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181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docx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记忆框架

名词解释:

1.市场:

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市场机制:

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2.等级规则:

是指首先建立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多等级构架,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的位置,然后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3.产权规则:

是指一个人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成正相关。

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4.宪法秩序:

是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定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5.产权:

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产权制度:

是指既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6.竞争性国有企业:

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设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7.企业治理结构:

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8.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当,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它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9.经济发展模式: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10.可持续发展:

指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1.平衡增长战略:

也称大推进战略,即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求,各个部门的投资都有利可图;

非平衡发展战略:

实质是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作是不同部门的先后不同的成长,并相互联系着彼此施加压力与推力的结构演化过程。

12.“后起者优势”:

是指后起发展的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的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才用新技术。

13.出口贫困增长:

出口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一国福利水平的增加,反而使其降低。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贸易条件恶化,但也不是普遍的现象,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

14.技术差距论:

该理论从各国之间技术存在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即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产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上存在差距,因此,要在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段时间内便存在贸易的机会与可能了,即国际贸易产生。

15.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该理论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干涉与干预的基础,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而这些生产领域具有很强的各种前后向的联系,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

16.进口配额:

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采取措施,来加以直接的限制。

17.倾销:

是指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商品)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

18.国际收支: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它包括广义的国际收支和狭义的国际收支。

19.经常账户:

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它记录的是一国国际经济交易的主体,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项目的变化。

经常账户包括居民与非居民发生的所有涉及经济价值的交易,主要有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子项目。

20.直接标价法:

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

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

间接标价法:

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一定外币来表示其价格。

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

21.铸币平价:

各国都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单位货币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它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由于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汇率总是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之间波动。

22.流动借贷:

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都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固定借贷:

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

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23.一价定律: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

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24.直接投资:

是指投资者在另一个国家的生产部门所进行的投资,并且该投资者能长期有效地影响有关企业的管理经营决定。

间接投资:

投资主体所进行的证券方面的投资或国际贷款。

25.所有权特定优势:

是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能力。

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26.最优货币区:

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

“最优”是从宏观经济目标-经济的内外均衡来衡量的。

其中,内部均衡是指经济增长、物价和就业之间的均衡关系;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

27.经济一体化:

是指参加国将部分经济权利,为了一体化组织的共同利益而让渡给一体化组织,根据共同利益,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行使的过程与情况。

28.货币一体化:

是指采用单一货币的最优货币区,区域内流通单一货币,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

29.最优货币区理论: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提出,主要探讨了经济一体化成员国参与单一货币区所应当具备的若干条件,分析了成员国加入单一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

该理论是单一货币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30.免费搭车:

免费搭车行为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用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31.投票规则:

投票规则有两类,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

前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后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32.寻租行为:

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额利润(租金)的行为。

33.购买性支出:

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

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性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再分配活动。

34.财政投融资:

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35.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

36.社会保障:

是指政府通过专款专用税筹集资金,向老年人、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病人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计划。

37.累进税率:

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38.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收的数额。

39.税收原则:

是指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40.税制类型:

是指一国征收一种税还是多种税的税制。

在一个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只征收一种税的税制称为单一税制,同时征收两种以上税种的税制称为复合税制。

41.税制改革:

是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

税制改革可能有很多形式,既有税率、纳税档次、起征点或免征额的升降和税基的变化,又有新税种的出台和旧税种的废弃,还有税种搭配组合的变化。

42.国债结构:

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43.国债限度:

一般是指国家债务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

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占GDP的比率;二是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44.国家预算:

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国家预算包括多种预算形式和预算方法;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45.预算调整:

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等部分改变原预算。

46.财政赤字:

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计划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性因素的影响,致使决算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预算的执行结果,说明的是一种事实。

47.预算赤字:

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政府计划安排的总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并存在预决算中的差额。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赤字不仅表现在预算的执行结果上,而且政府在安排国家预算时,就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留下赤字缺口;二是这种赤字虽然是计划安排的,但这种赤字计划可能是有目的地要实施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能是由于支出具有强烈的刚性,在税收上不去的情况下,被迫留下的赤字缺口。

48.赤字财政:

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预算赤字,以熨平经济波动,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

它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有意识扩大预算赤字的政策措施。

49.流动性偏好:

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的一种心理因素。

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所以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

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50.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

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

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51.基准利率:

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

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52.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根据期限可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利率一般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

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

53.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证券的收益状况。

收益率是能够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标。

对于任何证券而言,收益率是向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

54.存款保险制度:

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55.货币市场:

是指一年或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

这一市场的金融工具期限一般都很短,近似于货币,因此称为“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流动性的重要场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

56.资本市场:

一般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财政赤字的需要。

由于交易期限长,资金主要用于实际资本形成,所以称为“资本”市场。

57.金融工具:

又称金融资产,它是一种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以及价格的书面文件,对于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法律上的约束意义。

58.货币政策:

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一般包括货币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59.通货膨胀目标制:

是一套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当局通过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胀率控制在事先宣布的水平或范围内。

60.汇率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或一个经济区域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

61.金本位制:

是指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直接参与流通,包括金铸币本位、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三种形式,但在不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即指金铸币本位。

62.特里芬难题:

是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所承担得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简答题:

1.简要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

在社会人假设基础上,马经形成了整套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

在资源稀缺假设前提下,研究了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

遵循:

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法。

“拒绝极端、路走中间”

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2)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

3)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重视实证分析、计量分析以及重视经济观点的证明)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特征: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原则

2)决策分散化

3)自由和平等竞争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4.简述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激进式改革(如苏联、东欧国家):

1)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2)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3)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控制货币、放开价格

渐进式改革(如中国):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a)保留原有金字塔形等级架构;

b)通过组织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改革;

c)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减少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增量改革

a)在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下,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b)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3)先试点,后推广

5.简述我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

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改革的成效

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存在的问题:

1)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2)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

3)“诸侯经济”现象。

4)“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

6.简述传统国有产权存在的问题。

1)政府代行国有产权的成本较高;

a)政府行政代理的激励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

b)行政代理可能降低约束效率;

c)行政代理将难以避免影响力成本。

2)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存在冲突

a)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

b)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

7.简述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特征。

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让渡

4)界定经营者和公司的关系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

6)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7)必要的外部约束条件

8.简述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国有国营

●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国有国控

●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完全放开

9.简述过于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思路和步骤。

第一步:

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第二步:

国有股权分散化。

第三步:

公司产权独立化。

第四步: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10.简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经济增长一般指更多的产出,通常用人均GDP或人均GNP来衡量;

经济发展的概念则要较经济增长更为广泛,且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带来经济发展,即可能有增长无发展。

1)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

2)如果人口增长率≥产出增长率,则人口增长会成为阻碍发展;

3)缺乏国际可比性;

4)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的福利情况;

5)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11.简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特征包括:

1)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2)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

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4)城乡消费水平悬殊。

成因:

1)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起的生产率水平差异;

2)传统经济体制造成了城乡分割;

3)非农产业发展政策扩大了二元差距。

12.简述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常用指标。

1)比较劳动生产率:

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2)二元对比系数:

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反方向变动;

3)二元反差指数:

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同方向变动

13.简述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

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手段;

2)货币政策手段;

3)行政管制手段;

4)经济法制手段;

5)制度约束;

14.简述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

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都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1)比较利益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2)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3)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与实际不符;

4)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自由贸易政策应该被普遍接受。

但实际是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论:

1)该理论中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变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2)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将国际贸易的功能说成是为了追求比较利益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3)按照比较利益学说,参加国际贸易,相对落后国家获得更大的好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5.简述H-O模型的基本论点并进行评价。

(H-O模型即要素禀赋论)

H-O模型的基本论点有三:

第一,每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禀赋不同,那么即使两国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这是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

第三,国际贸易一般会使不同国家之间工资、地租、利息这些要素的报酬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对H-O模型的评价:

●该模型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是其积极的一面;

●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由于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因此影响了其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论该理论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16.简述几种主要的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1)人力资本说

2)研究与开发学说(R&D学说)

3)信息贸易理论

17.简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

第一阶段,创新国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大量的科技投入以及比较强的科技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因此率先开始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向其他国家进行出口。

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竞争力下降。

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大幅度下降。

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使其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

于是,产品在创新国完成其生命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另一个周期。

18.简要评价国际贸易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具有指导性意义,并且帮助这些国家决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

该理论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

但是,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而且在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19.简述倾销对于进出口国的影响。

倾销对于出口国的影响:

1)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

2)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

3)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

倾销对于进口国的影响:

1)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国内工业形成挑战,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的发展。

2)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误导进口国相关产品生产者的经营决策,从而浪费资源;

3)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

4)倾销会减少第三国相应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20.如何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