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4602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 第9课 赤壁赋.docx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强化作业第9课赤壁赋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扣舷(xuán) 舳舻(zhú)  举酒属客(zhǔ)

B.渔樵(jiāo)潜蛟(jiāo)卒莫消长(zhǎnɡ)

C.匏樽(páo)遗世(yí)山川相缪(liáo)

D.肴核(yáo)溯流光(sù)倚歌而和(hé)

【答案】 C(A.舷:

xián;B.樵:

qiáo;D.和:

h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这)      清风徐来(慢慢地)

水波不兴(起)

B.一瞬(一眨眼工夫)冯虚御风(驾)

溯流光(逆流而上)

C.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正)

何为其然(这样)

D.卒莫消长(到底)洗盏更酌(更换)

东方之既白(既然)

【答案】 D(更:

重新;既:

已经。

3.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深谷)

B.渺渺兮予怀(茫然的样子)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答案】 B(悠远的样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望美人兮天一方(美貌女子)

C.杯盘狼籍(凌乱)

D.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答案】 B(指他所思慕的人。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A.属:

①劝人饮酒,②同“嘱”嘱托;B.东:

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C.困:

①被围困,②贫困;D.歌曲。

6.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凌万顷之茫然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答案】 D(A.古:

白茫茫的水气,今:

二十四节气之一;B.古:

所思慕的人,今:

美女;C.古:

旷远的样子,今:

①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②形容因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D.古今都指凌乱。

7.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客有吹洞箫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固一世之雄也

【答案】 AB(AB是倒装句,C.被动句,D.判断句。

8.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突出了景色的爽朗、澄净和优美。

B.“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柔美的月光对人的依恋和脉脉含情。

C.“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词表现了作者极度欢乐的心情。

D.“客有吹洞箫者……嫠妇。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了箫声的凄切、婉转,也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幽怨之情。

【答案】 C(歌词中虽有欢乐,但也流露出作者内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种失意和感伤情绪。

二、语段精读

精段阅读,回答9~12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

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

盘绕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渚:

江边

【答案】 C(酾:

斟。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答案】 C

11.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答案】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不对。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

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

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

“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劝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文日数千言  属:

连续

B.闻者始哗不厌厌:

满意

C.适足以累之也累:

拖累

D.赙以金帛,辞之辞:

告辞

【答案】 D(辞:

拒绝。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母许之否乎

②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

B.①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②然后取而用之

C.①母程氏亲授以书

②会洵卒,赙以金帛

D.①后以书见修

②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答案】 C(A.①代词,我;②代词,它。

B.①助词,的;②代词,他。

C.都是介词,用。

D.①介词,拿;②介词,根据。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答案】 C(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苏轼的才能,是很大的才能,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2)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

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第二次到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

苏轼问道:

“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

”程氏说:

“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

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常常一日作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之文。

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

“过去我时常想某些想法,欲表达出来往往觉得辞不达意,而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中我下怀!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求奇求怪的不良文风占据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想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惊喜万分,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

“看来不久此人就要青出于蓝,超过老夫了。

”人们听说欧阳修如此赞许苏轼,都吃惊而不满意,后来苏轼文章盛传于世,学士大夫才叹服不已。

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继位之前,就听说过苏轼之名,所以就想根据唐朝的典故,召苏轼入翰林院,担任知制诰一职。

宰相韩琦说:

“苏轼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现在关键是要好好地培养他,使天下人都信服,都希望朝廷对他重用,那时再重用他,人们就不会有异议。

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则天下人未必信服,那样反而拖累了他。

”苏轼后来听说此事,对韩琦非常感激,说:

“韩公是一个‘爱人以德’的人!

”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诏赐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赐官。

英宗于是赐(苏洵)光禄寺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有钱人争着要逃出避水。

苏轼说:

“有钱人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

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

”将有钱人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

“河水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

”卒长说:

“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要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

雨日夜不停地下,但城却没有沉。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

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防洪水第二次到来。

朝廷很赞赏他。

四、高考热点

1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以“过度包装”为开头,整合成一个单句。

①过度包装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②过度包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③过度包装这种包装现象损害了社会的利益④过度包装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之中⑤不少企业宣传中也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度包装是指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或企业宣传之中的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而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的包装现象。

17.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

其实,我国有多位作家曾离诺贝尔文学奖很近,如鲁迅、沈从文、巴金等,但因种种原因,均与其擦肩而过。

假设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请任选其中一个作家,结合其作品特征,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鲁迅:

他将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卓越的创作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峭拔、洗炼而不乏幽默的笔锋,毫无忌惮地批评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深刻地揭露出国民的劣根性。

沈从文:

他将写实、纪梦、象征诗意地融合在一起,在古朴格调的语言中,融入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构筑出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凸现了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巴金:

他将生命中的热情、忧患和良知与文字紧密结合在一起,以热烈、明快、流畅、秀朗又饱含人文主义情怀的笔调,展现出善良民众在黑暗统治下的苦难意识与抗争热情。

18.仿照下面的句子和比喻形式,本体不变,举两个例子。

示例: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漂流,那么家便是一条小船,在漂流中有了依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跋涉,那么家便是一个驿站,在跋涉中有了休憩。

(2)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攀登,那么家便是一个支点,在攀登中有了后盾。

(3)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远航,那么家便是一个灯塔,在远航中有了方向。

五、写作创新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晚上,行走在路上,我们总要感谢那一直陪伴着我们的路灯,是它驱散了我们心中的恐惧,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不灭的灯,它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成熟……

请以“心头那盏不灭的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这是一个具有较大开放性的题目,可以着眼于自己的人生体验、美丽梦想,从个人经历入手;也可以立足于人类历史,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着笔;还可以把触角伸向现代社会,捕捉生活的瞬间,这样,“灯”就有了较多的喻意,它可以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感情、一种道德,也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等。

写作时,要注意“灯”的定语“心头”、“不灭”,还要注意“灯”的指引作用。

【佳作赏读】

永不熄灭的灯

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我回首张望,在这烟波浩渺的时空,有着人类走向辉煌、走向文明的脚印。

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盏不灭的灯。

在灯的映照下,我看到了脚印一边的悬崖,也看到了另一边的坦途。

一盏不灭的灯在旁边映照着。

是谁?

是谁一次次地拿着灯指引和提醒着我们?

是那位在楚国望着漫漫长路不断上下求索的三闾大夫吗?

原本少年得志的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备受怀王的赏识。

但君王的昏庸和小人的当道,使你受尽痛苦,遭遇流放,原本忠心尽职的你,面对着滔滔的汩罗江,也不禁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然后纵身投到江里,永葆自身的高洁。

因为你知道,当今污浊的社会已经没有人能明白你。

你只好把你的著作和自身高洁的情操,化为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当今,指引着后世。

是那位学问渊博、学术造诣很高却过着清贫生活,视楚国相位于不顾,终日靠编织草鞋为生的庄子吗?

原本可以做官,享尽荣华富贵的你,却要秉承道家的思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继续传扬自己“道法自然”的观点,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慢慢地,在时代的道路上你化为一盏灯,一直指引着人们走向心中的那座象牙塔。

是那位在草屋里居住,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而宁愿自己挨饿受冻的杜甫吗?

面对着统治者的荒淫无道,面对着老百姓受尽饥寒的社会现状,你流尽了泪水,用毕生去书写着所有的一切。

最后,你去了,带着遗憾,带着未能实现的愿望,在一个寒冷漆黑的冬夜,飘向了远方。

然而,那高尚的情操、深厚的爱国情感,已化作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是那位建造了“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株杨柳隔株桃”这个西湖十景之首“苏堤”的大文学家苏轼吗?

心有大志,却遭贬谪,但你没有让自己湮没在个人的悲痛之中,你将目光投向了百姓,投向了那年久失修的西湖灌溉工程。

从此,苏轼就化作一盏永不熄灭的灯,高高地挂在西湖上空,并时时地照着历代官员的内心。

是的,是他们,是那些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他们,把自身化成了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指引着我们,让我们无惧无畏地沿着一条笔直的路向前走。

【名师点评】 这篇习作有这样几个优点。

一是中心突出。

中心句出现在最后一段:

“是那些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他们,把自身化成了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指引着我们,让我们无惧无畏地沿着一条笔直的路向前走。

”二是结构严谨。

开头提出问题,结尾解决问题,注意了前后文的照应。

三是条理清晰。

中间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形式,每段一个材料,有叙有议;且所选材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四是选材典型。

文中所选四个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全都是古人,全都有忧国忧民之情,他们的这种感情就是一盏盏明亮的灯。

五是语言富有诗意。

如“你去了,带着遗憾,带着未能实现的愿望,在一个寒冷漆黑的冬夜,飘向了远方”。

荡寇志

长篇小说。

一名《结水浒传》。

七十回,结子一回。

清俞万春作。

曾自称创作此书意图在于,接续七十回本《水浒传》,说明“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

主要情节写退职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俅养子高衙内看中,威逼求婚。

陈氏父女逃出京师,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了刘的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

后陈希真与刘广暂时在猿臂寨落草,但却勾结官军和地主武装,专与梁山作对,企图战胜梁山,向朝廷赎罪。

后经云天彪荐引,被朝廷录用,并随同张叔夜擒杀了梁山一百单八将。

充分暴露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军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的反动立场。

1860年6月2日,太平天国军队进入苏州,曾将此书版本焚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