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472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6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监测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

【2题详解】

据图可知,③位于河谷地带,如果驴友在③处突遇湖水外泄时,应向与河谷垂直的两侧高处逃生。

结合图图中指向标可知,应向东南或西南方向逃生。

【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时间为十月一日左右,太阳在东南方向日出,结合图中指向标,①地东南方向无障碍,因此最早看到日出,A正确;

②、③、④地东南方向有山顶或山脊阻挡视线,因此看到日出较晚,B、C、D均错误。

故选A。

【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

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

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

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

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

通视问题既可以通过看等高线的形状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太行山东坡的焚风现象明显,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

图2示意冬季某日太行山东坡暖脊。

4.影响太行山东坡暖脊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山脉走向

C.山体高度D.海陆位置

5.图中各地等温线弯曲程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A.太阳辐射B.城市规模

C.风力强弱D.地势起伏

【答案】4.B5.D

【4题详解】

根据材料焚风效应使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增温明显,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形成暖脊。

由图,该暖脊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这与太行山脉的走向一致,故B正确。

故选B。

【5题详解】

等温线弯曲程度越大,说明暖脊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出越多,焚风效应越明显,这与暖脊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直接相关,D正确。

太阳辐射使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不影响等温线弯曲程度,A错误;

图中不是所有城市都位于暖脊处,所以城市规模大小与等温线弯曲程度关系不大,B错误;

暖脊处各地均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风力大小相差不大,C错误,所以该题选D。

下图示意2020年9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南海海域6级以上大风预报。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南海海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B.暖锋

C气旋D.反气旋

7.该天气系统()

A.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B.移动路径受控于盛行西风

C.中心附近天气晴朗D.生成于西南太平洋洋面

【答案】6.C7.A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南海海域6级以上大风的等值线分布呈团状,由四周向中心附近风力增强,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0级以上,这应是热带气旋引起的,因此此时我国南海海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是气旋,C符合题意;

冷锋和暖锋天气系统一般呈条带状,形成风力分布也应大致呈条带状,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A、B;

海洋上很难产生风力可达10级以上的反气旋,排除D。

【7题详解】

上一题分析可知,在南海海域出现的该天气系统应是气旋,图中纬度变化规律显示,当地位于北半球,在辐合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指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北半球气旋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A正确;

南海位于低纬度,不是盛行西风影响范围,因此其移动路径不受控于盛行西风,B错误;

气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加上海上水汽丰富,因此形成云雨天气,且强度大,C错误;

图示区域位于太平洋西部偏北,生成于西南太平洋洋面的气旋很难越过赤道(无地转偏向力)到达此处,因此该天气系统不会生成于西南太平洋洋面,D错误。

【点睛】气旋的水平气流方向:

北半球“逆合”,南半球“顺合”。

气旋的垂直气流方向:

上升。

气旋过境时天气:

阴雨。

如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蒸发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

图一、图而分别示意俄罗斯平原地域的湿润系数(年平均降水量与蒸发力的比值)和水分循环相对强度(年平均蒸发量与蒸发力的比值)。

8.从莫斯科到北冰洋沿岸()

A.蒸发力大致相同B.水分循环相对强度越来越大

C.蒸发力越来越弱D.年平均降水量越来越大

9.莫斯科()

A.年平均降水量等于蒸发力B.年平均蒸发量大于年平均降水量

C.年平均蒸发量大于蒸发力D.年平均降水量大于年平均蒸发量

【答案】8.C9.D

【8题详解】

读图分析,从莫斯科到北冰洋沿岸,纬度升高,气温降低,蒸发力逐渐减弱,A错误,C正确;

水循环相对强度数值减小,B错误;

从莫斯科到北冰洋沿岸,暖湿的西风的影响减弱,冷干的极地东风的影响增强,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D错误。

【9题详解】

读图分析,莫斯科的湿润系数>1,说明年均降水量大于蒸发力,A错误;

水分循环相对强度<1,说明年均蒸发量小于蒸发力,C错误;

莫斯科湿润系数/水分循环相对强度=莫斯科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该比值大于1,说明莫斯科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B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获取材料和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形成黑龙江干流(下图),该区域的石勒喀河南岸分布大面积的河漫滩,河流交汇处形成沙洲。

10.河心沙洲一年中面积最小的时间是()

A.2月B.5月

C.8月D.11月

11.该区域的石勒喀河泥沙大量淤积在南岸的根本原因是()

A.石勒喀河含沙量大B.额尔古纳河流速较快

C.石勒喀河南岸开阔D.地转偏向力作用明显

【答案】10.C11.B

本题考查流水地貌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0题详解】

河心沙洲的面积大小主要受河流水量大小的影响,河流汛期水量大时,河心沙洲被淹没一部分,沙洲面积减小,河流进入枯水期,水量减少,沙洲露出水面的部分增大。

据材料可知,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形成黑龙江干流,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最多,因此沙洲面积应最小。

【1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处形成沙洲,沙洲为流水

沉积地貌,河流携带的泥沙当流速降低时沉积下来形成。

据图可知,额尔古纳河流速较快,石勒喀河流速慢,因此泥沙在石勒喀河南岸淤积,B正确。

【点睛】沙洲是河湖、海洋等水体中形成的小面沙质地的总称。

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范围内大规模的地壳上升运动发生了()

A.3次B.4次

C.5次D.6次

13.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乙-丙-丁-甲B.乙-甲-丙-丁

C.乙-丁-甲-丙D.甲-乙-丙-丁

【答案】12.B13.A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地貌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2题详解】

地势高的地方接受侵蚀,地势低的地方接受沉积。

据图并结合图例可知,该区域有4个侵蚀面,因此说明该区域经历了4才地壳上升运动。

【13题详解】

据图并结合图例分析可知,丙为岩浆岩,丁为大理岩,属于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乙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甲为侵蚀面。

该区域先是沉积岩层乙形成,后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丙,在岩浆岩附近由于岩浆高温作用下石灰岩变质形成变质岩丁,后被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甲。

【点睛】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当原始物质经过热的作用或压力的减低,可产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浆。

岩浆沿著地壳的裂隙上升至地壳的浅处,或经由火山喷发至地表,冷却结晶形成岩浆岩。

已存在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变质岩,再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后,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经过长时间在地壳深部受高温和高压的作用,而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肯尼亚山主峰海拔5199米,山顶终年白雪皑皑,是离赤道最近的雪山。

下图示意肯尼亚山的位置及该山东南坡与西北坡自然带随海拔变化情况。

14.图中甲地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山地雨林带D.山地稀疏林带

15.影响肯尼亚山东南坡和西北坡的冰川带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海拔

C.地形D.降水

【答案】14.B15.D

【14题详解】

读左图可知,肯尼亚山位于赤道附近东非高原之上,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水平自然带以热带草原为主,甲地位于肯尼亚山山麓,甲地为热带草原带的可能性大,读右图,甲地位于肯尼亚山西北坡,当地降水的水汽主要由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甲地位于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图中显示不足1000mm),因此可以基本确定甲地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B符合题意;

图中显示,甲地降水量不大,纬度低、蒸发强,形成的热带雨林带、山地雨林带和山地稀疏林带的可能性小,排除A、C、D。

【15题详解】

冰川带高度以雪线高度为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肯尼亚山地带赤道附近,其东南坡和西北坡的气温相关较小,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不大,但肯尼亚山东南坡为当地湿润气流的迎风坡,西北坡为背风坡,东南坡降水量大于西北坡,图中信息也可以看出这一特征,从而使得东南坡雪线较低,西北坡雪线较高。

由此判断,影响肯尼亚山东南坡和西北坡的冰川带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不是纬度、海拔和地形等因素,D符合题意,排除A、B、C。

【点睛】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一般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乌鲁木齐经营餐饮业的小明自驾到广州参加2019中国国际餐饮交易博览会(广州站),冬至日这天到达韶关(24°

48′N,114°

E)。

小明的手机显示冬至日韶关的日出时间是7:

06,而此时乌鲁木齐还是夜深人静。

图9示意我国部分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

(1)推测甲处的地形类型,并简述理由。

(2)在下图中绘制韶关当日的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并标出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和日出、日落时间。

(3)从天文角度,分析冬至日韶关日出时,乌鲁木齐还是夜深人静现象的原因。

【答案】

(1)山地位于河流的分水岭;

7月份气温比周围地区低。

(2)

(3)乌鲁木齐比韶关纬度高,此时为冬季黑夜时间更长;

乌鲁木齐位于韶关的西面,日出时间更晚。

本题考查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由水系的分布可知,甲位于河流水系的分水岭;

由7月等温线的分布可知,甲地7月份的气温比周围低,综合判断可知,甲地的地形应为山地。

(2)由韶关的纬度24°

48′N可计算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

-(23°

26′+24°

48′N)=41°

46′;

由韶关的经度114°

E可计算出当地正午的北京时间为12:

24;

再由日出的北京时间7:

06可计算得出日落的北京时间为12:

24+(12:

24-7:

06)=17:

42;

日出日落时刻的太阳高度都为0°

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三个时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

(3)乌鲁木齐的经度约为90°

E,位于韶关以西约24个经度,日出时间晚;

乌鲁木齐纬度比韶关高,冬至日白昼时间比韶关短,日出时间晚;

两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冬至日韶关日出时,乌鲁木齐还是夜深人静。

【点睛】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谷位于我国新疆西北部(图一),由于受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

每年5~9月以降雨为主,我们称之为暖季;

每年10月~次年4月以降雪为主,我们称之为冷季。

据多年统计,暖季山区降水量明显高于河谷平原区;

而冷季山区和河谷平原区相差不大,图二示意暖季和冷季降水量的时空统计。

(1)描述暖季伊犁河谷山区降水量

日变化特征。

(2)从大气运动角度分析暖季山区降水量明显高于河谷平原的原因。

(3)指出冷季河谷平原主要的降水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1)降水量夜晚多于白天;

降水量最大值主要在22点前后;

降水量最小值主要在13点前后。

(2)山地地形复杂,受山谷风和西风影响,湿润气流沿山坡抬升,易形成降水。

(3)锋面雨;

冷季,河谷平原冷空气聚集,形成冷气团,与暖湿的西风相遇,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降低,易形成降水。

本题以伊犁河谷位置示意图和暖季和冷季降水量的时空统计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从图中可以看出,暖季伊犁河谷山区降水量最大值主要在22点前后,降水量最小值主要在13点前后,降水量夜晚的数值明显大于白天。

(2)由于受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山地地形复杂,受山谷风和西风影响,湿润气流沿山坡抬升,易形成地形雨,故山区降水明显高于河谷平原。

(3)每年10月~次年4月以降雪为主,我们称之为冷季,冬季气温低,冷空气密度大,河谷平原冷空气聚集,形成冷气团,西风从海洋吹来,为暖湿气团,冷气团与暖湿的西风相遇,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锋面雨。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岷江上游指成都市都江堰以上河段及其支流(下图),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

都江堰灌溉工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须遵守保护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等公约。

随着灌区内经济的发展,有专家提议在距都江堰三大工程之一的鱼嘴上游1.3千米处修建杨柳湖水坝,高约23米,宽约1200米,以有效发挥上游已建成的紫坪铺水库的综合效益。

下表为岷江上游各县气候指数统计。

海拔/m

年平均气温/℃

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松潘

2850.7

5.7

-4.3

14.5

729.7

黑水

2000.0

9.0

-0.9

17.5

833.0

理县

1887.5

11.4

0.6

20.8

590.6

茂县

1590.1

11.2

0.4

493.7

汶川

1448.5

12.7

2.4

21.9

553.8

(1)描述岷江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

(2)分析岷江上游支流主要分布于岷江西岸的原因。

(3)修建杨柳湖水坝的提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质疑。

请推测质疑的原因。

(1)径流量较丰富;

季节变化较大,夏季水位较高;

松潘、黑水河段有结冰期;

含沙量较小;

落差大,流速较快,水能丰富。

(2)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随地势注入岷江;

岷江东岸地势低,地表径流难以汇入岷江。

(3)会使都江堰因水量减少而减弱功能,不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且不稳定,不利于修建水坝。

本题考查了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水坝建设的评价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河流水文特征可以从流量、流速、流量变化、含沙量、冰期等方面进行概括。

结合材料分析,岷江上游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丰富,流域面积较大,河流径流量较丰富;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高;

松潘、黑水河段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

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

(2)由材料可知,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随地势自西向东注入岷江;

岷江东岸为成都平原,地势平坦,且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径流难以汇入岷江。

(3)结合材料分析,都江堰灌溉工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须遵守保护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等公约,杨柳湖水坝建在距都江堰三大工程之一的鱼嘴上游1.3千米处,会使都江堰因水量减少而减弱功能,不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

该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发育,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不利于修建水坝。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三峡以西在远古时代属于古地中海,随着地壳不断运动,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陆地,古长江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

约1.4亿年前,长江中游巫山山脉形成,古长江在其西侧向西流,在其东侧向东流。

后来,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

距今300万年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巫山西侧长江流域地势整体抬升,巫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进一步加剧,东侧河流成功袭夺(分水岭两侧,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西侧,古长江东流而去,形成长江三峡雏形。

第四纪,巫山山脉继续抬升,长江三峡峡谷(下图)最终形成。

(1)说明巫山山脉隆起对东侧河流成功袭夺西侧河流的作用。

(2)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图示巫山以西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影响。

(1)巫山山脉隆起,受地壳张力影响,山体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地形抬升阻挡太平洋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东侧河流径流量;

山脉隆起加大东侧河流落差,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成功袭夺西侧河流。

(2)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西退,在高原与长江上游南北两侧山地之间形成相对低洼的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盆地西侧河流落差加大,流速加快;

青藏高原隆起,古长江流向变为自西向东流;

青藏高原隆起,使西南季风到达该区域,使气候更加湿热。

(1)由材料“分水岭两侧,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可知,巫山山脉相当于古长江东西两侧河流的分水岭,河流袭夺的起因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使两侧河流流向发生变化,东西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加强,最终东侧河流切穿了巫山山脉,成功袭夺西侧河流。

具体过程为:

青藏高原隆起,巫山山脉隆起,受地壳张力影响,山体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喜马拉雅山脉强烈隆起,巫山西侧古长江流域地势整体抬升;

山脉隆起加大东侧河流落差,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最终东侧河流切穿山脉,成功袭夺西侧河流。

(2)地貌上:

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西退,在高原与长江上游南北两侧山地之间形成相对低洼的盆地;

地形隆起使古长江落差加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峡谷地貌发育。

水文上:

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东高西低的地形地势特征,使古长江流向发生改变,逐渐自西向东流;

盆地西侧河流落差加大,流速加快。

气候上:

随着青藏高原隆起,使西南季风到达该区域,迎风坡降水增多,区域气候更加湿热。

【点睛】由材料“分水岭两侧,侵蚀力强

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可推测出,巫山山脉两侧河流溯源侵蚀、袭夺的过程可能为:

青藏高原隆起,巫山西侧古长江水系开始折向东流,巫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加剧;

喜马拉雅山脉强烈隆起,巫山西侧古长江流域地势整体抬升,两侧河流溯源侵蚀进一步加剧,最终东侧河流切穿山脉,成功袭夺西侧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