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病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4176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膜病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结膜病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膜病教案.docx

《结膜病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膜病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结膜病教案.docx

结膜病教案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

 

课程名称

眼耳鼻喉口腔科学

部(系)

临床系

教研室

外科教研室

教师姓名

袁锐

职称

讲师,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2011年级临床专业

授课时间

2012年9月3日至2013年1月6日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

 

说明

一、教案基本内容

1、首页:

包括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学时、授课题目、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

2、续页:

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

3、尾页:

包括课堂设问、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

二、教案书写要求

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基本单位填写。

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4、图表规范、简洁。

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

6、如因篇幅原因需对表格进行调整,应当以“整页设计”为原则。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请写出)

1.王斌全龚树生主编《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田勇泉孙爱华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四、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

同意实施

教研室(科室)主任签名:

王志刚  2012年9月1日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

教师姓名

袁锐

课程名称

眼耳鼻喉口腔科学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

结膜病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第15周

授课内容

沙眼

病因、传播途径、病理、临床表现、分期分度、并发症、后遗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二、细菌性结膜炎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2、急性淋菌性结膜炎

三、病毒性结膜炎

四、慢性结膜炎

五、翼状胬肉

六、干眼症

小结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沙眼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期分度、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2、熟悉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病毒性肌膜炎的传播途径、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泡性结膜炎、翼状胬肉,干眼症的概念临床表现。

重点:

沙眼、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治疗。

难点: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与病毒结膜炎的鉴别

 

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教学,VCD,模型,临床案例教学法。

(首页)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

教学内容与方法

时间分配

第一节、沙眼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儿童及少年多见,潜伏期5—14天,平均7天。

双眼急性或亚急性发病。

1、急性期:

眼红、眼痛、异物感、畏光及粘液脓性分泌物,可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睑结膜乳头增生。

上睑的穹窿部布满滤泡,角膜上皮灰白色点状浸润。

急性期治疗后不留瘢痕。

2、慢性期:

症状轻,迁廷数年至数十年,晚期出现后遗症而影响视功能。

检查见睑结膜肥厚,滤泡大小不等。

坏死后留下线状或网状瘢痕,角膜可发生上皮炎或多灶性基质浅层浸润。

沙眼早期出现角膜血管翳,常位于角膜上方1/3,呈垂帘状。

三、后遗症和并发症: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二节、结膜炎

一、细菌性结膜炎。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多见于春秋季节,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

与病眼接触过的水、毛巾、面盆、手及病人接触过的其它物品均有传染性。

2、慢性卡他性结膜炎,常见眼病。

3、淋菌性结膜炎。

二、病毒性结膜炎

病毒性结膜炎:

分流行性角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强,好发于夏秋季。

三、泡性结膜炎

第三节、翼状胬肉

第四节、干眼症

定义: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分泌不足,泪膜蒸发过多或泪液质量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角膜上皮,结膜上皮等组织病变,且伴有眼部不适为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又称结膜干燥症。

泪膜组织学:

从外至内分三层:

1、脂质层2、水液层3、粘蛋白层

病因

诊断

治疗

小结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课堂设问启发式教学

3、讨论教学法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续页)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

课堂设问:

1.解释:

沙眼

2.简答:

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

课后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病毒性结膜炎的定义、临床表现及治疗。

 

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此项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实施良好,既往解剖知识记忆牢固,温故而知新。

 

(尾页)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讲稿

结膜病

第一节、沙眼

一、病因: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其因病变使眼睑结膜为沙粒状而得名。

传播方式:

通过病眼的分泌物污染的水源、物体及洗脸用具等媒介传播。

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手指造成交叉感染。

生物学特性:

耐寒怕热,-50℃尚能生存,70℃以上或75%酒精、10%碳酸、0.1%福尔马林可迅速杀灭。

紫外线,肥皂液对其无杀灭作用。

二、临床表现:

儿童及少年多见,潜伏期5—14天,平均7天。

双眼急性或亚急性发病。

1、急性期:

眼红、眼痛、异物感、畏光及粘液脓性分泌物,可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睑结膜乳头增生。

上睑的穹窿部布满滤泡,角膜上皮灰白色点状浸润。

急性期治疗后不留瘢痕。

2、慢性期:

症状轻,迁廷数年至数十年,晚期出现后遗症而影响视功能。

检查见睑结膜肥厚,滤泡大小不等。

坏死后留下线状或网状瘢痕,角膜可发生上皮炎或多灶性基质浅层浸润。

沙眼早期出现角膜血管翳,常位于角膜上方1/3,呈垂帘状。

三、后遗症和并发症:

1、睑内翻、倒睫:

由于睑板肥厚变形,睑结膜瘢痕收缩而形成睑缘内翻、倒睫。

常发生于上睑,可引起角膜损害。

2、上睑下垂:

瘢痕组织增生,重量增加,Muller肌作用减弱。

3、实质性角膜干燥症:

由于结膜瘢痕广泛形成,使结膜杯状细胞和副泪腺遭受破坏,泪腺管口被阻塞造成泪腺排出口减少。

结膜,角膜干燥,严重致角膜上皮角化。

4、慢性泪囊炎:

沙眼衣原体侵犯泪道粘膜致。

5、睑球粘连:

由于穹窿部结膜瘢痕收缩致穹隆部狭窄或完全消失。

6、角膜混浊:

角膜血管翳丰满发生炎症浸润及浅层溃疡,角膜干燥,角化。

四、诊断:

1979制定的诊断依据。

1、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或两者兼有。

2、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

3、上穹窿部或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4、结膜括片染色检查有沙眼包函体。

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它三项之一者可诊断为沙眼。

分期:

Ⅰ期:

活动期,上睑结膜和上穹窿部,结膜充血,血管模糊,乳头肥大,滤泡增生。

Ⅱ期:

退行期,有Ⅰ期表现,同时出现结膜瘢痕。

Ⅲ期:

完全结瘢期,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仅有结膜瘢痕,无传染性。

五、鉴别诊断:

1、慢性滤泡性结膜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双侧。

多发生于穹窿部和下睑结膜,滤泡大小均匀一致。

半透明状排列整齐,滤泡之间结膜组织正常。

可充血但不肥厚,无角膜血管翳。

滤泡可自行消失不留瘢痕。

若结膜不充血为结膜滤泡症。

2、春季结膜炎:

多见于青少年,有季节性。

主要症状为眼痒。

睑结膜面上乳头大而硬,呈扁平状形卵石。

上穹窿部无病变,无角膜血管翳,易于鉴别,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巨细胞性结膜炎:

结膜乳头与沙眼滤泡易混淆,患者有明确的角膜接触镜配戴史。

六、治疗:

1、全身治疗:

口服红霉素、螺旋霉素、强力霉素等。

3—4周为一疗程。

2、局部治疗:

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疗程10—12周。

3、并发症治疗:

针对沙眼的后遗症及并发症治疗。

第二节、结膜炎

一、细菌性结膜炎。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多见于春秋季节,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

与病眼接触过的水、毛巾、面盆、手及病人接触过的其它物品均有传染性。

病因:

致病菌:

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Koeh-Weeks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临床表现:

特点:

显著性结膜充血,大量的粘膜脓性分泌物。

起病急,潜伏期短(1—3天)两眼同时或先后病,3—4天达高峰期。

自觉症状:

异物感、灼热感、眼分泌物较多、常将睫毛粘集成束,尤以晨起时明显。

体征:

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呈鲜红色、尤以睑结膜及穹窿部为显著。

结膜囊内有脓性分泌物,一般病程约二周。

治疗:

(1)洗眼:

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冲洗结膜囊。

(2)局部治疗:

抗生素眼药水,眼膏。

(3)中药治疗:

清热解毒中草药,禁包眼。

2、慢性卡他性结膜炎,常见眼病。

病因:

(1)感染因素: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转为慢性。

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Morax-axefeld双杆菌。

(2)非感染因素:

环境因素、灰尘、烟雾、风沙、有害气体、烟酒过度、长期使用刺激性药物。

(3)继发因素:

继发于其它眼病,睑缘炎,倒睫,屈光不正等。

临床表现:

多为双侧性,病人眼痒,异物感,干涩或视疲劳。

晚间症状减少。

少许粘液性分泌物,结膜轻度充血,久之致结膜肥厚,粗糙及乳头增生,无瘢痕及角膜血管翳。

治疗:

局部治疗0.25%—0.5%硫酸锌滴眼液。

3、淋菌性结膜炎。

病因:

致病菌:

淋病双球菌、新生儿母体产道感染致病菌、儿童通过患淋病的父母手,毛巾洗涤用具等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小时致2—3天不等,双眼或单眼发病。

眼痛,流泪,眼睑高度水肿,睑、球结膜明显充血,球结膜水肿。

重者球结膜突出于睑裂之外,分泌物初为浆液性或血性,尔后转为脓性,从睑裂涌出故称脓漏眼。

2—3周后脓性分泌物渐减少,结膜水肿消退,结膜留下瘢痕。

严重者可并发角膜溃疡或穿孔。

可有耳前淋巴结肿大,是导致耳前淋巴结病变仅有的细菌性结膜炎。

新生儿,生后2—3周发病,双眼症状与成人同,但分泌物有醒嗅味,发生角膜溃疡少。

治疗:

(1)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2)局部治疗:

结膜囊清洗,生理盐水,1/5000新洁尔灭,1/10000高锰酸钾,5000-10000单位/毫升青霉素点眼,0.1%利福平眼水,斑马眼药水等。

(3)全身用药,青霉素、庆大霉素、淋必治、菌必治、红霉素等。

预防:

防治性病。

二、病毒性结膜炎

病毒性结膜炎:

分流行性角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强,好发于夏秋季。

病因:

流行性角结膜炎为腺病毒8、19、29、37型感染,属DNA病毒。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为肠道病毒TO型,属微小RNA病毒。

传播途径:

病眼分泌物污染了水,物体或手指传播给健眼或他人。

临床表现:

1、特点:

流行性角结膜炎:

发病一周后,角膜可出现点状混浊常影响视力,危害大。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起病急,炎症重,常伴有结膜下出血。

2、潜伏期:

流行性角结膜炎:

5—7天。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常在24小时内。

3、局部症状:

刺激症状较重,异物感,疼痛,畏光,流泪,分泌物为水样,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睑结膜有滤泡增生,耳前淋巴结肿大。

治疗:

局部治疗为主,0.1%无环鸟苷,0.1%碘苷,4%吗啉双呱。

预防:

控制传染源。

三、泡性结膜炎

病因: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微生物蛋白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相关微生物,结核杆菌,金葡菌,真菌,衣原体等)。

营养不良,变态反应体质,不良卫生习惯,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为诱因。

病理:

局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形成结节,结节周围有局限性充血。

临床表现:

特点:

结膜上皮细胞下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其结节周围呈局限性充血。

结膜和角膜可单独或同时受累,病程1-2周,易复发。

1、泡性结膜炎:

发生于球结膜,位于角膜缘呈白色小结节状隆起,破溃后形成溃疡,局限性充血,1周左右溃疡愈合,不留痕迹。

2、泡性角膜炎:

结多发于角膜边缘,灰白色点状浸润,周围结膜局限性充血,破溃后形成溃疡,向中央发展其后跟随一束新生血管,称束状角膜炎,愈合后留下一带状薄翳。

3、泡性结角膜炎:

在角膜缘及附近球结膜上出现一个或数个小结节,边缘清楚,沿角膜缘排列,可出现溃疡,愈后角膜遗留下限局性混浊。

治疗:

局部用药:

0.1%地塞米松、0.1%利福平、0.25%氯霉素。

第三节、翼状胬肉

定义:

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增生并向角膜浸润的病变,因其形状似昆虫翅膀得名。

病因:

可能与日光,风沙等长期刺激,引起结膜慢性炎症继而发生变性及组织增生所致,多见于户外劳动者。

临床表现:

单眼或双眼发病,常发生于睑裂部鼻侧球结膜上,呈三角形,尖端向角膜称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巩膜面者为体部。

有水平走向的血管,胬肉组织较薄,不充血,进展慢,称静止型,胬肉组织肥厚,头部隆起,向角膜浸润为进行型,胬肉发展致瞳孔区常影响视力。

诊断:

1、假性胬肉,炎症,损伤致。

2、睑裂斑。

治疗:

1、静止型:

药物治疗。

2、进行型:

手术治疗。

第四节、干眼症

定义: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分泌不足,泪膜蒸发过多或泪液质量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角膜上皮,结膜上皮等组织病变,且伴有眼部不适为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又称结膜干燥症。

泪膜组织学:

从外至内分三层:

1、脂质层2、水液层3、粘蛋白层

泪膜功能:

1、润滑眼表:

提供光滑的光学面。

2、湿润及保护角膜及结膜上皮。

3、通过机械冲刷及抗菌或X抑制微生物生长。

4、向角膜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病因:

1、VitA缺乏。

2、多种眼局部病变,严重结膜炎、角膜酸碱化学烧伤、睑外翻、睑裂闭合不全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充血、视物模糊、视疲劳、不能耐受烟尘环境。

诊断:

1、症状

2、泪液分泌不足和泪膜不稳定

3、眼表上皮细胞损害

4、泪液的渗透压增加

治疗:

1、病因治疗。

2、泪液分泌不足的治疗,选用泪液替代品点眼,抗生素。

第页总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