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77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

期中考试将至,给人们汇总了必修二知识点,请人们抽空读读背背,再配合伙业本上两套综合练习做做!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因素:

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限度、文化教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奉、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人口增长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老式型):

为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

(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极为低下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老式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本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体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浮现严重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当代型):

体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当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属此类型。

 补充:

世界和国内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处在“高-低-高”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当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增长状况:

由于筹划生育实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渐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限制性:

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对人口发展具备限制作用。

  

2、环境承载力:

一定期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

指在有效和持续地运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状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人口数量,即最适当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

一定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种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

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种国家或地区人口控制目的应当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最后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限度、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空间流动行为。

依照人口迁移空间范畴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

是指一种国家居民进入另一种国家定居现象;2)国内迁移:

是指一种国家内部居民从一种行政区进入另一种行政区定居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大趋势是都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都市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当前人口迁移重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因素:

(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经济发展、都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重要因素。

普通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诲、家庭婚姻、宗教信奉、种族民族等。

主线因素:

人口发展经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在互不适应状态,这种人地关系不协调,导致了人口迁移。

  

●3、世界和国内人口迁移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现状:

由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国家。

国内人口迁移现状:

总体体现为从农村到都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重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重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因素: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2.1 都市空间构造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她事物空间关系。

都市自然地理区位是指都市与周边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空间关系。

都市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运送、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诲等。

都市空间分布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乡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都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乡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都市;3)在交通运送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都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知名旅游胜地、大规模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也许形成较大都市。

  

2、都市土地运用:

都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她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都市功能分区:

①住宅区:

为都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场合,是都市最基本功能区。

②工业区:

普通分布在都市外围,并沿重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都市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都市往往有各种商业区。

普通来说,大都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乡功能分区相对简朴。

  

西方都市构造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

是研究都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一种都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畴、门槛人口等概念。

(教材P34)规律:

1)城乡是周边乡村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品和服务地点,应位于区域中心,中心地服务范畴体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正六边形;3)高档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档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档中心地包容低档中心地,同一级别则互相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空间网络系统。

2.2 都市化过程与特点  

1、都市化:

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都市地区过程。

都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体现和必然成果。

  

都市化三大标志:

都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都市用地规模扩大。

  都市化重要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是都市化重要动力,工业化是都市化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发展也增进了都市化。

  

●2、都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

都市化起步早,都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都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浮现了逆都市化现象;某些大都市中心区浮现衰落现象;某些商业和制造业向边沿区迁移,形成较多卫星城和工业区;浮现都市群或都市带。

  

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都市化水平较低;由于都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都市发展不合理。

一某些国家浮现了“虚假都市化”特点,即都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都市总体发展和基本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例如南美洲;另一某些浮现了“滞后都市化”,即都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 都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大规模都市建设,很大限度上变化了原有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本来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1)变化下垫面性质,产生都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边地区自然 环境;2)破坏原有河网系统,使都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3)都市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4)都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影响:

1)变化土地运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变化居民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老式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乡村景观成为都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变化地方文化,促使当代文明向老式文化渗入,强化本地与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

  

2、都市化过程中浮现问题及解决办法  

●因素:

都市规模无限制扩大,都市人口迅猛增长。

●问题:

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办法:

建立卫星城乡,开发新区;改进都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国内都市发展趋势  

1)都市经济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都市病”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都市当代水平5)有更多人口进入都市或小城乡 6)大型中心都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3.1 产业活动区位条件和地区联系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重要区位特点:

  

(1)农业(涉及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

  

(2 )矿业:

与自然环境联系也最为密切。

  

(3 )工业:

区位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 )商业和服务业: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重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地区联系  

① 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地区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

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工厂或车间之间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

(1)区际贸易:

一国范畴内贸易活动,是最重要贸易方式 (2 )国际贸易:

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互换为重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差别,受限制较多。

科技与信息联系:

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公司面临激烈市场竞争。

为精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信息,公司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区形成:

工业公司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本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联系。

有投人一产出联系公司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区域,以满足减少生产成本,获得较高规模效益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区。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区类型 

 1、影响农业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基本条件。

它不但制约着农作物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办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地 区别布,在很大限度上决定着农作物地区别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地形类型适当发展不同类型农业平原 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

不同地理位置土地具备不同使用价值,接近水源土地具备较高经济价值,接近城乡土地适当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

涉及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限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送——交通运送发展,使市场影响在地区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区类型  

① 农业地区类型:

是指在不同地区,运用本地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互换所形成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区单位组合。

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区上详细体现。

 

② 重要农业地区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况分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重要农业地区类型有: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等。

③ 重要粮食作物生产地区分布  

 ●水稻:

重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地区。

区位因素有高温多雨气候;平坦地形,平原或丘陵;有充分劳动力;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生产经验等。

    

小麦:

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重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

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

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

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3. 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区联系  

1、●运送、土地、集聚对工业区位影响  

     运送:

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土地:

土地资源是有限,且不可移动。

对于占地较多工业公司来说,土地供应 状况和地价区域差别,显得十分重要,是仅次于运送因素工业区位因素。

  

     集聚:

指由于接近其她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减少外部经济因素。

有关产业集聚, 一方面可以节约运送成本,减少能源消耗,集中解决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增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运用率。

 

2、 影响工业布局重要因素:

(有印象就可,考试中也许渗入到)  

     自然资源:

诸如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

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

重要是指工业布局区域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以及有无大自然灾害。

如大型工厂不适当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

涉及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设施状况、交通运送条件、劳动力供应,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

涉及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

如高科技产 业应当布局在大都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地区。

  

     市场因素:

日益变化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

工业生产直接面向 市场,工业公司接近消费地,有助于及时和精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

工业生产不但输出工业产品,同步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

在工业布局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她都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干扰。

●(工业公司微观布局原则:

有大气污染工厂应设立在居民区最小、风频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郊外;有水体污染工厂,污水排放口应当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佳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  

     信息和知识因素:

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化重要力量,信息(市场信息、科技开发信息、人才信息等)对公司作用十分重大。

 

     ●五种指向性工业:

原料指向型(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罐头厂等)、动力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火电站、核电站)、市场指向型(食品厂、印刷厂、家具厂、瓶装饮料厂等)、劳动力指向型(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等)、技术指向型(电子工业、飞机制造、集成电路等)。

 

3.3、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 “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含义  

    工业生产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形成“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

  

② 工业区位条件变化对工业转移、工业集聚影响  

●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

英德→德美→美日→东亚与拉丁美洲某些国家与地区(国内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重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老式工业区面临日益沉重环境压力,某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基本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进,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国内沿海地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区。

高质量产品、迅速创新产品和高度专业化服务,仍由少数发达国家维持着垄断地位。

  

3.4 交通运送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  

1、交通运送与聚落形成关系:

在交通便利地方,有助于开展商贸活动,普通会形成较大居民点。

  

2、 交通运送与聚落空间布局关系:

在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

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

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在当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聚落空间形态:

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3、交通运送条件变化对城乡发展、兴衰影响:

一种地区交通运送条件变化,会给这个地区都市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京杭大运河开通运营,带来了扬州、济宁、聊城等都市兴旺发达。

而当运河严重淤塞,京沪线建成,这些都市迅速衰落。

铁路沿线都市常能迅速发展壮大(如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格尔木),并逐渐形成由若干都市构成经济中枢地带(如陇海一兰新沿线经济地带、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地带、京广铁路沿线经济  地带)。

  

4、交通运送与商业网点分布关系:

交通重要是通过影响人流和物流来影响商业布局。

便捷交通运送,有助于商品运送和销售,也有助于人流集散,从而有助于商业网点形成。

  

 

4.1 环境问题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运用资源和环境状况下发生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她生物生存和发展所有问题。

按环境问题性质可分如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重要环境问题:

某些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2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古代重要人地关系思想:

古代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有关论。

 

 ●当代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决定论、也许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思想。

 

 4.3 可持续发展思想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裔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发展。

  

●核心思想:

健康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加自身发展基本上。

  

●追求目的:

既要使人类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裔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

发展观念、公平观念、环境观念、权利观念。

4.4 协调人地关系重要途径 (此某些内容要细读教材) 

1、控制人口规模:

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老式经济发展模式:

以扩大生产规模、增长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

后果:

使人类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资源、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永续运用,变化老式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性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应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导致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备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一定办法使物质和能量多级运用、高效产出或持续运用。

  

循环经济:

它规定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种“资源一产品屡次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其特性是低开采、高运用、低排放。

所有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运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减少到尽量小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