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413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企业年金的理论与我国企业年金的现状

1.1企业年金的概述

1.1.1企业年金的概念

《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对企业年金做出如下定义:

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在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的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在这里,“企业”可以指各种类型的雇主,包括单一雇主、联合雇主、行业和政府(公共部门的雇主),因此企业年金通常也被称为雇主年金、多雇主年金、职业年金或私营养老金。

200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引入企业年金的概念和相关制度政策安排,启动了企业年金市场,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员工建立,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

企业年金作为企业为员工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一般由有能力的企业自愿建立,以员工薪酬为基础,企业和员工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费用,进入员工个人年金账户,实行基金完全积累,委托专业金融机构进行账户管理和投资理财,员工通常要在退休后方能领取。

企业年金作为企业对员工的一项福利保障,补充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的不足,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成分。

1.1.2企业年金的性质

企业年金的性质,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认识:

从宏观角度看,企业年金是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是对国家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补充。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年金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薪酬福利结构的一部分,是企业用于吸引人才、稳定高素质员工,以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它不像工资那样即期支付,而是必须在退休后方可领取。

因此,工作时间越长,积累资金越多,对员工越有利。

而对企业的年金所有者——员工来说,企业年金属于私人经济范畴,是私人产品。

企业年金在经营中一般独立于公司的资金和业务。

即使公司破产,员工仍然可以领取到企业年金。

因此,企业年金还是以民间储蓄为基础的私人养老金。

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企业年金。

它是由企业雇主自愿为本企业职工举办的一种养老金计划,它在性质上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强制性的公共养老金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它可以更好地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提高劳动生产率,吸引、保留优秀雇员。

从劳动经济学上分析,可理解为人力资本投资计划。

1.1.3企业年金的特征

我国目前试行的企业年金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双方缴费、完全积累。

即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制。

按照企业年金计划的设定模式,企业会为员工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以此作为企业招揽人才的策略之一。

而账户内的资金都会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投资运营,以达到增值的目的。

(2)个人账户。

为受益人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实行确定缴费制管理模式,缴费与收益相挂钩,账户积累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及投资运营的收益构成。

有别于社会统筹的方式,职工各自为自己的账户缴费、进行投资组合选择积累资金,到退休时养老金的领取就从个人账户中扣除,不存在职工之间的转移支付。

现在越来越多国家的养老金计划实行个人账户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具有累积性和增长性,资金供给比较稳定,在经济波动中表现出较强的抵抗能力。

(3)成本列支。

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内,可在企业成本中列支,这是对企业缴费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

在2001年颁布的《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中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的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这将极大地促进企业年金计划的推广。

(4)市场化管理和运作。

企业年金的经办机构、投资机构和托管机构均为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受政府监督,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

即将出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会对企业年金计划运行中的“四种人”——托管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的资格要求、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届时,企业年金计划将会在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下,逐渐实现规范的市场化管理和运作。

1.1.4企业发展企业年金对自身的意义

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观念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要吸引、发展和维持具有高尚人格和卓越才能的员工,并期望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员的潜能,使其与公司的成长并肩成长。

因此,现代企业必须设计并实施具有吸引力的优良的薪酬福利制度。

企业年金作为企业福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可以解决员工退休后的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同时,为解决企业福利中的难题如激励机制、有效分配、生涯规划、长期服务等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真正起到了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吸引力的作用。

总体看来企业发展企业年金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即保障功能、分配功能、激励功能和理财功能。

(1)保障功能企业年金是公共年金计划的重要补充和扩大,提高了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提高了保障功能。

公共年金计划的目的是向所有老年人提供收入补偿,因此是低水平的收入保障。

企业年金是对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补充,是第二份老年收入。

在工业化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相当于退休前工资的比率)一般在20%—30%,与公共年金合起来可达到60%—70%的总替代率。

(2)分配功能企业年金是在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和期权之外,雇主对员工分配的另一重要手段。

工资、股权和期权等属于现期分配范畴,企业年金则属于延期分配范畴。

员工不仅关心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且还关心自己未来的长远利益,特别是中老年员工,更加看重退休后的收入分配。

因此,企业年金为企业提供了满足不同需求的分配方式。

(3)激励功能企业年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年金是企业自主创立的,企业多缴一分钱,员工就多享受一份福利。

福利越好的企业,越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同时企业年金一般是按照效率原则建立的,工资收入高、工作年限长的员工可以积累更多的养老金,所以有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作用。

(4)理财功能企业年金的投资经营还会带给雇员丰厚的经济回报。

企业年金基金在个人帐户的积累和储蓄过程中,一般会对退休基金进行投资经营,以获得高的收益,使基金保值增值。

与雇员相比,雇主在金融方面更具有优势。

因为投资本身是一项专业化相当高的复杂活动,对于普通员工来说他们不具有这方面的经验。

因此,由雇主进行投资(通过市场运作)将为雇员的养老基金提供一定的保护,减少基金的投资风险,扩大投资的收益。

1.2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

1.2.1企业年金的初期发展阶段

企业年金初期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我国企业年金从无到有,主要是以企业对社会保险的补充的形式出现的:

企业年金,最早出现在《国发-1991-33号》文件,文件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

1994年,我国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后来,《国发-1995-6号》文件也对建立和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提出明确要求。

1995年,《劳动部发-1995-464号》文件提出建立规范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若干政策意见,包括实施条件、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计发办法和经办机构等,明确提出补充养老保险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将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定位为“DC”模式。

1996年,部分地区和行业依据国务院规定和劳动部意见,开始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国发-1997-26号》文件提出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1.2.2企业年金的调整完善阶段

企业年金的调整完善阶段(1998年至今),我国企业年金从政策的具体指定到运作的各项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补充保险政策和承办机构资格的认定标准,及对补充保险基金实施监督,列为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能之一。

2000年,《国发-2000-42号》文件。

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并确立了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的原则。

2001年,《国函-2001-号》文件。

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

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应具备3个条件:

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

二是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经济效益较好;

三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大型企业、行业可以自办企业年金,鼓励企业委托有关机构经办企业年金,管理和运营企业年金的机构要经国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的认定和批准。

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同时,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004年4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并会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颁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即“23号令”),于5月1日开始实施。

企业年金运作的各项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2企业年金激励作用的数量经济分析

在了解企业年金的一些概况后,下面将从员工的角度对企业年金激励机制的形成原理和作用机理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分短期激励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两部分。

2.1企业年金对员工形成短期激励机制—增加员工劳动输出

2.1.1用效率薪酬理论分析企业年金是如何对其员工发挥激励作用

(1)效率工资理论介绍

效率工资理论最初是由索罗(solow)在其1979年的论文《工资刚性的另一个可能的来源》中提出来的。

这篇论文的目的是解释工资刚性。

工资刚性是指经济学中存在的一种现象:

工资在整个经济周期中是稳定的,而就业是变动的。

索罗认为,工人的生产率即努力与工资水平存在正的相关关系。

在这一假设下,他证明了企业确定的最优工资应该与相对工人努力所要求的工资一致。

效率工资理论的核心是:

在工资和生产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由于企业在购买劳动力服务后,在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监督劳动者的努力行为,即存在着所谓的工人逃避职责的风险,这样,企业在市场出清条件下购买的劳动力服务并不一定使其利润最大化。

因此,企业必须支付工人高于他们市场出清时的工资,以便获得更多的生产性劳动。

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工资被提高到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这一工资就是效率工资。

目前,西方劳动经济学对效率工资的解释主要集中以以下三种模型:

逃避职责模型(ShirkingModel)、流动性模型(TurnoverModel)和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SelectionModel)。

逃避职责模型是由夏皮罗(Shapiro)和斯蒂格里兹(Stiglitz)在其1984年的论文《作为工人约束机制的均衡失业》中提出来的。

该模型说明了由于存在企业为减少工人逃避职责行为而设立的效率工资,使得经济中存在着一部分非自愿失业人口,他们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

该模型说明了效率工资存在的原因是工人逃避职责的行为。

流动性模型是由塞卢普(Salop,1979)和斯蒂格里兹(Stiglitz,1985)所建立的。

该模型与逃避职责模型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结构上也有许多共同点。

该模型认为,工人的自动离职而形成的流动也会造成企业的成本,为此,企业为减少工人的流动就通过提高工资,使工资高于市场出清工资,造成工人在流动的过程中成本上升,从而达到减少工人流动的目的。

这时的工资即为效率工资。

同样,此时也造成了非自愿性失业人口。

该模型说明了效率工资存在的原因是企业以更高的工资降低工人的流动。

用逆向选择来解释效率工资是以下列观点为基础的:

工资除了保证对工人的补偿之外,也具有筛选的功能。

企业支付高工资,是为了找到更具有生产率的劳动者。

在这类模型中,最著名的就是阿克罗夫(Akerlof)于1970年所提出的“旧车市场”模型,这些模型说明了效率工资存在的原因是企业为了吸引更高质量的劳动者。

此外,对工资与生产率即努力的关系的解释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模型,例如阿克罗夫于1982年提出的礼物交换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他把效率工资看成是企业对工人更加努力的回报。

(2)用效率薪酬理论结合供给需求图形分析含企业年金的效率薪酬会增加员工劳动输出

首先要纠正的是过去认为薪酬主要是工资作为现金收入的概念。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薪酬”是一个薪酬组合或称薪酬包(CompensationPackage)的组合概念。

它通常由基本工资、奖金、福利计划和股权激励组成。

所以在此用到的效率工资理论我们暂转换为“效率薪酬工资理论”。

接着,我们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同时也暗含地设定薪酬率的变化不会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发生变化。

这样,薪酬率的任何变化都将只导致劳动需求量的改变,而不会对劳动需求曲线的位置产生影响。

但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薪酬率的上升将不会对劳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劳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我们称包含了上述这种可能性,即薪酬增加将会提高生产率的理论为效率薪酬理论。

所谓效率薪酬,是指能够使雇主为他所雇佣的每一单位有效劳动所花薪酬成本最小的薪酬水平。

在劳动市场完全竞争和劳动投入同质的假设下,市场出清时的薪酬水平(决定于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能够使企业的单位有效劳动的薪酬成本最小化,并在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工人都表现出相同和充分的效率水平。

接下来我们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劳动不同质以及各自和生产效率相关的假设下,企业仍然能够降低单位有效劳动的薪酬成本,其方法就是给工人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薪酬。

更高的薪酬不仅促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还能促使工人的工作能力,并使高度熟练的工人在工人总数中的比例得到提高,也就是更好地为企业留住了优秀的员工,同时使企业的薪酬水平形成一种外部竞争力,更能有效吸纳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

具体如图2-1所示:

图2-1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曲线

析:

在某些情况下,薪酬的增加将会提高工人的效率和劳动需求。

这里我们假设企业将薪酬水平由w1提高到w2来降低单位有效劳动的薪酬成本,因为是薪酬的提高将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且边际产量的增加比企业的照顾费用增加得还要多:

表现在图中就是劳动需求曲线由原来的m向右移动到n,同时企业也实现了单位有效的薪酬成本的最小化。

虽然w2也是一种均衡薪酬,但却不是市场出清的薪酬,此时存在Q2-Q1的劳动供给过剩。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数量为Q2-Q1的失业也可以用来解释工资和生产效率的相关性。

员工或许意识到,偷懒将有可能使他们失去这份报酬相对优厚的工作,并最终成为数量为Q2-Q1的失业员工中的一员。

这样,潜在的失业威胁将使得员工们贡献出全部的努力,而偷懒现象也就得到有效控制。

(3)用逃避职责模型分析含企业年金的效率薪酬产生的刺激效应和惩罚机制

企业年金出现产生刺激效应和惩罚机制。

一个员工逃避工作义务,即偷懒的程度与解雇的代价成反比。

而解雇的代价是因偷懒而被发现的概率及因此被解雇而发生的报酬收入损失的函数。

为了提高因偷懒而解雇的代价,我们可以向员工提供含企业年金的效率薪酬,特别是在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大,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降低的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无疑增大被解雇的代价,即被解雇的机会便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会改进员工的工作刺激,从而提高效率。

(4)用效率工资理论的推导模型—劳动更新模型分析含企业年金的薪酬产生的流动效应和效率机制

劳动效率更新模型是指由新工人替代辞职工人的比率。

我们知道雇主将要为新工人提供培训的费用,同时,由于工人通常“边干边学”,新工人远不如老工人熟练。

因此,对雇主而言,这种劳动更新通常是他们所不愿意的。

具有企业年金的薪酬会产生流动效应和效率机制。

从企业的人工成本核算看,总劳动成本比薪酬成本更重要。

总劳动成本=变动成本(工资)+准固定成本(培训和雇佣成本)。

辞退率的增加对变动成本影响不大,但会导致准固定劳动成本的增加,因为需要更多的招聘支出和新员工的培训支出。

提高薪酬,表面上是增加了劳动成本,实际上它降低了辞职率,这对整个企业来说最终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可能是合算的。

所以,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薪酬会增加工人辞职的成本,因而会降低辞职的可能性。

更低的劳动更新率意味着熟练工人的比重增加,而这将会提高工人平均劳动效率,从而最终使劳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如图2-1所示)

2.1.2数学模型对短期激励机制的验证

从上述“效率薪酬”理论对含企业年金的薪酬分析,我们知道,企业向员工提供企业年金是可以增加员工的劳动输出的,这个结论是可以用一个数学模型证明的。

(1)数学模型的假设

〈1〉假设企业年金为t+1期的“工资”,它和本期劳动者的劳动输出有正相关的关系。

〈2〉设想一种最简单的情形,假设一个企业只投入一种资本要素、一种劳动要素、一种技术投入,生产一种产出,则该企业可用C—D函数表示为:

Y=AKαL1-α企业成本函数为:

C=rk+wL

其中,Y表示产出,K表示投入资本量,L表示劳动能力投入量。

r表示资本价格,w

表示劳动力的价格,一般用工资表示,C表示企业成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中,L不再同于新古典模型中以投入劳动人数表示,而是劳动能力的投入量。

(2)对企业年金和劳动者劳动输出具有正相关关系的证明

根据上文,令:

є(0,1),

>

0,

<

0;

It是劳动要素在理想状态下的劳动供给。

上式表明t期劳动力投入是t+1期“工资”的函数。

于是,上述假说等价于以下命题:

t期产出与t+1期的“工资”即企业年金正相关。

对该命题证明如下:

公式(2-1)

公式(2-2)

公式(2-3)

公式2-2变形为:

公式(2-2')

把公式2-2'和公式2-3代入式2-1,得

1-α公式(2-4)

公式2-4两边取对数,得

公式(2-5)

公式2-5对wt-1求一阶导数,得

公式(2-6)

公式2-6中,已知f'>

0,f(wt+1)>

0,Ct—wtf(wt+1)It>

0,当

时,

因为,当不考虑劳动力的供给状态时,我们有

,且

所以

公式(2-7)

公式2-7结合成本函数,可得

公式(2-8)

当考虑劳动力的供给状态时,根据已知条件和公式2-8,有

所以,得

命题得证,即企业年金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本期劳动者劳动输出与企业年金的设立是可呈正相关关系。

2.2企业年金对员工形成的长期激励机制—留住员工

2.2.1激励理论中双因素理论对企业年金留人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