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课件(一).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48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PPT 页数:382 大小:8.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2页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2页
亲,该文档总共3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课件(一).ppt(3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秦文学课件(一).ppt

先秦文学,一、历史背景二、阶段划分,一、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人类文明考古发现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巫山人化石,云南楚雄州元谋人陈列馆,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人类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传说轩辕、神农、尧、舜,仰韶文化人面纹网纹盆(陕西西安半坡出土),鱼纹蛙纹盆(陕西临潼姜寨出土),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4515-2460年之间。

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

这两个著名的彩陶盆显示了仰韶文化遗物迷人的艺术魅力。

彩陶盆二内壁的图纹是鱼和青蛙,因其多子,而为先民所崇拜。

彩陶盆一的两个图案比较抽象,如果将它们与彩陶盆二对比,则网纹可能代表青蛙,另一图案大概是人面鱼身,鱼身被展开为三面,与后来的青铜器文饰有共同之处。

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黄帝轩辕氏,神农,尧,舜,新石器时代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

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

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

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

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文字、记事,甲骨文,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宗法制社会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有卿、大夫不世之制,则贤才得以进;有同姓不婚之制,而男女之别严。

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

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

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分化、大变革时期,更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

春秋战国文化圈示意图,春秋地图,战国地图,二、先秦文学的阶段划分,文字产生以前的文学商周文学春秋战国文学,一、文字产生以前的文学商朝以前的夏朝或者更早,亦称传说时代包括上古神话、原始歌谣和口传史诗见于尚书诗经周易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山海经礼记吕氏春秋楚辞史记淮南子等典籍,二、商周文学甲骨文、金文中具有文学内容的记述文字周易卦爻辞中的部分商周歌谣尚书中的商书周书诗经(其中商颂五篇是商代作品,其余均为周代作品。

三、春秋战国文学历史散文:

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穆天子传晏子春秋逸周书竹书纪年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诸子散文:

老子孙子兵法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商君书公孙龙子申子慎子文子尉缭子鹖冠子尹文子礼记仪礼周礼楚辞:

屈原、宋玉,上古神话,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

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

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神话名篇,大量见于诗经雅颂部分、可能成于西周的禹的故事主要见于尚书吕刑、成于西周的黄帝、蚩尤的故事集中见于天问、成于战国初年的后羿的故事主要见于汉代文献的女娲、伏羲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文献的盘古的故事为后代人和现代人所推崇的夸父、精卫和刑天的故事,一、鲧、禹治水造地的故事,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宋,佚名画大禹治水图,今藏台北故宫,史记夏本纪载:

“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司马迁认为鲧禹是父子,且是黄帝的子孙。

父子俩都因治水而得名,不同的是,鲧是一个失败者,而禹则作为一个成功者。

20世纪初,西方神话理论进入中国,学者对鲧禹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尤其是顾颉刚的古史辨开启了鲧禹研究的先河。

顾颉刚等以西方现代科学方法来更新自己的治学方法,用“历史演进方法”研究古代历史,使历史上已被遏抑的几次评击伪书的运动复苏起来,掀起一个新的辨伪浪潮。

他们发表了不少古史辨伪的文章。

这些文章后来由顾颉刚等人汇印成古史辨。

全书共七册(九本),第一至三册和第五册由顾颉刚编辑,第四、六册由罗根泽编辑,第七册由吕思勉、童书业合编。

共收入二、三十年代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史、考辨古代史料的文章三百五十篇,计三百二十五万字。

其内容包括对周易诗经等经书的考辨,对儒、墨、道、法诸家的研究,对夏以前有关古史传说、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古代政治及古帝王系统的关系的考辨和研究,等等。

胡适总结的古史辨的方法论:

剥皮主义

(1)把每一件史实的种种传说,依次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研究这件史实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实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胡适举例:

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

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

上古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后人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只好都归到黄帝的身上,于是黄帝成了上古的大圣人。

中古有许多制作,后人也不知道是谁创始的,也就都归到周公的身上,于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圣人,忙的不得了,忙的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这种有福的人,我曾替他们取个名字,叫做“箭垛式的人物”;就如同小说上的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一样,本来只是一札干草,身上刺猬也似的插着许多箭,不但不伤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

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

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

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的他身上。

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

顾颉刚与童书业合著鲧禹的传说指出,鲧禹治水,二人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即填。

后来演变成鲧防洪水失败,禹疏洪水成功。

之所以发生改变是因为,战国时交通四辟,水利大兴,人们为了防止水患,盛行筑堤之法;为利便交通,振兴农业,又盛行疏水灌溉之法。

但是筑堤的害处多而利益少,疏水灌溉则有利而无弊,所以防洪水的典故便归了上帝所杀的万恶的鲧,而疏洪水的典故就归了天所兴的万能的禹。

传说发生变化,正如顾颉刚所言,离时代越远,离真相也就更远。

二、黄帝杀蚩尤的故事,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b),雨止,遂杀蚩尤。

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

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

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蚩尤,黄帝战蚩尤,黄帝战蚩尤,黄帝战蚩尤,三、女娲补天和伏羲、女娲造人的故事,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gng)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唐)李冗独异志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

“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是烟即合。

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四、后羿射日的故事,淮南子本经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yy)、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

淮南子览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hng)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后羿射日图汉画像砖,嫦娥奔月图-汉代帛画,五、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以天之生,称曰苍生;以其首黑,谓之黔首,亦曰黔黎。

其下品者,名为苍头。

(梁)任昉述异记: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盘古画像(汉)肩上为伏羲女娲河南南阳出土,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佼。

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述异记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

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

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

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诗经,一、诗经概述,诗、诗三百诗经先秦:

子夏、荀子浮丘伯汉代:

鲁、齐、韩、毛,四家诗,鲁诗:

据汉书儒林传、艺文志,鲁人申培公受诗于荀卿弟子浮丘伯,著有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

申公弟子一千多人,为博士者十几人,任大夫者百余人。

孔安国是申公的学生,当博士和太守。

司马迁是孔安国的学生,在史记儒林传中首列申公,叙申公弟子,则首列孔安国。

刘向著说苑新序列女传,其中谈诗经,多据鲁说。

鲁诗武帝时立于学官,亡于西晋,其遗说犹存于史记说苑等书中。

齐诗:

齐人辕固生是景帝时博士,作诗传。

弟子夏侯始昌最有名,始昌授后苍,撰齐诗故及后氏诗传。

后苍同时传礼,戴德、戴圣为其弟子,礼中所引诗,都是齐诗。

郑玄注礼在笺毛诗以前,故其注礼引诗多据齐诗。

班固父子崇奉齐诗,汉书中引诗多半根据齐诗。

汉焦延寿、桓宽亦学习齐诗,焦著焦氏易林,桓著盐铁论,皆引齐诗。

齐诗西汉时立于学官,亡于魏,其遗说见于仪礼礼记易林盐铁论等书中。

韩诗:

韩诗出于燕人韩婴,作内传四卷,外传六卷,今存外传。

韩婴是文帝时博士,景帝时为常山太傅。

他的弟子著有韩故、韩说、韩诗章句、薛氏章句等书,今皆不传。

而后人所作类书,引诗多半根据韩诗。

韩诗西汉时立于学官,亡于宋。

其遗说除现存韩诗外传外,多散见于类书中。

三家诗皆先后亡佚,其遗说仅存于后人著作中的证引。

专门作此项搜集工作的,有宋王应麟诗考,清范家相三家诗拾遗,丁晏诗考补注补遗,阮元三家诗补遗,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以及马国翰玉函房辑佚书有关诗经部分。

而清末长沙人王先谦集诸家之大成,作诗三家义集疏二十八卷,三家遗说,尽萃于此。

毛诗:

毛诗也是传自子夏,六国时人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传授汉赵人毛苌。

苌为河间献王博士,北海太守。

西汉时三家诗均立于学官,惟毛诗不被重视。

后郑玄作毛诗笺,从此毛诗风行一时,在东汉平帝时立于学官,而学习三家诗者渐少。

唐孔颖达为毛诗郑笺作疏,名毛诗正义。

后人将汉卫宏序、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合刻一本,称为毛诗注疏,共七十卷。

毛诗图明代周臣作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周南麟之趾清代焦秉贞作,诗序,“大序、小序”三说第一说,将诗经第一首诗关雎的前面有一段较长的序文,叫它作“大序”。

关雎以下的各首诗,每首的前面有一段序文叫它做“小序”。

第二说,将关雎前面的序文,从第一句到“用之邦国焉”,认为这一段是说明关雎一首诗的,叫它做“小序”。

从“风,风也”到最后一句是总论全部诗经的,叫它做“大序”。

第三说,称每首诗歌的序文的第一句为“小序”,如“关雎,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

第一句以下的话,叫它做“大序”。

关雎前面的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诗序的作者问题共有九说,较有根据而有影响者约有三说:

一、子夏作。

二、子夏、毛公、卫宏合作。

三、卫宏作。

东汉卫宏作的可能性最大。

诗经各部分的产生年代和地域,南宋绍兴年间杨甲编撰六经图中的一幅地图。

六经图初刻于乾道元年(1165),此刻本早已失传。

现存的宋刻本为南宋福建刻袖珍本残本,其中有十五国风地理之图。

该图绘于1155年,图的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

图中山脉用黑三角形表示,河流用单曲线表示,古今地名一般不加框,只“周南”、“召南”外括方框,“秦”、“晋”等用圆形黑底白字表示,长城的符号十分醒目。

清人绘制的国风地理图,一、二南毛诗说它是文王时代的诗,郑笺和后来的崇毛派都这么说。

但经过后人考证,认为汝坟、何彼穠矣、甘棠、野有死麕等,都是东迁以后的诗。

它的写作技巧远胜于周颂,周初不可能产生这样成熟的作品。

二南产生的地域,关雎说:

“在河之洲”,指的是黄河。

汉广说:

“江之永矣”,指的是长江。

黄河和长江之间有汉水、汝水,这就是汉广所说的“汉有游女”,汝坟所说的“遵彼汝坟”。

在黄河和长江的地区,二南诗中简称为“南”,就是樛(ji)木所说的“南有樛木”,汉广所说的“南有乔木”。

草虫的“陟彼南山”,殷其雷的“在南山之阳”,“南山”指的是它北面的终南山。

这和韩诗序所说的“其地在南阳、南郡之间”相同。

按“南阳”即今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北部。

“南郡”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

由此可见,二南的产生地包括河南的临汝、南阳,湖北的襄阳、宜昌、江陵等一带地方。

在十五国风中是最南的。

二南的作者多为妇女,反映她们劳动、恋爱、归宁、思夫等生活与思想感情。

还有一些礼俗诗,如贺婚、祝多子诗。

从音乐上说来,它可能受了南音的影响,吕氏春秋音初篇说: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歌曰:

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周公召(shao)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这是二南的地方性。

左传说:

“汉阳诸姬,楚实尽之”,二南的产生地,后来都被楚国吞并,所以有人称它为楚辞之源。

二、邶鄘卫春秋时人认为它都是卫诗。

今本诗经,邶十九篇,鄘十篇,卫十篇,可能是毛公随意分的。

卫风都是被狄人灭亡(公元前660年)以前的诗。

定之方中则产生于文公季年的时候。

邶和鄘都是卫邑名,同属一个地区。

它原来是殷商的首都,叫做“牧野”或“沬(mei)邦”。

武王灭殷,占领朝(zhao)歌一带,三分其地。

朝歌北边是邶,东边是鄘,南边是卫。

卫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故诗多称淇水。

卫风的产生地,在今河北的磁县,河南的濮阳、安阳、淇县、渭县、汲县、开封、中牟(mu)等地。

卫国昏君特别多,百姓负担重。

北方受狄人的侵略,南方受齐、晋争霸的威胁。

卫都是一个商业发达的较大都市,是商人必经之路。

魏源说:

“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辏。

”他概括了卫地当时的经济形势。

卫风的特点:

第一,产生了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她的作品载驰(一说竹竿、泉水也是她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反映阶级矛盾的诗比较多,如北风、相鼠、墙有茨c、新台、鹑之奔奔等,斗争性之强,在诗经中除魏风外,是少见的。

第三,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诗较多,如柏舟桑中氓mng谷风等。

三、王风全是平王东迁(前770年)以后的作品。

其时王室衰微,无力驾御诸侯,地位等于列国,故称王风。

王即王都的简称。

平王东迁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地方。

清人崔述说:

“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家室瓢荡。

”如黍离兔爰葛藟君子于役等诗,多带有乱离悲凉的气氛。

四、郑风周幽王时,郑桓公作周王的司徒,犬戎杀幽王和桓公。

桓公的儿子武公继位,仍称郑。

左传闵公二年:

“郑人恶高克,为之赋清人。

”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60年左右。

可见郑风是春秋时代的作品。

郑国的都城新郑,在今河南郑州一带地方。

郑诗的特点,即论语所说的“郑声淫”。

这不仅指声调而言,结合诗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恋爱诗歌。

新郑也是一个大都会,民间一直盛行着男女在溱洧等地游春的习俗,故诗多言情之作。

五、齐风南山、敝笱二篇,写齐襄公和他的胞妹文姜私通之事,左传也有记载,发生在春秋时候。

猗嗟和载驱也是春秋的作品。

齐在今山东省中北部和中部。

它的首都临淄,在春秋时代也是一个大都会。

朱熹说:

“太公既封于齐,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民多归之,故为大国。

”所以齐风反映恋爱婚姻问题的诗也比较多。

齐地面山,民多狩猎,还卢令是写狩猎的诗,猗嗟是歌颂射手的诗,多勇武之气。

六、魏风魏国在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全部魏风都是魏亡以前的作品。

魏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土地干,生产少,魏国君主俭啬,百姓生活比别的地区更苦。

魏诗在国风中风格最一致,多半反映阶级矛盾。

鲁诗说:

“履亩税而硕鼠作。

”魏风富于战斗性,可能是由于魏地较早向百姓征收双重税的缘故。

七、唐风唐国就是晋国。

扬之水写晋昭侯封他季弟成师在曲沃,后来曲沃的势力大过了晋侯,想搞政变。

这件事左传亦有记载,它发生在春秋时候。

唐在今山西中部。

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姬叔虞为唐侯,都城在今山西翼县南。

唐地有“晋水”,故后改称“晋”。

晋从昭侯封他的季弟成师于曲沃后,晋君和成师系统的斗争,足足乱了六七十年,百姓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诗多消极颓废之气。

八、秦风小戎写秦襄公伐西戎的事(前800年),黄鸟揭露秦穆公用人殉葬的罪行。

左传鲁文公六年: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这是公元前621年的事。

秦国原来占据甘肃天水一带,后来疆土逐渐扩大,占据陕西一些地方。

西周末年,秦庄公、襄公平定犬戎,平王东迁,西周王畿和豳地归秦所有。

汉书地理志:

“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故秦诗曰:

在其板屋,又曰: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俱行。

及车辚驷驖ti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

”尚武精神,是秦风的特点。

九、陈风陈风可考者为株林,它作于鲁宣公十年,即公元前599年。

这是诗经中最晚的一首诗,在春秋中叶。

陈国在今河南淮阳、柘城和安徽亳县一带。

陈风多半是关于恋爱婚姻的诗,这和陈地崇信巫鬼的风俗有密切关系。

汉书地理志:

“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

”宛丘和东门之枌两首诗正可说明陈地的诗风。

十、桧风桧(kuai)国在西周末年被郑桓公所灭,事见史记。

所以全部桧风都是西周的作品。

桧国在今河南密县一带地方。

只存诗四首。

十一、曹风侯人写曹共公的事。

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有关曹共公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的记载,僖负羁是春秋晋文公同时人,约当公元前640年左右。

余篇不详。

曹国在今山东西南部菏泽、定陶、曹县一带。

也只存四首诗。

曹是一个较小的国家,位于齐、晋之间,统治者如曹共公等,生活腐化,百姓感到悲观失望,蜉蝣fyu一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十二、豳风破斧:

“周公东征。

”东山: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它是周公东征士卒在归途中所作的诗。

西周亡后,豳地为秦所有。

所以豳风全部都是西周的作品,是国风中最早的诗。

豳,亦作邠(bn),在今陕西旬邑、邠县一带。

豳地原为周的祖先公刘所开发,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故豳诗多带有农耕色彩,除七月外,东山等诗,也可以看出它的影子。

汉书地理志:

“昔后稷封邰,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业衣食之本甚备。

”,大雅小雅大雅的大部分诗作于西周前期,其中最早的是文王,吕氏春秋曾引这首诗,以为是周公旦所作(约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

最晚的诗,可能是瞻卬(ng)和召昊,是幽王时候的作品。

小雅各篇产生的时间最长,从西周到东周都有,以厉、宣、幽西周末年的诗为最多。

它最晚的诗,如节南山提到“尹氏”,正月提到“褒姒”,约当平王初年,即公元前770年左右。

大雅和小雅多半是周朝上层人物的作品,产生在西、东周的首都镐(ho)京(西安)和洛邑(洛阳)。

小雅中的少数民歌,是用首都声调谱曲的,它的产生地可能在周都的郊区,如大东、采薇等。

颂周颂是诗经中最早的诗。

据后人考证,作于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时代大约一百多年间(公元前1100至950年),都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其中以“大武舞歌”的武、赉li、桓等为最早。

商颂即宋颂,是宋人正考父依据商之名颂改写的,用它歌颂宋襄公,是春秋时代的作品。

鲁颂里的閟(b)宫有“奚斯所作”一句,奚斯是鲁僖公时人(公元前650年左右)。

駉,毛序认为“史克作是颂”,史克是鲁襄公时人(公元前570年左右)。

可见鲁颂也是春秋时代的作品。

周颂的产生地在镐京。

鲁颂产生在春秋鲁国的首都山东曲阜。

商颂是宋诗,产生在春秋宋国首都河南商丘。

诗经的编集,一、采诗说诗经中的一部分诗是民歌,据古书说,这是周王朝派出专门的官员到各地去采集的。

官员的名称,各书不同,如“行人”、“遒人”、“轩车使者”、“逌(yu)人使者”等;但他们“采诗”的职责是相同的。

(一)左传鲁襄公十四年引夏书: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杜顶注:

“遒人,行令之官也。

木铎,木舌金铃。

徇于路,求歌谣之言。

”按夏书胤征篇,可证遒人的官职,在左丘明以前就有。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