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81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docx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汇编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

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

邮局

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

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

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

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

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

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

我们可以列成8×29≈240。

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

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答案。

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

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在原有的求近似数基础上,较轻松的学会将其中一个多位数变成整十、整百、整千来进行乘法口算,以提高计算速度。

但个别同学却是用竖式计算来求积之后再进行约等,没实现方便计算,因此要强到估算的意义来明确算法。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

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

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

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

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

有什么感受?

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

最少量几条?

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通过实物开展教学,找周长,求周长,学生清楚长正方形周长的求法,但喜欢用加法求,对与简算(即公式)思维上差生不理解,需进行差生补导。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3节)

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

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

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板书:

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板书:

一半

提问:

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

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分苹果。

指出: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二分之一

3)、学生活动:

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分数。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

哪些不是?

说出理由。

2、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

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

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

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

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

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

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

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表以内的除法

(二)

第1课时

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的乘

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

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问题:

1.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

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看着这幅图你会列式吗?

3.7×8你们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4.56÷8和56÷7你们又分别用的是哪句口诀呢?

你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

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

“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二)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强练习

1.让我们一起回到这幅主题图,刚才我们还看到了这两条信息呢。

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每个小组做了多少个?

2.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列式算一算。

3.为什么用除法算呀?

49÷7=7

想:

七()四十九

4.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用的是哪句口诀?

你们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

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我们也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运用规律,练口诀

问题:

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8×6=48÷6=48÷8=

8×2=16÷2=16÷8=

7×4=28÷4=28÷7=

小结:

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7=32÷8=48÷8=56÷7=

64÷8=21÷7=49÷7=40÷8=

2.算一算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第二组呢?

第三组呢?

3.拔河比赛。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问题:

①谁来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结: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有关系的信息和问题联系在一起,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说说你的想法。

4.篮球比赛。

问题:

(1)谁来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说说你的想法。

5.猜一猜。

2014年2月有28天,合()个星期。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

一个星期是几天?

(2)要想知道是几个星期,能列个算式吗?

(3)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重点:

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我们带来27个气球。

每9个摆一行。

问题:

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1.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

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谁能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3.解决这两道题用的是哪句口诀?

4.你们是怎么想到用这句口诀的?

小结:

在口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想所对应的乘法口诀,也就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二)运用规律,练口诀

63÷7=63÷9=72÷8=72÷9=

54÷6=54÷9=7×9=8×9=9×6=

问题:

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第二组呢?

第三组呢?

小结:

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填一填。

做一做第2题

问题:

(1)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2)谁来汇报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

看来除数是几,我们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样就会算得又快又对。

2.小猴摘桃子。

练习八第4题

同桌比赛,看谁先摘到桃子。

问题:

(1)哪些同学先摘到了桃子?

(2)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3)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

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不仅要算得快,更要算得对。

3.看谁算得都对。

练习八第8题

问题:

(1)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2)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

看来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清每一道题的运算符号啊!

只有这样才能算对。

作业:

第39页“做一做”,第3题。

第40页练习八,第5题。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

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乐乐玩具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乐乐玩具店

问题:

1.你都知道了什么?

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谁再说一说?

3.要求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

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4.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56÷8=7(个)

5.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解答正确吗?

小结:

一个地球仪是8元,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也就是在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因为56里面有7个8,所以能买7个地球仪。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

1.想一想:

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1)你知道了什么?

让我们求什么?

(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3)谁会列式解决?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一张电影票8元钱,我们有40元能买几张电影票?

(1)谁来读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怎样解答?

40÷8=5(张)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小结:

因为一张电影票8元,要求“40元能买几张票”,也就是在求40里面有几个8,40里面有5个8,所以能买5张电影票。

3.一根28米长的绳子,每7米分成一段,可以分几段?

小结:

因为每7米分成一段,要求28米长的绳子可以分成几段,也就是求28里面有几个7,28里面有4个7,所以可以分成4段。

4.

(1)买6块手帕,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小结: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5.学校买来36本课外书。

(1)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

(2)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人?

小结:

把36本课外书平均分给6人,求每人几本就是把36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

36本书,按照每人4本一份来分,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4。

所以这两道题都用除法来解答。

四、课堂作业

第44页练习九,第7题、第8题。

教学反思:

表以内的除法

(一)

第一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一)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

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二)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四)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一)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

(分什么?

平均分成几份?

(二)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

(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哪种分法对?

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一)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

你想怎样分?

(二)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

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三)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组。

12里面有6个2。

(二)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请你试着分一分,并思考问题:

(1)可以怎样分竹笋?

(2)到底每盘应放几个?

二、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除法算式:

12÷4=3

读作:

12除以4等于3。

(二)除号的由来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

“÷”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除法算式:

12÷4=3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2÷4表示什么?

12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

12÷3=4

12÷6=2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

15÷5=3读作:

6÷2=3读作:

16÷4=4读作:

9÷3=3读作:

2.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二)辨析练习

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2)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15÷3=5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同学们好!

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请你帮帮我。

思考问题: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一)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什么?

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除法算式:

20÷4=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四)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同学们!

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盘。

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分一分,填一填。

○○○○○○○○○○○○

每份2个,分成了()份。

每份3个,分成了()份。

每份6个,分成了()份。

2.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3.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个4。

20里面有()个5。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