与老鼠一起生活;第四组组小猫看到老鼠时就受到电击,形成了逃避老鼠的条件反射。

这些小猫长大后,见到老鼠的反应就不一样:

第一组无动于衷;第二组表现出捕鼠行为;第三组即使见到别的猫抓老鼠,也不会去模仿;第四组则是猫怕老鼠,见到老鼠就逃跑。

这个实验表明,即使是低级动物的本能,也会因为后天的生活条件而改变,人类的“本能”就更加如此了。

(二)劳伦兹的习性论。

劳伦兹指出,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其习性。

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例如幼鹅在其幼年的关键期,会跟随在它们所看到的任何移动的大物体后面,就象跟随母鹅一样。

关键期是指动物行为的发育具有阶段,某些行为的发育需要在特定的时期完成。

如果在此特定的时期内,外在条件具备,该行为就会出现或者比较容易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该行为就不会出现或者很难出现。

人的关键期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

(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力说。

认为本能是动机的最终来源。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关于动机的研究最有影响。

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他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就会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

1、人类的主要动机

(1)生理需要。

(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

(2)安全需要。

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

生理上的安全包括免受外物的伤害,免受病毒的侵袭,免于恐惧和焦虑等。

心理上的安全指工作有保障,收入稳定、情感安适。

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安全是问题。

心理安全需要的程度与人的个性有关。

一个有些神经症的人对秩序和稳定的需要会更迫切,会力求避免变化和新奇的事物。

而一个成熟、健康、思想开放的人同样也需要基本的秩序与稳定,但更喜欢接受挑战。

(3)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与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的关系的需要。

这种爱既包括很强的联系,例如友谊和健康,也包括友善的礼貌的、和睦的关系。

马斯洛指出,爱的需要就象是维生素,缺少它,会影响人的健康成长和人的潜能的发挥。

“爱的需要涉及给予爱和接受爱……我们必须懂的爱,我们必须能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

否则,整个世界就会陷于敌意和猜忌中。

(4)尊重的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尊的需要,包括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

二是得到他人的尊重。

这与权力欲望有关。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具有成长、发展、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基本需要受到挫折会造成心理变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则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2、需求层次论

较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物性的需求)优先于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另一方面,如果低层次的需求能够长期得到满足,它们对行为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于是,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高层次的需求有关。

各种动机构成了一个金字塔

自我实现

发展的需要

自我尊重

他人的尊重

爱与归属

安全与保障

生理需要(空气、水、食物、住宿、睡眠、性生活)

3、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批评。

首先,所谓高层次需求与低层次需求不能同时激发行为的观点遭到了广泛的反对。

阿费德调整了这一理论,认为需求的重要性与它们未被满足的程度有关:

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时,高层次的需求就变的更加重要,而高层次需求得到的满足减少,低层次需求就越重要。

当尊重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强调对金钱和好的工作条件的需求。

其次,认为马斯洛提出的各种需求并非都是普遍的。

有人认为,对于权力、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因此并不是在所有的文化中都可以找到这些需求。

(五)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从两个维度对动机进行分类:

一个是内在中心—外在中心维度。

另一个是认知取向—情感取向维度。

内在性动机的目标是指向个人的,外在性动机的目标是指向外部的,主要是社会。

认知取向—情感取向维度区分了动机是指导性的还是动力性的,认知性动机为个体提供向导(理智,如政治式婚姻其动机就是基于理性),而情感性动机为个体提供能量驱动。

(激情、兴趣)

1、认知性内在动机

(1)一致性需要。

在态度、信仰、意见和自我形象上保持一致,以求得内心的平衡。

(2)分类需要。

通过对世界的分类来使世界获得意义。

(简单化的需要)

(3)自主需要。

希望能够控制和自己有关的事物。

(控制自己、他人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4)目的论的动机。

目的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

在人们的头脑中,有一些目标状态类型,人民努力想将对外部世界的知觉与这些类型匹配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

2、情感性内在动机

(1)减少紧张的需要。

紧张的减少可以带来满足,紧张的增加可以会导致不舒服。

(2)自我防御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形象,如果人们的认同和自我形象受到危险,就会产生自我防御的需要。

(3)自我维护的需要。

要维护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增加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4)认同的需要。

(归属需要)

3、认知性社会动机

(1)归因的需要

(2)客观化的需要。

在认识自己和外部环境时,人们往往根据外在的事物。

如自己的外显行为、他人的外显行为或各种情境因素来推断内在的特点,如人格、态度、情感、满意度。

求证的需要。

(3)刺激的需要。

寻求刺激,探求新知识。

(4)功利性动机。

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将外在情境看做是一个获取新信息与新技能,从而去应对生活挑战的机会,

4、情感性社会动机

(1)自我表达的需要。

外向性的动机,其目的是要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特点。

(2)强化的需要。

人们需要获得酬赏。

(3)亲和需要。

人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和发展有益的,满足的人际关系。

(4)模仿的需要。

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参照他人的行为来行动。

三、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在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影响较大的社会动机主要有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利他动机、侵犯动机和权力动机。

这里只讨论成就动机、亲和动机与权力动机。

(一)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通俗地说是岁成就的欲求。

麦克兰德认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

1、从宏观上看是社会文化因素。

西方的新教改革后代表的价值观使的父母注重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而中国的农业文化是静态的权威式的社会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强调驯服、依赖、合作导致儿童的成就动机不高。

2在微观层面上,有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个性特征。

有人对麦克兰德的所谓父母对儿童的独立训练使子女具有高度的成就动机的必要条件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认为麦克兰德的理论模式并非是唯一的普遍的模式。

华人学者杨国枢、余安邦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检验。

把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

认为这两种成就动机个有其特点: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与社会(例如父母、师长、家庭、团体或其它重要他人。

)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则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个人自己。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

(1)强调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的团体来决定。

例如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光宗耀祖,为父母争气。

(2)选择做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成就目标也是由重要他人或团体来决定。

(3)成就行为的效果如何,往往由他人或团体来评价,评价标准也是由他人或团体制定的。

(4)从总体上说,个人对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比较弱,相应地,成就的社会工具性比较强,即追求成就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他人或团体高兴。

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

(1)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个人自己来决定。

如实现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潜能。

(2)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成就目标,也是由个人自己来做主。

不需要他人的监督,变通性较高。

(3)成就行为的效果如何,往往由个人自己来评价,评价标准也是由个人自己来制定的。

(4)从总体上来说,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内化程度比较高,相应地,成就的功能自主性比较强,即追求成就本身是一种目的。

这两种取向的成就动机各有优劣,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成就动机过于偏向某个极端,可能会有不良的后果。

研究表明,成就动机是后天习的的,成人也可以习得。

成就动机的习得通常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他人的榜样,包括生活中的榜样和教育资料中的榜样。

自己的成功经验,通常自己成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从而强化自己的成就动机;社会对成就的认可和奖励对失败的批评和指责。

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他们寻求那种能发挥其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绩效的及时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他们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高成就需要者事业心强,有进取心,敢冒一定的风险,比较实际,大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

(二)亲和动机

1、定义:

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一集团的需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或她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和接纳。

(禁闭、坐牢)

2、形成基础:

A有的学者认为亲和动机是一种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独立的人类势单力薄,不足以对抗巨大而凶狠的动物结群可以互相警戒,互相支持,增强生存能力。

B、有的学者认为结群是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强化而形成的。

例如在许多文化中亲和和结群的行为会得到奖励,而不合群的人往往受到排斥。

(在现代心理学中,这一观点占据主流)

A、萨赫特提出了焦虑——亲和的假设,认为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经历不安的人的亲和倾向更强。

处于不安状态时,希望与处境或地位或能力基本相当的人接近,以取得协作和友好的联系。

除了焦虑和恐惧之外,促使人们结群的动机还有享受交流的乐趣,找到自我评价的比较基准等。

结群也可能产生负面的效果,如社会懈怠、屈从、团体集—思维。

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这种交往会给他带来愉快。

高亲和需要者渴望友谊,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工作环境,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他们对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

有时,亲和需要也表现为对失去某些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对人际冲突的回避。

亲和需要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三)、权力动机

1、学术界有关权力概念的观点:

(1)权力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具有对其他人产生他或他们所希望的影响的能力。

(2)权力一般与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有关。

(3)权力往往体现为一种价值控制,即一方通过控制他人认为有价值的事物,而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4)权力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不管这种命令或服从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2、关于权力的类型

(1)强迫性的权力。

优势力量和优势地位带来的惩罚性的权力。

——运用处罚的权力。

(2)合法性的权力。

有法律和组织的规章制度规定的通过地位和正式的等级表现出来。

——地位和正式的等级

(3)奖励性的权力。

以掌握有价值的资源,能给他人以奖赏为基础。

(诺贝尔奖)顾客意见

(4)专家性权力——掌握专门知识具有的权力

(5)关系性权力机关——个人关系,领导魅力

(6)信息性权力——接触内部信息。

(7)联系性权力——认识重要人物。

3、权力动机的含义

指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在人际关系中权力动机会驱使人总是力图说服他人、支配他人。

许诺、威胁、引用权威人物的话,要求他人干这干那,容易与人对抗等行为都是权力动机的表现。

4、关于中国人的“恋权情结”

朱永新认为,中国人存在一种“恋权情结”,其本质是对权力的趋从和崇拜。

对权力又爱又怕。

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1)畏权。

对当官的有一种怕的心理。

(2)慕权。

追逐权力。

“学尔优则仕”

(3)清官梦。

当自己追逐权力无望时,就把社会和个人的一切寄托在“青天大老爷身上”

(4)升迁梦。

由于由上面决定,所以巴结上级成为一种手段。

(5)滥用权力。

“恋权情结”有正负效应,负面效应是:

滋长了官本位的现象,一切是非曲直皆由官来判断,用官的大小来衡量社会地位的高低,给腐败分子有乘之机。

助长了人们的权力欲望。

不利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基础会发生变化。

正面是对维护社会稳定有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